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题学习心得体会4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题学习心得体会4篇
篇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 步。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我们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这一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 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探索规律,融入实践,这是延伸成的‘最大法宝〃。〃事不避难者进,志不求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 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从计划发展到春天的故事,从 同步发展到区域协调,从和平发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新的规律,寻找推动发展 的对应方法论,并将其不断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最终成为适合实践的'良策〃。我们要把这项〃最 大法宝〃应用好、坚持好、传承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精华。
以彳亍〃护航正风气,练就政治能力〃铁肩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 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 实现真理、检验真理。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擘画美好蓝图……实 践充分证明,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才有意义。反观当下,部分党员干部仍存在 学归学、做归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学用〃两张皮〃现象。正因此,纠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 形式主义,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要激发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静水深流、滴水穿石之力,知行合一、学而善用, 在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中,在直面基层〃矛盾窝〃〃棘手事〃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 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
”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否认,科学发展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人类要进步、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然要承担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结果。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后,对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一方面,科学的图景常常都是集猜想、反驳、经验、验证四位一体的“杂合体”,就像是Windows的ta的补丁们,不断纠错交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学又像是一个“问题小孩”,其继承与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好的坏的、简单的困难的、清晰的模糊的、肯定的纠结的??我们在继承科学前辈们留下的技术与经验时,会对其提出质疑和进行反复验证,直至其理论与实践都是客观存在贴合实际的。
这就是科学的继承,是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
同样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发展也需要反复提出质疑、进行验证、投入实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跟当代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就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部分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讨论在当代得到了有效印证,科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引发了技术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促使整个世- 1 -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且科学技术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备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评价越来越受重视与关注,但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区别于科学主义,在这里我们就要尤为重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在当代,科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求真的同时不能忽略科学“为善”的价值,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有道德与责任的担当。
心得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

心得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心得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强调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只有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
一、在勇于洞察时代中创立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
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再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一不是顺应时代大势、解决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理论结晶。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凝练地说,就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次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十分紧迫地摆在了世人面前。
从国情看,当今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紧迫地摆在了国人面前。
从党情看,我们党管党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赶考”依然在路上,如何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十分紧迫地摆在了全党面前。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仅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而且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读书报告

读《共产党宣言》及感想姓名:王磊学号:2016310492 组别:第3组组长名字:段小宇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推动作用。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指出了为共产党的目标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之间的联系。
自从1848年2月发表以来的160多年里,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命运而抗争,为了人民的命运而奋斗。
1.《共产党宣言》的思维框架在《共产党宣言》的正文框架上,引言部分主要讲的《宣言》的发表背景与目的;正文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历史使命;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与理论原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阐述共产党的主义和指导思想,批判错误思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讲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现实中的斗争策略《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它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整个理论的源头。
自从发表以来,它就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帷幕,象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的开始,指出党在阶级斗争中要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相结合,要建立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同时指出所有制问题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以及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读书报告—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解

阅读书目:《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解——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摘要:作为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等内容的著作,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说明了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思想来源,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推动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将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
这些认识对于我们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著作,也是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形成机制和胜利原因的经典文献。
本书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著作《反杜林论》的三章改写而成,《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5月底到1878年7月初,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杜林理论打着“社会主义”的金字招牌,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在德国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恩格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运动,避免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泛滥,写下了这部丰碑式的著作。
一.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先决条件之一,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没有到达也不可能到达的高度。
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节,恩格斯详细介绍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说明了他们的学说中积极先进的因素,也指出了其学说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
恩格斯在文中说到:“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本重要的著作,通过研究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鸦片战争前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革。
通过研究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___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___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组织作用。
通过研究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___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改变中国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通过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对中国马克思
主义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
让我思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只有不断研究和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才能更好地
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中国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2. 自己认为对的观点,为什么?
本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阐述非常完备清晰,其实更多的内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分析解说,更可贵的是结合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科学发展问题等等问题。
如果要对全书各个内容进行分析恐怕几万字也很难述说,因此,我想针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阐述介绍,这点也与助教确认过。
针对现在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我想对这一方面进行一点讨论分析。
首先,本书对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分析非常透彻,发展与环境紧密联系,没有环境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解决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很难从根本上得到实行。
如果过度追求发展的速度,那么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从发展速度为西安,GDP至上这个错误的观念中跳出来,正如老师所提到的那样,可持续的关键是“转变”,而不是走“转移”、“转嫁”的路线,确实,要想根治环境问题最关键方法之一就是转变发展模式。
马克思曾经提出的“为人类同。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通过一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以及重大作用。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其社会发展理论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尤其当现代社会的发展陷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纠结当中时,很多学者都回归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对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观点给予深入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论证社会合理发展的逻辑和理论。
目前,有不少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陈先达教授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学说面向当代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例如,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上所说的:“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无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当代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概念界定1、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与停滞,倒退相对立;是人们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手段,全面深刻地改革自己生产环境从而导致自己提升的集体行为,社会发展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
从其涵盖的范围来看,可以对之进行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指研究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去历程以及向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研究。
根据这种理解,发展理论包括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哲学、未来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心得体会
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
”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否认,科学发展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人类要进步、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然要承担进步和发展带来的结果。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这门课程后,对科学的继承和发展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一方面,科学的图景常常都是集猜想、反驳、经验、验证四位一体的“杂合体”,就像是Windows的ta的补丁们,不断纠错交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学又像是一个“问题小孩”,其继承和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好的坏的、简单的困难的、清晰的模糊的、肯定的纠结的??
我们在继承科学前辈们留下的技术和经验时,会对其提出质疑和进行反复验证,直至其理论和实践都是客观存在贴合实际的。
这就是科学的继承,是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
同样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发展也需要反复提出质疑、进行验证、投入实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跟当代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就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中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部分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讨论在当代得到了有效印证,科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引发了技术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促使整个世
- 1 -
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且科学技术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备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评价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但在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区别于科学主义,在这里我们就要尤为重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在当代,科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求真的同时不能忽略科学“为善”的价值,在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有道德和责任的担当。
同时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等理念的提出在科学层面上也都获得了必要性论证,无疑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所以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这门课程里我们可以从中拟议出以下三点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视野的科学技术革命;二是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反思;三是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两者的和谐稳定。
也就是说,当代社会的发展应该依靠于科学,应该依靠基于科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而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要依靠于社会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也需要科学技术来验证,需要社会的发展来实践。
所以,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必须要紧抓科学内涵,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当代走向。
在当代,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就必须要重- 2 -
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紧抓当代发展主题“和平、稳定、发展”,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科学继承和发展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为当代的发展解疑答惑;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国情,着重研究小康社会、新农村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三是紧密结合执政标准和要求,紧抓两大主题——提升党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结合当代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分析并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这门课程涵盖了很多理论和观点,除了和科学继承和发展方面紧密相连,跟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都有不可磨灭的联系,所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和不断“当代化”提供研究动力和支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