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沈良军;杨松斌;吕庆伟;章国海;周晶;过宓;黄杭斌;李赵;杨春松【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脑外伤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和8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和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6h内升高,24h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中线移位(>5mm)和瞳孔散大患者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均P<0.01).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与脑外伤严重度显著相关.【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5(037)002【总页数】4页(P98-100,103)【关键词】脂联素;脑外伤;严重度【作者】沈良军;杨松斌;吕庆伟;章国海;周晶;过宓;黄杭斌;李赵;杨春松【作者单位】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2400 嵊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发生率高,预后差[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低、中线明显移位(>5mm)、环池消失、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瞳孔散大与脑外伤不良预后显著相关[2]。
脂联素是最初发现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具有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3]。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检测方法:LC-MS/MS送检要求:样本采集:早晨7:30-10:30用EDTA抗凝管(紫帽管)空腹采血,成人4ml,儿童2ml。
采血时根据医嘱要求坐位或卧位采集相应血液样本。
样本保存:样本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浆(离心条件:×1000g,5-10分钟),装入冻存管并冷冻避光保存待检。
48h内全程冷冻避光运输至实验室。
注意事项:①采血前患者准备:抽血前1天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抽烟,禁止喝酒,避免熬夜。
应提前半小时到采血地点静坐或站立等待采血,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后采样。
当日采血前停用激素治疗药物。
②拒收样本:非EDTA抗凝血浆。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低,结构相似物多,甚至有同分异构体存在。
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因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易受多因素干扰,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
质谱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化合物小分子,检测浓度可达ng 级、pg级甚至fg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表声明,宣布自2015年开始只接受质谱方法检测激素的研究结果,这无疑肯定了质谱方法在内分泌激素检测中的重要性。
金域采用Waters UPLC I-Class-TQ-S建立的液相色谱质谱方法特异性高,可实现11-脱氧皮质醇、21-脱氧皮质醇、皮质酮的色谱分离和17-羟孕酮、11-脱氧皮质酮的色谱分离;检测范围宽和灵敏度高,如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睾酮、双氢睾酮检测下限可至50pg/ml,检测上限可至20000pg/ml。
检测下限可同时实现男性中雌激素和女性中雄激素的检测,检测上限也能满足男性中雄激素和女性特殊时期中雌激素的检测。
建立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很好的灵敏度,而且实现了优良的特异性,充分发挥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激素检测中的优势。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肥胖(肥胖儿童,肥胖成人,内脏肥胖)评估肥胖的程度和类型,监测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预测II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判断肥胖的预后是早期干预的目标,也是减肥效果的指标,并可以用于监测药物引起的肥胖症(抗精神病药)。
葡萄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脂联素的变化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比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更早,这是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谢综合征作为特征标记之一,它可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观察疾病的动态。
它是干预治疗的目标。
II型糖尿病它是儿童II型糖尿病的预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标志。
它用于监测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作为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靶标。
第一代糖尿病患者中II型糖尿病的早期指标。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的状况,诊断冠心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高血压严重程度判断的新指标是糖代谢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指标。
它也可用于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大。
它是高血压肥胖症治疗的目标。
心血管疾病它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发展,动态观察指标;急性脑梗塞的发生预测,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脑梗塞的治疗目标;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治疗目标,对心绞痛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进行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脂联素和动脉僵硬度),内膜中层厚度或狭窄程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发展的长期指标之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疾病监测和治疗的目标。
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目标,肝纤维化的可能目标。
肾脏疾病它是预防和干预多种肾脏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的指标。
妊娠预测早产,监测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预测妊娠先兆子痫,预测和评估妊娠糖尿病。
瘤子宫平滑肌瘤治疗的一个指标,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监测指标。
冠心病患者C_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7月第11卷第7期MMJC,Jul2009,Vol11,No.7C反应蛋白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持续与其长期刺激有关,炎症反应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1,2]。
而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仅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
有研究表明,在肥胖、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中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脂联素可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3]。
为进一步观察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的含量,我们对已检测的65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选我院2008年6~12月,经临床明确诊断的65例住院(男50例,女15例)患者为冠心病患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例,年龄48~78岁,其诊断标准符合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4]。
包括体佂、心脏彩超、临床生化、临床血液学等检查排除感染、排除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以外血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功能不全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
1.1.2我院健康体检合格者,无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各项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正常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6~75岁为正常人组。
两组间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方法1.2.1C反应蛋白测定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Unicel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试剂由德赛诊断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脂联素测定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试剂盒由深圳依诺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MultiskanⅡ酶标仪,操作步骤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脂联素

胰岛素增敏激素
01 基本信息
03 及其受体 05 功效
目录
02 生化特性
04
风湿性疾病中的免疫 调节作用
06 其他信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Adiponectin/ADPN)是脂肪细 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 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Ouchi等发现脂联素可以降低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单核细胞可以使THP-1细胞在人体大动脉内皮组织排列成 行,而这种粘附作用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损伤的早期。脂联素还可以降低多种粘附分子(VCAM-1、ICAM-1、 选择素-E)在内皮细胞的表达。核转录因子NF-κB是参与由TNF-α刺激VCAM-1、ICAM-1、选择素-E转录调节的重 要因子。Ouchi和Kihara等报道,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调节内皮细胞的功能。NF-κB诱导激酶 (NIK)使IKB激酶(IKK)复合物磷酸化,激活NF-κB。TNF受体结合因子2是NIK和TNF-α信号通路连接蛋白,是 TNF-α诱导NIK– NF-κB激活和JNK或p38通路激活的分叉点,NIK不参与JNK和p38激酶的激活。据报道,cAMPPKA信号通路通过稳定IKB-α削弱 NF-κB的活性,虽然其精确的机制还未澄清。脂联素特异性地抑制TNF-α诱导 ΙκB-α-NF-κB通路的激活,不影响JNK、p38或 Akt激酶的磷酸化,表明脂联素在NIK和ΙκB-α之间降低了 TNF- α诱导NF-κB信号通路的转导。这些结果表明,脂联素不依赖 cAMP-PKA对TNF-α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产生 效应。
脂联素的检测原理

脂联素的检测原理脂联素是一种由脂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脂肪代谢和血糖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脂联素的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脂肪代谢的状态,预测患者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并评估某些药物治疗的疗效。
目前,常见的脂联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IF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下面将以ELISA方法为例,详细介绍脂联素的检测原理。
ELISA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检测物(如脂联素)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通过化学指示剂的发色反应来测定其浓度。
具体步骤如下:1. 涂层:首先,在微孔板的孔中涂层抗脂联素的特异性抗体。
孔的数量通常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可以并行测试多个样本。
2. 样品加入:将待测样本加入涂有抗体的孔中,使样品中的脂联素与抗体结合。
3. 洗涤:利用洗涤缓冲液去除未结合的样品。
4. 检测:加入与脂联素结合的酶标记抗体,使其与未结合的脂联素结合。
5. 再次洗涤:用洗涤缓冲液清洗未结合的酶标记抗体。
6. 底物反应:加入含底物的显色或荧光溶液,使底物发生颜色或荧光反应。
7. 阻止反应:通过添加停止液停止底物的反应,以阻止进一步的颜色或荧光产生。
8. 读数:使用酶标仪测定对应波长下的光密度或荧光强度。
光密度或荧光强度与样品中脂联素的浓度成正比。
ELISA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并且可以高通量地同时处理多个样品。
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受到样本的稀释或污染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脂联素检测时,需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并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总之,脂联素是调节脂肪代谢和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其检测可帮助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和相关疾病风险。
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脂联素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脂联素结合,利用底物反应的光密度或荧光信号测定其浓度。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仍需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并进行多种方法的验证。
希望该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肥胖(肥胖儿童、肥胖成人、内脏肥胖)评估肥胖程度和类型,监测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预测II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判断肥胖的预后是早期干预的目标,是减肥的指标,可用于监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物性肥胖。
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脂联素的变化比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早。
这是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之一,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代谢综合征作为一种特征性指标,可用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预测,观察疾病的动态。
这是干预治疗的目的。
II型糖尿病它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预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的重要指标。
它用于监测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并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靶点。
第一代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的早期指标。
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的病情,诊断冠心病,评价治疗效果。
高血压新的判断严重程度的指标是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特征指标。
同时也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左室肥厚的测定。
高血压和肥胖是治疗高血压和肥胖的靶点。
心血管疾病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动态观察指标;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脑梗死治疗目标;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与治疗目标的预测,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动脉粥样硬化替代指标(脂联素和动脉僵硬)、内膜中层厚度或狭窄程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发展的长期指标之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疾病监测和治疗的目标。
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目标、肝纤维化可能的目标。
肾病它是多种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指标。
怀孕预测早产,监测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预测妊娠先兆子痫,预测和评估妊娠糖尿病。
肿瘤子宫平滑肌瘤治疗的指标,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TNF-α和IL-6的检测及意义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2型糖尿病( M) D 患者 9 O例 , 其中无视 网膜病变者 4 例 ( M组) 背景期 D 1 D , R患者 2 2例 ( R 组 ) 增殖期 D D1 , R患者 2 例 ( l 7 Dq ) 另选正常体检者 3 2组 。 O例作为对照( C组 ) N 。采用 E A法测定备组血 US
3 讨论
D R的显著特征是血一视 网膜屏 障损害 , 研究 发现 血一 视 网膜屏 障 损 害 与细 胞 因 子 之 间存 在 着密切关 系 。高血糖 首先引起 的是 眼局部 血液动力 学 的改变 , 继之大量 糖 基化终 末 产物 诱 导 产生 大量
的细胞 因子 , 引起 视 网膜 组织 缺 血 , 血一 视 网膜 屏
例, 年龄 ( 8 6± . ) , 5 . 6 7 岁 病程 ( . 4 8±2 3 a 背景 期 .) ; D 组 (R R D 1组 )2 例 ,男 1 2 4例 、 8例 , 龄 女 年
注: N 与 c组 比较 , P< . 5 与 D 组 比较 , P< .5; D 1 。 00 ; M 00 与 R 组 比较 , ‘P<00 .5
T F 和 I_ 2型 D Nr L6与 R病情进展有关 , 血清脂联素通过抗炎效应发挥抗 D R作用。
关键 词 : 2型糖 尿 病 ; 尿 病视 网膜 病变 ; 联 素 ; 瘤坏 死 因 子 0; 糖 脂 肿 【白细 胞介 索 _ 6 中 图分 类 号 :7 4 11 8 . 1 7 . ;5 7 2 1 1 文 献 标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022 6 (0 0 4  ̄10 ) 10 -6 X 2 1 ) 6 0 4 2
(93± . ) , 程 ( . 2 2 a 增 殖期 D 5 . 59 岁 病 4 4士 . ) ; R组 (R D 2组 ) 7例 , 1 、 1 2 男 7例 女 0例 , 龄 (0 2± 年 6. 69 岁 , . ) 病程 ( . 4 8±2 2 a . ) 。各 组性 别 、 龄 、 年 病程 等一 般资料 比较 , 均 >0 0 , 有 可 比性 。另 选 P .5 具 3 0例健康 体 检者 为正 常对 照 ( C组 ) 其 中男 1 N , 9 例 、 1 , 龄(65±85 岁 。 女 1例 年 5. .) 12 血清脂 联素 、N - I_ . T F 、 6检测方 法 全部受试 L 者禁食 8— 0h 晨起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 5I , 1 , 1 采用 l I E IA法检测血清脂 联素 、N — LS T F 和 I_ 水 平 , L6 按试 剂盒 ( 北京 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 明书操作 。 说 13 统计学 方法 所 有数据均采用 S S 1 . 件 . P S 2 0软 统计 。计 量资料 以 ±s 表示 , 采用 t 检验及 直线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联素: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
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概述: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
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
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
Lily Dong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
脂肪因子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及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其中,脂联素是外周血中含量最高的脂肪因子,在健康人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为
5~30μg/mL。
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daseproliferationactivatedreceptor,PPAR)等信号分子发挥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较正常小鼠容易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注射脂联素后排斥反应明显改善,表明脂联素可以降低小鼠的免疫排斥反应。
而Wilk等研究发现,脂联素对抗原激活的效应T细胞有抑制作用,推测脂联素与免疫调节有关。
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有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
炎症性反应除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结晶导致外,其余大部分因免疫反应引起。
进一步研究显示,脂联素在类风湿关节炎(heumaticarthritis,RA)患者血浆及关节液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数呈负相关。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
生化特征: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
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
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
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
的胶原重复序列(aa 42-107),一段球状序列(aa108-244)组成。
其中球状区是脂联素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和TNF-α的结构相似,脂联素与胶原Ⅷ、X和补体C1q高度同源。
脂联素的单聚体和三聚体是其生物活性形式或受体亲和配基可以特异性结合骨骼肌或肝脏细胞膜上的G蛋白藕联受体一型或二型脂联素受体,进而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