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简说】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
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同形异义;4、一词多义;5、偏义复词;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1、注重积累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从词性的角度说,名词、形容词活用,“多义动词”的词义推断一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固然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是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向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绝大部分的文言实词具有多个义项,词义有模糊性,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必然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时一定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不可脱离语境孤立地理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分析:A项,“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的“匡”,据语境应解释为“纠正”,这样才能与后文的“过”相搭配。
答案:A2.词类活用分析法文言实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和含义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都属此类。
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分析:依据文意,A、B、D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其中干扰项D 中的“食”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给……吃”;而C项的“谢”应解释为“推托”。
答案:C3.句式分析法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节奏和谐。
把握文言句式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分析:干扰项D是很典型的对偶句,“北枕大江,南薄五岭”,上一句中的“枕”是动词,意思是“靠近”,下一句相同位置的“薄”也应该是动词,应为“迫近、接近”。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1.【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负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
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2019-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国作文网()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重点难点梳理1.考点诠释201X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
从201X、201X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
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
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X年高考全国卷Ⅰ)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
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
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解释:1. 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就"。
3. 是:引导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4.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
5. 也:表示肯定或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了"、"吧"。
6. 去:表示离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走"。
7. 吾: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8. 汝: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9. 尔: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10. 於: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在句中常有介词的作用。
1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什么"。
12.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为"。
13. 昔者:表示过去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前"。
14. 可以:表示可能、许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可以"。
15. 必将:表示必然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会"。
16. 无论:表示不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无论"。
17. 且:表示连词"而且"或副词"还"的意思,用来连接句子,表示顺承。
18.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也",表示程度较轻。
19. 久:表示时间的长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长时间"。
20. 尽:表示竭尽、全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部"。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

考点2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考向三词类活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 A座,下文讲众星“向北”移动。
“众星北流”中,“流”是动词,做谓词,“北”是方位名词,在谓语前,做状语,译为“向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答案】这黄河水向东流而我却向西而上,如果能再次拜谒洛阳的太庙,这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啊。
名师点睛备考时,我们要懂得现代汉语语法,从而快速掌握词类活用: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词义的转移
《诗.邶风》:终风且霾。 古义:黄沙。 今义:雾霾,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烟尘等微颗粒。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古义:土地方圆。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3.词义的转移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便利此月内 吉利 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长大成人 则告诉不许 申诉
率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率不能则兵弱。 子路率尔而对。 都
率领,带领
通“帅”,将帅
轻率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 即背约,不如勿许。 大抵,一般
徒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 高义也。《廉颇与蔺相如》 家徒四壁 仅仅 只是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一类人 迁徙之徒。《过秦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
3.词义的转移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饱的样子 然后惟其所愿 这样以后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身边的近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给……看 貌寝(侵) 丑陋
3.词义的转移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更不必说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心遗憾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拐杖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例
专一 用心一也(《劝学》) 满,全 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完全,彻底
怎样记忆一词多义?
记住词的本义,然后思考该词的其它义项与本义的 联系,串联起来记忆。 “兵” 本义是兵器、武器。 例:斩木为兵。 不仅记词的多义,而且 引申义: 要记例句,例句最好是 ①士兵。 例:将军将兵万人。 较为熟悉的学过的句子。 ②军事、战争。 例:兵者,国之大事。 ③军队。 例: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全品听课手册》P6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等。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言实 词的考查侧重于: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实词四大类型
内其度。《荆轲刺秦王》 常态
易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乱易整。
交换 轻视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改变
代替
易:改变
沧州吏民恐其迁易。
迁易:调走
除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解除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我们复社里那些 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古义:品行可以作为。 今义:举动。 季安以人情归附。 古义:人心。 今义:恩惠,情谊
叫五个人保住他们
家。
,在家里生活到老年。户牖,门窗,门户,借指
古义:头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因果关联词。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的原因。
6.词义的转移 3. 其他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 古义:年龄大; 今义:长子。
3.词义的转移
置币遗单于。 古义:礼物。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古义:借。 愿大王稍假借之。 古义:原谅。 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窘。今义:贫穷
3.词义的转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变故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迎接 师不必贤与弟子 不一定 不抑耗其实而已《种树郭橐驼传》 他的果实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
授官
清除
过
过分;过于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经过,路过 过故人庄 访问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错,过失
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然操遂能可绍。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祭十二郎文》 :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 先人的恩泽吗 承受
通“只”,只是。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花白。
1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6.君子生非异也。
通“途”,道路。 通“性”,资质,禀赋。
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⒘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⒙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举、推举。
⒚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针对训练
P65 T1——T3
二、 一词多义
数目 一人,一桌(《口技》) 相同,一样 古今一也(《察今》)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统一
通“无”,没有。
通“邀”,邀请。 通“非”,不是。 于,通“吁”,叹词。
⒍岁亦莫止。
莫,通“暮”。岁莫:年末。 离,通“罹”,遭受。 通“嘱”,劝人饮酒。
⒎进不入以离尤兮。 ⒏举酒属客 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⒑一尊还酹江月
“冥”通“溟”,海。
通“樽”,酒杯。 通“否”。
⒒或师焉,或不焉。
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13.直不百步耳。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包裹。 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容颜、脸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岁、年龄。 给事中宗弘暹xiān希居正指劾之。 古义:迎合。
3.词义的转移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古义:上厕所。今义:换衣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祭祀宰杀的猪牛羊。 今君乃亡赵走燕。 古义:逃跑。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学校。
6.词义的转移 3. 其他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古义:面向北,指臣服;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和情节的事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3.词义的转移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今义:副词 令五人保其首领而老于户牖之下。
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
列传》
回头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
君臣相顾尽沾衣。《长恨歌》
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探望,拜访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不过,只是, 表轻微转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顾虑
《鸿门宴》
度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 援。《蜀道难》 度过,越过 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度我至军中。《鸿门宴》 估计
计算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气数,命运 相较,或未易量。 范增数目项王。
屡次
针对训练
P65 T4——T6
三、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古义:父母兄弟。 鬼侯有子而好。 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古义:黄河。
24.一时收禽 《张横传》 禽,通“擒”,捕捉。 2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26.不可不蚤来。 “蚤”通“早” 27.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28.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9. 趣赵兵亟入关。 “趣”通“促”,催促。
30.翼日 翼,通“ 翌 ”。翼日,明日。 3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攻破 战胜
能够
克制
克己奉公。
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吾妻归宁。 女子 出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归家
数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 数量,数目 数。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君之日 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
请允许我 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天,我面 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
一、通假字 常见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娶 暮
嘱
披
常见常考的通假字
⒈共其乏困 ⒉失其所与,不知 ⒊卒起不意。 ⒋河曲智叟亡以应。 ⒌张良出,要项伯 。 6.匪来贸丝。 7.于嗟鸠兮。 通“供”,供给 通“智”,明智 通“猝”,仓促,突然。
“止”通“只”,只有。 “冯”通“凭”,凭借。
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8.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19.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2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21.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你。 22.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3.法令亡常 “亡”通“无”
引:
1、左右皆试引之 拉弓 2、虞常果引张胜 招出;牵连 3、相如引车避匿 调转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率领 5、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6、孔子引而教之 引导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援引 8、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矣 伸长 9、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举、拿 10、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