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媿集》宋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本之比较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版本比较

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版本比较

《四庫全書》與《四部叢刊》版本比較在世界文明歷史上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是最博大、最宏偉的寶藏之一。

《四庫全書》便是這座寶藏中最尊貴的一樽王冠而《四部叢刊》便是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乃清乾隆(公元1773年)纂修之一部空前龐大叢書。

可以稱爲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營養。

從那時開始,作爲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爲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繫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爲經、史、子、集四部。

其中“經部”分爲“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爲“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15類;“子部” 分爲“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爲“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類。

總共44類。

爲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禦批監製”,從全國徵集鈔胥三千八百多人,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

書成七部:《四庫全書》始編於四庫館成立之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至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 陸續完成四套,分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公元1781年) 、北京圓明園文源閣(公元1783年) 、奉天(今遼寧瀋陽) 故宮文溯閣(公元1782年) 及熱河(今河北承德) 避暑山莊文津閣(公元1784年) ,即所謂"北四閣" ,或"內廷四閣" 。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公元1782年) 至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公元1787年) ,四庫館另鈔三套,分別藏於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及杭州西湖聖恩寺之文瀾閣,即所謂“南三閣” 或“浙江三閣”。

文渊阁本《汉书》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文渊阁本《汉书》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文渊阁本《汉书》及《钦左四库全书考证•汉书考证》摘要:乾隆三十八年,在"稽古右文”的旗帜下,敕命纪旳等人开馆纂修《四库全书》。

文渊阁本《汉书》正是形成于此时。

《汉书》在底本的选择上,虽是以武英殿本为底本,但并不是对武英殿本的直接钞录。

另外,汉书每卷末所附《钦左四库全书考证•汉书考证》,对于当代《汉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然而学术界一直对文渊阁本《汉书》存在着误解,因而不能很好的利用文渊阁本《汉书》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书》《汉书考证》价值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二十四史"评价不高,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二十四史"是对武英殿本的直接钞录,英与武英殿本差别不大,甚至差错更多,因而苴利用价值并不高。

作为前四史之一的《汉书》,英文渊阁本也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新审视文渊阁本《汉书》的价值,深入挖掘其潜在的的学术成果,对于《汉书》研究,实有裨益。

一、文渊阁本《汉书》是对殿本的进一步修正乾隆时期,重视文治,重刊经史。

乾隆三十七年,在"稽古右文"的旗帜下,乾隆下诏搜访遗书。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确迫“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劣四库全书"。

①同年,开设"四库全书馆",命永充当总裁,敕命纪旳等人纂修《四库全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又下诏缮写六部,连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共计七部,分贮于南北七阁。

其中北京圆明园之文源阁本毁于英法战火;镇江之文宗阁本、扬州之文汇阁本均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杭州之文澜阁本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虽有毁损,经后世学者努力修复,亦臻完备。

因此,现存较为完备的《四库全书》尚存四部。

其中,由于文渊阁本是最早钞录完成的,且从后来的复校来看,其质虽都远胜于其他各本。

郭伯恭说:“文渊、文源二阁书覆校时检岀错误较少,当比较可观。

《攻媿集》版本考略

《攻媿集》版本考略

《攻媿集》版本考略作者:张瑞婷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一、著者生平简介《攻媿集》是宋代诗文家、书法家、学者楼钥的作品集。

楼钥(1137-1213),原字启伯,后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

隆兴进士。

光宗立,擢起居郎,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

忤意韩侂胄,迁吏部尚书,知宁国府,罢。

胄诛,起翰林学士,仕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宋史》称其“浑厚正大”,“文辞精博”。

散文不事雕琢,所作奏议多论治国之道,反对韩侂胄,推崇朱熹。

乾道间曾以随员身份使金,所撰《北行日录》,按日记叙行程道里见闻,于中原残破情况及人名生活均有反映。

又能诗。

有《攻媿集》,《范文正公年谱》。

《攻媿集》成书以久,不是历代都有刊刻,版本有优有劣,内容有散有全。

我因为接触到的资料十分有限,对于《攻媿集》的版本可能搜集的不全,对源流情况以及各版本的特点及质量做出了分析与评价,希望能对研究楼钥及其作品提供些微帮助。

二、《攻媿集》的成书“楼钥诗,以南宋四明楼氏家刻本《攻媿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底本。

底本残缺部分,据武英殿聚珍版《四库全书》本补足(其中五至七卷,武英殿本分为四卷,仍改按底本目录为序)。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文章中明确的提出成书是在南宋,而且是由楼氏家自家进行刊刻。

我可查到的考据资料几乎没有,所以很难举例说出它的具体成书情况;但我查到的版本和记载当中,《郘亭知见傅本书目》中的记载为最早。

《郘亭知见傅本书目》中有记载如下“《攻媿先生文集》一百二十卷。

宋刊本,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名,有金滋、詹世荣、马祖、丁松年、张明、宋琚等,多与陈书刊工名合,是南宋中期浙本,或即楼氏自刊家集也。

有曹寅、敖槎昌龄印及许乃普印,即后文莫氏注中所记之许滇生藏宋本也。

缺十七卷,为卷五至七,二十六至二十九,三十八至四十,七十七至七十九,九十四至九十七。

存一百零三卷。

清徐坊遗书,出以求售,值昂无力举之,借得后约友人徐鸿宝、垣、守遐同校后还之。

《四库全书》:珍本秘籍千年传承

《四库全书》:珍本秘籍千年传承

《四库全书》:珍本秘籍千年传承作者:***来源:《新晨》2020年第03期由于我国古代典籍大多数集中庋藏于皇室官府,藏书虽富,一般人却无由得窥,而私家之藏,又多秘之珍之,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书籍的流通和传承。

另外,每逢兵燹战乱,朝代更迭,无数珍本秘籍便遭到惨痛损毁,给公私藏书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如何保存书籍,使之流传久远,成了学者和藏书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大家开始倡导辑佚、传抄、刊刻珍本秘籍,以促进古书的传承,特别是对古书辑佚和丛书的刊刻,成为汉学家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一时风气。

清代初期,康熙敕令“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编纂的《全唐诗》,开创了官方组织辑佚活动的先例。

此后,对《永乐大典》的辑佚,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康雍年间,一些学者多次提出传抄辑佚《永乐大典》的建议,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性的组织活动。

康乾盛世文治武功四库全书国家象征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借乾隆下诏访求书籍之机,提出搜访校录书籍的四条建议,特别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的校录提出具体建议,乾隆皇帝高度重视,他敕令军机大臣派员勘验《永乐大典》,发现其中“世不经见之书多至三四百种”,遂“允廷臣所议”,决议将《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勘”,“泽琪醇备者付梓流传,余亦录存汇辑,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为《四库全书》,俾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术盛轨”。

这样,《永乐大典》的辑佚,便直接导致了《四库全书》的开馆,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搜集图书,拉开了《四库全书》纂修工作的序幕。

按照乾隆的要求,各地督抚大力搜访,藏书家纷纷献书,再加上乾隆恩威并施,奖惩有别,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结束,历时七年之久,共征集图书总数达13501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陈旭东【摘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与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著录书目相比,《四库全书总目》有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无者七种,《四库全书总目》无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有者三十四种。

这差异性反映出《四库全书总目》成书过程某些原始的面貌,包括门类、次序的调整,收录书目的撤出与补人等方面。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著录改为存目,存目改为著录,重复撤出,违碍撤毁等。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作者】陈旭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武英殿本、浙本、库本提要及《四库全书荟要》提要的成书、刊刻与异同,《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简明目录》)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学者多有研究。

相对而言,《总目》与《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以下简称《四库存目》)的异同,较少见学者进行比较与分析。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十九日,《总目》二百卷草成进呈,到乾隆六十年(1795)刊行,这十多年,多经增删润色。

乾隆五十六年(1791)三月,胡虔在武昌节署据以辑刊《四库存目》的《总目》底本,是早期的众多钞本之一,因而与后出的武英殿本、浙本《总目》存在著录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反映出《总目》成书过程某些原始的面貌,包括门类、次序的调整,收录书目的撤出与补入等问题。

调整是否合理?撤出、补入是什么原因?这些都值得探讨。

清嘉、道间,周中孚曾持浙本《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存目》,发现《总目》有而《四库存目》无者九种,《总目》无而《四库存目》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载于《郑堂读书记》① 详见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十卷(通行小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4册(据《吴兴丛书》本影印)第371页。

集部四库底本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差异研究

集部四库底本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差异研究

集部“四庫底本”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的差異研究——《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劄記之三1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羅琳(在編纂《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的過程中,迄今共徵訪到近三百種“四庫底本”,其中集部“四庫底本”近二百種,比對集部“四庫底本”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2,發現造成它們之間差異的一些原因出乎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之外。

1.以《大曆二皇甫詩集八卷》為例《大曆二皇甫詩集八卷》/(唐)皇甫冉、皇甫曾撰、(明)劉成德輯/明正德十三年劉成德刻本(四庫底本),10行16字,白口四周單邊,鈐滿漢合璧“翰林院印”、“重光”、“子宣”、“劉喜海”、“燕庭藏書”、“萬卷樓藏書記”、“御賜清愛堂”等印,有四庫館臣刪改及浮簽,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3《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二皇甫集七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4/(唐)皇甫冉、皇甫曾撰;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謄錄作《二皇甫集八卷》5/(唐)皇甫冉、皇甫曾撰(明)劉潤之編。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七卷”誤,實為《唐皇甫冉詩集七卷唐皇甫曾詩集一卷》。

1.1. 原《大曆二皇甫詩集八卷》(四庫底本)前有《刊大曆二皇甫詩集序》,四庫館臣改為《二皇甫集序》,此序末署“正德戊寅上巳日義封王廷相子衡序”,四庫館臣改為“義封王廷相子衡序”,此序正文為:“唐大曆中以詩1.在一個簡單的主題下對中國古代典籍的“原生態”保存——《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劄記之一,載《書目季刊》(台灣)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08年9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永樂大典本”考——《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劄記之二,載《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0月)。

羅琳: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研究館員,《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總策劃、執行副主編。

2.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是七阁中成书最早的一部,鈔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在時間上是與“四庫底本”最接近的一部,也是影印後流佈最廣的一部,故將其與“四庫底本”比對。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所采《永乐大典》本书目比较分析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所采《永乐大典》本书目比较分析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所采《永乐大典》本书目比较分析作者:吴婷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6期摘要:《永乐大典》的辑佚在清修“四库”工程中占很高的地位。

“永乐大典本”是《全书》版本选择的一个特点,《荟要》作为精选本亦不例外。

然而二者在同书的版本使用中却出现不同的著录情况。

兹据“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试作一分析。

关键词:《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总目》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的修纂是有清一代文治的最高峰,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荟要》的修纂是“四库”编纂工程的一个环节。

二者在修书宗旨、组织编纂、缮录校订、图书贮藏等各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但其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兹就二者同名书中“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作一分析。

《四库全书》的开馆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起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乾隆帝下令将《永乐大典》中“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牗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旨,叙列目录进呈,俟朕裁定,汇付剞劂”[1],并将辑出应刊、应抄各书勘定赶缮正本进呈。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首批辑本四种:《易纬八种》、《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刻印告竣。

但随着《四库全书》工程的展开,不仅《永乐大典》,且各地所搜遗书中的秘籍也越来越多,刊刻工作量越来越大。

金简提出活字印刷的办法,由内府组织工匠雕刻木活字。

刻成后,乾隆帝认为“活字”称谓不雅训,因以“聚珍”名之。

因此用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书籍称为“聚珍本”。

初刻本四种与“聚珍本”版式基本相同,故统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四库全书》采辑自《永乐大典》的书目,众说纷纭,据曹书杰先生调查统计[8],《总目》中著录永乐大典本的数量计516种,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未采用的《永乐大典》辑佚本若干;《荟要》中辑《永乐大典》的书,多以聚珍本为底本,以《永乐大典》本校正。

其中著录依聚珍本缮录的有17种,依永乐大典本的有3种;《永乐大典》的辑佚在四库工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季三朝政要》版本略考

《宋季三朝政要》版本略考

作者: 刘云军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页码: 43-47页
主题词: 《宋季三朝政要》 版本 史籍考证 《学津讨原》 《文渊阁四库全书》 《文海》
摘要:<宋季三朝政要>是一部记录南宋晚期历史的比较重要的史籍,主要以单行本、丛书本形式流传,传世最早版本为元代两种坊刻本.清代的丛书本大多与皇庆壬子本有渊源.其中<文海>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似是源于同一版本系统.目前史学界使用较多的几种<宋季三朝政要>清代版本如<学津讨原>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海>本、<粤雅堂丛书>本、<守山阁丛书>本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脱衍倒现象,使用这些版本时,要注意不同版本文字的校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