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汇编
最新-民俗学概论复习 精品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民俗信仰)【圣才出品】

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一、信仰对象(一)灵魂1.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2.在人们的意识中,最初的灵魂是有血缘、远近和亲疏之别的。
3.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使用的器物。
(二)自然神1.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2.自然神的种类(1)天体,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包括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土地神,又称社神。
(4)生物,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动物神;一种是植物神。
(三)图腾1.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2.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
图腾还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四)祖先神1.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2.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五)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它们大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六)行业神1.含义: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2.起源:它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
二、信仰媒介人类为了取得与鬼神的密切联系,就必须有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于是出现一种媒介—巫觋或萨满。
(一)灵媒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
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二)巫的种类1.巫觋巫觋通鬼神的两种方式:(1)请神附体。
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
(2)过阴,即“灵魂出走”。
2.祭司祭司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3.术士术士,即专门巫师,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民间游戏娱乐)【圣才

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1.起源于宗教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祀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2.起源于巫术(1)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恩赐;巫术则是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企图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2)巫术是在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用手段,不少娱乐项目与之相关。
随着岁月的流逝,巫术性减弱,娱乐性增强,演变为惊险动人的杂艺表演。
3.起源于劳动“劳动”,广义地理解,包括人类战胜自然、发展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它是大量娱乐游戏项目得以萌发的源头活水。
4.起源于兵事“寓武于娱”的竞技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队训练相关。
(二)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1.娱乐性与竞技性——基本特征(1)娱乐性游戏竞技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娱乐性。
游戏娱乐不仅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人们的教育活动在愉悦的形式下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加强。
娱乐是游戏的灵魂,没有娱乐也就没有了游戏。
(2)竞技性竞技性,主要是就游戏娱乐活动中所包含的竞技心理即争胜心理而言的。
一般说来,游戏娱乐活动多含有程度不一的竞技心理。
2.阶层性与对象性(1)阶层性游戏娱乐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显现出阶层性的特征。
①在上层有宫廷游戏、文人游戏。
宫廷游戏娱乐多与宫廷的特定生活形态相关。
文人游戏较为古雅,以静态的文字游戏为主。
②社会中、下层的民间游戏丰富多样a.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第一,市民游戏的主要参加者:一为在城市居住的、有钱有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一为部分商人及某些无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
民俗学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影响
社会稳定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 结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
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祭祀活动等形式将传统文 化代代相传,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发展
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民间信仰场所成为了旅游胜地,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部分民俗活动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 商业化,失去原有文化内涵。
许多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市场需 求减少等原因面临失传风险。
民俗适应性问题提出和分析
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不足
政府和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 和传承机制。
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
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传统节庆习俗与 现代工作节奏的冲突。
通过对于民俗的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社 会整合和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
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 源,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研究和 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02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民俗学复习资料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 录
•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 传统节日与习俗传承 •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现代社会中民俗变迁与适应性问题探讨
01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民俗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 一门社会科学,探讨民俗的起源、发 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一、农业民俗(一)含义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二)特点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三)内容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4.农业禁忌习俗(1)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2)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7.农业娱乐风习。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1.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
2.游牧习俗。
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
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
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
这就是渔业民俗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原因。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逢福避祸。
三、工匠民俗(一)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超群的能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4、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5、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
指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七、农业生产民俗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二、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1.地域性和季节性2.功利性3.技艺性4.保守性与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七、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的创造,指规矩绳水悬,百工五法的运用,构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
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飞檐正是中国工匠技艺传承最精华的部分,作为最具东方建筑风格的代表性特征被列入世界建筑艺术史是我国工匠对人类建筑艺术的创造性贡献。
营造寺院,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古代称为大工,是同类匠人中水平最高的。
此外,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有名2、工匠的行业习俗(一)师承制度,指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师傅对徒弟采用的家长式管制,具有很强的严肃性(二)职业行话,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行业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三)行业禁忌,各行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四)祖师崇拜,反映了各行工匠对本行业开创者活记忆超群者的怀念和崇拜,祖师多为有身份有地位之人,借此抬高身价。
3 、工匠民俗的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闭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八、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商业的民俗特点:集市、行商、坐商(一)集市的民俗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丝绸之路、西蜀栈道(二)交通运输的民俗特点八、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1、成因经济原因:各地出产不同自然条件的原因:东辣西酸南甜北咸民族原因:民族特色宗教信仰的原因:教义、戒律。
2、阶段生食;熟食;烹调烹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饮食结构和类型(一)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置方式。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菜是蔬菜的总称;肴是煮熟的鱼、肉。
菜肴即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
在日常生活中,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四类。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或缺。
饮料有酒、茶、奶等,其中又以酒和茶为主。
(二)种类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4、饮食的惯制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礼仪饮食惯制信仰上的饮食惯制5、八大菜系简介广东菜简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成。
四川菜简称川菜北菜川烹、南菜川味的特点,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
讲究色、香、味、形,以味的多、广、厚著称。
山东菜简称鲁菜,也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
山东菜可分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苏菜简称苏菜,以苏州和扬州菜为代表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浙江地方风味菜系。
福建菜俗称闽菜,以福州菜为代表,素以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著称。
湖南菜又称湘菜,以腴滑肥润为主,多将辣椒当主菜食用徽菜是安徽菜的简称,又叫皖菜,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方菜式组成(吉菜是吉林菜的总称。
被一些人士誉为八大菜系的“九妹”。
)九、服饰民俗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有关体外部装饰的总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构成要素有:质,形,饰,色,画1、服饰及构成,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1)衣着内容,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等(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内容。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耳部装饰物如耳环、等。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内容,梳各种发式、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内容,各种佩刀、各种扇等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人生四礼——诞生礼,小孩戴长命锁、银圈等;成年礼——加冠;婚礼——结婚服饰用红色;丧礼——白色;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2)求吉心理例如虎头帽等(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5、服饰变化的因素:(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在历史发展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6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服饰要素的变化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7、汉族服饰特征:a、五中正色青红皂白黄b神秘的中国术c、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十、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祖先崇拜与儒家的礼仪伦常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人生礼仪中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这四次重大礼仪的换装都体现了中国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的观念,如婴儿服饰特点是挂银圈、玉锁之类佩物以保命护魂,成年礼中男子加冠,女子加彝族还有穿裙子仪式(开襟),结婚最重要的意义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为婚礼的基本基调,新娘服装基本都离不开红色,伦常观念在丧服中体现尤为明显,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一种最普遍的心里趋向,各民族上的图案饰文多为与求福趋的心理趋向有联系。
如汉族孩子端午穿王青衣,带虎头帽,彝族妇女带鸡冠帽等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服饰属于这种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有利于增强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如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服,新中国建立后,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颜色一律灰蓝二色,十年浩劫期间,草绿色军装遍天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装多姿多彩,服饰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后,男子穿中山装(民国宪法、三民主义);西装夹克流行是改革开放的符号。
十一、居住建筑民俗:1、居住建筑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2、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4)宗教性3、汉族的居住民俗:(1)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多建造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是在地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主要的代表。
(2)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有傣族、壮族、土家族、基诺族、苗族(吊脚楼)等少数民族。
4、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居民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1)封闭观念的符号(2)家长制的符号(3)中国人伦理的符号(4)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5、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