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二)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筷子,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还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的传说。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分清了。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民族特色的筷子是由汉族发明的。自商代一直到宋末都称为“箸”,明代后没人再使用“箸”,而改称为筷子。

B、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意为

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便叫成“筷子”了。

C、在云南发掘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双铜筷,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筷子。

D、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但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如成都的刻花竹筷。

答案:1. A。“明代后没人再使用”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筷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B、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保持其始。

C、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大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0.6厘米左右,没有超过1厘米的。

D、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箸的器形两头同样粗细的,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宋代改称筷子后,首足粗细才分清。

答案:2.D。“宋代改称筷子后”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是因为筷子是进食工具,其制作质地的名贵反映出纣王生活奢侈,贪图享乐,所以箕子十分担忧。

B、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大禹治水发明筷子,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筷子,妲己用玉簪作筷等,都为筷子添上了神秘色彩。

C、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所以箸细小也不碍使用。

D、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此表彰他耿直的秉性、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如筷子。

答案:3. D。“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表述有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卢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学终辞归,阖门教授。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时皇太后章句

..

父大将军窦武援立灵帝,朝议欲加封爵。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曰植闻嫠有不恤纬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忧深思远君子之情。今足下之于汉朝,犹旦、奭之在周室,建立圣主,四海有系。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岂横叨天功以为已力乎!宜辞大赏,以全身名。”武并不能用。州郡数命,植皆不就。建宁中,征为博士

,乃始起焉。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

..

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会南

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势,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进不从。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会,将诛植,又议郎彭伯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轘辕出。卓果使人追之,到怀,不及。初平三年卒.。(《后汉书•卢植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曰/植闻嫠有不恤纬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忧深思远/君子之情

B、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曰/植闻/嫠有不恤纬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忧/深思远/君子之情

C、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曰/植闻嫠有不恤纬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忧深思远/君子之情

D、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誉/乃献书以规之曰/植闻/嫠有不恤纬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忧/深思远/君子之情

答案:4.C。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卢植“刚毅有大节”的一组是

A.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师长取的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B.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武帝时,设立了五经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C.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即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指文章、诗词。

D.卒,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身份严加区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答案:4、D。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植年轻时学于马融,通古今之学,喜欢精研,不爱雕章琢句,学成后回乡,闭门教学。

B、卢植身为布衣向窦武将军进言,劝他辞去大赏,保全名声,展现了一代儒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