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8年二轮语文训练试卷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解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解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 B. 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耳濡目染领悟特立独行C. D. 身体力行领悟耳濡目染顿悟身体力行耳提面命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应该是经过古圣人AB项。

“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教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的。

所以第一空选用“身体力行”,排除、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

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

“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DC项。

当然“顿悟”,项,选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根据语境“说教”,第二空应选用“耳提面命”。

排除,解悟。

根据语境“躬亲实践”,“心得”也应该是“领悟”的。

指猛然醒悟。

“领悟”,就是体会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12)注意词语潜在(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3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2018徐州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徐州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2018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I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耄耋钟灵毓秀德高望众筚路蓝缕B.朔源切磋琢磨平心而论金碧辉煌c.甄别蓬荜生辉喧宾夸主以逸代劳D.暮霭涸泽而渔韬光养晦急流勇退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3分>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同的雾霾使艮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士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义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3.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请你将钱钟书的话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不超过30个字>(4分>4.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5分>例句:(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带上霞彩。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日:“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齐闻大怒,立斩从。

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

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T0OxUISIQV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

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

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

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

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

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

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

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筛选信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

熟练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筛选信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精】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精】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I 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 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B. 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C. 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D. 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 ③⑥⑤①④②B. ③⑥⑤④②①C. ⑤⑥③①④②D. ⑤⑥③④②① 3.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 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B. 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C. 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D. 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4.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附文言文翻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附文言文翻译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已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江苏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要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下围棋荡秋千抖空竹放风筝B.抖空竹荡秋千下围棋放风筝C.下围棋放风筝抖空竹荡秋千D.抖空竹放风筝下围棋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乡物家什”和“文化磁场”的含义.“乡物家什”指乡村里、家庭常用的用具、器物.“文化磁场”指有巨大文化吸引力的场所或物品.作者用这两个词来比喻,分别表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和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答案】“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每点3分)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将此段落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即可.这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第一句先提出一个观点,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这是第一层;接着第二、三句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这是第二层;余下的是第三层,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答案】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每点2分)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由此可见,作者是在强烈地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中华文脉.【答案】①“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②“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③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每点2分)二、(2016·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18分)【导学号:76934084】旅游三香流沙河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这也是隔锅香.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隔锅香,非关视角.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二是碰头香.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声哇噻,赶快留影.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至多住宿一夜,就够了.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三是回忆香.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1980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区招待所.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阴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此景之美,至今记忆清晰,一想起就回甜.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游客拥挤,市廛喧哗.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和我一样.4.文中“隔锅香”“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回答本题把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即可.第一段要注意重点句“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第二段要注意重点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答案】“隔锅香”是指自家风景差,别处风景好;“碰头香”是指开头感觉好,后来感觉差.(每点3分)5.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段不同于其他文段的地方在于引用了许多诗句和谚语.把握住这些,这道题便不难答出.【答案】先提出本段话题“隔锅香”,再用苏诗和西谚来阐释何为“隔锅香”,(3分)接着分析“隔锅香”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隔锅香”的弊端.(3分)6.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第三段两次写到游北戴河,对于自己来说,看到现在海边的嘈杂,想念的是三十年前海水的那份明澈,环境的清幽以及自己内心的惬意,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多年后的他们,也会想念此时的愉悦.列举两个例子,其实都是在论述第三段的观点,即无论景物美丑,回忆香是一样存在的.【答案】第一次举例,以亲身经历证明旅游的最大收获就是回甜之香;第二次举例,与上文三十年前北戴河之游作对比,说明无论景物美丑,回忆香是一样存在的.(每点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