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数据DLG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规程(DOC)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基础要素类
基础地质 要素
1
土地与房 产宗地要
素
区域地质调查要素 区域地质调查区 区域地质观测要素 区域地质剖面 区域地质钻孔 采样点 其他区调要素 12 水文地质 含水层 隔水层 水文地质单元 地下水区划单元 地下水观测站 水文观测孔 抽水漏斗 岩溶地主要素 其他水文地质要素 工程地质 区域工程骶椎要素 城市工程地质要素 岩土工程要素 其他工程地质要素 地球化学 测区 采样点 元素量等值线 异常区 背景区 分散区 其他地球化学探测 地球物理 地面地球物理勘查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 地下地球物理勘查 海洋地球物理勘查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重、磁 、电、地震和测井 地球物理勘查图件 地球物理异常 其他地球物理探测 其他基础地质要素 地质工作程度要素 土地宗地 地籍单元 地籍宗地界址线 地籍宗地界址点
地理要素类高位分类与代码
要素门类名称
门类代码
要素亚门 类名称
亚门类代 码
要素大类、中类名称
基础地理 要素
定位基础 测量控制点 数学基础 地理格网 其他定位基础 水系 河流 沟渠 湖泊 水库 海洋要素 其他水系要素 水利及附属设施 居民地及设施 居民地 工矿及其设施 农业及其设施 公共服务及其设施 名胜古迹 宗教设施 科学观测站 其他建筑物及其设施 交通 铁路 城际公路 城市道路 乡村道路 道路构造物及附属设施 水运设施 航道 11 空运设施 其他交通设施 管线 输电线 通信线 油、气、水输送主管道 城市管线 其他管线 境界与政区 国外地区 国家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
12705
12706 12707 12799 12900 12901 13100 13101 13102 13103
土地与房 产宗地要
素
基础覆被 要素
1-1万DLG数据全要素代码表(5位)

08.16 08.17 08.22 08.21 08.28 08.32 08.29 08.01 08.30 08.35 08.31 08.18 08.19 08.10.1 08.10.2 08.11 08.36 08.37 08.38.a 08.38.b 08.38.c 08.38.d 08.38.e 08.38.f 08.38.g 08.40 08.41.1.1 08.41.1.2 08.41.1.3 08.39 08.12.a 08.12.b 08.12.c 08.42.01 08.42.02
线、闭合线 面 点 点 点、面 点、面 闭合线 点、面 点、面 点 面 点、面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有向线 有向线 有向线 点 点 点、面 线 点 点 点 点 中心线 中心线 中心线 中心线 边线 面 中心线
3210 3220 3231 3240 3250 3270 3082 3310 3410 3420 3430 3510 3520 3530 5600 5750 3610 3730
线 线 线 线 点、面 点 点 面 点、面 面 点 线 线 面 线 线 线 线 面 线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点、面 点、面 点、面 面 线 线 线 点 线
单线堤 6410
5 3
3 6440
32 30 30 30
蓝 蓝 蓝 蓝
1
6481 3
28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120 42130 42150 42210 42300 42342 42400 42500 42543 42600 42700 42901 42902 42911 42912 42913 42921 42922 42931 42932 42941 43010 43011 43012 43020 43021 43022 43030 43031 43032 43033 43040 43050 43051 43070 43100 43110
DLG数据说明

一数据整体说明1 分幅编号及范围全国1:50000 DLG数据的图幅总数为21098,其中5万分幅数为20058,西部地区5万无图区采用10万地形图生产,10万分幅数为1040。
1∶5万DLG编号按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执行。
2 数学基础(1)平面坐标系与投影方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采用地理坐标系统,坐标单位为度。
(2)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采用的分类代码(1)要素分类代码全国1:50000 DLG数据的要素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并根据需要扩充了一些代码。
(2)行政区划代码国内陆域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铁路路线名称代码铁路路线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铁路车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车站站名代码》。
(4)公路路线名称代码公路国道路线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线路标识规则国道名称和编号》,公路省道路线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省道路线名称和编号》(报批稿)。
(5)水系名称代码水系要素的名称代码采用《河流、湖泊及水库名称编码》(1:5万数据库暂行规定)。
4 数据采集方法利用航片DOM、卫片DOM与LANDSAT多光谱影像融合,经分幅裁切与DRG复合配准,不更新地形要素以DRG为背景进行采集;需更新的地形要素内容,在地形图或现势资料引导下以DOM为背景进行采集。
对已有最新车载GPS采集的国省道数据、地名数据库的成果经数据和代码转换后导入。
数据成果经编辑、检查后转换成ARC/INFO 的数据格式。
二数据分层说明1 数据分层及命名全国1:50000 DLG数据根据不同的要素类型及几何特征,共分为14个数据层,具体内容见下表:2 属性分层及结构全国1:50000 DLG数据各层包括1至2类属性表,每一个属性表包括相应若干个属性项,具体内容见下表:3 要素分层及说明(1)水系(面、线)层名:HYDNT层描述:所有面、线状水系要素的数据集合,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等。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

210101
2101013
双线地面河流
面
hydnt
210103
2101031
地下河段出入口
有向点
hydlk
210104
2101042
单线消失河段
线
hydnt
210104
2101043
双线消失河段
面
hydnt
210200
2102002
单线时令河
线
hydnt
210200
2102003
双线时令河
有防洪墙加固岸
线
hydlk
270802
2708022
无防洪墙加固岸
线
hydlk
279000
2790001
水利及附属设施注记
点
anolk
299999
2999993
线状水系相交构成的空地面
面
hydnt
300000
3000000
居民地及设施
310000
3100000
居民地
310200
3102003
街区
面
resnt
面
othnt
330500
3305001
不依比例尺粮仓(库)
点
othlk
330500
3305003
依比例尺粮仓(库)
面
othnt
330601
3306011
水磨房、水车
点
othlk
330602
3306021
风磨房、风车
点
othlk
330603
3306033
打谷场
面
othnt
330604
DLG技术规定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万数据库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生产技术规定(试行本)国家测绘局二○○一年四月目录1、产品简介 (2)2、技术指标 (2)3、数据基本内容 (4)4、引用标准 (4)5、数据采集的总体技术路线 (5)6、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8)7、要素的更新 (14)8、生产作业流程及工序技术要求 (16)9、质量控制 (24)10、数据文件组织 (25)11、产品归档 (25)12、附录 (27)附录一: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分层规定附录二: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属性表附录三: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要素内容及分类代码表附录四: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要素采集几何精度统计表1 产品简介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 Digital Line Graphic)是地形要素的矢量数据集。
该数据遵循特定的标准分类组织和编码,且保持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属性信息。
2技术指标2.1 定位参考系2.1.1 平面坐标系与投影方式以“1980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
2.1.2 高程基准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2 分幅编号及空间单元1:5万DLG编号按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执行。
空间存储单元:15′(经差)*10′(纬差)。
为便于检查、验收,图幅分幅范围与原图保持一致。
2.3 数据分类与编码2.3.1 矢量地形数据(DLG)分层参见附录一: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分层规定2.3.2 矢量地形要素(DLG)属性参见附录二: 1:5万矢量地形数据(DLG)属性表2.3.3 矢量地形要素(DLG)内容及分类代码参见附录三: 1:5万矢量地形要素(DLG)内容及分类代码表2.4 数据格式在生产、检验阶段数据存储格式暂定为ARC/INFO的E00格式,待数据入库后统一转换为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是指通过地理空间数据来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现象、特征和关系的一种信息。
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则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它包括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系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为了方便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与代码。
一、按照地理要素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地理要素的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理要素包括地块、建造物、道路、水系、地形等。
对于每一个地理要素,可以根据其属性和特征进行编码。
例如,对于道路,可以根据道路等级、道路类型、道路宽度等属性进行编码,以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
二、按照地理空间关系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可以按照地理空间关系进行分类。
地理空间关系包括邻近关系、包含关系、相交关系等。
通过对地理空间关系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空间分析和查询。
例如,对于地块数据,可以通过编码来表示地块之间的邻近关系,以便进行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分析。
三、按照地理坐标系统分类地理坐标系统是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它用于确定地理要素在地球上的位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地理坐标系统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UTM坐标系统等。
通过对地理坐标系统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地理数据的转换和集成。
四、按照数据格式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数据格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数据格式包括矢量数据格式和栅格数据格式。
矢量数据格式适合于描述点、线、面等几何要素,而栅格数据格式适合于描述连续分布的数据,如高程数据、遥感影像等。
通过对数据格式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交换。
五、按照数据精度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数据精度进行分类。
数据精度是指地理信息数据与真实地理现象之间的误差程度。
常见的数据精度包括高精度数据和低精度数据。
高精度数据适合于需要高精度定位和分析的应用,如导航系统和精细地形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22070 22080 22090 23000 23010 23011 23012 23013 23020 23021 23022 23023 24000 24010 24011 24020 24030 24031 24032 24040 24041 24042 24043 24044 24050 24060 24061 24062 24070 24080 24081 24082 24083 24084 24090 2 46022 50000 51000 51010 51011 51012 51013 51020 51021 51022 51023 51024 51030 51031 51032 51033 51034 51040 51041 51042 51043 51044 51050 51051 51052 51053 51054 51060 51061 51070 51071 51072 51073 52000 52010 52011
机井 坎儿井 废坎儿井 地热井、地热池 自流井 池塘 基塘区鱼塘 贮水池 净化池 台田 条田 蓄洪区(分洪区) 其它水系要素 泉 矿泉 温泉 毒泉 间歇泉 瀑布 跌水 石滩 水中滩 有滩陡岸 土质有滩陡岸 石质有滩陡岸 无滩陡岸 土质无滩陡岸 石质无滩陡岸 岸垄 高水界 海洋要素 海岸线 干出线 干出滩 沙滩 沙砾滩、砾石滩 岩石滩
城市支线 城市其他路 大车路、机耕路 乡村路 小路 时令路、无定路 山隘(垭口) 路标 里程碑 铁路和公路主要构筑物 铁路桥 公路桥 特大桥(公) 大桥(公) 中桥(公) 小桥(公) 铁路,公路两用桥 上层引桥 下层引桥 立交桥 人行桥 悬索桥 隧道 铁路隧道 公路隧道 水下隧道 明洞 涵洞 路堑 路堤 航运 航区 航区等级 导航站(卫星导航站) 通信站(通信导航站) 国际海运航线 通航起迄点(国际)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一、引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描述地球表面上地理实体及其属性的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与代码,包括分类的原则、分类体系的建立、代码的编制与管理等内容。
二、分类的原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客观性原则:分类应基于地理实体的客观属性,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一致性原则:分类应具有一致性,即相同属性的地理实体应被归类到同一类别中。
3. 可比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可比性,即不同类别之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相似性。
4. 可扩展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可扩展性,即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新的类别。
5. 实用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实用性,便于数据管理和应用。
三、分类体系的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体系应根据地理实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建立。
常见的分类体系包括行政区划、地貌、水系、土地利用等。
以下以行政区划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1. 国家级行政区划国家级行政区划是指国家政权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国家级行政区划代码为1、2、3等。
2. 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为11、上海市为31等。
3.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划是指省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市、自治州、地级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下辖的东城区为110101、西城区为110102等。
4.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指市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县、市辖区、县级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东城区下辖的东华门街道为110101001、景山街道为110101002等。
四、代码的编制与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代码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唯一性原则:每个地理实体应有唯一的代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鞍山市规划局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LG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规程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 (1)4 编码方法 (2)5数据采集规范综述 (3)5.1 数据加工平台及成果格式要求 (3)5.2 空间参考 (3)5.3 成果要求 (3)5.4符号、图式 (4)5.5分层编码 (4)5.6属性的调查及属性录入 (4)5.7实体的划分 (4)5.8 CASS软件使用的注意事项 (6)6 鞍山市市地形图属性数据标准 (6)7 鞍山市市地形图元数据规范 (7)8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9)8.1测量控制点类 (9)8.2居民地类 (10)8.3工矿建筑类 (16)8.4 交通类 (22)8.5管线类 (33)8.6水系类 (37)8.7境界类 (43)8.8地质地貌类 (44)8.9植被类 (47)8.10等高线 (48)8.11高程点 (48)8.12地图整饰类 (49)附注一:面状要素处理细则 (52)附注二:电力线、通信线、管道的处理 (52)附注三:扩展属性的处理 (52)附注四:元数据的处理 (51)附注五:检测软件的注意事项 (5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鞍山市地形图要素分层、分类与代码、几何特征、绘制方法等,适用于鞍山市规划局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鞍山市基础地形图航测成果的编辑整理。
是数据成果监理、检测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本规范以如下标准为依据制定。
GB 14804—9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7929—1995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7160—1997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鞍山市建库与系统开发总体技术方案》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要素的分类和编码是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系统内数据的组织、采集、存取、编辑和使用等方面,更影响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因此可以称作是空间数据库的“生命线”,必须标准、规范、合理。
3.1 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和管理为目标,主要依据《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93),并参考《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等进行要素分类分层。
3.2 规范性以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与代码》为依据制定,分类与GB 14804-93相一致、不冲突,对应要素的分类方法、分类体系和编码不与GB 14804-93矛盾。
3.3 可扩展性在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与代码基础上,将编码扩展到6位,并兼顾即将推出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为以后向新标准过渡奠定基础。
3.4 实用性从实际的地形图数据生产、应用需要出发,主要考虑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建库和制图的要求,兼顾数据共享和转换、数据库集成等方面的问题,在优先遵守国标的基础上,在可能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范围内,适当调整要素分类的设置和使用,保证其切实可行、方便实用。
4 编码方法在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与代码基础上,统一采用6位数字编码,结构如下:主编码(4位 + 1位) + 类型码(1位)无类型码时用"0"补齐在《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类的码,无细分类时,用"0"补齐原则上按《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规定,不足四位的,用"0"补齐本分类编码的前四位码基本参照国标代码;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要素编码,增加的方法是插入到相应的位置。
扩展码:对国标分类的细化,如果在对实体处理中没有细化的则以0表示。
类型码:类型码根据下节对实体的逻辑划分编码如下:1………………简单点3………………简单无向线4………………简单有向线5………………复合线实体7………………面9………………注记自定义码:尽量套合、使用cass软件中已有的编码,力求少做改动。
如确需要增、改,需要以文字材料上报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审批后下发各相关单位使用。
5数据采集规范综述5.1 数据加工平台及成果格式要求DOM、DEM数据产品的生产统一使用适普公司的VirtuoZo (Ver3.0以上)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来进行。
DOM数据成果以VirtuoZo软件生成的GeoTIFF格式为最终成果(Tif+Tfw),DEM数据成果以Bil格式为最终成果。
DLG数据的内业生产、加工、编辑统一使用南方开思(Cass Ver6.0)软件来进行。
DLG成果以南方开思软件生成的DWG(R2002)格式为最终成果。
5.2 空间参考1.鞍山城市平面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
2.鞍山城市高程系(勃海高程系)。
3.X坐标保留4度带号。
5.3 成果要求1.线型、字体使用开思软件默认文件,最终DLG成果在人工检测的基础上,必须使用建库单位提供的检测软件检查通过,各层没有多余或遗漏的数字化要素。
没有不合理的重复矢量化的要素,线上无大量冗余结点。
2.点、线、面状的要素表示、面心点、中心线、骨架线、扩展信息要求完整并与《数据标准》的分类代码、层、颜色、符号等要求相对应。
3.多边形要封闭,应该连接的线划要连通。
线段之间无相交、无悬挂或过头现象。
4.符号配置合理,线型符合图式要求。
对有方向性要求的要素保证其方向正确。
多边形地物间没有不合理交叉、打架、缝隙现象。
5.注记位置合理,规格大小正确。
6.编辑后各要素的图形应能正确反映实地地形特征,无变形扭曲,有较好的形态保真度。
7.接边处的关系处理正确,各要素能正确地与对应要素接边。
相邻图幅采用端点捕捉等方式精确接边,线要素与面要素既要进行图形几何位置接边检查,又要进行属性接边检查。
8.描述每个地形要素特征的各种属性数据正确无误。
9.坐标、图号正确,整饰信息、元数据完整。
图廓整饰要求是一个定位点在内图廓左下角点的块,块名ac50tk。
10.上交的数据中块要素不能炸开,骨架线必须存在存完整。
5.4符号、图式各个工序使用的符号库和线型库必须一致。
各种地形图的符号库和线型库的制作尺寸必须符合引用标准,点状符号的定位点应与实地测量的采集点一致,有向线型要求统一为右向绘制。
凡新增符号应按制作的图例尺寸要求予以统一,并必须在地形图的要素代码、地形图要素的层色表中添加。
是有向的点、线应按真实方向采集。
对于图式上没有的符号,生产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符号扩充的原则补充,但要制作图例备案。
在脱离CAD线型及符号库条件下,地形图的定位信息依然完整、准确。
5.5分层编码必须按照本标准中第6节的“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的要求正确分层、正确编码。
不允许出现错层、误码。
如有特殊地物补充编码,必需在提交的成果中以书面,经监理审批后使用,并在提交的成果中以文档注明。
5.6属性的调查及属性录入地物的属性内容要求按照《数据规范》进行实地调查,并录入到相应CAD图形要素的扩展属性中。
现确定需要属性内容的地物主要有房屋及道路(中心线)。
属性统一使用建库单位提供的扩展属性输入工具完成。
5.7实体的划分为了在编码中体现设计的合理性、对实体的物理存储进行统一的管理,特对数据的空间实体的分类做逻辑划分。
a. 简单点●简单点实体只记录插入点的位置和相关属性,所有的简单点实体都必须以插入符号的形式采集。
●简单点状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INT对象。
●采集单位在使用点符号的时候要保证简单点的符号、代码要和本方案提供的描述一致。
b. 简单无向线●简单无向线需要作业单位针对每一种实体制作线符号,这里所指的线符号必须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符号库,不能用程序绘制。
●简单无向线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 YLINE对象。
●任何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不应靠得太近,最小距离0.2毫米。
●对于使用了拟合处理的实体要考虑输出时不变形。
●简单无向线符号采集的时候没有方向限制。
●采集的时候要按照国标的要求,需要保持地物的连通性且兼顾图面效果。
c. 简单有向线●简单有向线需要作业单位针对每一种实体制作线符号,这里所指的线符号必须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符号库,不能用程序绘制。
●简单有向线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 YLINE对象。
●对于使用了拟合处理的实体要考虑输出时不变形。
●任何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不应靠得太近,最小距离0.2毫米。
●简单有向线符号采集的时候有方向限制,符号化的方向是采集方向的左边。
●采集的时候要按照国标的要求,尽量保持连通,兼顾图面的效果。
d. 复合实体●复合实体由多条线(部分复合实体也包括点)构成的非面的实体。
●复合实体在采集的时候只保证出图的效果,作业人员完全按照国标的要求绘制实体。
●简单无向线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 YLINE、IPOINT对象。
●如果构成复合实体的全部是实线则所有构成复合实体的线采用统一的编码。
●如果复合实体是由实线、虚线构成则根据这两种线型对实体的编码细化。
●如果复合实体是由点、线构成,则在上述两条的基础上对复合实体的编码根据实体的类型细化。
e. 面实体●简单无向线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 YGON对象。
●面状地物处理的总体原则保证在隐藏面层后不破坏原有的图面效果。
●本方案所要求构面的图层包括:面状居民地、场馆设施、水系、境界、独立植被面。
●构成面的边线必须保证其连通性,如果和其他地物有共边的情况,共边的部分需用捕捉功能采集从而保证共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如果和其他地物相交,尽量不产生交点。
●面状居民地(RESRGN)构面,只采集一次边线,保证构面的边线完全闭合。
●场馆设施(INDRGN)构面,只采集一次边线,保证构面的边线完全闭合。
●面状水体(HYDRGN)构面,要注意用户构面的面边线和水体边线的区别,面水体的边线必须闭合,而水体边线可以不闭合,但需要加辅助线构面,使其从逻辑上闭合。
具体根据野外测量的结果。
但是要注意其它边线可能和水体边线有重合的部分必须保证完全一致。
●境界面(BOURGN)构面和面状水体(HYDRGN)的处理原则相同,重点是要区分境界面的边线和境界线,同时要考虑重合部分的两次采集和公共边的完全相同。
●植被(VEGRGN)构面和面状水体(HYDRGN)的处理原则相同,重点是要区分面状植被的边线和地类界或其他地物的边线,同时要考虑重合部分的两次采集和公共边的完全相同。
同时,对于植被内的填充符号都要以点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