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 课 稿

合集下载

第16课_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上课

第16课_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上课

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 三 核心 三 大 民 政 主 贯彻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策 义
革命纲领、 奋斗目标
实现新三民 主义的手段、 方法、途径
推动国民 革命发展
检测题1: (2008年广东历史)《民报》创刊号刊
登黄帝象(见右图)
的主要目的是( )
B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C.意义:对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 两 次 护 法 运 ) 动
1917.1921
二 次 革 命
袁世凯复辟——护国运动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三 民 主 义 的 实 践
活 动
维护民主共 和的斗争
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结 果
失 败
孙中山第二次伟大转变
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要求: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还没有能够提及和考虑
D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国民共享”
请 思 考 : 三 民 主 义 的 进 步 性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 指导
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 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民 族
民生
民族主义: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 民权主义: 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 民权 民生主义: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高二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说课稿: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二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说课稿: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二历史必修3 第六单元说课稿:三民主义的形成和
发展
三民主义是由孙中山所提出的一个政治理论与政治纲领,包含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国民党的基本理论,后被采纳入《中华民
国宪法》第一条内容。

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必修3 第六单元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20 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
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
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 年20 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说课稿

《三民主义的形成》说课稿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三民主义的形成》,它是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发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国。

从向西方学习的角度看,是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从最初的器物到这次的学习制度。

这是对以前的一次继,更是一次升华,起到了一种总结作用。

另外,从三民主义的指导性看,本课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章,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

同时它又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因此又具有具有引领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书中起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从能力上已初步具备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

另外从知识积累上高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些学生们都学过,也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

但本课对三民主义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挖掘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结合学案,运用适量的,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教学来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难度。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故此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感受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的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材料和探究题,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及乐于探究精神。

高二年级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范文

高二年级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范文

高二年级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范文
历史告诉我们会有哪些选择,历史以具体而微的事例教导我们不公、无知和寻衅的罪恶,告诉我们一句朴实的鼓励话语或一种简单却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教材分析: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学时为1 课时。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必修三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化以来的西方科技与文化。

教材第六单元《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继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后,对中国思想理论演变的又一概述。

该单元主要讲述了20 世纪以来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 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说课稿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说课稿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高中历史必修3说课稿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次说课,我将分成四部分向大家介绍: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我来说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内容。

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形成、发展以及影响。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作为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也是历年考察的重点,因此本课的地位很重要。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公开课课件—定稿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公开课课件—定稿

7
讨袁护法、捍卫共和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 帝制。孙中山先后两次发表 《讨袁宣言》,发起了 “护 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声讨 下,袁世凯落得了个身败名裂 的可耻下场。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
阀割据混战局面,他们无视国
会和《约法》,使人民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孙中山为了维护
《约法》,保卫共和,进行了
一系列的 “护法运动” ,但先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 冷遇。从此,孙中山放 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 弃了改良思想,坚定地
上历史舞台。
走上了革命道路。
3 、思想来源:林肯“民有、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
民享、民治”思想的影响
创立兴中会。
4 、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 到革命的转变,创立革命理论 的实践。
1895年领导了广州起 义。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公开课课件—定稿
5
奔走革命
1894年成立 “兴中会”,提 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政府”的口号,在中国第一个树起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
1895年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因 泄密而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1905年8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提 出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领导 了多次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的 打击,为辛亥革命胜利揭开了序幕。
12
近代中国的一些救国药方
列强侵略,主权沦丧 满清专制,封建落后 民生困苦,社会不公
地主阶级抵抗 农民阶级民间
疗法:师夷长 偏方:太平天
技以制夷
国,平均主义
地主阶级洋务 疗法: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 疗法:君主立 宪,改良政治
孙中山革命疗三民主法义形:成与民发展公主开课共课件和—定稿,革命救国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次说课,我将分成三部分向大家介绍: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首先我来说第一部分——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实践与发展。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和经济愿望,并在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也是历史考察的重点,因此本课地位很重要。

2、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缺乏对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3、教学目标定位: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实践。

②了解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意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2)过程与方法:精选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合理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试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课的重难点。

由于内容是认识的载体,是进行评价与比较的前提。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而对于新旧三民主义的分析、评价与比较,需要一定的理性及高较能力要求,因此确定为难点。

5、教法学法简介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整合相关资源,制作演示课件,通过创设情境、比较分析、启发诱导、谈话讲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课堂活力。

课件5: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件5: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 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 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 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发展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 以有参政权。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 织,核定天下地价。 材料三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 还我主权。
都以民权为核心 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4.评价 (1)进步意义:
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 高涨。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范畴。
巨 星 殒 落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 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 图为孙中山的遗容。
局限性:
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反帝不明确) 无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 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 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 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 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这 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依据 三民主义 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临时约法》。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 以有参政权。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 织,核定天下地价。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材料三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 还我主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学时为1课时。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必修三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化以来的西方科技与文化。

教材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继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后,对中国思想理论演变的又一概述。

该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以来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影响及评价。

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探索在不断深入。

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它,我们便无法完整地了解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探索的全过程,也无法得出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结论。

2、课堂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并综合该课在整本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这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以及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所做的努力,认识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

②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掌握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2)、过程和方法:
①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及教师补充的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并学会分析史料、评价历史事实的方法。

②通过列表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确定依据:思想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映。

只有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才会明白孙中山思想的内涵和孙中山关心民众,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确定依据:学习思想史对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前后的思想。

对于这一难点,应当适当补充历史材料,与学生一起解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三民主义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说学情
由于该课授予对象是高二学生,大约16—17岁,经过一年的学习,其历史思维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运用理论逻辑思维,思维也比较活跃所以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但总体历史理论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
2、学法指导
⑴自主学习
一堂课不应该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学,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⑵合作学习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这种方法不经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⑶探究学习
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
三、教学方法
1、整体采用预习、自主学习、自学检查、重点探究、巩固练习、收获总结的基本过程。

2、自学检查时采取填空的方法突出核心词、核心句。

3、探究时补充史料,联系对比,以增强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4、巩固练习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5、总结时采用学生互评、自主收获的方式,让学生多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