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_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教学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我的教学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上饶县第六小学廖旭红什么是教学理念呢?我认为现代教学理念是指教育者在从事教学过程中, 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有关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质量等方面的诸种信念和理论的综合体。

现代教学理念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又是现实的理性反映, 一旦形成, 便成为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层观念, 并成为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指南。

2019 年以为,按照教体局文件,我校实行了课改制度,我有幸成为了课改的的一员。

课改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

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一、课改成就在经过一年的课改,我们都得到了一些提升:

首先,我认为我的课堂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

课堂是改革真正发生的地方,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和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课堂上以游戏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来发现数学知识,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学与用

1/ 9

紧密联系;由不灵活的课堂变成多种多样的快乐游戏的课堂。

小组合作使得他们经常与同学交流合作,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学会了新知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合作能力,更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

以小组长、小队长为主讲的课堂,达到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其次,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我们的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课外,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虽然学生学习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是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冲击着原有的学习方式。

而从作业形式上看,思考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明显增多。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查阅资料。

作业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计算、背诵,而是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至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很多:

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了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更喜欢学习了。

最后,我认为学校评价方式也得到了转变。

---------------------------------------------------------------最新资料推荐------------------------------------------------------ 现在的教学课堂,通过自评,生评,师评,最后由校评等一系列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了学校的重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问题分析 1、教育理念陈旧。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我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慢。

我认为,英语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会说教材中的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英语教学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无关紧要。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我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

英语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

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

这样的英语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

3/ 9

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2、课堂教学创新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被相当多的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

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

但在欣喜之余,我在反思自己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

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

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最新资料推荐------------------------------------------------------ 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严守预案,应变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

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

由于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

其主要表现:

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

5/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