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吸入麻醉药
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4 中毒期(延脑麻痹期): 呼吸停止, 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死 亡。应避免出现此期。
精品课件
[作用原理] 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 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 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 抑制神经 细胞除极化, 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 进而广 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 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 作用与其脂溶性成正相关, 即脂溶性越高, 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 是指血药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 时的比值。分布系数大,血药浓度上升慢,诱导期较长,停 药后恢复也较慢。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 的比值, 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
第十五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全麻药 [麻醉分期]
1 镇痛期: 从麻醉开始至意识消失。主要是大脑皮层 和网状结构上行即激活系统受到抑制, 温、痛、触和听觉 依次消失, 各种反射存在, 肌张力正常。
2 兴奋期: 从意识消失至眼睑反射消失和呼吸恢复规则 为止。主要是皮层下中枢脱抑制(兴奋)所致。此期不应进 行任何手术。应采用复合麻醉等措施, 尽量缩短或消除此 期。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
物或其它辅助药物, 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 而单独应用某
一种全麻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1 麻醉前给药: 指麻醉前应用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
替啶;阿托品 2 基础麻醉: 3 诱导麻醉: 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 使病人迅速进入
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 4 低温麻醉: 物理降温配合应用氯丙嗪, 体温下降到
镇痛期和兴奋期合称诱导期。
精品课件
3 外科麻醉期: 从呼吸转为规则至呼吸接近停止的过程。皮层下中枢
药理学分类

1) M 、N 受体激动药: Ach. 氨甲酰胆碱 1 胆碱R 2 )M 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氨甲酰甲胆碱 激动药 3 )N 受体激动药:烟碱(尼古丁)易逆性抗chE 药: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2 .抗胆碱酯酶药 毒扁豆碱难逆性抗chE 药:敌敌畏、敌百虫、沙林(有机磷酸酯类)马拉硫磷、抗胆碱药⎪⎪⎪⎩⎪⎪⎪⎨⎧羟乙酸奎宁酯中枢性抗胆碱药:二苯神经节,骨骼肌溴铵。
胆碱受体阻断药:泮库平滑肌解痉药品、东莨菪碱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N M (二)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神经肌肉阻断药)N2R 阻断药⎪⎪⎩⎪⎪⎨⎧+溴铵等(竞争型肌松药)泮库毒碱、三碘季铵酚非极化型肌松药:筒箭(非竞争型肌松药)烃季铵胆碱、除极化型肌松药:琥柏 抗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按作用持续时间分:⎩⎨⎧长效药:酚苄明短效药:酚妥拉明 2.按对受体的选择性:1)阻断α1和 α2:酚妥拉明2)选择性阻断α1受体: 哌唑嗪3)选择性阻断α2受体: 育亨宾(二)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传入神经药传入N 药 ⎪⎪⎪⎪⎩⎪⎪⎪⎪⎨⎧液刺激药:松节油、氨溶润滑药物油类、矿酯类、合成润滑药:植物油类、动阿拉伯胶粘膜药:淀粉、明胶、滑石粉保护药:炭、白陶士、收敛药:鞣酸、明矾、利多卡因、丁卡因。
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 (三)局部麻醉方法: P65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穿透粘膜而阻滞其浅表的神经未稍以产生粘膜麻醉。
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
方法有点滴、涂敷、喷雾、灌注等。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将稀浓度的药液注射要进行手术部位的皮下、肌肉、浆膜等深部组织中,以浸润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或末梢,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产生麻醉。
3.传导麻醉(conduction ananse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或节 )的周围,以阻滞其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区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意识和反应能力,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而临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的科学,主要涉及麻醉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麻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各种手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疼痛治疗的基础。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麻醉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总结临床麻醉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麻醉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神经阻滞剂。
吸入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导电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达到麻醉效果。
2. 麻醉的分类麻醉可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通常需要使用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肌松剂等辅助药物。
局麻则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通常使用局部注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
3. 麻醉的风险虽然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但是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心脏停搏、低血压、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麻醉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制定出最合适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4. 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液体平衡监测等。
通过麻醉监护,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和护理。
主要包括呼吸道保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等。
此外,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尽快摆脱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临床麻醉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麻醉药理学

麻醉药理学一.单选题1.下列哪种神经阻滞的局麻药吸收速率最快(A)A、臂丛神经阻滞B、骶管阻滞C、肋间神经阻滞D、硬膜外腔阻滞E、坐骨-股神经阻滞2.地西泮药理作用除外(D)A、镇静B、催眠C、中枢性肌松D、麻醉E、抗惊厥3.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可产生哪项作用(A)A、镇痛B、腹泻C、血压下降D、红斑E、严重的呼吸抑制常见4.吗啡中毒的主要表现是(D)A、呕吐、腹痛B、烦躁不安、失眠C、肌肉震颤D、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缩小成针尖样、血压下降、体温下降、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E、散瞳、流涎、出汗5.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麻药为(D)A、普鲁卡因酰胺B、地布卡因C、卡波卡因D、丁吡卡因E、丙胺卡因6.关于局麻药的药理,下述哪项正确(D)A、高浓度的局麻药有抑制、镇痛、抗惊厥的作用B、低浓度的局麻药可以诱发惊厥C、局麻药所诱发的惊厥,被视为局麻药的毒性表现D、局麻药能促进去极化期间的钠传导,增强心肌兴奋性E、临床常用布比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7.下列吸入麻醉药减少肝脏血流,但除外(B)A、氟烷B、恩氟烷C、异氟烷D、氧化亚氮E、七氟烷8.遇钠石灰不稳定,易发生降解反应的是(C)A、恩氟烷B、异氟烷C、七氟烷D、氟烷E、氧化亚氮9.氟烷麻醉的适应证除外(D)A、须用电灼、电刀的手术B、糖尿病人的手术C、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手术D、剖宫产手术E、需行控制性降压的手术10.对吸入麻醉药的描述,哪项正确(E)A、吸入麻醉药的麻醉深度与脑内的分压无关B、通气量在吸入麻醉药的摄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C、用肺泡气体浓度代表血中浓度或麻醉深度是精确的D、麻醉诱导时过度通气可加速脑内麻药浓度升高E、麻醉诱导时过度通气可延缓脑内麻药浓度升高11.恩氟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B)A、浅麻醉时有惊厥性棘波B、Pacch低于正常时,该棘波增多C、棘波产生时,在脑电图上可以看到降低对视,听刺激的诱发电位D、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可引起持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E、收缩脑血管,降低颅内压12.新生儿受其母体麻醉性镇痛药影响致呼吸抑制时,可用下列哪种药物拮抗(C)A、丁丙诺啡B、氯胺酮C、纳洛酮D、硫喷妥钠E、喷他佐辛13.下列哪一种局麻药的一次限量是正确的(D)A、普鲁卡因1000mgB、丁卡因60mgC、布比卡因150mgD、利多卡因400mgE、邦妥卡因150mg14.关于局麻药中毒引起惊厥,哪种正确(D)A、是轻微毒性反应的突出表现B、是额面部强直阵挛性惊厥C、是局麻药作用于大脑的中枢神经D、表现是短暂的和自限的E、用大剂量硫喷妥钠治疗15.七氟烷的代谢产物是(A)A、六氟异丙醇B、C0C、CFD、三氟乙酸E、六氟异丙醇+C0+F16.N0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B)A、直接心肌抑制B、对心率、血压、心排血量、血管阻力无影响C、刺激呼吸道D、常引起呼吸抑制E、不增强其他吸入麻醉药的呼吸抑制17.有关纳洛酮的叙述正确的是(B)A、静注10分钟后方产生最大效应B、应用于解救麻醉性镇痛药的急性中毒C、有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D、可用于解救巴比妥类药物E、不能用于抗休克治疗18.吸入麻醉药对脑代谢率的影响(C)A、与麻醉深度无关B、与剂量无关C、与癫痫样脑电活动无关D、与脑电活动有关E、与时间常数有关19.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滞神经纤维冲动传导所需的局麻药最低浓度为(C)A、局麻药有效浓度B、局麻药的最低中毒浓度C、局麻药的最低麻醉浓度D、局麻药作用神经纤维最大浓度E、局麻药的标准浓度20.药物的离解常数用下列哪种符号表示(A)A、pHB、pKC、pHaD、pKaE、以上都不是21.下列哪项不属于吗啡对消化道的影响(C)A、降低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B、降低胆管压力C、增加胰管平滑肌张力,可增加血浆淀粉酶D、腹泻E、降低膀胱括约肌张力22.纳洛酮拮抗使用大剂量纳洛酮可出现(B)A、交感神经系统抑制B、交感神经系统兴奋C、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D、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E、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无明显变化23.局部麻醉药的局麻作用主要是通过下述哪一项(C)A、生物碱本身的作用B、有机酸的作用C、自由基的作用D、环氧化物的作用E、在组织内慢性水解作用24.据统计,局麻药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的发生率(A)A、2%B、4%C、8%D、15%E、30%25.分娩前2~4小时应禁用的药是(C)A、安定B、芬太尼C、哌替啶D、利多卡因E、甲氧氯普胺26.硫喷妥钠的绝对禁忌证是(D)A、高血压患者B、脑外伤昏迷患者C、颅高压患者D、紫质症患者E、饱胃患者27.下列哪类药物在小剂量时产生镇静,中剂量产生催眠作用,大剂量则产生全身麻醉作用(E)A、硫喷妥钠B、氟哌利多C、地西泮D、苯二氮类E、巴比妥类28.异氟烷心血管作用的特征是(E)A、心律稳定B、增加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C、减慢心率D、增加每搏量E、减少心输出量29.下列哪种学说不属于局麻药产生神经阻滞的原理()A、受体部位学说B、闸门控制学说C、表面电荷学说D、膜膨胀学说E、钙离子学说30.有关氟烷的作用。
吸入麻醉——精选推荐

吸⼊⿇醉1.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例举三种常⽤药的MAC值?MAC是指某种吸⼊⿇醉药在⼀个⼤⽓压下与纯氧同时吸⼊时,能使50%病⼈在切⽪时不发⽣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因为MAC是不同⿇醉药的等效价浓度,所以能反应该⿇醉药的效能,MAC越⼩⿇醉效能越强。
MAC的概念包含有4个基本要素:①当受到强的有害刺激后必须发⽣⼀个全或⽆的体动反应;②把肺泡内呼⽓末⿇醉药浓度作为⼀个平衡样点,以反映脑内⿇醉药浓度;③⽤适当的数学⽅法表达肺泡内⿇醉药的浓度与相应反应间的量化关系来评估MAC;④MAC还可量化以反映⽣理或药理状态的变化,如可以作为⼀项敏感的⼿段以确定其它⿇醉药、中枢性药物与吸⼊⿇醉药的相互影响。
氧化亚氮105%,氟烷0.75%,异氟烷1.2%,地氟烷6.0%,七氟烷2.0%。
2.MAC定义?与何分配系数有关?举例说明。
吸⼊⿇醉药的⿇醉强度与油/⽓分配系数有关,油/⽓分配系数越⾼,⿇醉强度越⼤,所需MAC也⼩。
如氧化亚氮的油⽓分配系数为1.4,其MAC值为101;七氟烷的油⽓分配系数为2.0,其MAC值为2.0。
通常吸⼊⿇醉药的⾎/⽓分配系数与油/⽓分配系数成反⽐,即⿇醉强度越⼤,其可控性越差。
其⾎中分压升⾼就越慢,也就是说⽓体的溶解度越⼤,⿇醉起效也就越慢,如甲氧氟烷⽐氧化亚氮要慢得多。
当吸⼊氧化亚氮时⾎中氧化亚氮分压就会快速升⾼,这是因为氧化亚氮的⾎/⽓分配系数低(0.47),相⽐之下由于甲氧氟烷的⾎/⽓分配系数⾼(13),在⾎中溶解的多,其⾎中分压就升⾼的⾮常慢。
氟烷⾎⽓分配系数 2.4,异氟烷 1.4,地氟烷0.42,七氟烷0.65。
3.什么是MAC?增加,降低及不影响MAC的因素分别有哪些?(1)降低MAC的因素1)PaCO2>90 mmHg或PaCO2<10 mmHg;2)低氧⾎症,PaO2<40 mmHg;3)代谢性酸中毒;4)贫⾎(⾎细胞⽐容在10%以下,⾎中含氧量<4.3 ml/dl;5)平均动脉压在50 mmHg以下;6)⽼年⼈;7)使中枢神经⼉茶酚胺减少的药物(如利⾎平、甲基多巴等,动物);8)巴⽐妥类及苯⼆氮卓药物;9)⿇醉药物,如氯胺酮或并⽤其它吸⼊⿇醉药及局⿇药;10)妊娠;11)低体温;12)长期应⽤苯丙胺;13)胆碱酯酶抑制剂;14)α2-激动剂。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

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呈现意识、感觉与反射消失,骨骼肌放松等表现——外科手术前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为吸入麻醉。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有乙醚、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一、作用机制:吸入——经肺泡动脉入血——脑组织——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变化——神经细胞除极抑制——神经冲动传导抑制——全身麻醉。
二、麻醉分期:乙醚麻醉分期最明显,临床常以它为基础临床上常依据呼吸、眼部、循环变化与肌肉松弛程度等体征来辨认麻醉的深度:第I期:镇痛期——从开始麻醉到病人神志消失。
大脑皮层开始抑制,痛觉逐渐减退、呼吸与脉搏稍增快,其他反射依然存在,一般不于此期施行手术。
第II期:兴奋期:从病人神志消失,经过一兴奋过程,直至兴奋现象缓解,并出理深而有节律的呼吸为止。
其间万以呼吸的紊乱与血压、脉率的显著波动为其特征,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下位中枢呈兴奋状态,忌行任何手术。
第III期:手术麻醉期,可由浅入深分为四级第一级:呼吸收紊乱变为规则,频率略快,潮气量增,眼睑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减少,大脑皮层完全抑制,间脑受抑制肌肉不松,可施行一般手术;第二级:眼球从转动娈为中央固定,瞳孔不大,呼吸频率较第一级为慢,胸、腹式呼吸均存在,潮气量无明显改变,接近麻醉前水平,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大脑皮层、间脑、滑车、动眼神经完全抑制,肌肉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手术;第三级:除以上抑制更深外,脊髓由下至上受到抑制,桥脑开始抑制,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受到抑制,肋间肌呈渐进性麻痹,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加强,吸气明显短于呼气,瞳孔开始散大,血压可能下降,肌肉极度松弛,仅在手术必要时短时间使用;第四级:脊髓、桥脑与延髓受互抑制,呼吸逐渐不能代偿而麻痹,出现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减浅麻醉+人工呼吸。
第IV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不能测到,瞳孔极度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跳停止。
麻醉药理学 吸入麻醉药(4.1.6)--吸入麻醉习题补充1

第四章 吸入麻醉药(一)单选题1. 同时吸入N2O和异氟烷进行麻醉的优点有( ADE )A.加速诱导B. 减少异氟烷用量C. 减轻异氟烷的心血管抑制作用D. 以上均对E. 以上均错2. 异氟烷导致血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CDE )A.对心排血量抑制大B. 每搏量减少明显C. 降低心率D.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E. 以上均对3.何种吸入麻醉药因无明显肌松作用,故临床可用于无痛分娩( )A.氧化亚氮B. 七氟烷C. 异氟烷D.恩氟烷E. 乙醚4.遇碱石灰不稳定,发生降解反应的是( )A. 恩氟烷B.氧化亚氮C. 七氟烷D. 异氟烷E. 氟烷5.下列肝毒性最强的药物是( )A. 氟烷B. 恩氟烷C. 七氟烷D. 异氟烷E. 氧化亚氮6.对吸入麻醉药的描述,哪项不妥( )A.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脑内的分压B. 麻醉诱导时过度通气可加速脑内麻药浓度升高C. 麻醉诱导时过度通气延缓速脑内麻药浓度升高D. 通气量在吸入麻醉药的摄取过程中只扮演辅助角色E. 用肺泡气体浓度代表血中浓度或麻醉深度是不精确的(二)填空题1. 影响吸入麻醉药进入肺泡速度的因素是 和 。
2. 恩氟烷深麻醉时,可诱发 ,并伴有面部、四肢肌肉强直或痉挛性抽搐,故临床上病人慎用或不用。
3. 血气分配系数最低的吸入麻醉药是 ;存在苏醒时“弥散性缺氧” 的吸入麻醉药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小的吸入药物是 。
4.七氟烷与碱石灰会产生 ,导致 ,但这种损害作用具有种属关系。
5.吸入麻醉药大量、长时间吸入会导致恶性高热,其治疗特效药为 。
(三)名词解释:1.第二气体效应2.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效应3.血/气分配系数(四)简答题1.何为第二气体效应?其原因是什么?。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橡胶中溶解度大
麻醉机上有橡胶
延长诱导期,苏醒缓慢
二、理化性质与分类
根据吸入麻醉药在常温常压下是挥发性液体还
是气体,分别称之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气体吸入
麻醉药。
分配系数:指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时,
麻醉药在两相中浓度的比值。
★ 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血 / 气分配系数是指在体温( 37℃ )条件下,
6
75 4.5
33
18.1 1.09
14.5
5.4 0.32
12.5
1.5 0.08
在紧急手术麻醉时,为加速麻醉诱导,可 以让病人吸入一些二氧化碳。 因为: ⑴二氧化碳可兴奋呼吸、增加肺通气量、加 速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的上升;
⑵二氧化碳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从而加快脑内麻醉药分压的上升速度而加速麻 醉诱导。
★ 第二气体效应产生机理:
1.浓缩效应:高浓度气体吸入浓度愈高,由肺 泡向血中扩散的速度愈快,肺泡迅速缩小,低浓
度气体在肺泡中浓度迅速升高,即浓缩效应。
2. 增量效应:高浓度气体被大量吸收后,产
生较大负压,使肺通气量增加,吸入的混合气体
也增多,混合气体又可以带来一些低浓度气体, 即增量效应。
第二气体:1.66% O2 : N2 O: 31.66% 66.66%
1.麻醉药在血中的溶解度 常以血气分配系数表示。血气分配系数
越大,表示麻醉药在血中的溶解度越大(分
配系数,λ )。
2.心排血量(Q)
在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
心排血量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血液摄取
药物增加,PA上升缓慢
休克等,心排血量减少,血液摄取药物减少,
PA、Pa、Pbr上升快 心排血量对吸入麻醉药的影响与溶解度有关, 对易溶性麻醉药影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二气体效应(Second gas effect) 指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浓度及血中浓度 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气体时为快。 原因为浓缩效应和增量效应 单纯吸入1%氟烷时,肺泡内最大浓度接近1%,如吸入含有80%第一气体 (N2O), 1%第二气体氟烷及氧气的混合气体时,肺泡中氟烷的浓度可提高 到1.4%。 血中溶解度低的第二气体,其第二气体效应明显。
第四章 吸入麻醉药
谢军 xiejun59@
第一节 概述
全麻药 (general anesthetics)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引起意识丧失、感觉(特别 是痛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辅助外科手术进行的药 物。可分为:
吸入性麻醉药 Inhalational
理化性质 无刺激、对金属、橡胶无腐蚀、稳定 、血气分布系数1.8
体内过程 80%以上以原型经肺呼出 2~5%肝代谢后经尿液排出
enflurane
效能高、强度中等 血气分布系数小 诱导、苏醒快
药理作用 ⑴中枢神经系统 有中等镇痛作用,麻醉效能高,诱导苏醒较快 深麻醉时有惊厥性棘波,伴有面颈部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 脑电图可看到增强对视、听刺激的反应。PaC2O 时更易出现 颅内压增高: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 有较强肌松作用,主要是影响中枢神经和神经肌接头处的接点 后膜
血/气分布系数
脑/血分布系数
MAC(%) 诱导用吸入气浓
度(%) 维持用吸入气浓
度(%) 诱导期 骨骼肌松弛
氧化亚氮 0.47 1.06 100 80
50~70 快 很差
乙醚 12.1
氟烷 2.3
1.14 2.3~3.5
1.92
0.75
10~30 1~4
4~5
很慢 很好
0.5~2.0
快 差
恩氟烷 1.8 1.45 1.68
甲氧氟烷 在橡胶中溶解很大,麻醉机上如有橡胶螺纹管,在刚刚开始吸入时,有相当 数量的甲氧氟烷溶于橡胶,而使进入肺泡中的麻醉药量减少,从而延长诱导 期。手术结束,停止吸入甲氧氟烷时,溶于橡胶的药物再逐渐释放出来,可 使苏醒缓慢。
乙醚 易燃易爆
吸入麻醉药
谢军 xiejun59@
根据在常温常压下是 气体——气体吸入麻醉药
第二气体效应示意图
2、通气量的影响
肺泡内吸入麻醉药
每分通气量↑ →浓度(PA)↑ → Pa ↑ → Pbr ↑ →诱导期缩短
由于血中溶解度大的麻醉药被血液摄取的多,增加肺泡通气量可使更多的药物进
入肺泡以补偿血液的摄取,肺泡分压上升也较明显,故增加肺泡通气量对血中溶 解度大的麻醉药影响明显。
(四)吸入麻醉药进入血液的速度
组织摄取能力与 组织/血分配系数和组织容积成正比
组织血分配系数越大,组织内分压上升的越慢,反之 则
2.组织血流量
血流量越大组织摄取的就越快 组织内麻醉 ,药物的分压也就 上升的越快
脑组织的血液丰富,单位重量比脂肪、肌肉高数十倍,因此麻 醉药进入脑组织非常迅速,很快与血液中的麻醉药分压达到平 衡,而肌肉、脂肪则需很长时间。故有人提出急救时先让患者 吸入一些二氧化碳。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脑血流量
清醒也慢; ⑷通气量:增加通气量可以加快吸入麻醉药从肺脏的排泄。
意义:麻醉过深时,增加通气量可以加快吸入麻醉药从肺的排泄。
全身麻醉的可能作用机制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一)
脂溶性学说:麻醉药首先与神经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发生物理性结合,从而干扰细胞功能 依据:1.不同的麻醉药化学结构差别很大,却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提示麻醉药可能不是 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是一种物理作用 2.麻醉药的麻醉强度与其脂溶性成正比 3.脂溶性学说可以解释很多麻醉现象 缺点:不能说明麻醉产生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机。 比如:都具有脂溶性的药物不一定都能产生麻醉作用
谢军 xiejun59@ 血/气分布系数大 血/气分布系数小
三、体内过程
(一)麻醉药的转运过程
麻醉药的深度取决于——脑内的浓度 麻醉药进入脑组织之前先进入——肺泡 再从肺泡进入血液——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二) 影响经膜扩散的因素
药物入脑需穿入若干生物膜, 吸入麻醉药进入脑组织—— 总是从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 的一侧扩散,直到两侧分压相 等为止。
难溶性的麻醉药 血中溶解度低 PA、Pa、Pbr上升快 诱导期短,清醒快
心排量
2、心排血量 在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 心排血量↑→肺循环血流量↑ →血液摄取药物↑ →PA上升缓慢 休克等→心排血量↓ →血液摄取药物↓ →PA、Pa、Pbr上升快 心排出量对吸入麻醉药的影响与溶解度有关
心排血量对易溶性麻醉药影响明显
3.动脉血-组织间麻醉药的分压差
最初 动脉血——组织之间麻醉药物的分压大
相差越来越小,直至达到平衡 因此,麻醉最初几分钟组织摄取麻醉药的速度很快,随 后组织对麻醉药的摄取逐渐减慢
六、吸入麻醉药的生物转化
吸入麻醉药大多脂溶性高, 原形很难经肾排泄,主要经肺排泄, 但各药或多或少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主要经肝脏微粒体酶转化。 其转化与静脉给药的转化一样。
指在体温条件下吸入麻醉药在血和气二相中达 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根据吸入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大小分类: 易溶性:乙醚、甲氧氟烷 中等溶解度: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 难溶性:氧化亚氮等
当吸入浓度恒定时 易溶性麻醉药经肺循环迅速从肺泡移走 大量溶解在血液中 (犹如一个巨大的血库) PA上升较慢,诱导期长,清醒也较慢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二)
临界容积学说: 麻醉药分子进入神经细胞膜的脂质后,引起细胞膜体积膨 涨,当超过临界溶积后,压缩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 导致钠钾通道、乙酰胆碱和酶等发生构型和功能改变,影 响突触传递。 依据:高压可使全麻的动物复苏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三)
相转化学说: 膜间镶嵌的蛋白质需要其周围脂质分子的排列保持一定的 固相凝胶状态才能完成其正常功能。麻醉药降低由胶相变 为液相的温度---相变转化温度,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粘 滞性降低,流动性增加,由固相凝胶转为液相,膜间镶嵌 的蛋白质功能发生障碍,钠通道关闭,从而干扰神经功能 依据:MRI发现麻醉药可使膜的流动性增加 缺点:没有临床证据支持
七、排泄
1、部位:少量代谢产物及大部分原形药物主要经肺 排泄。也可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液排除 体外。
当停止吸入麻醉药时,静脉血不断把组织中的药物转 运至肺脏排除体外,此过程与麻醉诱导期相反。 此时,Pa下降,随后组织分压也下降,肺及血流丰富 的组织分压下降快,脂肪最慢。
2、影响因素 ⑴血流量:血流丰富的组织麻醉药分压下降快; ⑵脂溶性:脂溶性高的麻醉药,其肺泡内浓度下降缓慢,清醒也慢; ⑶血/气分配系数及组织/血分配系数大的麻醉药,其肺泡内浓度下降缓慢,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六)
蛋白质学说: 麻醉药不是与膜脂质结合而是直接与神经
元膜上的蛋白质囊或裂隙结合,引起蛋白质 构象的轻度改变,从而影响膜蛋白的活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全麻原理复杂,不同的麻 醉药作用机制不同。且同一麻醉药也可能有 多个作用部位和多种作用机制
吸入性麻醉药各论
第二节 恩氟烷 enflurane
指吸入浓度与肺泡麻醉药的浓度呈正 相关,吸入浓度越高,进入肺泡的速 度越快,肺泡麻醉药浓度上升越快, 血中麻醉药的分压上升越快。
同浓度效应还可以增加吸气量。当吸入麻醉药浓度增 大时,血液摄取增多,使肺泡产生负压,引起被动性 吸气量增加,以补充被摄取的容积,从而加快了麻醉 药向肺内的输送(增量效应),因此PA也上升越快。
3、肺泡与静脉血麻醉药的分压差
麻醉药跨肺泡膜扩散的速率与肺泡和静脉血麻醉药分压差成正比。 诱导期,静脉血(肺动脉)将大量麻醉药转运至全身组织,此时Pv远低于PA; 随麻醉的进行,全身组织和Pv逐渐升高,摄取逐渐减少。
回到心脏
主动脉进入体循环 肺动脉
肺静脉(麻醉药入口)
组织饱和后,摄取停止 进入组织的动脉血分压=离开组织的静脉血分压 肺泡内分压=静脉血分压 肺泡浓度≈吸入浓度
静脉麻醉药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一、吸入麻醉药的理想条件
谢军 xiejun59@
1.理化性质稳定、易于长期保存、无易燃易爆、与麻醉器械、碱石灰或其他药物接触不产生毒性物质 2.无异味,对气道无刺激性 3.血气分配系数小,在血液和组织中溶解度低,麻醉深度易于调节,可控性强 4.麻醉作用强,可使用低浓度,以避免缺氧 5.诱导及苏醒迅速、平稳、舒适,无后遗效应 6.有良好的镇痛、肌松、安定、遗忘作用,无术后知晓,可不用或少用辅助用药 7.能抑制异常应激反应,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8.体内代谢率低,代谢产物无明显药理作用和毒性 9.安全范围大,毒性低,不良反应少而轻,尤其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对心、脑、肺、、肝、肾等 重要器官无明显毒性,无三致反应,无严重过敏反应,不污染空气,不损害手术室人员健康 10.所需设备简单、方便使用,药源丰富,价格低廉
(五)吸入麻醉药进入组织的速度(分布)
影响因素 : 1.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溶解度
各组织的麻醉药物的分布系数接近1, 只有脂肪组织大于1,因此这些组织内麻醉 药分压的上升速度就主要取决于该组织的血 流量,
组织摄取能力=组织容积×组织溶解度
组织中的溶解度大,但血流量少, 故达到平衡的时间甚长。
组织/血分配系数: 在正常体温下,组织与血 液二相中麻醉药达到动态 平衡时麻醉药浓度的比值。
挥发性液体——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血气分布系数
全麻药在血中的溶解度通常用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体中 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即血气分布系数表示。 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大,溶解量大。 因此,肺泡、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上升比较缓慢,麻醉 诱导时间长。血气分布系数小的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小, 溶解量小,在肺泡气、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能快速提高, 麻醉诱导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