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讲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附第四讲和第五讲)
陈忠实散文《父亲的树》阅读指导及练习(附答案)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陈忠实散文《父亲的树》阅读指导及练习(附答案)阅读导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个难以割舍的家。
这个家有屋舍,不必高大;有炊烟,袅袅娜娜。
有春种夏耘,有鸡鸣狗吠,有兄弟友睦,还有唤着你小名的爹娘……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故园、故山、爷娘,是我们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忧伤。
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得多久,一次次午夜梦回,是身体最真实的向往。
一场一场的大风从岁月深处吹来,吹瘫了老屋,吹圮了围墙,吹开了我们的骨缝,但吹不走我们的乡思乡愁。
如果家园废失,我们的脚步,就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陈忠实,中国当代作家,曾任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
他的创作以质朴、客观见长,对浓厚的关中乡土文化有着执着的坚守,正如他对“父亲的树”的执着守望。
披文入情父亲的树陈忠实>>>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由树及人的文章。
或表怀念,或表相思,或表品质。
①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又有”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惆怅。
淡淡的笔触,动人的深沉。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终于”写出自己可以回家了的雀跃心情。
大概每一个游子都是如此吧,不管走多远,离开多久,潜意识里总安放着一个难以割舍的家吧。
)>>>第一部分,原下的老家是“我”永远的牵挂。
②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
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
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
(不要让父亲的院子荒芜了,这是游子对老家的朴素虔诚的感情。
)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动作描写中可体味到作者的心理。
打理得干干净净,就当是父亲还在,就当是对父亲的告慰吧。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下册.pptx

这种解说是十分准确的,使人对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 有了科学的了解。说明文往往是对科学知识的介绍,也往往是一般人所 不熟悉的内容。要把专门化的科学知识解说清楚,让人易于了解,必须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如:《洲际导弹自 述》是一篇介绍洲际导弹知识的科技小品文。文章用拟人手法把洲际导 弹问世、分类、构造、特点及其威力和弱点都解说得十分清楚。文章中 赋予其假定的人类行为,生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为了把说明文写得 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也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 味性。
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除被广泛用做建筑材料外,在其他领域也曾 大显身手。享誉海外的宣纸就是以皖南的竹子为主要原料制造的。我国 辉煌的科学文化得以流传,竹子还立过不少功绩呢。“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就是古人烘烤竹片制作记录文字的 竹简而渗出的液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竹。竹制的凉床、凉椅、 凉席,盛夏可纳凉;箩筐、竹篮、簸箕可盛洗物品;鲜嫩的竹笋是饭桌 上的美食;还有那精巧的竹编工艺品,既美化了生活,又为国家创收了 大量的外汇。文竹,纤细幼嫩,让人看了流连忘返;箭竹,嫩绿鲜美, 成为国宝熊猫的美餐;紫竹,质地坚实,制成笛、箫等民族乐器,在乐 坛上大放异彩……
2.针对情况,选好角度。说明文也要求有的放矢,写什么,怎样 写,要着眼于读者的实际情况,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 平、职业特点和年龄大小。如:《香烟的危害》,可阐述的内容很多, 有针对老年人而说的,也有对妇女而言的,还有对青少年而说的,角度 不同,说明内容便各有侧重。如果是学校教育,那应该主要介绍吸烟的 危害,突出分析青少年的生理特征,说明青少年接触毒性物质比成年人 吸收快、排除慢、毒害大的情况,指出“吸烟对青少年是绝对有害而无 一利的”。这样说明目的清楚,针对性强,收效也大。
精选-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序列写作三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育家叶圣陶说:“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 在这里,叶老强调的是思想的重要性。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 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锤炼思想,就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 边写边思考,从而使思想表达得更深刻。作文的思想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文 采能更好地表现思想。
凸现形态,传递情感;巧用量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准确,还能使语句形象
生动;叠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极尽绘情状物之能,大大增强语言
的表现力。如高考优秀作文《小巷面条香》中写道: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5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 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 起,纷纷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明白: 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0
(2)善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行文就犹如行云流水。可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化有 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突出动态美。如: 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 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 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9
此文段连续运用“难道”引导的问句列举事例,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 “数字自然不能尽显自然之美”,论证有力,气势磅礴。在议论文中列举事 实论据时,可以使用连续的问句列出和自己的观点相反的论据并构成排比, 最后转到自己的观点上来,这样不但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观点,还可以借 助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气势。
【新教材】第三单元任务《怎样写好文学短评》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单元任务《怎样写好 文学短 评》课 件高一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统编版 高中语 文配套 课件 优秀课件 免费下载
【新教材】第三单元任务《怎样写好 文学短 评》课 件高一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统编版 高中语 文配套 课件 优秀课件 免费下载
在文学评论中,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 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 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 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要注 意处理“叙”“议”关系——“叙”“议”要把握一个完美的分 寸,即“叙”“议”的比重----“叙”为轻,“议”为重;“叙” 概括,“议”详尽。“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与论 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 “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与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 服务的。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 “①总—②分—③总”、“总—分”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 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 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 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 ,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标题解读
•1.交代地点及环境,点明写作对象与内容:“荷塘月色”。
——寂寂荷塘,溶溶月色。清幽淡雅,沉静安宁。 ——写景状物散文?
荷塘周边行
忆江南采莲
暗线
家 小路 荷塘 月色 四周
明线
联想 江南
家
游踪
(移步换景)
小径 求宁静
淡淡喜悦
结构章法—— “首尾圆合”法
荷塘 得宁静
不宁静 出门 孤独失落
失宁静 归来 《采莲赋》、《西洲曲》
文章 明线: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事线法) 线索 暗线:情感发展变化的顺序(情线法)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周围
……
走进文本,品析情感
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梳理出作者的动作路径; 2.找出直接抒写情感的词句; 3.思考本文线索,探究作者的情感。
外圈:动作路径
漫步煤屑路
披衣悄出门
觉得自由
淡淡哀愁
月下观荷塘
淡淡喜悦
院中独纳凉 颇不宁静 内圈:心情变化 恰到好处 塘畔览月色
无人能解
推门回家中
孤独失落
惦记江南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一课时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体会形象美和情感美。 2.细品课文,体会遣词造句之妙,把握文章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建构品读散文的方法,把握文章的脉络章法,赏析语言美点,体会文笔背后
作者的情与思; 2.学以致用,提升架构文章布局谋篇的能力,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情思的能力。
高三语文《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精品课件 新人教必修5

• ⑦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 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 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 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 深入,脉络清晰。
• ⑧反问:语气强烈,突出和强化论点。
2021/9/20
17
【方法引导】 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修辞篇
• 2.要讲究词语的画面美
(1)认真观察所描绘的事物的色
彩特征。 (2)了解色彩的表情达意和象征
意义。
2021/9/20
8
【色彩常识】
•
色彩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可分冷色和暖色两大系统。暖色如红、橙、
黄等,冷色如青、蓝、紫等。暖色给人以兴奋、热烈的感觉;冷色给人以
沉静的感觉。色彩的感情和象征意义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
可以产生压抑、伤心之感;白色常常使人感到单纯、明快、洁净,也可产
生悲哀、恐怖之感;黑色常常使人感到严肃、沉重,也可产生阴森、恐怖、
神秘之感;紫色常常使人感到轻柔、娇艳,也可产生忧郁、险恶的感觉;
蓝色常常使人感到静谧、清廉、幽深,也可产生悲伤、寂寞的感觉等等。
此外,色彩还存在着寓意和象征性,例如,红色象征喜庆,橙色象征庄严
• 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021/9/20
16
【方法引导】 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修辞篇
•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 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 ⑥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 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 得淋漓尽致。
下去,一定能超过他们。
• ②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
2020年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第4部分 第5讲 考场作文内容要避空就实

第5讲考场作文内容要避空就实1.以“我”为本,唯“我”独尊我们要尽量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自己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种方法好处很多:视角单一,力量集中,可把社会生活表现得真实而多样,使内容富有故事性;可把心理世界表现得曲折而细腻,使语言富有情感性;可把作文素材调配得合理而灵动,使结构富有自由性。
文章中有了“我”,也就开通了与读者立体交流的通道,向读者展开了块块“半亩方塘”,使读者与“我”同悲同喜。
如高考优秀作文《泛黄的照片,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抱有对古典的敬意与留恋。
我仍愿意携一个老式的相机,穿梭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中,记录下让我感动的片刻。
我仍将这些照片装进爷爷的旧相册中,待它们亦变得泛黄时,与我的子孙共同欣赏。
作者直接将“我”置于场景之中,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与照片”的认知,意境独特,启人深思。
2.多向对话,“我”在其中写作文,实际上就是“对话”的过程: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既愉悦身心,更丰富精神世界;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唤起自己的生命自觉,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张扬“大我”;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追古览今,观照自身,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自身灵魂,从而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因此,我们要尽力地展示“对话”的过程,如高考优秀作文《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我想,您一定看到了黑人和白人,手拉着手唱着节日的赞歌,您看到了孩子们不分肤色,自由地玩耍在一起,您看到了白人伸手拉起摔倒的黑人……是的,透过苦难的铁窗,您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无限的未来。
这样的与巨人“对话”的过程,表现了自己独有的认知过程。
3.相机而化,客观“转述”生活中真实的“我”,往往由于阅历所限,知之不多,见之不广,此时,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写法,站在旁边,客观“转述”。
这里的“我”,参与度并不高,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或旁听者的角度去记叙整件事情,虽有主角之名无主角之实,但可对整个事件起到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作文辅导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课件 新人教版

想给父亲当回父亲
父亲老了, 站在那里, 像一小截地基顷陷的土墙, 放假了我赶回老家, 父亲混在村头的孩子中间, 固执地等我, 父亲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像个孩子, 我和父亲说话, 父亲总是一个劲地点头, 一时领会不出的意思, 便咧开嘴对我傻笑, 我和父亲一起回家, 胡同里的人都扭着脖子冲我俩看, 有一刻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 给他买最好的玩具。 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 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 如果有人欺负他, 我才不管三其二十一, 非撸起袖子, 揍狗日的一顿不可!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你的文章 能感染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你的文章就成功了。
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感情真挚涉及到 1 真情缘于真人真事。
2 抒情表现感情波澜。
(可用排比、反问句式和描写方法。)
3 悲剧容易打动人,但要从生活中出发 抽取,不能刻意编造。
病文修改
找出不真实的地方加以修改
那天,我整晚都没有睡着。
③健康积极原则。
有的同学喜欢写“泪、愁、无端的烦 恼”,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或写超脱现实的自由,这些情感往往缺乏 积极的意义,是不合时代主旋律的。为此, 我们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性, 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昂扬奋发的思想感 情。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每次回家,钥匙插进锁孔,妈妈的身影总会准时地出现在 门口,她利索地帮我打开门,拿来出拖鞋,脸上永远充满 淡淡的微笑。
我把目光移向餐桌上,准会见到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那一 瓣瓣的蒜头,一片片的葱叶,上面的菜肴更是天天变换着 式样。每次,我总要用手轻轻端起,细细地看上片刻,再 猛地闻上几下。听着妈妈的催促,品尝着碗里的面条,户 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溜得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 的温馨便渐渐从心头升起。此时,妈妈也总会露出会意的 笑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就是写话。
这句话我在前文也引用过,上次引用的目的是想说明,作文的材料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素材。
我在这里再一次说起的目的是,叶圣老的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作文并不总是要求写得文采斐然,它应该像平时说话一样平实朴素。
文采斐然当然是好,但平常的我们只能写些平常的生活,在写平常的生活的时候,也就只好用一些平常的语言。
一拿起笔就想写出惊世名篇,以我们的积累和功力,恐怕还达不到。
你越是想写出惊人之作,你就越是难以落笔,因为你就总是在想那些鸿篇巨制。
相反,如果你落笔前就做好了写一篇朴素的文章的准备,就将你的平常的生活写进你的作文,你就容易落笔多了。
你应该知道,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名篇,大多数其实还老老实实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普通生活的。
你这样来想,你的作文就不会难写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是说文章是在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自然写成的,他是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构思之后,偶然得到灵感,挥笔写成的。
这是说的以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的。
我们是学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一篇文章的写法,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待灵感的出现,换一句话说,我们并不是什么“妙手”,也就无法做到“偶得之”,怎么办?我们只能靠平时的点滴积累。
也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所谓的“抄”,并不是指抄的文章内容,而是抄的文章法则。
我以写人的文章为例,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写过的如《屈原列传》等,用的构思方式就是“一人多事”的构思方式,也就是说,他就采用了“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选材,写出人物二三事”的构思模式,今天,这一模式我们还在用。
但是,他写人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用,我们应该写我们身边人物的“二三事”。
人物的区别,其实就是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做所想的不同,与就是这“二三事”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文章的不同。
将文章写得平实朴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针对文字表述方面而言的,一是针对表现形式上来说的。
文字表述上平实朴素的含义是,将每一句话说通顺,将你想讲的意思说清楚。
这一要求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很多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做不到。
他心里以为讲得很通顺,意思也很明白,他是站在他自己心里想着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阅卷老师的角度来看的。
他写出来的意思与他心里想的意思不相同,或者说不完全相同,这样,卷面上的意思就表述不清了。
现在的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并不打草稿,而是直接在试卷上写,本来就没有多少话来写,好不容易想到一句话,还要改来改去,这几乎难以做到。
同时为了卷面的整洁,他也不愿去改动,导致许多话讲不通也就随它去了。
因而,我才要求同学在落笔前要将那句话想清楚再动笔。
这看似耽误工夫,而其实,这样做极好地提高了作文水平,起码,你能将每一句话写通顺,将每一句话的意思写明白了。
表现形式上的平实朴素是指尽可能地用普通的常见的文体形式来写作文,不能动不动就想着用一些人家没用过的形式如采访录、辩论会等来写,越想做到一鸣惊人,就越是难以写好。
平实朴素的文体形式主要是指常见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规范的议论文,日记体和书信体文章等。
我在前文已专门谈了记叙文的写作问题,这一讲就来谈一下其他几种文体的写作。
先讲一下议论文。
规范的议论文是常见的“三段论”式的结构模式,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归纳总结这三个步骤。
当你拿到一个话题之后,你在准备阶段考虑好了,觉得可以用议论文来操作这篇作文的话,第一个步骤就是确立论点。
那么怎样来提出论点呢?我以“宽容”这一话题为例,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①从对象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一个家庭需要宽容,一个集体也需要宽容;建立和谐社会更需要宽容;既要宽容那些善良的人们,也要宽容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现在想要改正的人们。
等等②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什么是宽容;宽容自己与放纵自己有什么不同;宽容是善意的原谅善良的人的过错;宽容是对过去的谅解对未来的期盼。
等等。
③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宽容;宽容对于小到个人、大到集体乃至国家的重要性。
④从“怎么样”的角度确立论点。
例如: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在不同的集体里又怎么样做到宽容;怎么样对待别人的宽容。
等等。
论点确立好了,在文章中又怎么样提出来呢?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方法:①在标题中提出论点。
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这样提出的好处是论点明确,醒目,阅读的一看就知道了文章的论点。
如《勤能补拙》。
②在开头部分提出论点。
议论文的开头不宜写得过于隐藏,一般来说,要在开头部分提出论点,不宜超过第一段。
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出你的观点,例如可以这样说:很多在事业上取得很高成就的人,他们的天分却并不都是很高。
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开才,只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③文章的开头部分引述一个有一定哲理的小故事,在对故事的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出文章论点。
这是近来很多议论文的采用的提出论点的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人的阅读兴趣。
④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论点。
这种方法也很好,它可以在前文中,用不同的事实阐述观点,最后,用几句话归纳一下,“综上所述,我认为,勤,乃是所有干大事业的人的成功秘诀之一。
”论点确立之后,到了文章的操作层面上,就需要对论点加以论证了。
用来论证论点正确的依据叫论据。
论据分为两大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切身边发生的事、名人故事、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数字等等,都可以用作事实论据;格言、名人名言、经典论述等就是道理论据。
因而,要想写好议论文,平时还必得准备一些个以上提到的这些材料。
记一部分,到考场上,可以得心应手地拿来就用。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就叫论证。
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三种: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这很好理解,如“宽容”可以从因果的角度加以论证:因为几个方面的原因(如两个或多个人的相处,协调不同部门的合作等),需要宽容,所以宽容是必须的。
也可以从正反对比的角度加以论证:宽容了有什么好的结果,不相互宽容就出现了什么不好的结果,所以要宽容。
对比强烈,往往更有说服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打比方来说道理,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论证观点就是比喻论证。
以上所谈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我不想多说。
下面我想强调几点。
一是论证的过程是对材料(即论据)加以分析,用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将几个相关或不太相关的事实材料罗列在一起,而不对其进行分析,不能说是论证。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只知道将几个看似可以证明论点的故事或事实摆在一起,这几个事实之间也没有必要的过渡,也没有阐述事实蕴含的意义,就认为将文章写好了。
这当然是不对的。
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在论证时,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我们需要的角度来挖掘它的意义,并用这一挖掘出来的意义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例如,愚公移山和故事可以说广为人知,但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如,从愚公坚持要移山,并且不怕困难最终移走了山这一角度来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不怕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或者是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从愚公面对别人的劝阻而不为所动的角度来说,得出的结论是: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愚公一家老小都参与到移山的事业中来,并吸引了邻居等(那个小孩)的参加的角度来说,得出的结果是: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团结奋斗,是任何一项伟大事业成功的关键。
等等,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理解。
如果你在文章中不对其加以分析,只是引用了一下,那这个故事到底是用来说明什么观点的呢?故事用在你的文章中,并不是默认为就是证明这篇文章的观点的,所以,对其进行分析,让它能够证明你的观点,就非常必要了。
二是要从不同的侧面选择论据来证明观点。
古今中外,寓言历史,各类故事繁复杂乱,假设你的文章中要用到三个事例,你不妨各用一个,同样类型的不要或尽量不要用两个。
在安排各个事例的顺序时,也要考虑到是由中到外,还是由古到今等。
两个论证层次之间要有一定的过渡性语句。
如,古人的故事可以说明勤能补拙,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人是怎么样做的,他们也同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等等。
三是结尾部分必须联系自身实际。
这个自身实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即自己个人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和时代实际。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章有针对性,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而不是空话大话连篇,不着边际地乱扯。
联系了实际,文章就有了针对性,有了现实意义。
注意,联系自身实际的话要实在,不能无限拔高自己,不能动不动就是为实现某某主义而献身,为某某主义而学习,我们只是一名中学生,我们还没有崇高到或重要到那种程度。
记住,人人都不喜欢虚伪的人,哪怕是高尚到虚伪的程度的人,而欢迎实在的人,多说你确实想说而又有一定意义的话。
四是不能以教训人的口气来行文。
我们只是一名中学生,我们在文章中的观点可能确实是正确的,但在行文时要以理服人,要心平气和地说理,用确凿的证据让人心服,而不能摆出一个架式,不能用教训人的口气来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这一点特别重要,同学们要切记!再来说说日记体和书信体的写作。
日记体和书信体只是文章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一种文体形式,用日记体或书信体可以写成任何形式的文章,包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阐明观点的议论文,写成小说、散文、杂文都行。
所以,日记体或书信体的本质还是各种文体文的写作,本质上还是要写好那些个文体文的文章。
那么这两种文体文有什么优势呢?概括起来有三点:①除必要的格式要求之外,如书信,作文结构比较灵活。
每篇日记之间并不要求有严格的逻辑衔接,只要是围绕一定的主题,不同日期所记的可能只是一个片断,一个事件的片断,或一种情绪的片断,或一种思想的片断,用不同的日期将这些片断衔接在一起,省了许多布局谋篇的工夫。
书信也是一样,在不同段落里,将相关的片断倾诉出来就可以构成文章。
②作文的表达上比较自由。
叙述、描写、议论可以随意穿插使用,尤其便于抒情。
③更容易将作文写得朴素实在。
日记体和书信体的共同特点是行文的倾诉性。
在写文章时,似乎是在与自己或对方谈心,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往往感情真挚,易于打动读者。
写书信和日记体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一定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称呼要顶格写,正文要另起一行,“此致”二字要空两格写,“敬礼”之类的问候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最后另起一行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再另起一行,在姓名下面写上日期。
姓名和日期在一起,称之为“落款”。
“落款”要靠右。
②无论是写信或写日记,只要在为了写文章的目的,都要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材料。
不能几个不同的日期写的不是相关的东西。
③不能使用过于新潮的词语。
④尽量不能一个字来称呼对方。
【练习三】1、马克思在给他的女儿劳拉的信中引用过这样一则阿拉伯寓言:湍急的河上有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