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掌握其发展脉络,并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印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印度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的特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观念、社会制度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史料分析法:运用历史史料,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3.资料: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然后进行简要的讲解,呈现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种姓制度,佛教产生及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影响,佛教产生背景。

【教学方法】读图学史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去西天取得真经,所谓“西天”就是古代印度,为什么去印度取经呢?古印度文明又是如何诞生的?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古代印度。

自主学习1.古印度具体位置位于哪里?2.结合教材内容,简单介绍古代印度文明。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的印度概况如何?4.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几个等级?各等级的主要职责是什么?5.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6.说说佛教的诞生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及传播路线。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 展示图片:看图说一说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结合教材内容,简单介绍古代印度文明早期遗址。

2.展示图片:历史上征服古代印度的外来居民是什么人?简要说说他们的统治。

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地区产生了古代印度早期文明,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为不明原因衰亡。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许多奴隶制小国。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古代印度文明进入鼎盛时期。

过渡:上节课中,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部编九上历史3. 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九上历史3. 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河南洛阳白马寺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3课古代印度【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洲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佛教教义,了解佛教发展的原因和佛教的实质,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个姑娘成亲。

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

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

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个姑娘。

最后,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不能结婚?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第一段和第11页《古代印度示意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说明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文明的关系。

提示:地处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教师讲解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时,与现在的印度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内容,制作古代印度历史线索表,以便对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美教案

《古代印度》教材分析: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

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2、印度种姓制度;3、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
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

孔雀王朝初期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
域。

在阿育王统治时期,最鼎盛时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国版图。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华氏城华氏城不仅是当时的最繁华的城市,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

这是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

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

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实质:是维护高级种姓统治的工具。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2. 佛教的教义①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②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3. 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这根沙柱岩是公元前3世纪在信奉佛教的阿育王命令下建造的,阿育王将他的命令和法规刻在上面 (3) 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 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x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
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课堂小结: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

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四)、课堂练习: 1、章华寺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太师渊,寺内供奉有缅甸国王敬赠的两尊玉佛.章华寺主要反映的是( D ) A. 基督教文化 B. 道教文化 C. 伊斯兰教文化 D. 佛教文化 2、图中反应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 A B C D 3、印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并表现出独有的历史特征。

如图图示所反映的制度是() A. 分封制度 B. 民主制度 C. 种姓制度 D. 封建等级制度(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