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合集下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为: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古典名言。

扩展资料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

意思: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学问思辨行 文言文

学问思辨行 文言文

学问思辨行文言文
学问思辨行是一段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考,要清晰地分辨,要切实地力行。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就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就不思,思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就不辨,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就不行,行了没有笃实绝不罢休。

这句话是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和方法的总结,强调了学习、思考、实践的重要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意指追求广泛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涉猎多种学科。

审问之意指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要追求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慎思之意指在思考问题时要慎重,不轻易下结论,要经过深入思考和推敲,避免草率和片面的观点。

明辨之意指要能够辨别真伪,分辨是非,不被虚假和偏见所迷惑,保持客观的判断力。

笃行之意指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要付诸实践行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停留于理论,还要注重实际操作。

综上所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指通过广泛的学习,深入思考问题,慎重地判断,辨别真伪,最终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

这是一种全面、深入和务实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准则。

博学之审问之镇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简单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镇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简单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镇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简单意思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要广泛学习,仔细探究,谨慎思考,清晰辨别,切实实行。

其中,“博学之”指的是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审问之”指的是要仔细探究问题,认真思考,严谨求证,避免盲目接受知识和轻信他人。

“慎思之”指的是要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选择正确的知识和观点,避免盲目跟从和误导。

“明辨之”指的是要清晰地辨别各种知识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关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混淆不清和误解。

“笃行之”指的是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实行所学知识和观点,知行合一,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步骤和关键因素,强调了严谨认真、独立思考、正确辨别和切实实行的重要性,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名言之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是指广泛地获取知识。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着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学习。

然而,博学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广泛地知识,而是要有所取舍,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来学习,从而加深对某个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审问之,是指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不是盲目地接受所有的知识,而是要敢于发问,敢于挑战权威,以及勇于思考。

只有经过审问,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意义。

慎思之,是指思考的审慎与深入。

在获取了知识后,我们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决策。

慎思之是在审慎的态度下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轻易下结论。

明辨之,是指在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中要明晰、辨别是非。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正确对待各种信息。

只有明辨之,才能做到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从而更好地掌握真理。

笃行之,是指在理解了知识和明辨了是非后,要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和践行。

知行合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和完善知识,同时也能够让知识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服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过程。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博学和审问,保持慎思和明辨的态度,最终融会贯通,笃行于心。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来培养更加深入的思维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明辨事物的是非,做到审慎思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去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以及培养更加深入的思维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

博学之是一个人广泛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有很多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比如互联网、图书馆、学术期刊等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这句话出自于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

原文节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赏析:“博、审、慎、明、笃”五个字很好地诠释了学习治学求进的道理。

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

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

四为明辨,辨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

五为笃行,践行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尔。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

“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

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一般人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一般人就学一千次。

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广泛学习知识,审问求真;深思熟虑,明辨是非;坚定行动,真正实践。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博学之:指要有广博的学识和知识储备,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或专业,而是要涵盖多个领域,追求全面的知识。

审问之:指对所学知识进行审问和质疑,不盲从,不轻信,要有质疑精神,通过提出问题和探索来寻求真理。

慎思之:指要思考问题,深入思考和思维的过程,要有思辨精神,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明辨之:指要能够准确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等,具备辨别和判断的能力。

笃行之:指要真正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落实到行动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行动力,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积极实践和应用。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者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同时具备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行动力,以实践来验证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作品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不只是单向前进的顺序,还应该是一种反向促进、循环递进的过程:“学问思辨”之后,要“身体力行”地去呈现、去验证、去推进、去实践;而“身体力行”之后,还要“学问思辨”地去再反思、再学习、再提高、再进步。

这便是子夏说过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我们平时常说“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就去投身仕途、报效祖国;其实亦要“仕而优则学”,身在仕途、服务家国,更需要不断学习完善、不断见贤思齐。

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学无止境。

这种良性循环,就是现在我们提倡打造“学习型人生”和倡导“终身学习”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次的作业之一是选取“教学建议”中的某一条,结合课例谈谈怎样实施有效教学。

这让我不自觉地想到在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些做法。

在星期五讲完新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关于《依法保护人类共有家园》预习任务,具体问题有:你知道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你发现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危害呢?你了解哪些有关环境的法律呢?我们应该怎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呢?
布置完预习任务后,我激发道:希望大家能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利用各种形式来解决布置的学习任务。

等下节课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让我目瞪口呆。

展示一:豆腐加工作坊调查表
安居镇村豆腐加工作坊环境情况调查表
展示二:农村环境调查表
农村环境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一名在校的中学生,由于作业需要,我将对本村的环境进行、调查。

这是我进行的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问卷。

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支持我的活动,我向您保证:本次调查搜集的所有资料我将妥善保管并将您的基本信息严格保密。

谢谢!
您的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年龄:___
职业:______家庭住址:______
1、您的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及大学以上2、您对您现在居住地的环境卫生满意吗?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有待提高 D.一点都不满意3、影响您生活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A.噪声污染 B.油烟、烟尘污染 C.水污染
D.土壤污染E.生活废弃物污染 F.家畜排放物污染4、当地家畜粪便污染状况如何?
A.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散发异味,污染严重
B.存在污染问题,但不严重
C.家畜粪便得以及时清理,无污染状况
5、您所在区域是否缺水?
A.严重缺水 B.较缺水 C.不缺水
6、您家采用何种方式灌溉农田?
A.大水漫灌 B.喷灌 C.滴灌 D.其它
7、您认为农药和化肥对环境有无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没有影响
8、您选择农药和化肥的标准是什么?
A.价格便宜的 B.效果好的
C.不污染环境的 D.什么样的都可以
9、您对《环境法》了解多少:
A.基本了解 B.了解的很少 C.不了解也不关注10、您认为环境问题是否制约当地经济发展?A.环境问题阻碍经济发展
B.二者有一定联系
C.二者毫无关联
11、您认为目前在环保方面最需要的是什么?A.宣传B.政府对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C.群众的环保意识D.对于环境破坏者的处罚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12、您认为环保宣传由谁负责:
A.政府部门B.村委会
C.村民自行组织D.下乡学生
13、如果环境问题影响到您的生活,您会怎么办?
14、您认为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15、对于坝胡社区的环境问题您有什么建议或是意
见?
展示三:全球生态亮红灯
展示四:漫画故事
展示五:环境现状
展示六:漫画
展示七:知识要点总结
反思:
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中,教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参观、网络搜寻、环保项目研究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

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博其学审其问慎其思明其辨笃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