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微生物教学实践报告(3篇)

微生物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分布、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学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微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阐述此次实践活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学生在实践环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此次微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准备(1)制定实践计划: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步骤等。

(2)准备实验材料: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设备等,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2. 实践内容(1)微生物分离与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方法,从土壤、水体、食品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2)微生物形态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3)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发酵实验、溶氧实验等,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代谢特点。

(4)微生物鉴定: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分离纯化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3. 实践过程(1)实验指导:指导老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2)学生操作: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践结果1.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观察、鉴定等基本技能,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学效果。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鉴定技术。

3. 培养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菌株,便于进行后续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确定其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试管、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1)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

(2)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稀释10倍,制成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将土壤悬液取适量,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3.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1)将纯化后的菌株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边缘等特征。

(3)将菌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4.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根据菌落特征,选取疑似菌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

(2)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3)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纯化经过多次挑取,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

2.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观察发现,分离出的菌株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白色。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经过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确定分离出的菌株为乳酸菌。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土壤样品中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观察、菌落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了其种类。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3.学习一种简单的微生物染色技术;4.观察并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常见的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从而对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初步分析。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培养基、恒温箱、显微镜、移液器、架子、微观移液棒、塑料杯、锡纸;药品:蓝尼罗红、革兰氏染色药液(碘液、乙醇、碱性溶液、脱脂牛奶)。

四、实验步骤1.选取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塑料杯中;2.加入足够的蓝尼罗红;3.使用移液器将所需的微生物液滴于培养基上;4.用移液器挖取适量的微生物液,均匀滴到培养基上并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分布;5.将杯子放入恒温箱中,以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进行培养;6.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7.观察菌落特征,进行革兰氏染色。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菌落在培养基上形成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构。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能辨别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将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被染色为红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细菌种类和数量的信息。

在实验中还观察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和菌落形状各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微生物的认识。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我们还观察并研究了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避免细菌污染;2.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染色药液的顺序和浓度。

微生物综合实训报告总结

微生物综合实训报告总结

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科学。

为了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参加了微生物综合实训。

本次实训历时一个月,通过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我们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目的(1)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内容(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2)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3)微生物的发酵与应用;(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三、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1)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2)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3)预习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等。

2. 实验操作(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方法分离纯化微生物;(2)微生物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3)微生物的发酵与应用:学习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掌握发酵工艺的操作要点;(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实例。

3. 实验报告撰写(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3)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与讨论等。

四、实训收获与体会1. 收获(1)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实验态度;(3)了解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体会(1)实验过程中,严谨的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至关重要;(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实验效果;(3)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五、实训不足与改进1. 不足(1)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实验原理掌握不够透彻,导致实验操作出现偏差;(2)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实验态度不够严谨,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实验报告撰写不够规范,存在格式不统一、内容不完整等问题。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方法,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实验室培养基
2. 微生物培养物
3. 显微镜
4. 微生物培养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
5. 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
6. 高温灭菌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物:将培养基倒入培养器具中,加入微生物培养物。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2. 培养微生物:将培养器具放入恒温箱或培养箱中,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让微生物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3. 观察微生物:取适量的培养物涂抹在显微镜玻片上,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和运动等特征。

4. 记录观察结果:根据实际观察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性状,如形态、大小、颜色、数量等。

5. 清洁工作:实验结束后,清洁培养器具,将已使用过的玻片进行消毒处理,彻底清洁实验室设备和环境。

实验结果:
根据实际观察,记录下微生物的形态、大小、运动等特征。

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培养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微生物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室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防止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操作时的误伤和化学品的误食等意外情况。

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

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

微生物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菌群生态分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细胞计数方法;2. 熟悉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3. 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4. 了解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特征。

实验步骤:1. 微生物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与处理1.1 从不同的环境样品(如水样、土壤样等)中,取一定量的样品(1mL或1g);1.2 样品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水样可经过过滤等处理,土壤样品可先进行振荡等处理,最终获得样品制备备用。

2. 微生物细胞计数2.1 取1mL或1g的样品,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PBS溶解;2.2 取1mL制备好的样品溶液,经过一定稀释系数后,利用平板计数法或管内稀释法进行细胞计数,得到微生物细胞数(CFU/g或CFU/mL)。

3.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3.1 配制常见的微生物培养基,如NA培养基、LB培养基等;3.2 取少量处理好的样品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稀释液,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3.3 在相应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并观察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4. 微生物群落的分析4.1 利用PCR技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4.2 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微生物一级分类鉴定,了解不同样品中微生物的混合群落结构。

实验结果与解析:1. 微生物细胞计数不同样品的微生物细胞浓度差异较大,例如从同一公共设施的5个卫生间样品中采集的微生物细胞数最高的样品为1.8×10^6 CFU/mL,最低的为1.4×10^3 CFU/mL。

此外,从样品采集至细胞计数过程中,不同步骤的操作影响微生物定量的准确性。

2.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具有差异,例如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比较多,培养出的菌落数量也较多,数量和多样性远超过水样。

3. 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从样品中提取的微生物DNA进行PCR扩增后,经过测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情况。

微生物肠杆菌科综合实验报告

微生物肠杆菌科综合实验报告

肠道杆菌实验论文班级:检验一班实验日期:2013-09-24~30 实验组:第二组指导老师:综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医学检验时间:2013年 9月 24日~9月30日实验名称肠道杆菌指导教师熊亚南一、预习报告1. 实验目的1.1掌握肠道条件致病菌与肠道致病菌的菌落特点。

1.2掌握肠道杆菌的主要生化反应。

1.3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1.4掌握粪便标本细菌学检测流程2. 实验基本原理肠道杆菌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有鞭毛,能运动。

少数无鞭毛不能运动,不产生芽孢,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一般都生长良好,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气,触酶试验阳性,氧化酶试验阴性,还原硝酸盐。

这类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有的引起腹泻、肠炎、肠热症和痢疾等。

有的为条件致病菌,有时也可引起身体各个部位的感染。

3. 实验流程图高压灭菌锅试管锥形瓶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玻片显微镜、载玻片镊子二、实验报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2号菌液双糖铁培养基CB培养基SS培养基基础培养基青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志贺氏诊断血清沙门氏诊断血清无菌生理盐水、结晶紫染液、卢戈碘液、95%乙醇溶液、稀释石碳酸复红染液、无水乙醇、松柏油1.2方法1.2.1标本分离将菌种用平板划线法,分别接种于CB和SB培养基中,37℃温室培养24小时,进行菌落分离。

操做人:1.2.2 鉴别实验1.2.2.1 双糖铁实验用接种针以无菌操作技术挑取可疑菌落,立即垂直插入培养基中心至接近管底处,再循原路退出到斜面上;接种针自斜面最低处向上划一直线(要求通过试管培养基的中心点),然后再从斜面低处向上轻轻来回作蜿蜒划线;接种完毕,盖好试管塞。

贴上标签纸。

37℃培养18~24小时,取出观察结果并分析,观察结果。

1.2.2.2 Gram stain实验1.2.2.2.1 涂片于洁净无油的载玻片上,加无菌生理盐水一滴,按无菌操作法用接种环取待检标本少许,研入无菌盐水中,使成一个均匀、极薄菌膜,直径在1cm 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姓名:杨延景班级:食品1101学号:32指导老师:郭永目录项目一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一)前言 (3)(二)实验目的 (3)(三)实验原理 (3)(四)实验器材 (3)(五)实验步骤 (4)(六)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7)(七)国标中微生物菌落总数标注 (7)项目二大肠菌群的测定(八)实验目的 (9)(九)实验原理 (9)(十)实验器材 (9)(十一)实验步骤 (10)(十二)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15)项目三革兰氏染色(一)实验器材 (18)(二)实验步骤 (18)(三)实验结果 (18)四实验感想项目一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前言随着生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食品方面的问题这几年也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由前几年的“苏丹红红心鸭蛋”再到这几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还有“地沟油”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不得不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然而食品中微生物的菌落总数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即清洁状态及其安全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食品安全评价。

然而微生物的检测主要依靠菌落总数(colony count)的测定,菌落总数的测定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样品处理、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条件)培养后,所得到的每单位食品(1g、1mL或1cm2)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所以说通过这些实验让我们更好的掌握菌落总数的测定一方面要求和配置;.掌握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微生物检验指标及意义;.掌握常见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采样方法;.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各项指标检验方法和技能;在我们以后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实训一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判别食品的质量;2.体会食品菌落总数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验说明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食品安全与质量评价时提供依据。

三、实验器材1.培养基: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磷酸盐缓冲液,无菌生理盐水。

2.仪器用具:恒温培养箱(36℃)、恒温水浴锅、酒精灯、试管架、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10mL和1mL)、无菌不锈钢勺、酒精灯。

四、操作步骤图9-1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1.取样、稀释(1)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g(或25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制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再递增稀释一次。

(4)根据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制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同时,分别吸取1mL 空白稀释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5)及时将15~20mL冷却至46℃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2.培养(1)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水产品30±1℃培养72±3h。

(2)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约4mL),凝固后翻转平板,按上述条件进行培养。

3.菌落计数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

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3.菌落计数(1)选取菌落数在30~300cfu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

低于30cfu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cfu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2)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3)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

4.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1)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g(mL)样品中菌落总数结果。

(2)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以下公式计算:式中:N——样品中菌落数ΣC——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之和;n1——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平板个数;n2——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平板个数;d——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示例:稀释度1:100(第一稀释度)1:1000(第二稀释度)菌落数(cfu)232,24433,35上述数据修约后,表示为25000或×104。

(3)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300cf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5)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6)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300cfu之间,其中一部分小于30cfu或大于300cfu时,则以最接近30cfu或300cf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5.菌落总数的报告(1)菌落数小于100cfu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

(2)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cfu时,第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3)若所有平板上为蔓延菌落而无法计数,则报告菌落蔓延。

(4)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5)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

五、实验结果示例稀释度1:100(第一稀释度)1:1000(第二稀释度)菌落数(cfu)232,24433,35上述数据修约后,表示为25000或×104。

国标中的菌落总数1、膨化食品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17401-2003《膨化食品卫生标准》规定,膨化食品的菌落总数应为≤10000cfu/g、大肠菌群应为≤90MPN/100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膨化食品。

2、固体饮料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规定,固体饮料产品的菌落总数应≤1000cfu/g;大肠菌群应≤90MPN/100g;霉菌应≤50cfu/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固体饮料。

3、糕点、面包、月饼的落菌总数标准糕点、面包、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 7099-2003《糕点、面包卫生标准》规定,月饼产品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500cfu/g,大肠菌群不得超过 30MPN/100g,霉菌计数不得超过 100cfu/g;蛋糕生产的标准要求:菌落总数≤10000cfu/g,大肠菌群≤300MPN/100g,霉菌≤150cfu/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糕点类产品。

4、食醋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2719-2003《食醋卫生标准》规定,食醋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 10000cfu/mL ,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食醋。

5、冷冻饮品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冷冻饮品卫生标准》规定,含淀粉或果类的冷冻饮品菌落总数应≤3000cfu/g,大肠菌群应≤100MPN/100g;含乳蛋的冷冻饮品的菌落总数应≤25000cfu/g,大肠菌群应≤450MPN/100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雪糕或冷饮。

6、饼干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7100-2003《饼干卫生标准》规定,非夹心饼干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 750cfu/g,夹心饼干菌落总数不得超过2000cfu/g;饼干产品的霉菌计数不得超过 50cfu/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饼干。

7、巴氏杀菌、灭菌乳的落菌总数标准巴氏杀菌、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645 -2005《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规定,灭菌乳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cfu/g,大肠菌群不得超过 3MPN/100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乳制品。

8、蜜饯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14884-2003《蜜饯卫生标准》规定,蜜饯食品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 1000cfu/g;霉菌不得超过 50cfu/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乳蜜饯产品。

9、调味品的落菌总数标准调味品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 SB/T10371-2003《鸡精调味料》标准规定,鸡精调味料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 90MPN/100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鸡精产品。

10、瓶装水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17324-2003《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纯净水的菌落总数应≤20cfu/ml,大肠菌群≤3MPN/100ml;强制性国家标准 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的菌落总数应≤50 cfu/ml,大肠菌群应≤3MPN/100ml;强制性国家标准 GB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规定,天然矿泉水的菌落总数为<50cfu/ml,大肠菌群为 0。

若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纯净水或矿泉水。

11、酱腌菜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GB2714-2003《酱腌菜卫生标准》规定,酱腌菜产品的大肠菌群不得超过 30MPN/100g,若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酱腌12、食糖的落菌总数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13104-2005《食糖卫生标准》规定,白砂糖、绵白糖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cfu/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糖制品。

13、肉干、肉铺的落菌总数标准肉干、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 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规定,肉制品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 30MPN/100g,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可判断为不合格肉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