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是指根据上下文及语境,推断出某个文言词句中实词的具体含义或概括其意思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 参考字典解释:查阅文言字典或相关的古代文献,寻找该词的常见释义和用法。

2. 理解文句结构: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从谓语、宾语、定语等元素入手,推断实词的意义。

3. 推测相反词义:根据上下文的对比,推测实词的意义可能与其相反。

4. 综合语境含义:结合段落的主题和论述内容,推断实词的意义,考虑其在文中的角色和作用。

5. 联想原义:通过联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尝试找到词语的本来意思。

在推断实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典型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提高推断能力。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 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 语,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精选课件
8
• 一、试猜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
•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 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 2.抚军厚赉成 赏赐
• 巡抚重赏了成名
•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是以“纟”为偏旁, 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 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 关。
﹙绡:丝织品﹚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缢:上吊,吊死﹚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精选课《件 烛(之缒武:退用秦师绳》子往下吊)7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6.“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带”字的意思是 答“案_:____治_玉__,__雕__琢__玉_石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象形字,上半部精分选像课带件 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 11 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 4.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卖出米
• 二月里蚕刚刚出生,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
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
精选课件
9
•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 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 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 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 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合 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4)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 多虎,有妇人昼日臵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 什么意思? 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 (09年湖北卷) 知怪,虎亦卒去。 庶几:差不多 你认为这种解释正确吗? 不正确。 那“庶几”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 “而儿痴,竟不知怪” “……其一惧” 庶几:希望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选择、选拔 )《谏太宗十思疏》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 选拔”。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取

《过秦论》
“举”与“取”相应,意思相近,理解为“攻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 )
【推断】“兴国”与“亡身” 相对, “忧劳”与 “逸豫” 相对,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 “安逸享乐”之意了。
八、联想推断法
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 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 定文中实词的含义。高考文言文阅 读中所考查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 般在课文中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 可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推 断其词义。
如: 除南清河太守
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
授予官职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二、通假字推断法
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 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 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 推断词义。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 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 语,豁然开朗。
木兰当户织
门当户对:对着,面对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一夫当关、锐不可当、螳臂当车:
阻挡、抵挡
北邀当国者相见
当家人:主持、掌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充当、抵当、抵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议者方晋二陆(相比,比方) B.然疾峭正,弗甚用(生病) C.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自请 退职,告老还乡) D.帝尝作宫体诗,使虞和(依照别 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⑶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⑷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出类拔萃→超过,胜过
观察下列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⑵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⑶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
四、句式推断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 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 互文等相近或相同的语言结构,来推 断处于对应位臵上的词语的意义。这 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结构和意义上相 反、相近、或相同。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 柴。 提示:炊爨:烧火做饭
(2000年) 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 是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 “打柴”显然不当。
(3)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09年重庆卷) 这个选项中,“规”解释为“谋求”,对 吗?
蒋氏观之,犹信。C、楚王贪而信张仪。 D、信义著于四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寡妇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向 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关,访问其故(咨询、 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旅行, 游览)
实战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联想: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三、成语推断法
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守不渝 ”中的 中的“恪”同成语“ “恪”,是“谨慎而恭敬 ”之意。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 “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为“ 胡乱 ” 之意
成语推断法:
⑴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日薄西山→靠近
⑵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名副其实→符合
【推断】“规”后带有宾语“小得”,“规”应该是 动词。结合上下文,地方官员接受贿赂的事情一旦败 露,官职俸禄都被剥夺,这实在是谋求小利而失去大 的。所以,解释为“谋求”是对的。
六、语境分析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 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 词的含义。
(4)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不周密、粗疏、疏漏
【推断】结合具体语境,可知国“强”国“弱” 是“辅周”“辅隙”的结果。“强”与“弱” 相对, “周”与“隙”相对。
⑴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以”同“用”,“任用”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与“箭”相对,为名词,意为“奔马” ⑶ “党同伐异”。 “伐”,讨伐。反义推断“党”为“偏袒” ⑷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与“远”相反,意思是“近” ⑸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隙”与“周”相对,意为不周密、粗疏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 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 如“陵”、“陡”、“险”、“陆”、“阴”、“阳” 等;右耳刀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 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 关,如“都”、“郊”、“邦”、“郡”、“郭”、 “郑”等。 )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试试看:
(烤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打)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抚军亦厚赉成名。 (赏)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财) 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 (田、地) 西畴。 6、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 过之。 (访问、拜访)
认为……奇异、奇特
五、语法推断法
即对实词所在的词语作词 性或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 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往往就 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 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今以 如:
在A句中可以推断出“难求”为谓语, 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 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 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确实”的意思。 在C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 构,因而断定“信”作“相信”讲。B句 中“信”也是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 以看出“信义”是句中的主语,主语一般 由名词、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断“信”
(1)“诚”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实在
【 推断】“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 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 “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 推断】“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 的宾语。 “诚”应是名词,意为“诚意、诚心”。
解释红字意义
A.求全责备; C.摧枯拉朽; E.超尘拔俗; G.党同伐异;
B.戮力同心 D.避重就轻 F.不亢不卑 H.革故鼎新
五、语法分析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薛潭学讴①
穷:学尽 尽:学完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联想推断
联系文言知识:反通“返”
(4)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入粮食 )
【推断】“籴”由“入”和“米”组成。整合推知, “籴”为“买入粮食”。即使是平价,贫民也没 有能力买粮。 会意字: 籴(dí )—— 买入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一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定要注意字形和表意的 ——与动物有关 形旁哟! 辶(辵)、彳(行)、忄(心)、讠(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一、字形推断法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索

(2)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约束、制裁)
【推断】“纟”与丝织品有关。借助句子内部语境, 这里应该是“绳索”。当他们用绳索把燕父子捆绑 起来。 【推断】“绳”是用来捆绑东西的,这里引申为约 束、制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