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阅读理解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5

新课标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5

新课标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一)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注重直观、整体、经历。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根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开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展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标准的印证。

(二)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承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承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预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表达人生的价值。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假设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的思想意识里比拟缺少竞争的观念。

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开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

20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高级)样卷及答案资料格式: OFFICE文档文件大小:45KB发布日期:2008-7-6下载次数:937(点击查看下载说明)举报下载错误本资料需要注册并登录后才能下载!·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找回密码·您还未注册?请注册您的账户余额为元,余额已不足,请充值。

您的账户余额为元。

此购买将从您的账户中扣除费用0.0元。

内容介绍>>20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高级)样卷及答案一、填空题说明:第1—25题是填空题,每题有一个空;每个空1分,共25分。

请仔细阅题,并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填入恰当的答案。

1.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______,因其遗址中有大量黑陶,故又称“黑陶文化”。

2.中国历史上“郡县制”的设置,最早始于_____。

3.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多,司马、司徒等姓来源于_____。

4.先秦时期出现最早的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著作是______。

5.古代中国人最突出的三大崇拜是天地崇拜、______和君师圣贤崇拜。

6.中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是______朝人。

7.唐代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位于今河北省的______。

8.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______菩萨的道场。

9.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属于______。

10.北朝作家骊道元所著的______是一部颇具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

11.唐代僧人玄奘所著的______是中外史上的不朽著作。

12.“知行合一”是宋代理学家______提出来的。

13.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等音乐都属于______。

14.元人钟嗣成记录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作取名为______。

15.曾被人誉为“我明一绝”的文学形式是指______。

16.阿注婚是中国云南______族摩梭人的传统婚姻形式。

17.“曲水流筋”是古人在______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

18.“教外别传,不留文字”是中国佛教的______主张。

海外汉学期末(DOC)

海外汉学期末(DOC)

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20210107258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20210107258

专题13 阐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历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存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谅解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应的形式〞。

而且这种反应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迫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理论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制止,对官员服丧进展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中国文学】一、填空1.山海经2.《离骚》3.山水诗4.王昌龄5.柳永6.警世通言7.临川四梦8.桐城派9.孔尚任10.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1.呐喊和彷徨12.胡适《尝试集》13.爱情三部曲14.老舍15.高晓声二、选择1.司马相如2.曹丕3.《诗品》。

4.永明体5.《使至塞上》6.刘禹锡7.柳宗元8.红娘9.金瓶梅10.贾王史薛11.蘩漪12.沈从文13.上海屋檐下14.柳青15.平凡的世界三、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以江西人黄庭坚为代表而得名。

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无一字无来处”。

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

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还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流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古文运动——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学家,为了挽救文坛危机,打着复古旗帜,提倡写秦汉那样的散文,反对骈文,并提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明理的主张,认为写文章应“有为而作”起讽喻和褒贬作用,同时也要重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在语言上要“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要把秦汉散文作为典范。

这个古文运动打击了骈文的写作,恢复了古文的创作传统。

四、论述题1、简述《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

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①《史记》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树立了楷模。

从《汉书》起,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

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C.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③段,请指出“对话精神”的核心是什么?(2分)
4.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5.说说自己对选文第④段中的“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

”的理解。

(2分)6.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①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②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

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③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④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

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

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参考答案:
1.C
C项说“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因为原文说“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日益增长”是一种由不够关注到非常关注的发展过程,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始终”这样了。

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

B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
对中国的理解”,改换了一种表述顺序而已。

D项,说“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依据语文最后一段“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中国不再是被动地被人认识和想象,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认识和想象中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将海外汉学看作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2.“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3.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4.示例: 对比论证,如文章③段,通过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对比突出论证了对汉学研究的差异和不同。

5.中国不仅仅是被世界认识和理解的对象,应当通过世界对中的理解和认识来加强自我主题价值的理解,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要实现有机的融合。

6.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
①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生发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②中国学界要关注海外汉学,形成互为关照的格局。

③我们要大力倡导汉学复兴,比如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汉学节等等。

(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即得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