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合集下载

简述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简述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简述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特点: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小脑、脊髓等,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具有支配人体运动、感觉等功能,是人体运动和感觉活动的核心。

2.心理特点:中枢神经系统也是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控制着人的心理活动,能够调节人的情感、思维等。

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运动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保证人体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具有以下特点:1.脊髓和延髓发育早且完善:新生儿出生时,脊髓和延髓已经发育成熟,功能也比较完善,因此新生儿能够完成基本的生理和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吞咽、排泄等。

2.具有协调与整合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各种功能活动时,需要协调身体各部分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或感知过程。

同时,中枢神经系统还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息,形成完整的感知体验。

3.起源和分化:中枢神经系统的种系发生及个体发生都源自神经上皮。

在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而构成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

4.精确的时空整合: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具有精密的时间和空间整合,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程序来完成。

每个发育阶段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求,以确保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5.受基因和环境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分化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调控。

许多基因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而环境因素如营养、刺激等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和运动方面的特点,以及脊髓和延髓发育早且完善、具有协调与整合作用、起源和分化、精确的时空整合以及受基因和环境调控等特点。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张惠佳---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

张惠佳---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人体发育
中枢神经发育机制-脑重量的变化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最早,胎儿时期脑的发育最迅速 刚出生的新生儿脑的重量是370克,约体重的10% (成人脑约占体重的2.5%); 出生6个月时,脑重量约600-700克; 2岁时可达900-1000克; 7-8岁接近成人脑重量约1500克。 而出生时脑细胞数量与成人相等,约140亿个。 因此出生后脑的发育主要是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 神经胶质细胞、轴突和树突的形成和完善,逐步髓 鞘化完善的过程。
作用: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
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临床常用原始反射检查:
拥抱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劲反射 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侧弯反射 巴布科反射
原始反射
立直反射评定

立直反射:中脑视丘水平
定义:身体的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颈部和躯干主动恢
中枢神经系统的 发育机制
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张惠佳
提纲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基本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发育性反射与反应的评定 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重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
是构造单位,是功能单位,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

轴突长芽并导致功能恢复很容易在海马中证实
动物皮层中证明脑神经细胞体只占皮层容积的 3%,
而树突、轴突和神经胶质却占97%

脑支配部分神经死亡时,存活细胞的丰富轴 突可以通过侧支长芽等来取代丧失的轴突
脑可塑的生理学依据
部分神经元损伤可以通过邻近完好神经元的 功能重组 通过较低级的CNS部分来代偿 局部的损伤还可以通过失去神经的超敏感和 潜伏通路及突触的启用等机制来代偿

中枢神经组织胚胎学结构

中枢神经组织胚胎学结构

04 脊髓胚胎学结构
脊髓发育过程及分层特点
脊髓发育始于胚胎时期,由神经 管的形成和分化而来。
脊髓的分层结构包括中央灰质和 周围白质,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 体构成,白质则由神经纤维组成。
脊髓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迁 移、分化和突触形成等过程至关
重要。
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在脊髓中分布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的灰质中,负责控制骨 骼肌的随意运动。
胚胎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疾病
先天性脑积水ຫໍສະໝຸດ Dandy-Walker综合征
表现为后颅窝囊性扩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等,多 与基因突变有关,常伴发智力障碍、共济失调等。
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碍,导致 脑室系统扩大,常伴发智力障碍、运动发育 迟缓等。
胼胝体发育不良
由于胼胝体形成过程中受阻,导致部分或完 全缺失,常表现为智力障碍、癫痫等,多与 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有关。
轴突生长
神经元的轴突需要不断生长和延伸,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突触修剪和重塑在小脑和脑干中意义
突触修剪
在发育过程中,通过突触修剪去除多余的或错误的突触连接,使神经网络更加精 简和高效。
突触重塑
突触重塑是指突触连接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以适应环境和经验的变化,提高 神经网络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这对于小脑和脑干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神经管形成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板向中线对折并融合形成神经管,这一过程受到多种 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精确调控。
神经管闭合
神经管闭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和凋亡等事件,确 保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若闭合不全,则可能导致神经管缺陷等严重疾病。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大脑解剖生理特点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发育而成。

它的整个发育过程是不均衡的,首先发育的是体节(somite),相当晚的是前脑泡。

前脑泡再进一步发育就成了大脑两半球。

小儿脑实质的生长很快。

新生儿脑的平均重量为370g(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资料,已排除脑水肿、脱水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当于体重的1/8~1/9,到6个月时即达700g左右,l岁时达900g左右,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g,相当于体重的1/38~1/40。

大脑皮层的形成从胎生第8周开始,16周后皮层外板发展迅速,内板则较慢,因此,就在大脑表面形成了沟和回。

胎生6~7个月时,大脑上的沟和回已很明显,到出生时已基本具备了成人所有的沟和回,但比成人者浅,灰质层也较成人者薄。

皮层细胞的分化从胎生第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

皮层细胞的增生、长大和分化在胎生末期和新生儿初期达最高潮,以后逐渐减弱。

3岁时,皮层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与成人者无大区别。

一些研究工作证明,小儿出生后,皮层细胞的数目不再增加,以后的变化主要是细胞功能的日渐成熟与复杂化。

神经传导系统的发展是从胎生第7个月开始的,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层,但到出生时为数还很少,以后则迅速增加。

这些纤维到2岁时不但有水平方向的,而且有斜线的和切线的,因此,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也就复杂起来。

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形成表明了传导路和神经纤维形态学的成熟程度。

其形成早晚在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亦有所不同:脊髓神经是在胎生4个月时开始,以后渐次为感觉神经系统(生后2-3个月)及运动神经系统,锥体路是在生后5个月至4岁时形成,皮层则更晚。

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而传于大脑时,因无髓鞘的隔离,兴奋即可传于邻近的纤维,在大脑皮层内就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兴奋灶。

同时,刺激传导在无髓鞘的神经也比较慢,这说明为什么小儿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较慢而且易于泛化。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机制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机制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机制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智力、行为、情感等重要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发育与成熟机制是体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和调控的结果。

本文将详细讨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机制。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它从胚胎期开始,分为三个阶段:神经元的形成和迁移阶段、神经元的分化阶段和突触成熟阶段。

在神经元形成和迁移阶段,胚胎细胞在脊柱灯板、中脑和大脑的基础上形成神经元或神经前体细胞。

在神经元的分化阶段,神经元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类型,例如感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等。

在突触成熟阶段,神经元产生突触,这是神经元之间通信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神经元的形成和迁移过程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主要受到基因、激素、身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孕期营养状况、妈妈的心情、病毒感染和药物摄入等都可以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

因此,胎儿在子宫内接受到的环境和母亲的健康状况尤其重要。

此外,成年后的生活环境,例如受教育程度、社交互动和饮食习惯等,也可以影响大脑的发育。

研究表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发展更强大的大脑功能。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特定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发育和成熟。

例如,抑制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促进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发育和功能调节,对大脑的正常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研究还将关注焦点投向微生物群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之间的联系。

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内部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认知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研究。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包括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元活动和突触可塑性的变化等方面。

除了发育期外,一些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几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也将影响人类大脑的发育和成熟。

总的来说,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机制包括多个方面,涉及多种遗传、环境和身体状况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探寻这个微妙而重要的机制,并理解其与健康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的关系。

神经系统中枢的发育和功能

神经系统中枢的发育和功能

神经系统中枢的发育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它负责感知和处理外界信息,并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和功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本文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1. 胚胎期在受精卵形成后,胚胎开始分层。

在三层胚胎形成过程中,外层细胞形成了神经外胚层,最终演变为中枢神经系统。

在整个胚芽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会迁移并聚集在特定区域,最终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部位。

2. 神经管的形成随着分化和迁移过程的进行,神经外胚层称为神经板,接着沿着身体轴线形成了一个带状结构——神经原板。

进一步发展,这个结果便变为双缝间隙内拱起而膨大之两侧面积较大而下凹之部位称为主要槽即脊柱的内管即神经管。

3. 大脑和脊髓的发育在神经管形成后,前端的部位会进一步分化为大脑。

大脑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脑干、小脑、中脑、边缘系统等。

与此同时,神经管的后端将分化为脊髓,它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通道。

4. 神经元的生成和迁移大量神经元细胞在胚胎期间生成,并通过迁移到相应的位置建立连接。

这些神经元通过纤维束互相连接起来,并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

这个过程对于大脑功能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 感知和认知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感知外界刺激,并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和处理的信号。

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等)接收外界刺激后,传递给大脑进行解读。

大脑通过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完成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认知。

2. 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控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人体通过大脑指令,将运动信号传递到脊髓和肌肉,从而实现精确的动作。

不同区域的协同工作使得人体可以完成复杂的协调运动,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3. 记忆和学习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记忆和学习的过程。

大脑的海马体和额叶等区域与存储和处理信息有关。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号,形成新的连接,并加强已有连接,从而实现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三大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三大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三大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三大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大的神经系统,其发育特点是先好后差,先发育成熟复杂的后天反射行为,有助于生殖功能提升、环境适应和心理发育。

发育阶段可分为胎儿期、婴儿期、小儿期、初中青春期。

自胎儿期起,大脑神经元及突触连接性大量增进,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相互脉冲及其信号传递能力得到不断巩固,从而逐渐形成的精神特性以及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青春期可看做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发展期,期间心理及认知能力会有明显提高,生理上出现内分泌激素不调、脑部内发育性变化和有生殖系统发育。

脊髓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对各种外部刺激进行感受、传达及整合的功能,是后天的发展,发育规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胎儿期,胎儿期脊髓神经系统的发育仍未能完成,但此期就已经出现了可以承担的反射功能;出生时,出生后的婴儿脊髓神经系统可基本达到残留性操作;2岁时,此期完成了基本的运动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反射行为;4-6岁时,能够熟练操作更多复杂的反射行为,及有助于外界环境的表现;青春期时,这一期将脊髓神经系统回到一定安定状态,行为表现有显著提高,并可能伴有内分泌不调。

外周神经系统是人体其他两个神经系统联系外部的桥梁,发育特点是延续性的。

其发育规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婴儿期,此期外周神经元系统发育较快,可以感受外部的刺激;2岁以前,此期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仍在进行,大脑对外界刺激有具体反应,身体协调性及运动技能得以培养;4-6岁,此期运动技能及协调性达到最终阶段,左右手协调能力强,可以很好地操控工具;青春期,这一阶段大脑对外界刺激有强大的反应,运动技能及协调性趋于完美,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总而言之,中枢神经系统以先好后差的发育规律;脊髓神经系统以反射功能为主;外周神经系统则是三大神经系统最稳定发展期,主要负责感受、传达及整合外来刺激,承担着下丘脑、脊髓神经系统思维处理及行动表达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指大脑和脊髓这两个部分,是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中最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不仅控制着我们的心跳呼吸、睡眠醒来等基本生理机能,同时也与学习记忆、思考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紧密相关。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对其发育和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

1.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经历了神经元生成、运移、分化以及突触形成等多个重要阶段。

神经元的生成和运移发生在早期,分化和突触形成则在后期逐步完成。

1.1 神经元生成与运移神经元的生成起源于胚胎的神经上皮层。

在胚胎期间,神经上皮细胞会不断分裂和增殖,最终产生出大量的神经前体细胞(neuronal progenitor cell)。

这些神经前体细胞会向外迁移,穿过其他细胞层,最终抵达目标区域。

神经前体细胞在迁移过程中会依赖趋化因子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达到目标细胞层后,神经前体细胞会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分化细胞的类型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情况、吸收的趋化分子及其它微环境因素有关。

这样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和分化后,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

1.2 神经元分化和突触形成神经元分化涉及多个不同的过程,如轴突伸长、树突生长、分枝和刺突的形成等。

神经元突触的形成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一个关键步骤。

在突触形成中,神经元的轴突会向目标细胞发送化学信号,并与其树突结合形成突触。

研究发现,神经元的分化和突触形成是在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中就已经开始了,但这些过程也会持续到成年期。

成年后,神经元分化和突触形成的速度会逐渐减缓,但这些过程并不会完全停止。

2.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指我们的大脑和脊髓如何控制各种行为和认知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两个部分。

2.1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和身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和代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二、脑室系统的发育


侧脑室呈弓状在半球的冠状切 面上被切为两部分。这种形状 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半球并 非同等的向各个方向扩展,而是 形成近似半环形的发育轨迹所 致。 半环形的中部形成脑岛insula, 位于半球外侧壁深面的外侧窝 底,并被邻近的脑盖opercula 覆盖。因此,在半球表面仅见一 深裂隙,即外侧沟sulcus lateralis。
7
一、脑发育概况


由一侧半球发育的神经纤维经 过奇端脑前壁至另一侧半球,该 处增厚形成连合板,发育成连接 两侧半球的连合系,其中最大的 是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在发育过程中,半球体积向尾侧 明显增大,形成尾突,最终导致 间脑被完全掩盖。
8
二、脑室系统的发育


脑各部内均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 腔。在胚胎发育中,神经管和脑泡 的原始腔随脑泡壁的增厚而变得 很小。低等脊椎动物的脊髓仍保 留着中央管central canal。人类的 中央管管腔完全闭合,在脊髓横断 面上,原来中央管的位置上仅可见 原衬贴在管壁上的几个细胞。 脑内的腔仍保留并形成脑室系统, 内含脑脊液。室腔在间脑内形成 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在中脑内 缩细,形成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位于延髓、脑桥和 小脑之间。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1
一、脑神经来自外胚层的髓板, 髓板先演变为神经沟neural groove,然后变为神经管 neural canal。 神经沟首先在颈髓上部闭合成 神经管,由此向前闭合至脑的头 端(前神经孔,以后形成终板),向 后闭合至脊髓尾端。 中枢神经的进一步发育也按同 样方向进行。所以,脑的不同部 分是在不同的时期发育成熟的 (异时成熟)。
3
一、脑发育概况


脑干的发育比前脑快,在胚 胎发育的第2个月,当端脑 还是一个薄壁的脑泡时,脑 干内的神经细胞己经开始 进行分化(脑神经的出现)。 视泡由间脑发育而成。 端脑泡位于间脑前方,最初 是单个的脑泡(奇端脑),但 不久即向两侧扩展形成两 个大脑半球。
4
一、脑发育概况





前脑在胚胎发育第3个月时增 大。端脑和间脑借端间脑沟 telodiencephalic sulcus分开。 嗅球的原基来自两半球的脑 泡 垂体的原基和乳头隆起来自 间脑底。 脑桥曲在小脑原基和延髓之 间形成一条横向的深沟。 小脑的下面紧贴于延髓背面 膜状的薄壁上。
11
三、脑干的发育


在脑干内,神经管尽管因中央管扩大成为第四脑室而发生了变化, 但仍可辨认出其纵行结构。 在菱形窝底由于神经管变扁且中央管后壁敞开,原来腹背排列的 运动性基板,内脏运动区,内脏感觉区和感觉性的翼板变为内外侧 排列:躯体运动区居内侧,向外依次是内脏运动区,内脏感觉区和躯 体感觉区。脑神经核在延髓内按这种基本方式排列。
5
一、脑发育概况

在胚胎发育第4个月,大脑 半球的生长超过脑的其他 部分,此时端脑的发育速 度由初期的较慢而变为最 快。半球外侧面中部生长 较慢,被周围生长较快的部 分覆盖,形成脑岛。
6
一、脑发育概况

在胚胎第6个月,从半球表 面仍可看见脑岛。原来光 滑的半球表面首次出现了 脑沟和脑回。神经管和脑 泡的壁随着发育由薄变厚, 壁内含有神经细胞和神经 束,形成真正的脑组织。
10
三、脑干的发育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分为数个纵行区:



侧壁的腹侧半分化较早,称为基板basal plate,是运动神经细胞的发源地。 侧壁的背侧半分化较晚,称为翼板alar plate,是感觉神经细胞的发源地。 基板和翼板之间的区域是内脏神经细胞的形成部位。

在脊髓和脑干仍可辨认出这种结构排列,这方面的知识可有助于理解脑各 部的结构。在间脑和端脑,基板和翼板的这种衍化关系不易确认。


15
三、脑干的发育

在中脑,脑室系统明显缩小,形成中脑水管(cerebral aqueduct)。 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中脑被盖体积增大,神经管腔逐渐缩细。神 经管的原始结构仍完好地保留着:腹侧为基板的运动部分,包括 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支配眼外肌),红核和黑质(锥体外系); 背侧部有由翼板衍化的感觉结构,即顶盖,为视觉和听觉传导路 的中继站。
2
一、脑发育概况



在头部,神经管扩大成数个脑泡。 最靠头端的脑泡将来发育成前 脑(红色和黄色),后方的几个脑 泡发育成脑干(蓝色)。 与此同时,神经管形成两个弯曲: 顶曲parietal flexure和颈曲 cervical flexure。 尽管这时的脑干还是一个均匀 一致的结构,但已能够辨认出将 来的中脑mesencephalon 、脑 桥pon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和小脑cerebellum 的 部位。
12
感觉性翼板
内脏感觉区 内脏运动区 运动性基板
13
14
三、脑干的发育

尽管延髓、脑桥和中脑各有变化,但脑干的结构是一致的。三部分都 具有种系发育中古老的部分——被盖tegmentum,内含脑神经核团。 在延髓和脑桥水平,被盖后方有小脑覆盖,在中脑被盖后方为顶盖 tectum, 即四叠体quadrigeminal body。 脑干基底部主要含有起自端脑的大量下行纤维束,形成延髓的锥体、 脑桥的基底部和中脑的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s。
16
顶盖 被盖
大脑脚底
锥体 基底部
17
四、前脑的发育



在神经管前部形成以下几个脑泡:后脑泡hindbrain vesicle(或称菱脑泡)、 中脑泡midbrain vesicle、间脑泡interbrain vesicle和终脑泡endbrain vesicle或称端脑泡telecephalon vesicle。 脑泡侧壁增厚发育成脑实质,逐渐分化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脑泡的发育 首先是从菱脑泡开始的,逐渐扩展到中脑泡和间脑泡,终脑泡的发育最迟。 终脑泡发育时,其两侧突出形成两个薄壁的脑泡,这样,端脑可分为三部分: 两侧为对称的半球脑泡hemispheric vesicle和不对称的中部,后者后来发 育成为第三脑室前壁(终板Lamina terminal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