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11题)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 A.城之不拔者二耳。 附” 。《六国论》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 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 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 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 文,可推断为“抬高”。
高考链接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粜(tià o) ——卖出粮食
• 2007年湖南省试题 • 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补充原文:宓mì 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有若 (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 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 也。”(试题原注:“臞”通“癯”) • 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 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 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 瘦了。” •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2018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018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5、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 “族”与“灭”对应,意义相近,灭)
6、梅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 (“欹”与“正”相反,不正、倾斜) 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赢”与“余”相近,多余) 8、弃礼仪,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捐”与“弃”相近,丢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湖北卷)方其刻意为廉之时, 而其萌芽固 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 有所必割 ;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 . 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 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通五经,贯六艺
(更加,越来越)
(安逸享受)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疲劳)
(贯通)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即时小练】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小步,半步) 2、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攻下) 3、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以”对应“用”,意义相近,被任用) 4、 举类迩而见义远 ( “迩”与“远”对应,意义相反,近,贴近)
含义相同相近:
• •
• • •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比肩接踵——接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裕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 己的过失和错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2018文言实词推断 用

2018文言实词推断 用

殚精竭虑
民殷国富
文过饰非
口诛笔伐
求全责备
前倨后恭
党同伐异
前因后果
六、邻字推断法(同义复指)
1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3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攘:排斥、排除 纠:检举、告发
敝:疲劳
幸:希望
希望君王一旦醒悟,(国家的)风俗风气全都会改变。
5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怜悯 6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抛弃,舍弃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年幼 8、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无所宽假
6、尊老(父母的代称)在东,不办(不能)
常得米,何心独飨白粲?
吃,享用 米饭
1、从“刂(刀)、弓、矛、戈、斤 (斧)、殳shū”与兵器 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 者与 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 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禾-- 五谷 贝-- 金钱 歹-- 死亡
皿-- 器具 宀-- 房舍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 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给你方法 一、借助语境法
试试看: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 责令(上交)
2、太祖闻之怒,贻书数其十二罪,复责军粮二十万石。 3、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
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我安适归矣:我到哪里才能找到归宿呢?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高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参考方法:(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

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

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析

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析

⑵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迁移练习
▪ 〔1〕2023年浙江省试题〔选句《蚊对》方孝孺〕 ▪ 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
(yáng)于前。 ▪ 译:天台生热得难过。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
含义一样相近:
求全责怪——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扶危济困——扶, 比肩接踵——接,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有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用美丽的言词掩 济—扶饰助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以成语为例

党同伐异——伐,攻击;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异日,〔公权〕与周樨xī同对,论事不阿,樨 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 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谈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牛刀小试
▪ 《金太阳考案》即学即用第一篇: ▪ 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
例:选出以下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明,帝及后 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 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赞扬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明”“笃爱之”等词语可 见“黠儿”为褒义,应选B〕
牛刀小试
▪ 〔04年浙江卷〕〔许〕君讳逖,字景山, 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共33张PPT)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共33张PPT)
用脚踢 9、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尽职守”(恪:谨慎,恭敬。尽:完善。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 恪:谨慎而
恭敬
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六)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yònɡ fǎ)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 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 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 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yònɡ fǎ),推断出文言词义。 1、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的文言词义(cí yì),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 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cí yì)。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 人)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 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2、“举类迩而见义远。”
联想成语“闻名遐迩”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 理 ),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的:箭靶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假:借助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fǔ tóu)。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斤:斧头 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 殚:竭尽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 蹴:践、踏,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要想在广东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掌握好文言文的推断方法必不可少。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018文言实词推断

2018文言实词推断

文言实词的推断【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常见方向。

2、了解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解决文言实词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一、完成下列题目,并思考(一)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舁.入大内舁:抬B.徇.人之心徇:顺从C.焚顶.烧指顶:头顶D.弃其业次.次:等第(二)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三)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君讳讷,字朴翁。

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

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

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困穷:贫穷B.其为文抑扬感激感激:感动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思考:完成以上题目,你遇到困难了吗?在你解答的过程中你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二、典题例析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 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联想 《诗经·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 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 文意完全相符。 3、(2013年江西卷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联想到《张衡传》“(张衡)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 禽。”可推知该句中“阴”为“暗中”的意思。 译为: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得到汉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 老了,命运不好,不要让他迎战单于,恐怕达不到所期求 的目的。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通过分析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 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该是动词,由此初步推断 “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 是熟悉的意思。 4、(2006年高考题)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 。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 “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 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5、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一)依形推义法(根据汉字形旁推断字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 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因此,对字形结构 (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 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 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2010年全国卷)翻译:“常通商贩,贸籴(dí)粮食。” “籴”是较陌生的会意字,跟粮食有关,联系“粜”意思 是卖出粮食,“籴”与“粜”意思相对,译为“买进粮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是“纟”字旁,可知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 (捆绑)燕父子,可推知“组”意为“带子,绳索”。
高考文言文高分策略---
文言实词的
推断方法
考纲解读: 浅显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 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 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 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 达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的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观 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 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词语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二) 语境分析法 (三)语法分析法
(四)妙用结构求义法
(五)成语印证法 (六)课文求义法 (七)代入检验法 (八)邻字借推法 (九)音训求义法 (十)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9、“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微”作谓语而且带有宾 语,释为“藏匿”; “微行入古寺” 中, “微”作状语,修饰“行”,释为 “暗暗地、隐蔽地”; “微风鼓浪”中, “微”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 小、微弱”。 10、(09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考生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关键是 对“多”解释有误。从句法看,“管仲之贤”是名词性的偏 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多”只能是 动词, “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
翻译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四)结构求义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 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类句 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 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 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之?”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 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翻译:(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 们发放粮饷?
4、“拔剑切而啖之。” “啖”根据“口”字旁,就可知其是“吃”的意思。 5、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饷”是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 “食”字,可知是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 饭吃”。“饥岁”荒年;“穰”指庄稼成熟。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根据“石”字旁,可推知“磨刀石”。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斤:斧头 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 殚:竭尽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 蹴: 践、踏,用脚踢
2、“举类迩而见义远。” 联想成语“闻名遐迩”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 理 ),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的:箭靶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假:借助
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 逃者”。
8、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 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 “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9、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 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 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 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 “硬”、“硬的”、“强有力的”。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 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 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 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隐蔽”的意思。
7、齐人追亡逐北。
(五)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 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 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 人) 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 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9、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尽职守”(恪:谨慎,恭敬。尽:完善。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 恪: 谨慎而恭敬
(六)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 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 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 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 1、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将“曳”解为“蜂拥”,放在句中考查如作“出”的状语 看似可通,可联想课文《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 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 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 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2、2007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4、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 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 为“叙述”之意。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 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6、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 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翻译: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 。
(三)语法分析法 就是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按语法 结构,找出句子主干和修饰成分,主、宾语多由名、代词 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代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这种 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可推 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7、(2011年上海卷)“晋侯觞客于柳溪。” “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 的器具,而这里应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动词,端起;“眄”根据“目”和“眄”的对象 “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9、(08年重庆卷)“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 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因为它的形旁是食 字旁,可推断为“饥饿”。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 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根据这句话的语境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 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 赏他”,由此可以判定所给义项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