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同时也是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国家。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的进展进行述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煤层气资源分布、储层特征、产出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了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煤层气资源分布方面,通过大规模的勘察和研究发现,中国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
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的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
在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煤层气资源。
这些发现为未来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在储层特征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煤层气储层具有低渗透、高饱和度的特点。
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沉积、水文等。
中国煤层气储层还具有较高的甲烷含量,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产出机理方面,近年来中国学者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产出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的生成与煤层的埋深、温度、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产出机理的研究也为优化煤层气开发技术和提高产气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然而,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已探明的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受制于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开发利用的规模尚有限。
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的研究仍需深入,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政策支持变化、环境保护压力等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煤层气资源评价技术研究,提高预测精度;深入开展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研究,优化开发技术;加强政策保障和环保措施,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在资源分布、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是反映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演化史,研究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过程及其差异性是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我国沁水、阜新盆地和美国粉河盆地为例,探讨了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分析了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等格局对煤层气藏后期调整和改造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高煤阶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今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低煤阶气藏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景明王勃王红岩刘飞刘洪林 Li Jingming Wang Bo Wang Hongyan Liu Fei Liu Honglin 作者单位:李景明,王红岩,刘洪林,Li Jingming,Wang Hongyan,Liu Honglin(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王勃,Wang Bo(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刘飞,Liu Fei("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刊名:天然气工业ISTIC PKU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2006 26(9) 分类号:P61 关键词:煤阶煤成气气藏成藏过程对比研究。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煤层气的成因机理复杂,煤层气的成因研究对于认识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激励以及对煤层气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最后分析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标签:煤层气;有机;无机;生物;热成因;地球化学煤层气是一种能够进行大规模开采的新型洁净能源和优质的化工原料,资源潜力巨大,因为加强对煤层气成因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煤层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煤层气成因研究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成为全球特点性的研究课题。
1 煤层气的概念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其成分以甲烷为主,故常称为煤层甲烷。
煤层气是指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与煤炭共伴生的可燃烃类气体,其主要气体组分为甲烷(CH4),它是地史时期煤中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产物。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命名,最常见的有煤层气、煤层甲烷等,煤层气业内绝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煤层气。
2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成因与天然气的成因相同,煤层气成因可以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大类,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有机成因。
国内外关于有机成因的煤层气研究相对深入,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大体上将有机成因煤层气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
如图1为煤层气生成过程示意图。
2.1 生物成因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是指在相对低的温度(一般小于50℃)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参与与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并含少量其他成分的气体。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2.1.1 原生生物成因气早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褐煤阶段(RO2.0%),以热裂解气形成为主。
2.2.2 次生热成因气是指热成因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再在异地聚集下来,运移造成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的分馏。
煤层气成藏机理、开采技术及研究方向

煤层气成藏机理、开采技术及研究方向吕瑞;陈培元;田佳丽【摘要】煤层气是一种吸附在煤层中的天然可燃气体,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机理和开采方式上同常规天然气有巨大的差别.研究发现煤层气的成因机制主要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种类型,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煤层气以吸附、游离和溶解三种方式赋存在煤基质孔隙中,吸附方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煤层气不需要天然的圈闭存在,依靠吸附作用就可以运聚成藏.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地质构造条件、顶底封闭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含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煤层气藏是压力圈闭气藏,在开采技术方面主要采用水平井分支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压裂技术、洞穴完井技术、以及混合气体驱替技术.加强次生生物成因气、开采技术以及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3(032)007【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赋存形式;影响因素;开采技术;研究方向【作者】吕瑞;陈培元;田佳丽【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气工程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3煤层气是一种吸附在煤层中的天然可燃气体,其资源总量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其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不足;同时由于煤层气俗称“瓦斯”,一直以来,瓦斯事故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大煤层气的开采可以有效的降低煤矿瓦斯的灾害程度;另外对煤层气的开采可以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1-5]。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煤层气发展比较迅速,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层气产量国,无论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优于其他国家。
中国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J a n .
2 0 1 3
文章编号: 1 6 7 4 一 l 8 0 3 ( 2 叭3 1 0 6 — 0 0 2 4 一 O 6
中 峰华 , 王娉娉
(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3 )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r ma l s i m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e n t s s u c h a s c h l o r e l l a d e g r a d e d b y t h e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 d e r i v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o f b a c t e r i a a n d a l g a e c o a l a n d l i g n i t e s a mp l e s d e g r a d e d b y o r i g i n a l a n d e x o g e n o u s b a c t e r i a we r e ma d e i n mi c r o b i a l o r i g i n a s p e c t o f CB M. T h e ma i n r e s e a r c h e s i n i n o r g a n i c c a t a l y s i s a s p e c t o f C BM g e n e r a t i o n , c u r r e n t l y s t u d i e d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e f f e c t o f c l a y mi n e r a l s , c a r b o n a t e mi n e r a l s , o x i d e mi n e r a l s a n d t r a n s i t i o n me t a l e l e me n t s t o f o r m C BM .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i n 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s d u r i n g c a t a l y t i c g a s g e n e r a t i o n we r e r a r e l y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me t h a n e i n e o a l b e d e n r i c h e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o f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o r ms o f CB M. T h e p r o g r e s s e s i n t e s t ・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煤层气是一种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煤层气开发技术的进展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勘探、开采和提取等环节。
在煤层气勘探方面,传统的勘探方法主要依靠地震勘探和钻探技术,但这些方法成本高、效率低。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如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得煤层气的勘探更加精确和高效。
在煤层气开采方面,传统的开采方法主要是煤层气抽采和煤层气热解。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层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水力压裂技术可以增加煤层气的产量,而利用CO2注入技术可以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
在煤层气提取方面,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通过煤层气井将煤层气抽取到地面。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煤层气井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煤层气提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水平井和多级压裂技术可以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
二、煤层气利用技术的进展煤层气的利用主要包括发电、供热和化工等领域。
在煤层气发电方面,传统的发电技术主要是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发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煤层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可以提高发电效率,而利用煤层气气化发电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煤层气供热方面,传统的供热技术主要是燃煤供热和燃气供热。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供热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供热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煤层气热泵供热技术可以提高供热效率,而利用煤层气直接供热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损失。
在煤层气化工方面,传统的化工技术主要是燃煤化工和燃气化工。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

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66煤层气也称煤层瓦斯,它是储集在煤层及其临近岩层中的一种气体矿产资源。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分以甲烷为主,这类矿产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并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赋存于煤层之中。
作为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既属于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又属于我国21世纪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煤层气已被广泛用作发电、汽车燃料、制甲醇及碳黑等,其组成、成因及储存条件等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鉴于此,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煤层气的组成、成因及气藏形成条件。
1 成分及特性煤层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并主要包括C H 4、C 2H 6、N 2、C O 2及微量的C O 和A r。
煤层气的组分及含量与常规天然气基本一致,其中:甲烷的含量一般为85%~93%,重烃(如C 2H 6等)含量多介于1.0%~14.1%,氮气含量变化范围大且通常低于10%,C O 2含量多低于2%。
据报道,煤层气的热值为35800 kJ/m 3,由于重烃含量较少,因而煤层气的热值略低于常规天然气(天然气发热量为37680 kJ/m 3)。
作为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类型,煤层气主要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附生性。
煤层气以煤(碳)层为载体而共生并随煤炭的开采而散失。
(2)不均性。
煤层气的质和量以及煤储层的特征具有空间分布差异。
(3)稀缺性。
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供人类使用的煤层气会逐渐消耗殆尽。
2 成因类型从泥炭到煤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气体的产生。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大致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前者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成熟期,而后者则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成熟期和过成熟期。
2.1 生物成因生物成因气主要为甲烷,它是各种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作用而形成的,具体包括:(1)原生生物气。
煤层气研究报告

煤层气研究报告煤层气是指一种储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它主要由甲烷、二氧化碳等组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煤层气作为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煤层气的成因、开采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煤层气的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煤层经历了数亿年的压实、变质,导致其中所含的有机质逐渐转化为天然气。
煤层气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和压力,其中气体的生成与温度和时间有关,而气体的保存则与地层结构、岩性、渗透力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煤层气的产生主要与沉积速率、埋藏深度、岩性、氧气含量、有机质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煤层气的开采方法煤层气的开采主要有三种方法:钻井开采法、排采法和抽采法。
钻井开采法主要是通过钻孔将煤层气井连接到煤层气储层,然后利用压差将气体压出。
排采法主要是通过自然或人工排水将煤层水排出,从而使煤层气自然地渗透出来。
抽采法则是通过人工抽水、泵水或注水,形成气水两相流,进而增强煤层气的排放效果。
不同的开采方法,对应的开采成本、效率和环境问题等也不尽相同。
煤层气的应用领域煤层气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城市燃气、化工、发电等行业。
其中,城市燃气是煤层气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煤层气的能量密度与天然气相近,而且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燃料领域,煤层气具有清洁、高效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选择之一。
此外,煤层气还可以用于工业领域的发电,其发电成本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减少,因此也是工业领域较为重要的能源之一。
总之,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并且在全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煤层气的开采,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也具备轻便、高效、环保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相信煤层气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摘要:煤层气是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围岩之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其成藏机理包括煤层气从生成、赋存到运聚成藏的整个过程。
是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历史;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煤层气在生成、赋存、运移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指出了煤层气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系统地开展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基础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吸附;解吸;扩散;渗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仅靠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找新的天然气资源补充和接替常规天然气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煤层气是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围岩之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又称煤矿瓦斯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等。
对煤层气而言,煤层既是气源岩,又是储集岩。
煤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特殊的岩石力学性质,因而使煤层气在生成、赋存、运移、成藏过程等方面与常规天然气有着明显的区别。
勘探、开发并利用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变废弃物为资源,而且对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净化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煤层气工业性开采的国家,也是唯一拥有比较完善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勘探经验、方法以及技术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于勘探开发起步较晚,,成藏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若干关键性难题[1],随着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有关的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明确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历史国外研究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煤层气的勘探实验工作,除了美国在圣胡安盆地和黑勇士盆地等已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研究探索阶段[2~6]。
作为世界上勘探开发煤层气最先进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以西部的圣胡安和中部的黑勇士盆地为研究和勘探基地,进行了系统的煤层气生成、赋存和运移成藏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关于煤层气产出“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过程认识上的突破,经过理论研究与开发实践的多轮反馈提出了北美西部落基山造山带高走廊的煤层气成藏模式,建立了以煤储层双孔隙导流、中煤级煤生储与成藏优势、低渗极限与高煤级煤产气缺陷、多井干扰等为核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体系[7~8]。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美国取得了西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然而美国西部的煤层气理论并不适用于东部,这表明美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998年,美国的煤层气理论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发育低阶煤(褐煤)的汾河盆地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开发,继而提出了“生物型和次生煤层气成藏理论”,完善了煤层气的生成机理。
于地质条件的差异,上述发达国家除了加拿大于地质条件与美国相似外,其它国家在煤层气开发实践上多未获得成功,这表明美国以中阶煤为主体的煤层气成藏理论有着自身理论上的重要缺陷,主要原因是美国西部的含煤盆地地质条件简单且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相应建立的煤层气理论大部分只是一种经验总结,不可能对煤层气深层次的成藏机理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我国的煤层气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辽宁抚顺矿务局龙凤煤矿的煤矿瓦斯抽放活动,当时的抽放活动只是为了煤矿的生产安全。
真正意义上的煤层气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煤层甲烷的富集条件及资源评价”。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美国的勘探开采技术,并参照美国的有关理论进行煤层气的研究和开发试验,总体来说当时的成效不大。
直到2002年以后,国家973计划“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的实施,随着对煤层气成藏机理等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从而开创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的新局面。
多年来,尽管我国的煤层气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并没有形成理论突破,目前我国还没有成功开发的煤层气田。
究其原因,国内学者达成的共识是:一方面是于中国具有与北美大陆完全不同的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地壳具有多期叠加性,构造具有复杂多样性,美国的煤层气基础理论对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不具有可借鉴的实际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煤储层具有自身的显著特性,中国煤层气藏有自身特殊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而国内的煤层气成藏基础理论研究则相对薄弱。
总之,虽然我国煤层气工作者在此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9~14],但对中国煤层气的生成赋存和运移可采规律仍认识不清,远未达到机理清晰、规律明确的程度,理论上的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中国煤层气开发技术商业化、国产化的进程,难以形成煤层气产业,因此亟待建立符合中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系统理论体系、有效资源评价体系和开发系统决策体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地质条件和煤层气藏的煤层气生成、赋存、运移规律,形成新的煤层气基础理论是前期工作的关键,这对于我国的煤层气产业尽快实现商业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理论应用价值。
2 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煤层气的生成机理煤层气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资源,研究其生成机理,对于了解煤层气的赋存、运移,煤层气资源评价,指导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煤层气成因概念包括:热成因、生物成因、混合成因等[15],不同成因类型的煤层气具有不同的生成机理,研究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即是对各种成因煤层气生成机理的系统研究。
生物成因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早期阶段,即泥炭沼泽或低煤级煤(褐煤)阶段。
大量生物气生成所需要的条件是:缺氧、低温、低硫酸盐、高pH值、浅埋深、适当的孔隙空间、含有大量有机物的迅速沉积环境[16]。
生物气的生成一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还原二氧化碳,二是甲基类发酵(一般为醋酸发酵)。
热成因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层低煤阶向高煤阶演化的过程中,这个时期随着埋深增加,温度和压力随之增加,煤层中热解挥发出以甲烷为主的热解烃类。
随着煤化作用的加深,煤层气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多。
长期以来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中,多数国家主要是从热成因气的角度考虑煤层气的气源,而很少考虑生物成因煤层气这一来源,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一般认为早期生成的原始生物成因煤层气埋藏较浅且上覆盖层胶结固化不好,不能被大量地保留在煤层中[17~18];晚期形成的生物煤层气需要特定的环境,在煤层气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大。
近年来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次生生物煤层气以及催化生成机理的研究。
等研究证实了圣胡安盆地次生生物煤层气的存在;等[19]测定了澳大利亚悉尼和博文(Bowen)盆地二叠系烟煤中煤层气的组成和同位素组成,提出了这两个盆地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并证实了两个盆地的煤层气以次生生物煤层气为主;波兰的Upper Silesian和Lublin盆地晚石炭世含煤地层煤层气也为次生生物煤层气[20~21]。
目前对次生生物煤层气的生成机理达成的共识是:成煤后,因构造运动煤层被抬升到近地表,含菌的地表水下渗进入煤层,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使煤化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正烷烃及其它有机质经细菌降解和代谢作用而生成次生生物煤层气[22],次生生物煤层气代表了一种重要的煤层气源。
国内也开展了对次生生物煤层气的研究,陶明信等[17]研究证实了淮南新集矿区的煤层气中有53%以上为次生生物煤层气,但与此同时国内的学者也经研究指出,不能受美国“次生生物气成藏”理论的影响,盲目地把我国煤层气同位素普遍偏轻的现象笼统解释为次生生物煤层气,我国煤层气同位素偏轻主要是因为煤层气发生了分馏效应[23]。
总体来说与外国学者们所取得的成果相比,我国在煤层气生成机理尤其是次生生物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及其资源意义方面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有待加强研究工作。
煤层气的赋存机理煤层中煤层气赋存的多少,关系到煤层中煤层气的含量以及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流动规律,因此对煤层气赋存机理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煤层气以溶解气、游离气和吸附气三种方式赋存于煤层的孔隙、裂隙双孔隙系统空间之中。
割理孔隙度一般都较小且被水充满,其中溶解气、游离气较少,因此主要作为煤层气渗流运移的主要通道。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基质微孔中,吸附气占总含气量90%~95%以上,正是于煤的这种吸附特性决定了煤的储集能力。
煤层气以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三种方式在煤层中赋存,三种状态处于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16]。
在地层温度、压力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也相互转换,吸附状态转化为溶解状态、游离状态,或游离状态、溶解状态改变为吸附状态。
其赋存机理如下所示: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基质微孔中以及三种赋存状态以动态平衡形式共存,有别于常规天然气依赖圈闭作用富集成藏。
此,煤层气赋存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层气吸附机理的研究上;吸附机理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对经验性的吸附公式以及吸附模型的建立上;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的吸附模型Langmuir单分子等温吸附理想模型和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此后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常规吸附模型来描述的;等[24]研究了低压下气体单层吸附能力与煤层孔隙结构对甲烷采收率的影响,观察到了吸附滞后现象;吴俊[25]用Langmuir吸附模型参数计算煤表面能的方法,并讨论了表面能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刘红岩等[26]探讨了煤岩吸附时间与煤级、煤灰分、煤岩组成、解吸温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岩组成和煤级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深化了对煤层气吸附机理的认识,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乌克兰科学家Alexeev等[27]采用核磁共振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认为煤中有固溶态煤层气赋存形式的存在;已有实验证明了Langmuir吸附模型不能解释于煤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煤层气吸附滞后现象;煤层气在正常地层超临界状态条件下的吸附特征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煤层气的运移机理煤层气藏是一种压力圈闭气藏,其运移是指煤储层内煤层气的解吸扩散渗流过程,运移的结果是导致煤层气的相对富集和贫化。
煤层气的运移包括解吸—扩散—渗流三个过程。
煤层气的开采实际上也经历了解吸、扩散、渗流三个阶段,首先煤基质内表面上吸附的煤层气因孔隙压力降低而解吸,扩散至裂隙中转变为游离煤层气,然后于裂隙和井孔之间的压力梯度及煤层气的浓度梯度产生煤层气渗流,最终煤层气井产出。
因此研究煤层气的运移机理对于提高煤层气的产气量有着重要意义。
解吸机理解吸是煤层中的吸附气于自气体压力减小而转变为游离气的过程,于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解吸和吸附是两个可逆的过程,因此以往对解吸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煤层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力求从吸附机理的反向对煤层气吸附机理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