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护理查房PPT课件

高风险人群
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及流动人口是 高风险人群。
此外,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的人也容易 感染。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潜在因素
饮食习惯不当、缺乏卫生知识和不良卫生习 惯均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例如,生吃未煮熟的食物,或饮用未经处理 的水。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季节性影响
在夏秋季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因气温升高促进细菌繁殖。
细菌性痢疾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2.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3. 何时就医? 4. 如何进行护理? 5.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 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
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表现
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尤其是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需特别关注。
克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寻求医 疗帮助。
脱水是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并发症,需及时补液 。
何时就医?
医生建议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粪便 培养、抗生素治疗等。
选择安全的水源,避免食用生冷、未煮熟的食物 。
在外就餐时,选择信誉好的餐厅,注意查看食品 卫生。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健康教育
加强对社区及家庭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细菌性痢 疾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可开展讲座、分发宣传资料,增强公众的防病意 识。
谢谢观看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病因
通常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尤其在卫生 条件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及流动人口是 高风险人群。
此外,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的人也容易 感染。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潜在因素
饮食习惯不当、缺乏卫生知识和不良卫生习 惯均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例如,生吃未煮熟的食物,或饮用未经处理 的水。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季节性影响
在夏秋季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因气温升高促进细菌繁殖。
细菌性痢疾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2.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3. 何时就医? 4. 如何进行护理? 5.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 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
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表现
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尤其是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需特别关注。
克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寻求医 疗帮助。
脱水是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并发症,需及时补液 。
何时就医?
医生建议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粪便 培养、抗生素治疗等。
选择安全的水源,避免食用生冷、未煮熟的食物 。
在外就餐时,选择信誉好的餐厅,注意查看食品 卫生。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健康教育
加强对社区及家庭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细菌性痢 疾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可开展讲座、分发宣传资料,增强公众的防病意 识。
谢谢观看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病因
通常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尤其在卫生 条件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细菌性痢疾及护理PPT课件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 因腹泻而丢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必要时可给予口服 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治疗。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策略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 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晶体液、胶体液 等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 心输出量。
协助生活护理
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如饮食照料、卫生清洁等,以 减轻患者负担。
监督药物治疗
家属应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向 医生反馈。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 展望
本次疫情应对经验总结
1 2 3
及时隔离与治疗
对患者进行及时隔离,有效阻断了疾病的传播。 同时,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大大提高了治 愈率。
饮食卫生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 被污染。
疫苗接种
接种细菌性痢疾疫苗,提高人 群免疫力。
健康教育
普及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提 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03 细菌性痢疾护理 原则
隔离消毒制度执行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细菌性痢疾患者采取严格的消化道 隔离措施,包括对患者排泄物、呕吐 物、剩余食物等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细菌性痢疾及护理
汇报人:xxx 2024-04-07
目录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细菌性痢疾治疗方法 • 细菌性痢疾护理原则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工作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讲课PPT课件

遵医嘱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建议多食用易消化、营养 丰富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适当休息,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根 据当地疫情和 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加强饮食卫生监管等。
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报告和监测 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发热和排粘液脓血便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 和红细胞等,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腹泻病相鉴别,如 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病情严重度:细菌性痢疾的病情严重度与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等因素 有关。
03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人更为易感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粪口 传播,通过食用 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传播
易感人群:无特 异性,所有人群 均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 弱者和免疫功能 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定期 记录患者体温、 脉搏等指标,评 估病情状况。
饮食护理:给予 患者易消化、高 营养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根 据当地疫情和 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加强饮食卫生监管等。
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报告和监测 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发热和排粘液脓血便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 和红细胞等,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腹泻病相鉴别,如 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病情严重度:细菌性痢疾的病情严重度与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等因素 有关。
03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人更为易感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粪口 传播,通过食用 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传播
易感人群:无特 异性,所有人群 均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 弱者和免疫功能 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定期 记录患者体温、 脉搏等指标,评 估病情状况。
饮食护理:给予 患者易消化、高 营养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
细菌性痢疾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的 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
高发人群:儿童及居住条件差的地 区人群容易感染。 流行季节:夏季是发病高峰期。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
预防控制: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护措 施。
细菌性痢疾的 知识普及与倡
导
细菌性痢疾的知识普及与倡导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等 媒体传播预防知识。 教育培训:组织健康教育培训 ,提升公众意识。
细菌性痢疾的概述
症状:腹泻、腹痛、高热等。
细菌性痢疾的 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食物与饮水:通过食用受污染 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接触:与感染者直接接触。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空气: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 预防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干净 的餐具。 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熟食分开处 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细菌性痢疾的 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细菌性痢疾的概述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护理 细菌性痢疾的并发症与预后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性痢疾的知识普及与倡导
细菌性痢疾的 概述
细菌性痢疾的概述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 由细菌引发的一种肠道感染疾病。 病因:由志贺氏菌引起,通过食物 或水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饮用安全水源:确保水源的处理和消毒 。
细菌性痢疾的 治疗与护理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会 开具适合的抗生素。 病患护理:保持充分休息、补 充水分,避免扩散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 并发症与预后
细菌性痢疾的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十二指肠炎、贫血等。 预后: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康 复。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概述ppt课件

大便培养
痢疾杆菌
29
中毒型菌痢
腹痛、腹泻、呕吐
血压低于正常
高热等中毒症状
明显
吐泻重、排泄量大 不明显
单纯补液效果
不好
血管活性药物
好
低容休克
不明显 明显 好 不好
30
一பைடு நூலகம்治疗
消化道隔离 流质饮食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
31
对症治疗
•退热 : 首选物理降温 •抗休克治疗:
脑病
3
志贺氏菌属分型
根据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的不同
病
可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
原
痢疾志贺菌(A群) 福氏志贺菌(B群)
学
鲍氏志贺菌(C群)
宋内志贺菌(D群)
4
志贺氏菌特点
病
• G—杆菌 •兼性厌氧菌
原 •无鞭毛,有菌毛
学
• 生存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 对各种消毒剂敏感
5
志贺氏菌毒素
病 内毒素:均可产生
著、严重可累及整个结肠。
• 基本病变:
急性期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慢性期有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中毒性则局部病变轻,全身症状重,多 脏器损害。
17
临床分型
• 急性菌痢(< 2月)
普通型、轻型、中毒型 • 慢性菌痢 (>2月)
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18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WBC↑、N ↑
中青年,夏秋多见。
8
菌痢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病菌→口→ 胃→ 小肠→ 乙状结肠、直肠(固有层繁殖)
↓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16页PPT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但最适宜需 氧生长。
分为4群和40个血清型,各型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 抵抗力弱,加热66℃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志贺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及瓜果、蔬 菜上可存活10-20天。
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A群志贺菌还能产生强烈外毒素:具细胞 毒性、神经毒性、肠毒性作用,引起严重症状。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3.易感性:普遍易感、有短暂的免疫力,不同菌群及血清型无交叉保护性 免疫,易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具有季节性,一般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 10月以后减少。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
•细菌数量 •致病力 •人体抵抗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管
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少量细菌进入肠道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 轻到中度升高 2.粪便镜检:脓细胞(WBC)、RBC、 3.粪便细菌培养:确诊依据,送检标本必须新鲜, 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培养阳性率
治疗-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 注意饮食 卧床休息 2.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目前较理想的药物、 孕妇、儿童不宜应用 其他:匹美西林、头孢曲松 黄连素 3.对症治疗 补液 降温 止痛等
预防
防治措施:政府行为方面,要搞好食品卫生,保证饮水卫生,作 好疫情报告,出现疫情后,立即找出并控制传染源,禁止患者或 带菌者从事餐饮业和保育工作,限制大型聚餐活动.
个人卫生方面,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 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 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得病后 要及时就医治疗.
细菌性痢疾护理PPT课件【24页】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
腹痛、腹泻、 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畏寒、发热 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二、护 理 评 估
1
流行病学资料
2
身体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辅助检查
5
治疗要点
(一) 流行病学资料
❖传 染 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细菌性痢疾护理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目录
概
护 理
护合 理作 诊性
护 理
评
断问
措
述
估
及题
施
一、概 述
❖概 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
(又称痢疾杆菌)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故亦称志贺菌病。
(六)健康指导
❖ 生活指导
告知病人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 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2次粪便培养阴性;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休息、饮食、饮水的意义 ; 向慢性痢病人介绍急性发作、加重病情的诱因; 介绍家庭隔离措施。
❖ 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
(六)健康指导
❖ 疾病预防指导
❖ 急性菌痢的致病因素和预防措施。 ❖ 说明“三管”的重要性。 ❖ 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防蝇、灭蝇、灭蟑螂。 ❖ 饮食业、托幼、自来水工人定期粪便培养。 ❖ 流行期间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等预防措施。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体温过高 与痢疾杆菌感染有关。 ❖腹泻 与痢疾杆菌致肠道病变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痢疾杆菌内毒素导致微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病原学
1.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菌 2.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痢疾杆菌分为:
4群40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毒力强 福氏志贺菌:多见 鲍氏志贺菌:国内少见 宋内志贺菌:多见
3.中国流行的痢疾杆菌优势株: 福氏和宋内志贺菌
-
4
4.产生毒素 ◆内毒素:
引起全身毒血症状见于各型痢疾杆菌 ◆外毒素(由痢疾志贺菌产生称志贺毒素:
腹痛、腹泻、脓血便
一般不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
9
中毒性菌痢产生机理
志贺氏菌产生的内毒素入血
肾上腺髓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急性微循环障碍
中毒型菌痢(休克型),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 菌痢(脑型)
-
10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d(数小时-7d) 病情:
◆志贺氏菌感染常最重
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
严重临床表现
志贺氏菌产生内毒素及外毒素
5.抵抗力较强 :
瓜果、蔬菜等存活1-3周,但对消毒剂敏感.
-
5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 ◆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水、食物、生活用品、手等 ◆苍蝇、蟑螂传播
-
6
(三)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普遍易感
◆免疫不持久
◆流行于夏秋季
后重轻或缺如。 ◆大便培养可阳性。 ◆可于3-7d痊愈,也可变慢菌痢
-
15
3.重型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急起发热 ◆腹泻:30次/天以上,甚至大便失禁 ◆排稀水脓血便 ◆腹痛 ◆里急后重明显 ◆后期:严重腹胀及中毒性麻痹 ◆呕吐常见 ◆部分:中毒性休克 ◆少数:心、肾功能不全
-
16
-
30
(4)补液: ◆口服:ORS ◆静脉补液: 葡萄糖 NS 5%碳酸氢钠
◆福氏菌次之,易变慢性菌痢
◆宋内氏菌感染较轻,易误诊
-
11
慢性菌痢分型: ○慢性迁延型:最多见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痢疾史
-
12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一)急性期:急性菌痢分4型:
1.普通型(典型) (1)全身中毒症状:内毒素所致
◆急起 ◆畏寒、发热 ◆头痛、乏力、纳差 ◆全身不适
-
27
(3)中毒型菌痢
◆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循环、呼吸衰竭 ◆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 ◆直肠试子采便或生理盐水灌肠液镜检:
白细胞、红细胞
-
28
3.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检:
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
(2)大便培养: 痢疾杆菌(+)
-
29
治疗
(一)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1)休息 (2)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 ◆粪便培养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3)饮食: ◆流质或半流饮食,少渣易消化
-
13
(2)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3)大便: ◆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开始黄色稀便,小数黄色水样便 ◆1-2日后转为典型粘液脓血便 ◆无粪质,不臭
(4) 体征: ◆全腹压痛 ◆以左下腹为重 ◆肠鸣音亢进
-
14
2.轻型: ◆主要为腹泻 ◆大便一日数次,有粘液稀便 ◆低热,无脓血, 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 进食不洁食物史 在外就餐或与菌痢病人有接触史 也可有一同就餐者集体发病
-
25
2.临床资料: (1)急性期: ◆发热 ◆痉挛性腹痛 ◆腹泻、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左下腹压痛 ◆有些病人伴有恶心呕吐
-
26
(2)慢性期:
◆有急性菌痢史, ◆病程超过2个月而未治愈者
◆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期为发病高峰
-
7
发病机制
志贺菌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3要素: 1.细菌数量 2.致病力:志贺氏菌进入10-100个细菌可致病 3.人体抵抗力
-
8
痢疾杆菌 胃 胃酸消灭大部份
小部份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殖 肠粘膜炎症和固有层小血管痉挛及细胞毒素作
用导致上皮细胞缺血、缺氧、变性坏死 ,肠粘膜 炎症、坏死、溃疡
混合型病死率甚高。
-
21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 (10-20)×109/L,N 慢性期:轻度贫血
正常值: 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 成人:4-10×109/L 儿童:11-20×109/L 新生儿:15-20×109/L
-
22
2.粪便检查 (1)粪便外观:
粘液脓血便、无粪质、不臭。 (2)镜下:
细菌性痢疾
-
1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熟悉: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 了解:流行病学、预防措施
-
2
概念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故称为志贺菌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主要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热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Hale Waihona Puke ③ 症状呼吸 PH PaCO2 PaO2
轻 烦躁不安 度 面色暗红
>35 >7.45 <35
<60
重 严重吸气性呼 度 吸困难,张口
吸气,发绀
<7.35 <45
<49
-
20
(4)混合型:
上述2型或3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由于全身严 重的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锐减,组织 缺血缺氧严重,甚至发生组织细胞坏死,极易发生 多器官功能衰竭。
-
18
(2)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多见 感染性休克: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血压明显下降甚至为0 脉博细速到测不到 呼吸急促 紫绀、皮肤湿冷、花纹, 少尿或无尿 严重者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
-
19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又称呼吸窘迫 综合征
①此型少见,常在毒痢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 发展而来
②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大量白细胞(≥15个/高倍) ◇脓细胞 ◇红细胞:少量 ◇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
23
(二)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 大便培养+药敏:确诊 如何提高大便培养阳性率? 2.特异性核酸检查 (1)核酸杂交 (2)PCR:粪便中痢疾杆菌核酸
(三)免疫学检测 优点:早期、快速 缺点:易出假阳性
-
24
诊断
3.中毒型:
◆潜伏期数小时至2天
◆起病急、发展快,突发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 40℃或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反复惊厥、昏迷、 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
◆胃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
17
(1)脑型(呼吸衰竭型):较严重,病死率高 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 ②血压偏高 ③嗜睡、昏迷、抽搐 ④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⑤可出现呼吸衰竭表现: ◆呼吸节律不齐 ◆深浅不匀 ◆叹息样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