我国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内脂肪沉积过多。

研究发现,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难以有效地治疗,因此该疾病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1. 病理学表现酒精性脂肪肝主要通过肝脏组织的活检来进行诊断。

肝脏组织学特征是细胞浆内部有油脂小滴的积累,肝脏细胞排列呈网状分布。

通常来说,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变范围较小,但是多次饮酒后,病变面积可能扩大。

2. 病变机制目前,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变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是有几个主要的假说得到了研究支持:(1)脂质代谢途径受损。

饮酒会导致肝细胞内三酰甘油的生成增加。

同时,乙醇代谢也会影响到线粒体内的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脂质代谢通路。

(2)氧化损伤。

饮酒过量会导致自由基生成,进而导致脂肪过氧化,进而导致脂质肺炎的发生。

(3)肝细胞凋亡增加。

研究证实,饮酒过量会导致细胞凋亡的增加,从而导致肝细胞的死亡和肝脏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

3. 治疗研究对于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除了戒酒以外,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各类研究表明,戒酒后肝脏脂肪沉积、结缔组织增加等病理变化可以得到逆转。

4. 未来方向目前,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病理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脂质代谢通路。

对于脂质代谢通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并帮助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3)其他生物学通路。

目前,关于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个生物学通路,未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他生物学通路对其发病机制的作用。

总之,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挑战性,需要更多科学家的关注和努力来深入研究其病理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酒精性肝损伤的基础医学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损伤的基础医学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损伤的基础医学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损伤成为了一种日益常见的肝脏疾病。

本文将简要概述酒精性肝损伤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治疗方案,预防措施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最初的单纯的酒精性肝炎,到后来的脂肪肝和肝硬化,人们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不断提高。

目前,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为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酒精性肝损伤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乙醇的代谢与毒性机制、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环境与遗传因素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等。

研究发现,乙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如乙醛等对肝脏细胞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

然而,肝脏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当受到损伤后,会启动一系列的修复机制,如再生、纤维化等。

针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一是传统中药治疗,如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具有一定的疗效;二是西药治疗,如使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三是新兴技术,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为治疗酒精性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方向。

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首先需要从饮食上入手,少饮酒,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减轻肝脏负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避免熬夜等,也是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措施。

展望未来,基础医学研究将在酒精性肝损伤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研究方向将更加多元化,不仅肝脏的代谢与毒性机制、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还会更加深入地探讨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另外,预防措施也将更加完善和科学。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于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工作中,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保护肝脏,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ALD的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006年2月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提出酒 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为:(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 过5年,折合成乙醇量男性340 g/d,女性I>20 g/d; 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 dd。乙醇 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nd)×乙醇含量(%)×0.8。(2) 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上腹胀痛,食 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随着病情加重,可有 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3)血清 AST、ALT、Y—G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血 细胞比容(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 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ALT>2,有 助于诊断。(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5) 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等 符合(1)(2)(3)和(5)条或(1)(2)(4)和(5)条 可诊断ALD;仅符合(1)(2)和(5)可疑诊ALD。

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 的统称,是指由于过量乙醇(酒精)摄入导致的肝脏 损坏及其一系列病变。在欧美,ALD是肝病相关疾 病及死亡的主要病因。在亚洲各国,包括我国,尽管 病毒性肝炎所致的各种肝病占主要地位,但是随着 消耗酒精量的增加,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ALD的 发病率也日益增加。因此加强ALD的防治和研究实 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治疗后易复发。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女性平均体
重比男性低,且体内含水分相对较少,而含脂肪较 多,因此,饮等量酒精,女性血中酒精浓度较男性高; 其二是女性胃内ADH的含量较男性低,其在胃内的 代谢减少引起血中乙醇浓度升高。
(4)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如乙醛,羟乙基自
由基等)可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蛋白反应基团或小 分子物质(如半胱氨酸)结合形成“加和物”,使其成 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触发自身免疫反 应。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 (5)库普弗细胞是ALD炎症和纤维化细胞因子 的主要来源.库普弗细胞的激活是ALD的一个重要 的病理生理机制。

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害逐年增 加。酒精 性肝 病 主要包 括酒精 性脂 肪肝 ( ch l Al oi o c
则伤神耗 血 , 胃亡精 , 损 生痰 动火 。 。梁卫 等[ 提 出酒 味苦 、 ” 2 ] 甘、 , 辛 大热有毒 , 嗜酒 日久 , 损及脾 胃, 伤及肝 胆 , 热毒 内生 ,
酿湿生痰 , 阻气 滞 , 行不 畅 , 痰 血 酒毒 、 湿热 、 血 、 瘀相 搏 气 痰
21 年第3 卷第 2 00 1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6 7
酒精性脂肪肝 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雷晓梅 ,龚 枚 ,董洪娟 ,唐 苗 苗
( 成都中医 1 . 药大学2 7 0 级研究 0 生。 四川 成都 6 0 ; . 1 7 2 成都中医 学附 05 药大 属医 化内 院消 科, 川 成 6 05 四 都 1 7 0 )
关键 。刘喜民等_ 研究显示 湿热 内蕴是 其发病 的原 因 , 5 ] 瘀血
枳术汤主之 。所述的证候类似脂肪肝 。故 根据其临床表 ”
阻络是其发病 的关 键。贾静鹏 等_ 提 出长期嗜酒 必致 酒毒 、 6 ]
湿热 、 痰浊 、 瘀血蕴结 于肝 , 累及脾 胃, 即本病的共 同病理 并 此 基础。综上所述 , 多数医家认为 AF L的 主要 直接 病因是过量 饮酒 , 湿热 、 痰浊 、 气滞 、 瘀血是 为其发 病 的关 键环 节 , 病位在
轻、 中度肠上皮化生 1 9 1 例临床 观察 [] 河北 中医药学报 ,0 7 J. 20 ,
2 ( ) 9 2 2 :.
11 病 因病机 .
本病因为长期持续性或短期 的大量饮酒 。结合其病 因与发病
[2李 琦 , 13 沈俊 . 性 萎缩 性 胃炎伴 肠 上皮 化 生 18例 的辨 证 治 慢 0 疗 []上海 中医药杂志 ,9 7 ( 1 :7 J. 1 9 , 1 )2 . [ 3张子理 . 1] 中医辨 证治疗 胃癌 前期病 变临 床观察 E ] 北 京 中医, J.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通过对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研究、肝病机制研究、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中医药治疗对于延缓酒精性肝病的进展,改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有重要作用,更高质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于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1]。

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对近几年来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尽管临床指南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但酒精性肝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却经常与饮酒量不成正相关。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并且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其病因病机显得十分必要[2]。

《黄帝内经》记载“酒性苦热”,《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以酒为浆,半百而衰”,《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大热有毒”,《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症因脉治·内伤黄疸》有:“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证成矣”,指出了酒疸的成因及病理。

我国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376·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23 卷第 4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Apr 2014,Vol. 23,No.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5709. 2014. 04. 005
我国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 AFLD) 是指由于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 量超过肝湿重的 5% ,或者在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 1 /3 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1],即表现为肝脏细 胞内的脂 肪 沉 积[2],若 进 一 步 发 展,则 会 造 成 酒 精 性 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这些都属于酒 精性肝病[3],在 严 重 酗 酒 的 条 件 下 可 诱 发 肝 细 胞 坏 死,甚至肝功能衰竭。另外,饮酒也会导致高脂血症、 糖尿病、肥 胖 等[4]。 据 报 道[5],近 年 来 酒 精 性 肝 病 在 中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仅次于肝炎病毒,酒精已成 为 导 致 肝 脏 损 伤 的 第 二 大 因 素,但 目 前 国 内 对 于 AFLD 尚未有十分突出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 AFLD 的相关研究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仍是需要我们努力的 方向。
第一作者简介: 贾艳,硕士。E-mail: jiayandiana@ 126. com 通讯作者: 杨国庆,教授。E-mail: gqyang@ yeah. net
2 易感因素 2. 1 饮酒习惯 调查发现,如果饮酒量( 纯酒精)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23 卷第 4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Apr 2014,Vol. 23,No. 4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本文就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介绍了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等。

然后探讨了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如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接着介绍了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的新发现,包括新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策略。

最后讨论了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在文章结尾强调了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特征,为未来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特征、研究方法、新发现、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策略、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带来了严重挑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病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观察到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脂质积聚、细胞变性、炎症反应等。

研究者们也不断探索各种研究方法,包括组织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以揭示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生理机制。

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拓展了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例如某些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联、微生物群落与肝脏健康的关系等。

这些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向。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的进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继续深入探讨该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

2. 正文2.1 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特征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和炎症细胞浸润。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中医药通报・综述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李阳明+阮杏林摘要酒精性脂肪肝(AFLD)是指长期饮酒导致的脂肪肝,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FLD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脂肪肝系由各种因素而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组织内持久积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从发病因素来看,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代谢诱导的肝病以及相关性疾病正在迅速增加。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在肝脏疾病中,AFLD的死亡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肝癌。

有研究表明,美国脂肪肝的患病率约为20%。

上海市2005年的调查显示,脂肪肝患病率为20.82%,其中AFLD0.79%,可疑AFLDI.15%…;广东省2007年的调查显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其中AFLD0.4%,可疑AFLDI.8%¨J。

对于AFLD,目前西药治疗以降脂为主,效果不甚满意,而该病作为代谢性疾病,更多是某一全身疾病在肝脏的表现,因此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念和中药的多途径药理作用决定了中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现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AFL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AFLD的中医病机与辨证AFLD属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学并无此病名。

现代医学认为,饮酒后酒精主要在小肠吸收,90%以上在肝内代谢。

乙醇代谢产物乙醛是引起肝细胞功能・作者简介李阳明,男,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

通讯方式:E—mail:doclym@163.corn。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110001)和结构改变的致病因子,它引起NADH/NAD比值上升,导致代谢紊乱,引起微血管分泌和转运脂蛋白障碍并形成脂肪肝旧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6·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23 卷第 4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Apr 2014/ j. issn. 1006-5709. 2014. 04. 005
我国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377·
80 g / d,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 AFLD,但如果饮酒量 > 80 ~ 160 g / d,则其发生率会增加 5 ~ 25 倍; 若每天摄 入 300 g 纯酒精,8 d 后即可出现脂肪肝[18]。Bellentani 等[19]研究发现,酒精摄入量的阈值为 30 g / d。摄 入酒精的量越大,对肝脏的损伤也越大。鲁晓岚等[20] 报道,日均酒精消耗量≤20 g 且≥5 年,是发生酒精性 肝病相对安全的阈值。Shen 等[21]对浙江省 461 例酒 精性肝病患者的一个 7 年随访调查发现,酒精摄入量 ≥40 g / d,饮酒年限≥10 年和酒精性肝损指标密切相 关,这种饮酒方式会造成非酒精性肝损 7 年累积发病 率最高。沈哲[6]也有一 项 研 究 显 示,乙 醇 日 摄 入 量 ≥ 40 g 和饮酒年限≥10 年是造成酒精性肝损伤的两个 重要因素。戴水奇等[22]调查发现在酒精消耗量 > 180 g / d,饮酒 > 45 年时,酒精性肝病患病率达到最高为 45. 2% 。一般来说,AFLD 的患病率与乙醇日摄入量、 饮酒年限和乙醇总摄入量呈正相关。 2. 2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乙醇代谢能力下 降,血中乙醇浓度易升高,导致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升 高[23]。调查发 现[14],酒 精 性 肝 病 的 发 病 率 随 着 年 龄 的增长而升高,在 40 ~ 49 岁达到高峰,之后转为下降 趋势。赵可[5]研究显示,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年龄主要 集中在 31 ~ 70 岁( 占 89. 71% ) ,其中酒精性脂肪肝在 41 ~ 60 岁达高峰。 2. 3 性别 普遍认为,男性 AFLD 患病率高于女性。 厉有名等[12]对浙江地区调查显示,AFLD 标化后的患 病率男性为 0. 70% ,女性为 0. 11% ,男性要比女性高 出 6. 36 倍。延华等[16]在陕西省和甘肃省的调查中发 现,男性 AFLD 的患病率为女性的 3. 06 倍。女性患病 率比男性 低,可 能 是 因 为 女 性 饮 酒 率 以 及 饮 酒 量 低。 但有相关文献指出[24-25],女性对酒精的敏感性要高于 男性,酒精 的 少 量 摄 入 即 可 导 致 肝 脏 损 伤,且 病 变 快 而广。 2. 4 营养 由于长期饮酒者往往伴有摄食减少、吸收 不良,代谢异常等情况,而导致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 以及主要营养物质的缺乏,以致机体继发性营养不良, 从而加重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当酒精摄入超过一定 量时,即使增加营养物质,亦起不到保护作用[25]。 2. 5 遗传因素 虽然大量饮酒对脂肪肝有较高的致 病率,但并非对所有的嗜酒者产生相同的影响,说明对 于 AFLD 的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遗传因素是影响 AFLD 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可能是与参与乙醇代谢的 酶的多态性有关,如乙醇脱氢酶( ADH) 、乙醛脱氢酶 2 ( ALDH2) 和细胞色素 P450 2E1( CYP450 2E1) 等。 2. 6 职 业 鲁 晓 岚 等[8] 对 西 安 地 区 的 调 查 显 示, AFLD 的患病率在不同职业中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引起的。
贾 艳1,2 ,付怡静1,2 ,刘晓阳3 ,杨国庆2
河南农业大学 1. 农业部动物生化与营养重点开放实验室; 2. 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 3. 新乡医学 院 基础医学院
【摘要】 酒精性脂肪肝(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 是过量饮酒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性疾病,表现为渐进性的肝脏脂肪变性、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5709( 2014) 04 - 0376 - 04
收稿日期: 2013-04-10
Research progress of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
JIA Yan1,2 ,FU Yijing1,2 ,LIU Xiaoyang3 ,YANG Guoqing2 1. Key Laboratory of Regulation on An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2. Laboratory of Animal Engineer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 3. Basic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China 【Abstract】 Alcoholic fatty liver ( AFLD) is the liver cell injury disease induced by excessive drinking,manifested as progressive fatty degeneration of the liver,hepatitis and cirrhosis. Along with the promotion of our economic level,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beverage has been increased in China,making the incidence of AFLD rising in China. Here we review the epidemiology,predisposing factors,pathogene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FLD and show the prospective utilization of leptin in AFLD therapy. 【Key words】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 AFLD) ; Epidemiology; Predisposing factors;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Leptin
第一作者简介: 贾艳,硕士。E-mail: jiayandiana@ 126. com 通讯作者: 杨国庆,教授。E-mail: gqyang@ yeah. net
2 易感因素 2. 1 饮酒习惯 调查发现,如果饮酒量( 纯酒精)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23 卷第 4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Apr 2014,Vol. 23,No. 4
1 流行病学 1. 1 饮酒率 近年来中国酒类产量不断增加,饮酒率 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趋势。1991 年 对北京市 16 个区县的调查发现嗜酒者在一般人群中 占 14. 3%[6]。李欣 等[7] 报 道,2002 年 辽 宁 省 居 民 饮 酒率为 22. 4% 。2004 年,鲁晓岚等[8]对西安地区的调 查显示,人群中饮酒人数占总人数的 35. 1% 。王丽娜
等[9]报道 2004 年河北省居民饮酒率为 41. 1% 。杨永 利等[10]报道 2007 年河南省居民饮酒率为 58. 2% 。 1. 2 患病率 王辉等[11]报道,1991 年酒精性肝病占 同期 肝 病 的 百 分 比 为 4. 2% ,1995 年 为 17. 5% ,到 1996 年增至 21. 3% 。厉有名等[12]在 2000 年对浙江 地区 18 237 名居民进行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的调查, 资料显示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 4. 34% 。黄顺玲等[13] 报道 2004 年湖南省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 4. 36% 。 一项涉及多地区多中心的酒精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2000 年 - 2004 年酒精性肝病患者占同期肝病患者的 病例 构 成 比 分 别 为 2. 4% 、2. 7% 、2. 8% 、3. 4% 、 4. 3% ,呈 上 升 趋 势; 其 中 AFLD 比 例 为 22. 6% 。 [14] 2002 年 - 2003 年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发 现 AFLD、可 疑 AFLD 患 病 率 分 别 为 0. 79% 、 1. 15%[15]。2007 年延华等[16]在陕西省和甘肃省调查 得出两省居民中的饮酒率、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分 别为56. 53% 、3. 87% 。陈士林等[17]2010 年对辽宁省 部分城市酒精性肝病进行调查发现,酒精性肝病的患 病率 为 6. 1% ,其 中 AFLD 或 轻 微 肝 损 伤 患 病 率 为 4. 29% 。由此可以看出近 20 多年来,我国人群中嗜酒 者的比例以及的患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3 发病机制
3. 1 酒精及其代谢物对肝脏的损害作用 肝脏是酒 精代谢的主要器官,酒精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乙醛对肝 脏均有损 害 作 用。乙 醇 在 肝 脏 的 代 谢 过 程 中,会 使
NADH / NAD 比值增高,引起肝脏氧 化 还 原 状 态 的 改 变,进而影响一些依赖于 NAD 的生化反应,促进脂肪 合成酶活性的升高以及脂肪合成量的增加,加剧肝内 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沉积。相关的分子机制方面有报 道称[26],乙醇通过抑制 PPAR-α 与 DNA 的结合而导 致其缺失或表达受抑制,影响肝脏脂质分解代谢、脂肪 酸的 β 氧化以及脂蛋白的合成与运输,从而促进肝脏 脂肪变性。另外,酒精代谢所致的细胞缺氧,也可能是 造成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 相较于乙醇而言,对肝脏的损伤更严重。乙醛可以直 接对肝脏产生毒害作用,也可以损伤大多数肝细胞内 的线粒体和微管。乙醛一方面抑制肝脏内的三羧酸循 环,使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降低,合成增加,进而使甘油 三酯合成也增加; 另一方面,使肝脏微管系统内微粒蛋 白分泌减少,造成蛋白质和脂质在肝细胞中沉积[27]。 3. 2 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反应 酒精的摄入增加 了活性氧的产物,提高了脂质、蛋白质和 DNA 的过氧 化作用[28]。长期大量饮酒时,会导致机体内自由基产 生过多,抗氧化物质被消耗,机体过多的自由基激活磷 脂酶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促发氧化应激影响细胞膜的 功能,最终导致肝细胞病变。 3. 3 遗传因素 不同个体对酒精毒性的反应程度是 不同的,这是由于遗传学上的差异性,乙醛代谢过程中 的多种酶均有特异性,表现出不同个体对酒精的易感 性不同,对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速率不同[29]。一 般认为与酒精代谢相关的 ADH、ALDH 和 CYP4502E1 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在酒精性肝病的遗传中具有重要 意义[30]。 3. 4 营养不良 在营养充足时,饮酒量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则不会引起肝脏损伤或者损伤很轻微,但长期大 量饮酒可导致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其肝脏 损伤很严重,营养不良与酒精协同作用致肝脏损伤,但 酒精可能起主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