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解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综合提升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三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综合提升1.全面把握生活与哲学的内在结构(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哲学可分成四大部分内容,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唯物史观。
唯物论介绍的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辩证法说的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认识论则是主要介绍认识的发展问题,唯物史观研究的是社会的基本问题。
(2)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两者又可以再分,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辩证法的观点,主要有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4)唯物论和辩证法侧重介绍的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则主要是在认识论中加以阐述。
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5)唯物史观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如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生价值等。
这些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子课题。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唯物史观是相互渗透的。
哲学的总体结构如下图:2.抓住“标志性”词语,理解物质世界与真理(1)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提出、出台、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决定、制定)等,从唯物论看,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认识论看,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在……(主题、理论、观点、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启发、贯彻、实行)下,促进……(事业、活动、行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从唯物论角度看,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体现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4 实践与认识对点题

实践与认识1.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时间、雨水、农作物、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说明了①。
由题干中谷雨节气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并利用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②说法正确。
③中“征服”说法错误。
④错在“完整”一词上,认识具有无限性,不能说获得完整认识。
在对待“规律”这一问题上,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尊重规律,为人类造福,但不能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消灭规律。
2.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
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
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
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①错误,琴乐是人为事物,对人心志的影响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夸大了琴音物理特性的作用,听琴者的情感体验受琴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影响,更受弹奏者的艺术水平、弹奏的内容、欣赏者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艺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琴音对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同,说明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
古琴制作和琴曲创作作为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3.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考试题
1.2010(八)广东试题33.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 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 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 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鼓 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 理是: A. 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 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 意识对改 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
(3)反对的错误倾向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静止观) 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 论)、诡辩论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人的主 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2)规律是事物运动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 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 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而本质、规律 只能靠抽象思维来揭示。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 代表着事物 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联系是可以出现,也 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哪样出现。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联系,具有稳定性、 巩固性、重复性。
D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
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使主观符合客观。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表现)的特点-----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世界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 的重要条件. 2.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人能够能动的改造 世界------意识反作用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 识促进事物发展,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意识阻碍事 物发展使实践遭受失败;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 典题例练
考点一 物质 考点透析
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 区 别 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 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表现
联 系
(1)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2)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 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 (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 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 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 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 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考情 分析ຫໍສະໝຸດ 规律 1.从考查内容 上看
(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频考点主要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 客观性和普遍性等。
试题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偶尔涉
考 情 分 析
2. 从考查形式上 看
及非选择题;背景材料的选取灵活多样,既 有各种各样的引言,又有各种各样典型事 例,如人类抵御灾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 动等。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 运动。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 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观)

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 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行动的依据,工作的根本出 发点)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 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题型总结: • 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实 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 2,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 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 (1)能动地认识世界,发挥意识的目的性, 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 (2)能动地改造世界,发挥意识对改造世界 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 用……
第四课,第五课:探索世界(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 物论 物质
物质观
世界的本 质是物质
物质是 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 有规律的
辩证关系
一切从实 际出发, 实事求是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唯物论意识观)
• • • • • 自主复习要把握: 1.了解意识的起源。 2.知道意识的生理基础。 3.理解意识的内容? 4.从意识产生的角度正确把握意 识的本质。 • 5.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 6.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办)?
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 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更正: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更正: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更正: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更正:意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11、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更正: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1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 定性因素 (更正: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5实践与认识课件

1.(2016 年 6 月· 广东学考单选Ⅰ)人类是在实践中认 识和把握世界的。下列对实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实践的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 说法错误,实践的能动 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其他选项对实践的理解正确。 答案:A
特征 明辨
客观物质性 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能动性
制定“计划”“方案”“规划” 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 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 社会历史性 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 性
2.把握侧重点区分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表现
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侧重 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中获得的结果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 并提供可能性
A.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客观性
解析: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 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 的,它们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产物。愚公移山之所以没用炸药,不用车运,是因为受当 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答案:A
【例 5】 (2016 年 6 月· 广东学考单选Ⅱ)我国药学家 屠呦呦凭借“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 2015 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在发现新的 抗疟药的过程中, “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了一遍, 从中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她说,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 断认识传统中医中药,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这 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医学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屠呦 呦及其团队发现新的抗疟药的过程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创造价 值必须以价值理念的统一为前提 ③人是在劳动和奉献 中创造自身价值的 ④辩证的否定要求人们敢于否定一 切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选考)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南昌摸底)黑洞是神秘的天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率先预言黑洞的存在,之后霍金对黑洞的特征作出了描述。
经过十多年准备,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一个如同地球直径大小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在集齐所有观测数据并深度分析后,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
对“黑洞”的探索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科学实验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③认识总是超前于实践而具有预见性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B。
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在集齐所有观测数据并深度分析后,让黑洞拥有了一张“正面照”。
对“黑洞”的探索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表明了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①④正确;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总是超前于实践”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2.(2020·大同调研)40多年前的今天,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
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救中国还可以发展中国;不但能够发展中国,也必将能够富强中国。
40多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让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材料表明( )①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③认识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水平④实践和认识互为前提,共同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材料“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救中国还可以发展中国;不但能够发展中国,也必将能够富强中国。
40多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让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表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实践具有能动性,①②符合题意;认识的高度不决定实践的水平,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前提,④错误。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讲义: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记牢知识]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练通小题]一、判断题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纠错: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纠错: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二、选择题3.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
这是因为(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解析:选D①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
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选D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A
❖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3)反对的错误倾向
❖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静止观)
❖ 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 论)、诡辩论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2)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 (3)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 本质,这一共同本质属性有不变性和绝对性,而具 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具有可变性、相对性,不 能将特的客观实在性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 性混为一谈。
❖ (4)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 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 等)。
❖ 4世界物质性原理:
❖ (1)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08广东卷)39.(11分)乔治·贝克莱指出: “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
人 他在主那张里“感存知在它就们是,被(它感们知就”是,不离在开那心里灵的,。事”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关系
❖ 1)区别
❖ ①含义
❖ ②性质的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 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A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此,运 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 (5)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 属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 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
❖ (6)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和二 元论划清界限
❖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 清界限
❖ “客观实在”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 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 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物就不存在。
❖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 实在
❖ 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 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 存在。
❖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 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 忽生忽灭。
❖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事物运动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 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 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而本质、规律 只能靠抽象思维来揭示。
❖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 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 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⑴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 代表着事物 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联系是可以出现,也 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哪样出现。
❖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联系,具有稳定性、 巩固性、重复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什么是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高三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复
习课件
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 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 的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3.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从物质 与意识的关系中指出了物质的本质 属性或物质的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是相对意识 来说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但它不是从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层面上讲的。
❖ B静止的相对性: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 义:。。。。。
❖ 2)联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止是运动 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的统一。
高考题训练
❖ 1.2010天津.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 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 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 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 反映了:
【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 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 维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4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 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 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提示】 ❖ a.承认这一点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 一特性(根本特性)。 ❖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 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