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意情不厌知己话投机——《红楼梦》第三回宝黛读书问答探析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哎,说起《红楼梦》这书啊,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一读就停不下来,停下来又心心念念的。
今儿咱们就聊聊第三回,那叫一个精彩纷呈,看得我是又笑又叹的。
这一回啊,主要说的是林黛玉进了贾府的事儿。
你说这林妹妹,从小身子骨就弱,一出场就是病怏怏的,可人家那气质,啧啧,真不是盖的。
她一进贾府,好家伙,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跟咱们过年似的,不过人家那是大户人家,规矩多着呢。
贾母一见到林妹妹,那眼泪哗哗的,抱着她就哭上了。
你说这亲情,真是血浓于水啊,一见面就亲得跟啥似的。
贾母这一哭,把旁边的人都给整动容了,连我这个看书的都跟着鼻子一酸。
贾母这一大家子,真是人丁兴旺,不过呢,这人多口杂的,事儿也就多了。
林妹妹进了贾府,头一件事儿就是拜见各位长辈。
她这一拜见,可把王熙凤给引出来了。
这王熙凤啊,真是个厉害角色,一出场就自带气场,那眼睛滴溜溜转,一看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她见着林妹妹,先是好好夸了一番,说什么“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话听着挺甜的,可你仔细一品,里面那醋味儿,啧啧,浓得跟酱油似的。
她这一番话,不光夸了林妹妹,还顺便拍了贾母一把马屁,真是八面玲珑,让人不得不服。
接着啊,这王熙凤又拉着林妹妹的手,问长问短的,还说要给她置办些衣裳首饰啥的。
你说这王熙凤,真是个精明人儿,做事儿滴水不漏,既显得自己体贴周到,又暗暗给贾母长了脸。
这林妹妹呢,也是个聪明人儿,一看这阵仗,心里跟明镜似的,不过呢,她初来乍到的,也不好说啥,只能客客气气地应承着。
这一回啊,还写了个小插曲,就是贾宝玉见林妹妹的事儿。
这贾宝玉啊,真是个奇葩,一见面就问人家有没有玉。
你说这玉不玉的,有啥大不了的?可人家贾宝玉就认这个,没玉还发起疯来了。
这一闹啊,可把贾母给吓坏了,连忙哄着他说:“你这妹妹原来没有,等我明儿去替你寻一个来,咱们娘儿们戴着,岂不是好?”这一番话,真是慈母心啊,看得我都差点儿掉眼泪了。
还有啊,这一回里还写到了贾宝玉和林妹妹的一些小细节,比如他们一起喝茶啊,聊天啊,那氛围,真是温馨极了。
红楼梦第三回知识点总结

红楼梦第三回知识点总结第三回的情节主要表现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与情感纠葛。
与以往的章回小说不同的是,红楼梦中不仅有记叙、叙事、抒情、议论、抨击等多种文学手法,还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文化。
其中:第三回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相遇的过程,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和才情,表现了贾宝玉对黛玉的倾慕之情。
这一情节表现了古代中国贵族子弟的生活状态和对美的追求。
第三回中还描写了贾宝玉与王熙凤之间的争斗。
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儿子的利益,与王熙凤展开了一场角力。
这一情节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的家族斗争和权谋之争。
第三回还描写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
在这一回中,王夫人为了儿子的身体健康,在家中设宴,邀请了一位道士为贾宝玉看病。
这一情节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第三回还描写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
在这一回中,贾宝玉在听从道士的治疗之后,身体并无好转。
贾宝玉的奶奶姑娘为了治好宝玉的病情,找到了一位名医。
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医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中医的依赖和信任。
第三回还描写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和处境。
林黛玉是一个聪明美丽,才情出众的女子,但却因为家族的原因,被迫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
这一情节展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无奈处境。
红楼梦第三回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王夫人与王熙凤的权谋、宗教信仰与医学知识的碰撞、女性的处境等,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今日社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红楼梦,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知,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篇1《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对于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有太多的文字和情节需要我们仔细研读和理解。
这篇读书笔记将从文本分析、个人观点、主题探讨和结论四个方面,对这一回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文本分析方面,第三回主要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物展开。
宝玉随贾母去到林黛玉的住处,与她共度了一段欢乐时光。
而薛宝钗则因为贾宝玉的妹妹贾元春的召唤,前来探望。
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微妙关系在这一回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
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这一回的描写非常细腻,人物性格鲜明,情感表达深刻。
宝玉的纯真、黛玉的敏感、宝钗的沉静都在这回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尤其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互动,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情感纽带。
然而,这一回也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预示着未来的悲剧结局。
主题探讨方面,本回涉及的主题包括家庭、亲情、爱情、友情、婚姻等。
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利益、道德伦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处境。
结论方面,第三回是《红楼梦》的重要一章,它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揭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未来的悲剧结局。
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阅读这一回,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阅读小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洞察。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重要文献。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篇2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笔记读完《红楼梦》第三回,我被深深吸引,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我心。
此刻,我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整部《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第三回更是展示了宝玉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片段。
在这一回中,宝玉与黛玉初次相见,两人在短暂的交谈中展现了各自鲜明的性格。
关于红楼梦第三回的疑问与思考

关于红楼梦第三回的疑问与思考红楼梦第三回是《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中的重要篇章。
在这一回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引发了我许多疑问与思考。
我对贾母的态度产生了疑问。
在第三回中,贾母对待宝玉的方式显得有些矛盾。
一方面,她对宝玉关爱有加,关心他的身体和情绪;另一方面,她却对宝玉的行为有所不满,甚至斥责他。
这让我不禁思考,贾母对宝玉的爱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她为什么对宝玉的言行举止如此苛刻?这其中是否有深层的原因?我对林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感情产生了思考。
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对宝玉表现出了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她忍不住向宝玉述说了自己的心事。
然而,宝玉对林黛玉的态度却显得冷漠和疏离。
这让我不禁疑惑,宝玉到底是如何看待林黛玉的?他对林黛玉的感情是否真实?为什么他对林黛玉表现出了这样的态度?我还思考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在第三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宝玉具有敏感、多情、忧郁的性格。
他对于家族的荣辱和自己的命运充满了矛盾和疑问。
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一直感到困惑,对于家族的繁华和奢华也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
这让我思考,宝玉的性格特点是否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有关?他的忧郁和矛盾情绪是否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我还对贾府这座庞大的家族产生了疑问。
贾府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拥有庞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在第三回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府内部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纷争。
贾府的家族成员之间似乎并不和睦,甚至存在着明争暗斗。
这让我思考,贾府这个家族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是否会对整个家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红楼梦》第三回的疑问与思考,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阅读后续的章节,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更好地理解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意图。
【高中语文】《红楼梦》第三回梳理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第三回梳理习题含答案第三回:贾雨村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情节梳理填空】因从同僚口中得知朝中准奏起复口官,冷子兴建议贾雨村央求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
正巧贾母因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派人来接黛玉到贾府照顾,于是林如海向贾政写了一封荐书,并托贾雨村送黛玉进京。
在京都,贾政帮助贾雨村谋了应天府的职位。
黛玉来到贾府,见到了贾母、宝玉及众人。
本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和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经典情节复述】1、宝黛初会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黛玉见了宝玉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等情况,因着她“眉间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
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闻知神仙似的妹妹无玉,他便摔玉于地,吓得众人一拥去抢,直到贾母哄骗他黛玉原来有玉,只是被其母带走,宝玉方作罢。
这令黛玉感到十分不安。
(似曾相识→起表字为“颦”→宝玉摔玉→贾母哄骗→不生别论)【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请简述《红楼梦》“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过程。
(5分)参考答案:①贾雨村因贪酷而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黛玉读书。
②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东家向荣国府求助。
③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
④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
⑤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补授应天府。
思考题2:写宝黛初见时的似曾相识感,在全书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思考题3:以下是红楼梦中人物出场的描写,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红楼梦第三回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红楼梦第三回读书篇1红楼梦中本已有无数经典的片段,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元春省亲之类。
但《红楼梦》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一个片段,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下轿后,那垂花门、抄手游廊、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这一个个作者当年熟悉之物,一下子跃蹦出来,回忆扑面而来。
此时镜头推进,台矶上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笑着说话,一面争着打起帘栊......我总觉得这是曹雪芹的盛大回忆开始倒叙的一段文字,整部小说最唏嘘的难道不是这种作者在浊酒陋食中,回味旧时锦衣美食时的辛酸悲哀吗?繁华散尽后的荒凉,今昔对比中的落寞,他一人实在承受不来。
其实《红楼梦》是一部很残酷的小说,作者把所有美好的东西,细细雕琢好展示给你看,然后再让你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一件件毁灭,就像他曾经经历过的一样。
《红楼梦》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这个很滥的问题我不知道问过多少人,没有几个说出个所以然来,或者说出来了我没听懂。
很多男生喜欢湘云,很多女生喜欢黛玉,很多男生和女生喜欢宝钗。
我比较喜欢探春,才精志高,有野心的女人。
有人和我说,觉得探春的结局也不错啊,还出国了呢。
我说,在曹雪芹的眼中,她是不幸的。
以中国历代文人的观点,公主和亲尚且悲哀,昭君出塞尚且苦涩,更何况探春去什么鸟不生蛋的地方,而且一生骨肉分离。
我想曹雪芹应该是把探春的结局就设定为远嫁的,不会再有什么后话。
续书中高鹗竟让探春携婿而归,俨然另一版本的省亲,似太牵强。
脂批中有嫌探春不够低调的意思,我觉得,她只是不掩饰自己的才干而已。
丫环中有不少人喜欢晴雯,因为最漂亮。
也有一个女生跟我说喜欢平儿,因为会处理关系而且心态好。
其实我觉得四大丫环,鸳袭平紫,鸳鸯是末路狂花的那一种,貌似最为自主最刚烈,实际她最惨烈,她的结局也许是最悲剧的一个。
袭人有很多人唾骂,因为她没有从一而终,也有人怀疑赶走晴雯芳官四儿,是她进的谗言,也有人认为她大得王夫人心的那一段,实际上以间接破坏宝黛爱情为进阶之路。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和点评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和点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第三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以展示贾府内部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复杂与精彩。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的主要内容及点评。
第三回的主要情节是围绕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相识展开的。
在这一回中,贾府将举办大型的京观诗会,各家豪门将云集其中。
在这个活动中,贾府的大小姐们也都得以参加,其中就包括贾宝玉和他的表妹薛宝钗。
活动当天,贾府内外人员都做出了一番繁琐的准备。
宝玉本不想参加诗会,但由于丫鬟打扫房间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紫凤花和一个字条,字条上写着“凤求凰”,引起了宝玉的兴趣,他从中得出一个美丽的女子与自己相符的结论。
此时,丫鬟晴雯无意间提到林黛玉,宝玉立即将林黛玉和那个神秘的女子联系起来,决定参加诗会以寻找这位“凤求凰”的女子。
诗会当天,林黛玉化身花括约会宝玉,两人相识之后,默契地一同前往观看诗会。
在诗会现场,宝玉钦佩黛玉的聪明才智,林黛玉也对宝玉的风采和仪表赞叹不已。
诗会结束后,两人更是心心相印,迅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描写贾府的盛宴、诗词活动和宝玉与黛玉的相遇,展现了贾府人物的丰富性格和家族间的复杂关系。
宝玉和黛玉的相遇被写得极具戏剧性,两人在短短的一夜之间便互生情愫,引发了读者的许多遐想。
这一回还通过贾宝玉的角度,揭示了宝玉对红楼梦的深深向往和对命运的感慨。
宝玉对待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态度,与他内心深处的纯真和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红楼梦》第三回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精湛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卷。
这一回拉开了宝黛爱情线的序幕,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
同时也通过诗词和文化的表现,向读者展示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人物风貌。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5篇)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5篇)《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5篇)想象每一个人都听说过《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一部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
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
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
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
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
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钗。
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
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
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
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腐败,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学术薛俊霞(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山西运城044000)———《红楼梦》第三回宝黛读书问答探析合意情不厌知己话投机摘要:《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回答贾母和贾宝玉有关读书的问话不同,就是作者要表明宝黛互为知己,心有灵犀,黛玉的这番话是为情投意合的知己宝玉而特意说的,而且这一观点伏映全篇,体现了曹雪芹的“草蛇灰线”笔法。
关键词:林黛玉贾宝玉知己草蛇灰线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1-0061-03DOI:10.13525/ki.bclt.201901019作者简介:薛俊霞(1973—),女,山西平陆人,本科学历,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经典重读2019年1月语文教学通讯Jan.,2019第1030卷第1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30No.1《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继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演说荣国府的重要人物之后,安排林黛玉在母亲仙逝之后进贾府来揭帏撩幕,引出贾门荣府的重要人物,这期间自然少不了宝黛初会。
经过层层铺叙、千呼万唤,主人公贾宝玉华丽出场。
宝黛二人相见,心有灵犀,且不论照应了第一回的“木石前缘”,本文主要说说林黛玉回答贾宝玉有关读书的问话。
当晚饭过后贾母亲切地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接着黛玉回问众姐妹时,而贾母则说她们不过认得两个字。
话音未落,宝玉来了。
经过一番相认之后,宝玉紧接着就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回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前后不过千余字,而从叙述的时间来看也不过须臾,但林黛玉有关读书的问答却大相径庭,历来评论家都作了考证,认为林黛玉进贾府实为寄人篱下,照应了前文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但数番品读后,笔者认为曹公之意并不在此,他重点是要表明宝黛互为知己,心有灵犀,黛玉的这番话是为情投意合的知己宝玉而特意说的,在偌大的贾府,真正懂得宝玉的也只有黛玉,而就这一观点伏映全篇,则可见曹雪芹的“草蛇灰线”笔法。
一、贾宝玉人物形象的设定第一,“女娲炼石补天”神话传说的意义。
《红楼梦》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开篇,其除使用了春秋笔法之外,意义主要在于作者自况。
“女娲炼石补天”这一神话传说见诸多处,如《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汤问》等,其主要内容是:女娲炼就五色石补天,其目的是平息灾难。
这是这则神话传说自身具有的文化意义,无论在历史沿革中被历史化、宗教化、寓言化,还是小说化,这则神话传说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传承了“挽救危亡”之意。
《红楼梦》中,女娲补天所炼之石中有一块因无补天之材,被弃于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在经历几世几劫之后慢慢通了灵性,能闻人言,能现世事。
此石见其他一同出炉的五色石都被用去补天,唯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不由得自怨自艾,终日悲恸不止。
之后经一僧一道度化伴随宝玉降到凡间,与宝玉生死相随。
那么,贾宝玉和“通灵宝玉”的艺术形象就诞生了:通灵宝玉本为补天而炼,却无补天之材;贾宝玉生逢贾府大厦将倾之时,在长兄贾珠英年早逝之后,口衔“通灵宝玉”本就意谓着传承“女61娲补天”自具的历史意义,自然要担负挽救家族于危亡的重任。
第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主人公贾宝玉尚未出场之前就为他设定身世,即前世为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在仙界他能不间断地坚持灌溉绛珠仙草而使其久延岁月,说明他本就是一个有担当的“侠士”,那么下世为人之后,他不可能失却本性,自然会担负起该负的责任。
作者置宝玉于“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荣府,口衔“通灵宝玉”诞生,并假通灵宝玉补天之造寓宝玉为挽救贾府衰败命运而投胎于世。
作为荣府继承者,贾府全靠他来拯救,于是合府上下众星拱月般以他为核心,他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于情于理、于家于国,荣府上下也必须要求宝玉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走上仕途,唯有如此,他才堪负重任。
从《论语》提出”学而优则仕”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核心,读书、教育的终极目的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之后,科考的内容便是“四书五经”,经过宋明理学的勃兴,清代明确规定科考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体为形式。
所以要想挽救家族于危亡,宝玉必须饱读经书,走科举之路,即书中所说“仕途经济”,这就是贾宝玉人物形象的设定依据。
但是,《清会典》和《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明文规定,凡童生必须亲自填写年龄及籍贯并延至上三代,确认并担保其姓名;如果有冒籍或身遭刑犯及出身不正者等,刻意隐瞒者必须五人连坐,担保者也不可幸免;另外从历代的登科录中也可看出,但凡直系三代亲属内有获重罪者,绝对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而曹雪芹之父曹頫便是皇帝下令抄家的“钦犯”,因此曹雪芹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依然无缘科考,而在当时社会,无法入仕就不能实现齐家之责。
孟子曾言“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抛却治国平天下不论,齐家首先要解决温饱,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利诱之下,致仕无疑是最有保障的齐家之策。
而无论“学而优则仕”,抑或“仕为贫”,曹雪芹都因出身被拒之门外,更何况抄家之后想要捐官也囊中羞涩(尽管曹雪芹不屑如此)。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精通经学却无法恃其致仕,和“通灵宝玉”一样无补天之资,那么即使通读“四书五经”又有何益?作者把自己的愤懑不平都赋予宝玉和“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被弃之后恨己无补天之才而“日夜悲号”;而贾宝玉则把恨己无补天之资的情绪宣泄到了“仕途经济”和“四书五经”之上。
作者用大量的情节来渲染并强化这一观念,把宝玉对“四五书经”的愤恨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尤其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尚不论其直接、间接诱因为何,其根本原因便是贾政与贾宝玉这一对父子价值观的不同。
儒学推崇以孝治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明确提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而宝玉厌恶经学,又不求仕进,不能光宗耀祖,实为大不孝。
行文至此,作者终于把宝玉肩上的责任明朗化。
我们再回头看第九回和第二十三回,以贾元春为代表的封建皇权和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在让宝玉同诸姐妹搬进大观园时的嘱咐:“娘娘吩咐,说你日日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姊妹在园里读书写字。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这自然而然的伏笔,至三十三回一语成谶。
身为父亲的贾政要求儿子一方面读经书走仕途,一方面多和清客儒雅之士交游。
无奈儿子极其厌恶经学,而且惯于伏低做小,平素身边人怎样闹腾都惹不到宝玉,宝玉反而会为他们揽责掩饰,但只要身边人一劝他读书上进,他便会翻脸,对袭人如是,面对宝钗、湘云亦如是,甚至要撵他们到别处去,“仔细玷污了你的仕途经济学问”,并叹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却被世俗玷污也学起了钓名沽誉,中了国贼禄鬼之流的毒,着实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不仅如此,宝玉从小为苦读经书之人起绰号“禄蠹”,“蠹”乃虫也,厌恶之情不言而喻,还叫那些走仕途之人为须眉浊物,如在第五回中,困得不行的宝玉本是到贾珍书房休息的,却看到了汉代儒学大师刘向年轻时求学的《燃藜图》和劝学仕途经济的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顿时只觉浊臭逼人,直言“快出去,快出去”。
那所谓的仕途经济对于宝玉而言,犹如黑暗而肮脏的东西喷622019.1·学术涌而出,瞬间使人反胃。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当时整个社会道德的深刻堕落,所以宝玉在挣扎无果的无奈中只有逃遁,方可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由此看来,作者以贾宝玉自况,对道统之学所标榜的“仁义礼智信”深恶痛绝。
作者将这些皆落实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上,因此贾宝玉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读经书、走仕途了。
通观全书,唯有黛玉一人从不在宝玉面前提及此事,只因黛玉最懂宝玉。
必须注意的是,贾宝玉虽厌恶经学,但又绝对精通经学,文中宝玉会时不时地提及“四书”或引用“四书”的内容就是明证,这一点又恰好表明了主人公贾宝玉所处的无奈而又无助的窘境。
二、黛玉回答读书之问不同的原因———合意情不厌,知己话投机第一,黛玉的真性情。
第一次来贾府,第一次见自己的外祖母,年幼的黛玉对外祖母的问话自然是知无不言,诚实回答。
在家庭教师贾雨村的教授之下,黛玉习学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且只有一年不到的时间,所以她回贾母“只刚念了‘四书’”。
真实情况也是如此,黛玉系林如海独女,无兄弟姐妹相携,自然无嫌隙之争,况又当儿子教养,再加上贾敏乃大家闺秀,学问修养绝无虚假,所以黛玉此时答话无须虚与委蛇。
作者在后文中也仍然不断深化黛玉的真。
第二,黛玉不只为宝玉而容,更为宝玉而泪,甚至为宝玉而死,自然投机话也为知己宝玉而说。
宝黛二人乍一相见即如故人。
且看黛玉初见宝玉:先是心中疑惑到底是个怎样的懵懂顽童,人至眼前,大吃一惊,只觉眼熟,这自然照应第一回的前世之缘;紧接着用《西江月》二首批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于是心下了然,宝玉只是真性情,不喜正统道学;最后宝玉也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更使黛玉视其为知己。
既为知己,也最是懂她之人,那么,无论宝玉在别人眼中如何顽劣异常、如何偏僻乖张、如何天下无能第一、如何古今不肖无双,但在黛玉眼中便是情感寄托、是心灵归宿。
既如此,至真至纯、至慧至敏的黛玉自会以真心、真性情来对宝玉。
所以,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一方面顺着贾母前面刚说的话以示低调,另一方面讳宝玉所嫉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曹雪芹在行文中前伏后应,层层铺垫,环环相扣。
在第二十八回,他更直接地写出二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前面围绕宝玉为给黛玉配药向王夫人申请银子的话题引发了谁在撒谎一说,宝玉向宝钗求证未果,黛玉在宝钗身后羞他,随着凤姐出场圆谎之后,刚好贾母叫吃饭,黛玉不理宝玉起身走后,宝钗催宝玉跟上,宝玉说“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当宝玉在王夫人处吃完饭后急匆匆回到贾母这边求和凑趣,黛玉张口就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六七百字之间,两人用同一语气说了同一句话,足见两人真是彼此契合、腹心相照,也再一次照应了第三回的“投机话儿只为知己说”。
宝黛二人相知相怜、相依相持,其思想认知的一致,非知己不能至此。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人物若干,懂宝玉的唯有黛玉一人。
曹雪芹在宝黛初见之时便伏下一笔,既照应前文的“木石前缘”,又伏后文所谓的“金玉良缘”,所以黛玉这一答话不只是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更是因为情投意合两不厌,投机话儿为知己说,真可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伏线。
细读全文,黛玉自始至终都不曾在宝玉面前提及“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