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电图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当我们走进医院,进行心脏相关的检查时,常常会听到“心电图”这个词。

那心电图到底是什么呢?它就像是心脏的“语言”,通过特定的图形和线条,向医生诉说着心脏的工作状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电图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电图是怎么产生的。

心脏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泵,它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由复杂的电活动控制的。

这些电活动会沿着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有序地传播,从而引起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当这些电活动传递到体表时,通过特定的仪器和电极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心电图。

心电图上有很多线条和波段,每个部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P 波代表了心房的除极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心房肌肉开始收缩,准备把血液泵入心室时产生的电信号。

正常情况下,P 波的形态和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

QRS 波群则反映了心室的除极过程。

这是心脏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心室需要把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QRS 波群的形态、时间和振幅的变化,都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T 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过程。

心室完成收缩后,需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为下一次跳动做好准备,这个过程产生的电信号就是 T 波。

除了这些基本的波,心电图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间期和段。

PR 间期反映了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它的正常范围对于判断心脏的传导功能非常重要。

ST 段是连接 QRS 波群和 T 波的部分,正常情况下,ST 段应该处于等电位线,也就是基本水平的位置。

如果 ST 段发生了抬高或压低,往往提示心肌存在缺血或损伤。

了解了心电图的基本组成部分,那我们再来说说如何解读心电图。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心电图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一些关键的要点,也能初步了解心脏的大致情况。

首先,要看心率是否正常。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一定时间内的 QRS 波群数量来估算心率。

正常成年人的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一般在 60 100 次/分钟。

然后,观察各个波和间期的形态、时间和振幅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
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最终引起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可 能导致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心绞痛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引起胸痛或胸部不适。心绞痛通 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 可缓解。
心脏肥大与心脏扩大
心脏肥大
心脏肌肉体积增大,通常由于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脏疾病引起。心脏肥大可能导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心电图的用途
总结词
心电图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脏疾病、监测心脏功能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
详细描述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常用手段,同时也可 以用于监测心脏功能,如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 评估治疗效果,如监测心脏疾病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03
心电图异常与疾病关联
心跳过速与心动过缓
心跳过速
心跳速度超过100次/分钟,可能由于运动、情绪激动或某些 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可能引发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 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心动过缓
心跳速度低于6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或健康人。但心动过 缓也可能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可能导致乏力、胸闷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以及 心脏传导阻滞等异常波形。这些异常波形 可能提示心脏疾病或其他问题。
常见心电图波形识别
P波
正常P波形态两肢不对称 ,前半部斜度较平缓,而 后半部斜度较陡。时间不 超过0.11秒,电压不超过 0.25mV。
QRS波群
正常成年人一个标准导程 中QRS波群的时限为 0.06~0.10s,平均为 0.08s。V₁导联R/S≥1,V₅ 导联R/S≤1,R波自V₁至 V₅逐渐增高,而S波逐渐减 小。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可编辑课件
26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 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 提前的P波重叠于前面的T,且不下传,可无
QRS波 • 不完全性代尝间歇居多 •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可编辑课件
27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 时限:0.12~0.20s (3)PR段: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 时限:0.02~0.12s
可编辑课件
9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可编辑课件
10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2.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型:
13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正常Q-T间期及其最高限
R-R 间期度
心率
(s)
(次/min)
正常
正常 最高限度(s)
1.50
40.0
0.478
0.52
1.20
50.0
0.427
0.47
1.00
60.0
0.390
0.43
0.80
75.0
0.348
0.39
0.60
100.0
0.302
2.房性心动过速
可编辑课件
28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可编辑课件
29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 P波消失,代之规律的锯齿状F波,等电线消失 • F波频率250~350次/分 • 心室率规则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

心电图操作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心电图操作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心 电图检查和诊断,为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 机构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多学科融合
个性化服务
心电图检查将与心血管内科、急诊科等多 学科紧密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心血管诊疗 体系。
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类型,提供个性化的心 电图检查方案和服务,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波形识别
P波、QRS波群、T波等各 波形的特点及意义。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环境准备
确保室内环境安静,温 度适宜,避免电磁干扰

患者准备
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 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
动等。
设备检查
检查心电图机电源、电 极、导联线等是否完好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注意事项
操作前核对患者信息, 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及 配合事项,取得患者合
感谢您的观看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 一致。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 的1/10。
U波
代表心室后继电位,U波出现提示存在低血钾或心肌缺血 等情况。
02 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心电图机结构与功能介绍
主要结构
包括记录器、放大器、滤 波器、电源等部分。
功能特点
能够捕捉心脏电活动信号 ,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 波形图,用于评估心脏功 能。
量、更换药物种类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监测药物副作用
03
某些药物可能对心脏电生理产生影响,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及
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06 心电图操作培训总结与展 望
本次培训成果回顾与总结
培训目标达成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一、心电图定义: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来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的电活动信号,包括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以及心脏的节律和心率等。

二、心电图的组成:心电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反映心房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2.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包括Q波、R波和S波,反映心室的收缩性和传导性。

3.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反映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4. U波:代表心肌的微小除极,但具体意义尚不明确。

三、心电图的形成原理: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转化为图形来得到的。

当心脏的电活动信号通过电极板进入心电图机时,机器会将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记录在纸上。

心电图的波形和振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电信号的强度、电极的位置和距离、导联的选择等。

四、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具有以下特点:1. 无创性:心电图检查不会对病人造成创伤,安全性高。

2. 简便易行:心电图机便携性强,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得出。

3. 可靠性高: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反映全面:心电图能够反映出心脏的电活动、兴奋性和传导性等多种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

五、心电图的应用范围: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心脏疾病:1.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 心肌炎和心肌病: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

4. 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等。

5.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六、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检查前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涂抹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免影响电极的粘贴效果。

2. 检查时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以免影响电极信号的采集。

3. 检查时需要暴露胸部和四肢,女性需要脱去上衣,以便电极的粘贴和信号的采集。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护士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护士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护士心电图知识点总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脉搏节律、传导系统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对心脏病和其他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临床护士,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提升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护理能力。

本文将从心电图基础知识、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和疾病相关的心电图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心电图的基础知识1.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检测心脏生成的电信号而获得的一种图形记录,这些电信号源于心脏的起搏点和传导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经过传导系统的传递,最终引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信号的变化,通常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

2. 心电图的标准导联心电图包括标准导联和非标准导联。

标准导联是指I、II、III、aVR、aVL和aVF六个导联,它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将电信号记录在身体表面上的。

而非标准导联则包括胸导联和肢导联等,用于更具体地观察心脏的电活动变化。

3. 心电图的检查步骤心电图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脱掉上身衣物,然后由技术人员在患者的胳膊、腿和胸部贴上电极,接着患者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以免影响心电图的准确性。

整个检查流程需要持续几分钟,待心电图记录完成后,医生可以根据记录的波形来分析患者的心脏状况。

二、常见的心电图波形1. P 波P波代表心脏的房上性除极,通常呈现为正向波,代表房性激动,其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左右。

2. QRS 波群QRS波群代表心脏的心室除极,通常包括Q波、R波和S波,代表心室内的激动和除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0秒之间。

3. T 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通常为正向波,代表心室肌肉的复极过程。

T波通常比P波和QRS波群的持续时间更长,通常在0.10秒以上。

4. U 波(部分心电图有)U波是一种较小的波,通常出现在T波之后,代表心室肌肉的延迟复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影响心脏电位强度的因素
1.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2.电极的位置。 3.电极的方位与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角 度,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 愈小,电位愈弱。
(三)心电向量
• 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多向量(即
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 某一瞬间许许多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 量按照:同一轴的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 相同者,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则相 减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综合起来形成的瞬 时心电向量叫做心电综合向量
(一) 双极肢体导联
(bip极标准导联,反映两肢 体间的电位差变化。有三个: 1.标准导联I(标I): 正极置左上肢(+) 负极置右上肢(–) 2.标准导联Ⅱ(标Ⅱ): 正极置左下肢(+) 负极置右上肢(–) 3.标准导联Ⅲ(标Ⅲ): 正极置左下肢(+) 负极置左上肢(–)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3、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极时的电 位变化和时间变化。
• • • • • •
R(r)波:即第一个向上的波。 Q(q)波:即R波之前向下的波。 S(s)波:即R波之后向下的波。 R,(r,)波:即S波之后向上的波。 QS波:整个波群完全向下。
注:1、每个波的成立必须是这个波超过基 线,若未超过基线的称为粗钝或切迹。 • 2、波幅≧0.5mv,用大写Q,R,S表示
Ⅰ导联:主要反映左室,尤其侧壁的电位变化。 Ⅱ导联:主要反映左室,尤其下壁的电位变化。 Ⅲ导联:主要反映左室,尤其下壁的电位变化。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ugmented unipolar limb leads)
• • •
1.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右上肢接心电图机正极 (+) 左上肢+左下肢接于负极(–) 2.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 左上肢接心电图机正极 (+) 右上肢+左下肢接于负极(–) 3.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左下肢接心电图机正极 (+) 右上肢+左上肢接于负极(–)
(六)导联轴
• 某一导联正负两极之间的假想连线称导
联轴。方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肢导联的导联轴
• 将I、II、III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
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 中心点,构成额面六轴系统。 • 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0°,顺钟 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 • 每个导联轴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个相 邻导联间的夹角为30°。
(五)导联定位组
• • • • • • •
左室侧壁导联组----I、aVL、V6 左室前壁导联组----V4、V5 左室下壁导联组----Ⅱ、Ⅲ、aVF 左室后壁导联组----V7、V8、V9 右室导联组----V1、V2、aVR、V3R~ V5R 左右室过渡区----V3 V4 前间隔导联组----V1~3
心电图机的导线连接方法
红色——右上肢;
黄色——左上肢; 绿或蓝色——左下肢; 黑色——右下肢 白色——胸前相应各点。 红黄绿黑白,red-right开始。
2、监护导联

是一种双极导联。多在心脏监护病房,危 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及麻醉中观察心脏情况时使 用。 • CL1----正极置于V1导联的位置上 负极多置于左肩部 • CL5----正极置于V5导联的位置上 负极多置于左肩部 • CL6----正极置于V6导联的位置上 负极多置于左肩部 • 每次可选择1或2个导联使用;使用时应注意 避开心脏听诊及必要的治疗部位。
右束支
• 浦 肯 野 纤 维 (Purkinie
fibers,PF):两侧束支在 心室内膜下形成浦肯野 纤维网(PFA)。
典型心电图
P、QRS、T、U4波,PR、S-T、T-P3段,P-R、 Q-T2间期和J点。
1、P波:心房除极波 。 代表左右心房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2、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即激动从窦房结传到心室所需要 的时间。
(四)其他有关的心电图导联:
1、附加导联 是一种单极心前区导联,作为一般常规导 联的补充。疑后壁心肌梗死时可加作V7、V8、V9 导联,疑右室壁心肌梗死时可加作V3R、V4R、 V5R导联。其正极可根据需要置于: • V7----左腋后线V4水平处 • V8----左肩胛线V4水平处 • V9--后正中线左侧脊柱旁V4水平处 • V3R----右胸V3处 • V4R----右胸V4处 • V5R----右胸V5处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心电向量环、空间向量环
0 0
空间向量环在三个平面上的投影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 与命名
(复习)心脏起搏传导系统
• 窦房结(sinoatrial node, • 结 间 束 (internodal tracts ,
SAN):窦房结位于右心 房的右上后方上腔静脉 入口处 。 IT):结间束是窦房结与房 室结之间的传导通路,分 为前、中、后结间束,是 房内的传导组织。
• 房 室 结 (atrioventricular
node,AVN):房室结位 于房间隔的右下后部 。
•房室束(希氏束,bundle of
His,BH):房室束至室间 隔顶部分为左、右束支 , 分别位于室间隔左、右侧 心内膜下。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
•束支(bundle branch,BB):
左束支( LBB)在室间隔左侧上 中1/3交界处分为: 左 前 分 支 (left anterior fascicle,LAF) 左 后 分 支 (left posterior fascicle,LPF) 左间隔分支
【注:负极(中心电端)的电位接近零,正极处即为实 际电位改变】
aVR:主要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aVL:主要反映左心室,尤其侧壁的电位变化 aVF:主要反映左心室,尤其下壁的电位变化。
(三)胸导联(chest leads)

• •
常规胸导联是单极心前区导联(unipolar precardial lead)。 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接心电图机负极(–) 胸前不同部位接心电图机正极(+)
V3 最清楚。
• 8、T-P段:T波结束至下一个心动周期P
波开始的平段。通常作为等电线(基 线)。
三、心电图的导联

导联(1ead)在电子学的原意是导线,指在电 路中连接两点的电线。 • 心电图导联则是指将两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 两点与心电图机相连接,就可描记心电图,这种 放置电极与心电图机连接的线路,称为心电图 导联。其装置包括电极板和导线。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规律
•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表现为细胞膜内
外的电位变化。
极化状态
1、极化阶段 静息状态 (极化状态):此时不产生电位变化。
• 2、心肌细胞除极
(受刺激): 电偶、电源(正电荷)、电穴(负电荷)。 除极状态
除极状态
3、心肌细胞复极: 复极过程与除 极过程方向相同, 但电偶是电穴在前, 电源在后,因此记 录的复极波方向与 除极波方向相反。
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
6个胸导联的导联轴分别从人体水平 面的不同部位探测心电活动,心前区导 联以中心电端为中心,探测电极侧为正, 其对侧为负,也构成心前区导联的导联 轴系统,
心 电 图
彭正禄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2、掌握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3、了解正常心电图的产生机理,某些心电 图有关的检查。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的概念

在心脏发生机械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激 动。电激动沿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下传,使房、 室按序活动产生电变化,形成微弱的心电流, 传到人体表面。 • 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不同部位,利用 心电图机将心脏电变化描记成曲线图,即为心 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QRS波群的命名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4、ST段:代表心室复极的早期(缓慢复极) 电位变化。其与QRS波的交界点称为J点。
•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6、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 所需要的总时间。
• 7、U波:代表心肌的激后电位。胸导联
(三)胸导联
常规探查电极在胸前有6个部位,并可根 据需要增加附加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心。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 • • • • •
临床意义: • V1、 V2 反映右心室壁的电位改变。 • V3 V4反映左右心室移行处的电位改变。 • V5 V6反映左心室壁的电位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