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合集下载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

荆州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

荆州市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规划说明一、规划背景荆州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地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丰富的水系对荆州市城市形态的演变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城市景观与水环境相辅相成,城市文化更是与水文化密不可分。

水文化已是荆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亦成为当今影响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围绕人水和谐主题,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荆州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了相关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安排建设计划并分期实施,为改善荆州市的水环境,提升城市水文化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太湖港排渠属长湖水系的一级支流,由港北渠、港中渠、港南渠及汇合后的港总渠组成,是太湖港水库的下泄渠道;在沙桥门与长湖湖堤相接,流经荆州市城区于沙市区凤凰山注入长湖。

太湖港渠流域面积396.66平方公里,全长64.8公里。

太湖港常水位28.70~29.20米(黄海高程)之间,设计50年一遇洪水位在33.21~31.70米(黄海高程)之间,100年一遇洪水位在32.20~33.42米(黄海高程)之间,太湖港保护类别为三类。

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非汛期为下游提供灌溉、农业及景观用水。

太湖港渠是荆州市的一条重要河渠,也是连接荆州区与沙市区的重要景观水系。

随着荆州区纪南镇三红片区、荆北新区、外荆襄河片区及纪南新区的开发建设,其重要的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对居住环境的景观及生态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升滨河绿地的景观及综合功能对提升周边区域土地利用价值,打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塑造荆州市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重要的滨水生态廊道,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特编制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规划。

二、区位情况及气候环境太湖港位于荆州市中北部,其西北部为岭冲相间的丘陵地形,东南部地势平坦低洼,丘林和平原在面积上各一半。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州市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水,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长江是荆州市的母亲河,
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
介绍荆州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荆州市地势起伏较大,南部多山地,北部平原较多,整体呈现出丘陵起伏、山地
密布的特点。

最高点为神农山,海拔约1700米,而长江流经荆州市,形成了长江平原,水土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气候特点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降水充沛,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春夏之交,荆州市阳光明媚,是旅游的好时节。

水系河流
荆州市水系发达,长江、汉江、沙嘴河等主要河流贯穿全境。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荆州市的母亲河,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
荆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水稻、茶叶、柑橘等农作物。

此外,荆州市还
有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英石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8年荆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8年荆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8年荆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综述2018年荆州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湖库水质无明显变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2018年,荆州市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86μg/m3,同比下降6.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9μg/m3,同比下降12.5%。

荆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3天,优良天数达标率76.9%,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为PM2.5。

按照《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对6个项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进行统计,9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4.47-5.19之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相对较差依次是:洪湖市、石首市、江陵县、松滋市、监利县(与公安县并列)、沙市区、荆州区、开发区。

洪湖市主要污染物为PM10,其它县市区均为PM2.5。

2018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74.1%,同比增加7.4个百分点,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比例为11.1%,同比减少11.1个百分点。

与2017年相比,长江干流、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四湖流域总体水质明显好转,其中何桥、新河村、瞿家湾水质有明显好转,其他断面无明显变化。

城区及周边水体除太湖港渠水质有所好转,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外,其他断面水质无明显变化。

全市主要湖库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点位比例为7.7%,无劣Ⅴ类监测点位。

与2017年相比,长湖各测点水质无明显变化;洪湖排水闸、杨柴湖水质有所下降,其余测点水质无明显变化;洈水水库水质无明显变化。

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与2017年相比持平。

全市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上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处于“较好”水平,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处于“好”水平。

与2017相比,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保持稳定,道路交通噪声质量有所上升。

一、环境空气质量2018年度荆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由沙市区、荆州区、经济开发区、监利县、江陵县、石首市、公安县、松滋市、洪湖市9个县市区共9个空气日常监测点位组成,均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评价。

荆州市沙北区水环境及公园绿地规划说

荆州市沙北区水环境及公园绿地规划说

荆州市沙北区水环境及公园绿地规划说明一、概况沙北新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北部,距荆州古城空间距离约6.0公里,距城市商业中心空间距离约2.5。

西干渠以北,翠环路(荆岳铁路)以南,荆襄高速公路以东,红星路以西。

西面有植物园,西南面有荆襄河生态公园,南面有西干渠,总规划用地面积111.5公顷。

二、现状分析植被:现状场地植被较少,基本保持自然生长的状态,场地中集中若干乔木,野生植物呈现无序的自然生长状态,场地中存在大量的农田。

地形:基地内地势平坦,场地高程基本在27.83-30.65之间水体:现状水体以水塘为主。

西临西干渠,水源来自荆襄河,水质较差。

建筑:场地内现状建筑为农村居民私房及工业厂房,分布散乱。

生活垃圾遍布。

交通:规划区的对外交通主要包括西北角的318国道和北面的荆岳铁路,内部交通系统主要由荆沙大道、红门路、红星路等组成。

目前在规划区西北部规划一处铁路客运辅站。

三、规划依据1. 荆州市总体规划2、《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3、荆州市沙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5、1:1000现状地形图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四、规划目标根据城市未来的发展要求,由于沙北新区定位以行政办公为主、金融商贸、文化娱乐、主题居住、配套服务为一体,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的新的城市中心。

因此设计突出生态、景观、娱乐、休闲功能,注重水景观与城市的互动,以清新自然的河道景观带动周边城市建设,创造出最为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城市重要休闲场所和生态景观走廊。

1、生活——增添城市街道生活与滨水生活的联系,为市民提供活动的场所。

2、天际线——通过连续的滨水水岸设计,完善城市建设的天际线。

3、识别性——构成具识别性和个性特征的多元化滨水区域。

4、步道系统——在滨水区域创造强有力的连续步行体验并提供配套的设施。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汇报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在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旳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旳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旳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旳3.54%;海拔40~250米旳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旳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旳庆祝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旳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旳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旳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旳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旳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旳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旳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旳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既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级以上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年报

荆州级以上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年报

荆州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年报(2016)1、水源地概况2016年,荆州市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分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3个监测断面)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7个监测断面)。

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为河流,9个位于长江干流,1个位于长江支流松滋河。

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 荆州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名单2、监测项目及频次根据中国环境监测《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环函办(2012)1266号要求。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长江南湖水厂水源地(西区)、长江柳林水厂水源地(东区)、长江郢都水厂水源地。

每月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COD除外,河流总氮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共61项,并统计取水量。

全年1次全分析项目: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全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8项。

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石首第二水厂水源地、洪湖陵园水厂水源地、松滋自来水公司水源地、公安县城区宏源自来水公司水源地、监利县第二水厂饮用水源地、监利县第三水厂饮用水源地、江陵县城区水厂水源地。

每月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COD除外,河流总氮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共28项,并统计取水量。

每季度1次加测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全年1次全分析项目: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全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8项。

表1 监测项目及频次3、水质评价标准与方法3.1 水质评价方法地表水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用单因子水质评价方法进行水质现状类别评价和水功能区达标评价。

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2 评价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评价中,总氮、粪大肠菌群不参与单因子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
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
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
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
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从年内分配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多年平均为840.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根据区内水文部门蒸发站点的多年观测资料计算,全市水面蒸
发量(E601型)为900~1000mm,从年内分配来看,蒸发量最大为七、八月,最小为一、二月。

由于土壤湿润,地下水埋深较浅,陆面蒸发相对较大,多年平均为700~800mm。

我市干旱指数0.79~0.85,属典型的湿润地区。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江河纵横,湖泊密布,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

全市共有8条较大河流、2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230多个大小湖泊,主要特征值见下表。

荆州市主要河流特征表
荆州市水库基本情况表
荆州市湖泊特征值表
2.水资源开发利用
2. 1水资源量
我市地表水资源量,在地域上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西部山区多,平原区少。

松滋市年径流深最大为500~700mm,洪湖市为
500mm左右,荆州区最小仅300mm。

在时间分布上,年内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0%左右。

年际变化上,年径流Cv值均在0.4~0.6之间。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7598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6.4684亿m3 ,水资源总量74.3580亿m3 。

荆州市产水模数为52.91万m3/km2,产水系数为0.427。

荆州局各县市区降水径流特征值表(1956-2000年系列)
2. 2水利工程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大兴水利,变水害为水利,合理开发利
用水资源,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兴修水利工程,整修加固堤防,提高了江河堤防的防洪能力。

全市整修加固堤防3267km,其中江河主要堤防2319km;兴建单机55kw, 以上固定电力排灌站1747处,机组3171台,装机总量40.52万kw;兴建涵闸353座,其中灌溉闸157座,设计流量1058m3/s,排水闸194座,设计流量3214 m3/s,分洪闸、分洪节制闸各1座;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6座,总库容8.89亿m3 (其中大型2座,总库容7.29亿m3 )。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4.15万公顷和28.00万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7.3%和63.4%。

2. 3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
据2004年《荆州市水资源公报》分析成果,全市2004年总供水量29.0873亿m3,其中地下水供水量为0.2728亿m3。

荆州市地表水源供水量28.8145亿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2.4197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4%;引水工程供水量为14.7849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1.3%;提水工程供水量为11.6099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40.3% 。

用水大户是农业,为20.0866亿m3, 占总用水量的69.1%,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8.6252亿m3, 林牧渔业用水量为 1.4614亿m3;工业用水量为 6.1002亿m3, 占总用水量的
20.9%, ;生活用水量为2.9005亿m3, 占总用水量的10.0%。

根据“十五”计划分析预测,荆州市2010年总供水量为64.41亿m3。

在2010年需水保证率为50%、75%、95%时,采用定额法计算需水总量分别为53.30亿m3,65.28亿m3,73.07亿m3。

由于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各种节水措施的采用,尽管农业灌溉面积有所增加,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将略有减少;由于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条件的改善,全市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用水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4水环境质量
2.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荆州市河流(湖泊、水库)及排污口等有关水环境监测资料统计,2004年荆州市排放污水2343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9506万吨,建筑业废水41万吨,第三产业废水3119万吨,生活污水10764万吨;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21395万吨。

根据2004年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实测资料,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水质类别,全市水质监测与评价概况:实测全年期水质类别为Ⅱ类的河流有:洈水(评价河长50km),松西河(评价河长93km),沮漳河(评价河长57km),
其余河流水质类别均为Ⅲ-Ⅳ类。

荆州市主要湖泊为长湖和洪湖。

长湖面积为128.69km2,水质类别为Ⅲ类;4~9月富营养评分为45.1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洪湖面积为402.25km2,水质类别为Ⅲ类;4~9月富营养评分为41.1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荆州市有大型水库两座,即洈水水库、太湖港水库。

洈水水库代表库容5.63亿m3, 其水质类别属Ⅲ类。

4~9月富营养评分为36.6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太湖港水库总库容1.2192亿m3, 其水质类别属Ⅲ类。

2.4.2地下水水质现状
荆州市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透明,水温在16℃~20℃之间,pH值在7.1~8.2之间属中性,矿化度除监利一带略偏高,全市地下水属淡水范畴,按舒卡列夫分类法,以H—CM型最典型,个别地域为H—C或H—CN型。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总体而言,荆州市地下水水质处于相对稳定和较好的水平。

铜、铅、镉、六价铬等金属污染物基本上未检出,DO、COD Mn、BOD5、NO2——N、NO3——N未超Ⅱ类标准,而NH3—N有个别地段达Ⅳ类,甚至超Ⅴ类,如监利县朱河、柘木,荆州区太湖,而挥发酚、氰化物偶有检出,
检出的挥发酚含量偏高,如监利县毛市达Ⅳ类标准。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三氮污染较为普遍,NO2——N最高达2.432mg/L,NH3—N含量最高达9.4mg/L。

沙隆达集团公司农药厂一带由于工业废水下渗污染致使地下水井中Na+、Cl- 严重偏高,Cl- 含量检出最高值710mg/L,Na+含量检出最高值319mg/L,并有发展和蔓延扩散的趋势。

另外,受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影响,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较高,个别地段铁离子含量达18.00mg/L,锰离子达0.78m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