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古称播州
遵义古称播州

遵义古称播州,自唐贞观十二年置播州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止,共延续了961年,于公元876年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遵义土的司文化时期。
杨氏对播州的统辖始于杨端,止于杨应龙,长达725年。
虽然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经实施过,土司文化也非遵义所独有,但由于播州一直是杨氏家族世袭统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
加之杨氏先祖杨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汉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
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重新审阅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释放其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产品,是提升遵义旅游层次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遵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1.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
海龙囤位于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部,又名龙岩囤,仅山后一线仄径可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杨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
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以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恢宏。
除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囤后有环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从高到低组成三道关口的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此外,囤四周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杨粲墓。
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史称冉家林,后又因杨粲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而被时人称之为皇坟嘴。
该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3.遵义老城。
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行政中枢从穆家川南面约20华里处的白锦堡迁到穆家川后,遵义老城就开始成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历史。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也肯定是军事重地。
那么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今遵义市地,战国时期属邑国,附属于夜郎。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无前220年)置邑县。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时均在邑县境内,先后属犍为郡、柯郡、平夷郡、平蛮郡。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
播州称谓由此诞生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辖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遵义之名始此今市地在播州所辖带水县境内,五代时期先后属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国。
一、宋元时期建置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部在今市南10公里白锦堡建立世袭统治。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杨氏家族内讧,杨光荣、杨文贵叔侄献地归顺北宋,宋廷令建播州与遵义军,今市地属播州。
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置播州城隶于南平军;六处(1124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为遵义建城之始。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设播沿边安抚司,属夔州路,今市地驻安抚司治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杨邦宪归顺元廷。
至元十八年,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
播州宣慰司建立使“播州”概念得以强化至元二十二年,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同年降为播州军民安抚司。
隶属湖广行省时间不短至元二十九年中书省奏准,播州仍隶湖广行省,直至元末。
元末,明玉珍农民起义军占据四川,建立大夏政权。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派窦英为参知政事,镇守播州。
播州战略要冲地位得以体现今市地元代驻播州安抚司、宣慰司治所。
二、明清时期建置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归顺明廷,隶四川。
隶属四川始!第二年由宣慰司升为宣慰使司,下辖安抚司、长官司,今市地为播州长官司辖地。
播州军事两次属贵州指挥:第一次,洪武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382-1393年),属贵州都指挥使司。
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

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摘要:历史地名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并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对后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遵义重要的地名与行政区划关系密切,本文对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做了梳理,探讨其影响。
关键词:遵义;历史地名;政区沿革中图分类号: k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64-01黔北重镇遵义,是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其名称最早出现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遵义所辖地域的历史地名有“夜郎”和“播州”,其次有“牂柯”、“鳖”。
地名的变化反映了遵义地区政区沿革历程。
一、夜郎、牂柯等地名与遵义古代政区春秋时期,遵义所辖地域属牂柯、鳖、鳛等小邦国;战国时期,遵义一带属夜郎国。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
“夜郎”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滇王、夜郎王都曾经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由此而来,夜郎作为政区名一直存在至南朝。
古代乌江被称为“牂柯”,是比夜郎更早的较小古国之名。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因名且兰为牂牁国。
”汉武帝通西南夷后,在遵义建置郡县。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鳖县,含今遵义、桐梓、湄潭、正安、凤岗等县。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地置牂柯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遵义地区为蜀汉和南朝属地。
晋建兴元年,分牂柯郡置平夷郡,鳖县地属之,宋、齐、梁、陈相沿。
[1]贞观九年(635年),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
十一年(637年),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年)复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为播州的治所。
贵州省遵义市旅游概况

遵义古称播州,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省城贵阳市,西与四川接壤,北⾯紧靠重庆,是⼤西南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
全市⾯积30762平⽅公⾥,⼈⼝684万⼈,海拔⼀般在1000—1500⽶。
遵义是⾃然资源宝库,全市森林覆盖率33.1%以上,药⽤植物2018种,名贵中药材杜仲、黄连、天⿇、黄柏、吴萸以及经济林⽊油桐、乌桕、蚕桑、五倍⼦等均为贵州的主要产区。
现已探明有60多种矿产,其中锰、铝、汞、硫铁矿、硅⽯、钼、钡为优势矿产,储量在全省或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全市可供开发的⽔能资源为428万千⽡,现已开发的⽔电站装机容量70.58万千⽡,已探明的煤炭储量63.31亿吨,总储量预计193.5亿吨。
遵义是国务院⾸批公布的历史⽂化名城。
1935年1⽉遵义会议的召开,确⽴了⽑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命,遵义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
遵义是中国名酒之乡。
国酒茅台“风来隔壁三家醉,⾬后开瓶⼗⾥⾹”;董酒品质超凡,位居⽼⼋⼤名酒之列;习酒、珍酒、鸭溪窖酒、怀酒……,群星璀灿,多彩多姿,名酒辉映,众星拱⽉,使遵义赢得了“中国酒⽂化名城”的美称。
遵义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造林绿化“⼗佳”城市,全国卫⽣先进城市。
遵义是⼤西南新兴的⼯业城市,⼀批企业在国内、省内已有较⾼的知名度。
⽬前遵义已形成了以锰、铝、钛为重点的冶⾦⼯业体系;以汽车及配件、⾼低压电器产品为重点的机械⼯业体系;以化肥、精细化⼯为重点的化学⼯业体系;以卷烟、酿酒、建材、⾷品、造纸等为重点的轻⼯业体系。
遵义是久负盛名的黔北粮仓。
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全省乃⾄于全国都具有⼀定优势。
粮、油、烟、畜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1999年粮⾷总产量319.65万吨,占全省粮⾷总产量的四分之⼀强。
遵义为全国四⼤优质烟区之⼀。
遵义邮电通讯发达,公路、铁路、⽔路交通便捷。
遵义有着神奇⽽⼜诱⼈的旅游资源,融⾃然景观和⼈⽂景观于⼀体。
全市拥有⼀个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千处⽂物景点,既有神秘古朴的⾚⽔河旖旎景⾊,⼜有⽵海、飞瀑等⼤⾃然风光,既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植被带长嵌沟,⼜有堪称“⽣物活化⽯”的桫椤、银杉、珙桐等珍稀植物;既有被称为“西南⽯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有遵义会议会址、娄⼭关、四渡⾚⽔渡⼝等⾰命纪念地。
遵义的传统的节日习俗饮食建筑人物

遵义的传统的节日习俗饮食建筑人物遵义,简称“遵”,古称播州,是贵州省地级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和2个自治县,总面积3076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7.07万人,城镇人口312.42万人,城镇化率49%。
踩山节: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
第一天上午,要举行立竿仪式,是在山坡中央竖起一根系着松柏枝条和鲜花彩旗的花杆,作为采花山的标志。
花杆竖好后,年长者向人们敬酒祝福,同时锣鼓声声、鞭炮齐鸣、芦笙悠扬,男女老少跳起蹬脚舞,耍狮灯,一片欢腾。
晚上,篝火雄雄,人们围坐在篝火旁饮酒对歌,通宵达旦。
苗族同胞吹芦笙、跳舞、对歌、尽情欢笑,聚亲会友,共庆新春。
砍火星节: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
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祭山节: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
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吃新节:孟秋季节,繁忙的农田管理基本结束,作物初熟,丰收在望。
仡佬族人认为,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结果,所以新粮一熟就怀着喜悦、感激之情,迎请天地与祖宗尝新。
遵义市茶产业简介

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贵州遵义市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贵州茶园最大,产业集中度最高的茶区。
地处云贵高原,位于贵州省北部。
古称播州,始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划归贵州。
1997年撤地设市,辖15个县(区、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6%,现有总人口770万人。
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地区,多云雾缭绕气候,是形成高品质茶叶的重要基础,也是我省发展生态茶最佳地区。
遵义茶业一直位居贵州省首位。
“十一五”以来,我市把茶叶作为“七个一百工程”、“八大农业产业”重要产业之一来抓。
全市茶园规划区涉及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余庆、遵义、绥阳、仁怀等九县市,湄潭、凤冈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位。
现有茶园152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占95%,有机茶园达9.3万亩。
现有加工企业7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9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
2013年,全市投产茶园面积80.5万亩,产量达6万吨,综合产值66亿元。
“湄潭翠芽”及“兰馨”商标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成为贵州茶叶和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湄潭翠芽”和“凤风锌硒”茶分别占据贵州五大名茶和三大名茶第一位和第三位。
这里有获得基尼斯纪录高73.8米的“天下第一壶”,有连片茶园10余万亩的“中国茶海”,有无数点缀于林茶相间中具有黔北民居风格的富裕美丽新农村。
近些年来,为加大宣传推介,我市将着力打造“中国茶城”综合交易市场,重点以“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余庆小叶苦丁茶、正安白茶、遵义红”五大茶叶品牌为主,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国际性茶事活动,曾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组织“名茶之乡”、“无公害示范县”、“定点市场”及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殊荣。
2009年和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和第二届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及2010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遵义市被授予“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称号。
遵义:文化名城的红色印记

54社会遵义:文化名城的红色印记1935年的遵义会议,为有着千年历史的遵义古城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在这个闻名世界的“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留下了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文|易 涌 陈 宇遵义古称播州,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取意《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遵义是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因1935年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举世闻名,茅台酒蜚声中外,“遵义1935”已成为红色文化与酒文化交相辉映的符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在革命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一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并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3月中旬,红军由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河。
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置酒杀猪欢迎红军将士。
历经长途跋涉、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红军战士,不但品尝到茅台美酒,还用茅台酒擦脚疗伤。
许多老红军对茅台酒都记忆犹新。
聂荣臻元帅回忆:“在茅台镇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同志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
酒刚买来,敌机就来轰炸。
于是,我们又赶紧转移。
”成仿吾将军回忆:“1935年,我们来到遵义地区的茅台镇,茅台酒的家乡,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的茅台酒。
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耿飚将军回忆:“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
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遵义简介

遵义历史沿革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
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
二是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
至德二载(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地点就是今遵义市桐梓县的夜郎坝。
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
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位于桐梓县境的唐夜郎县故址至今仍称为夜郎坝。
今遵义市境内,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
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
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6年。
遵义二字,除作为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
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古称播州,自唐贞观十二年置播州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止,共延续了961年,于公元876年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遵义土的司文化时期。
杨氏对播州的统辖始于杨端,止于杨应龙,长达725年。
虽然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经实施过,土司文化也非遵义所独有,但由于播州一直是杨氏家族世袭统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
加之杨氏先祖杨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汉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
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重新审阅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释放其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产品,是提升遵义旅游层次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遵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1.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
海龙囤位于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部,又名龙岩囤,仅山后一线仄径可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杨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
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以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恢宏。
除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囤后有环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从高到低组成三道关口的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此外,囤四周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杨粲墓。
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史称冉家林,后又因杨粲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而被时人称之为皇坟嘴。
该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3.遵义老城。
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行政中枢从穆家川南面约20华里处的白锦堡迁到穆家川后,遵义老城就开始成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历史。
古老的遵义城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积淀,当年的标志性建筑有三街六巷九狮子,三街即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
当时老城的建筑门口能摆有大石狮子就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石狮相配,但老城玉皇观不知什么原因却独缺一只石狮子,所以有九狮子的说法。
4.杨氏墓葬群。
高坪杨氏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坪镇鸣庄村,距210国道0.5公里,有小路直通墓地。
高坪杨氏墓群即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灵魂憩息之地,分别为播州土官十五世杨文,二十一世杨升,二十二世杨纲,二十四世杨爱及其妻妾子女分室合葬墓,墓群规模宏大,雕刻精湛,经历了平播战争的烟熏火燎,也遭受过无数盗贼的洗劫,几百年地形变迁、至今古墓群石构建筑未变形走样,保存完好。
杨氏墓群,除了四组墓葬外,还有许多小墓,均为播州杨氏子孙的茔冢,是贵州最大的土司墓葬。
二、遵义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吸引物配套性好、品位高。
贵州独有的亚热带温湿气候为遵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项目。
土司文化聚居区大都位于遵义市近郊,如城东南皇坟嘴有南宋播州安抚史杨粲夫妇合葬的大型石穴墓室,北郊有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军事要塞“海龙囤”,均与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和遵崇高等级公路毗邻,为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由遵义市进入土司文化区,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另外,土司文化大部分聚居区内都有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堡建筑群、清新秀丽的森林、险峻雄奇的高山峡谷、飞珠溅玉的溪流瀑布、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等,形成独特的彼此相邻、相对集中的难得综合景观。
再加之海龙囤与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共同构成黔北旅游观光游览线,以红军长征走向胜利里程碑的娄山关战场,朝廷结束土司农奴制的海龙囤战场,集中展现播州中世纪文化的精髓和红军长征革命纪念体系的精华,构成复合值极高的古今战场游览线。
2.历史文化价值高。
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的历史反映了中心王朝在这一千多年中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
虽然现存的一些土司文化遗存修建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但却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
其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传承历史时间最长,对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乃至中国历史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因此,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艺术观赏价值强。
尽管杨氏土司文化遗存的空间位置、建筑规模、建造时间以及艺术特点不尽相同,但它们无不将自然赋予遵义的有利地形、地势利用到极致。
所不同的是,海龙囤山势虽险,山顶却平整开阔,方圆10公里的地面可容数10万人居住,历经战火洗礼和400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建筑已损毁,只存遗址,但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而杨粲墓所在地——皇坟嘴面积不到1公里,峰高也不及海龙囤的1/虽不及海龙囤壮观宏伟,却以其巧妙的布局和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珍品闻名,被称之为“地下宫殿”,墓中出土的约101件精美石刻,是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遗存,其中不少人物肖像更是技法熟练,在刻画技法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我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4.科学考察价值突出。
遵义土司文化是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宋代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活材料。
土司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制度,不仅历史悠久,实施面广,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心王朝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资料欠缺。
而杨粲墓、海龙囤、杨氏的古墓群、杨氏庄园、家庙等土司文化遗存的陆续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物质生活文化资料、建筑雕刻艺术资料、战争防御军事资料。
尤其是海龙囤外的《骤骑将军小谕龙岩囤严禁碑》、杨粲墓中出土的精美石雕、镇墓石、墓碑、墓志、买地券,杨氏墓葬群中出土的《杨文神道碑》等文物,对于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拥有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遵义海龙囤战争,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次战争”之中、确曾改变了贵州版图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州最大的“战争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假如配之以其他旅游设施,必将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一个圣地。
田、宋、安、杨四大土司的统治围绕涵盖整个贵州,时间长达数百年与1600年不等,自唐末至明末,统治播州的杨氏土司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后,西南地区落后社会制度的重要代表。
所以,土司文化开发应作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对遵义土司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建议1.加强保护是前提。
对土司文化古遗迹,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治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把保护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要多向群众,非凡是向领导宣传,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群众关心文物,领导重视文物,人人爱惜文物的社会风尚,防止一切可能毁坏行为,做好文物保护治理部门保管室、陈列室、资料室、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而组建遵义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设立考古研究机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以提高对全市文物工作的考古发掘能力、提高文物鉴定水平、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古建维修设计水平,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文物抢救维修,修新如旧,恢复原有风貌,保证文物的永续保存和永续利用。
同时,建立馆藏文物档案,加强文物藏品治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陈列展示工作,在大力作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永续发展。
2.突出遵义土司文化的特色。
杨粲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为主,有的细部还彩绘贴金,现虽已大部剥蚀,但仍可依稀辨出当年的豪华气派。
娄山关最具特色的是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
海龙囤作为“平播之战”的主战场,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
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囤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
当前,对于土司文化旅游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在保护好杨粲墓、海龙囤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打造播州土司文化品牌,突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点,打造其最具特色的独特性,实现遵义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唯我独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3.制定科学的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
按主次轻重,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开发、建设和发展。
向土司文化开发较好省份取经,征询土司文化开发的建议及意见,组织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的文化内涵,打造土司文化品牌。
如应充分发挥海龙囤中世纪军事城堡景区距遵义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区域位置优越的优势,突出中世纪军事古城堡景观罕见的特点,以观光游览、科学考察、休闲避暑为重点,在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发风景资源,带动遵义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土特产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力求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组建旅游发展治理委员会。
由于面对相关行业和部门间诸多因素的制约,用组建旅管委这个既协调议事,又具有半政府职能的机构去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治理,将收到阶段性的统筹效应。
当各相关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初步完成,全社会初步实现资源重组,发展旅游的社会合力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进入支柱型产业阶段后,治理委员会就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转而采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5.分期开发客源市场。
土司文化景区景观独特、类型丰富,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在国内可以独树一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都有较大的吸引力。
开发前期,可以遵义市、贵阳、重庆为第一客源市场。
待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后,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客源地组团游览,也可以通过与各大旅行社联营,组织到大西南地区的团队,到海龙囤游览开辟广西、广东、上海、成都等城市为第二客源市场。
最后,还可吸引日本、韩国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很深国家的游客到海龙囤品味古代播州的历史,遗址的奇异。
中国古代城堡的神秘感,战争遗址的宏大气势和丰富内涵会产生很强的感召力,能够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
6.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在对土司文化自身进行开发,做好杨粲墓、海龙囤等播州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打造播州土司文化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长征文化品牌、酒文化品牌、尹珍文化品牌、抗战文化品牌、沙滩文化牌,以及茶文化品牌等工作,发挥土司文化的特色作用,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旅游线路中,形成以长征文化为核心的遵义特色文化旅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