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系分离技术。
2.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和培养技术。
3.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纯系分离是指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菌种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是指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其能够繁殖和生长的过程。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琼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蒸馏水- 无菌接种环- 灭菌器- 培养皿- 显微镜- 移液器- 恒温培养箱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高压蒸汽灭菌器- 酶标仪- 离心机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
- 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10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2. 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取适量的土壤样品稀释液,用无菌移液器吸取适量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 取适量的土壤样品稀释液,用无菌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观察和记录- 观察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5. 纯化培养- 将挑取的单个菌落接种到新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观察和记录- 观察纯化后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
7. 扩大培养- 将纯化后的菌液用无菌移液器移入无菌锥形瓶中。
- 加入适量的琼脂,搅拌均匀。
- 将锥形瓶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
- 将灭菌后的锥形瓶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 将锥形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8. 观察和记录- 观察扩大培养后的菌液,记录菌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
本实验主要运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水、食物等自然样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各种培养基、试剂和染色剂。
2. 仪器: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灭菌锅、天平、滴定管、移液器、试管、平板、接种针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食物等,对其进行处理,提取微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观察,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的纯化: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得到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4.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的分离:通过分离,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2. 微生物的纯化:通过纯化,得到单一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菌株。
3.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七、实验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鉴定技术。
3. 培养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菌株,便于进行后续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确定其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试管、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1)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
(2)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稀释10倍,制成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将土壤悬液取适量,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3.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1)将纯化后的菌株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边缘等特征。
(3)将菌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4.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根据菌落特征,选取疑似菌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
(2)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3)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纯化经过多次挑取,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
2.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观察发现,分离出的菌株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白色。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经过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确定分离出的菌株为乳酸菌。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土壤样品中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观察、菌落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了其种类。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微生物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
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研究微生物细胞内部的结构和运动。
实验材料:
1. 高倍显微镜
2. 显微镜玻璃片
3. 微生物细胞样本
实验步骤:
1. 准备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璃片。
2. 将微生物细胞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玻璃片上。
3. 将显微镜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4. 调整显微镜的倍数为高倍。
5. 使用显微镜的焦距调节器调整焦距,使细胞样本清晰可见。
6. 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和运动,特别注意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
7. 记录观察的结果,包括叶绿体和细胞质的运动方向、速度和频率等。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叶绿体呈现出向一定方向流动的运动方式,同时细胞质也可以观察到流动的现象。
流
动的方向可能因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频率
也会根据细胞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讨论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
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的流动有助于保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细胞质流动则有利于物质的输送和细胞代谢的进行。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细胞的功能和特点提供基础。
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状态和运作机制。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以及利用微生物的技术应用。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微生物手部涂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手部涂抹实验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2. 掌握手部涂抹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分析手部涂抹实验结果,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手部涂抹实验是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手部皮肤上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培养和观察,从而了解手部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实验原理基于微生物培养技术,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使其繁殖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无菌棉签、生理盐水、无菌生理盐水瓶、无菌平板、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皿、无菌剪刀、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瓶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分别接种于无菌平板上,进行活化。
2. 在无菌操作台上,将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轻轻涂抹于实验者的手部皮肤上。
3. 用无菌剪刀将涂抹了微生物的手部皮肤上的棉签剪下,放入无菌生理盐水瓶中。
4. 将生理盐水瓶振荡均匀,使微生物充分释放。
5. 取适量振荡后的生理盐水,分别接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的无菌平板上。
6. 将接种了微生物的平板置于细菌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7. 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分析手部涂抹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边缘整齐,有光泽。
2. 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光泽。
3. 肺炎克雷伯菌菌落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光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者的手部皮肤上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微生物。
这表明手部涂抹实验在微生物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六、实验讨论1. 手部涂抹实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微生物检测。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3. 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者的手部卫生状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环境等。
微生物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计数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计数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掌握微生物计数法及相应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认识细菌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实验原理:微生物计数是一种用来确定液体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涂布技术,即在含有菌落的培养基上平均涂布待测液体样品,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计数培养皿上菌落或液体中的细菌数,计算出单位体积或质量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洗手,穿戴实验专用的工作服、手套和口罩。
2.样品预处理:取1毫升待测液体样品,称入内部含有营养成分的液体培养基中。
3.涂布:将液体培养基倒在培养皿内,涂布液体中的微生物样品。
注意一定要均匀涂布,避免交叉感染。
4.培养: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帮助菌落生长繁殖。
5.计数:在培养箱取出培养皿,用计数板或显微镜对样品中菌落数量进行计数。
6.记录:记录样品的菌落形态、颜色和数量等信息。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涂布技术成功计算出待测液体中微生物的数量。
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实验编号微生物数量(/mL)1 1.2×10^52 1.4×10^53 1.1×10^5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微生物数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微生物数量的增减与温度、湿度、养分等环境因素有明显的联系。
同时,本实验所使用的微生物计数法是一种经济、简便、准确、可靠的计数方法,对于实验室、医疗领域、食品及饮料生产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2. 刘峰,马雪云,李栋. 基础实验--微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2016年.3. MiSeq 16S实验操作手册. 益西智科,201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
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
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1示教:观察普通平板、麦康凯平板、血平板、四区分离划线平板,手机摄像。
2.2 分离划线培养:
预实验:以灭菌接种环与普通平板背面做四区分离划线;
正式试验:○1以灭菌接种环取细菌少许,在普通平板上划线,划线区域约占整个平板的1/10~1/5,划线间不能有交叉现象;
○2以灭菌接种环自第一区2~3个交叉,然后依次分离划线,约占整个区域的1/3~1/4;
○3依上法进行3、4区分离划线;
○4倒置平皿置37℃温箱培养24h,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手机摄像。
图1:培养前图2:培养后
四、细菌初步生化反应:
1实验原理:具有的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新生态氧,继而形成分子氧出现气泡。
2实验步骤
2.1色素试验:取滤纸条,两次对折,以折角小心取菌落少许,小心展开,观察记录,手机拍照;
2.2 氧化酶试验:取上述含菌滤纸条,滴加氧化酶试剂一滴,观察记录,手机拍照;
2.3 触酶试验:以灭菌接种环取细菌少许,置一洁净玻片表面,另设NS对照,各加一滴新制的3%H2O2,观察记录,手机拍照;
图3: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前)图4: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后)
图5:触酶试验(前)图6:触酶试验(后)
五、细菌药敏试验:
1实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中的水分溶解后并不断先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应测试细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抑菌圈越大,MIC越小)。
2实验步骤:
2. 1以灭菌接种环取细菌少许,与普通平板做密集划线;
2.2 以无齿镊小心夹取定量药效纸片,按六边形贴于培养及表面,倒置平皿置37℃温箱培养24h,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手机拍照。
3 实验结果:
图7:药敏培养前图8:药敏培养后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1无菌操作:所有取菌种前都要将接种环灭菌,取菌时培养基也不能开太大的口,取完以后应及时盖好并放好,以防止菌种被污染。
操作应当在火焰旁做。
2冷却操作:加热灭菌接种环后,应室温下冷却,否则会因高温杀死细菌。
3接种操作时应当执笔式握接种环,轻轻触碰菌种,再接种到有生理盐水的玻片上,太少或者太多对实验都有所影响。
4染色操作:边染色边轻轻晃动以让染色剂充分覆盖菌种,冲洗时不要倾斜太大角度,不可直接对着菌落冲洗,以防把细菌冲洗下去。
5分离培养琼脂很软,划线时注意手腕用力,只在其表面划线。
6生化实验过程中细菌出现气泡说明细菌中有过氧化氢酶。
用试纸取菌种注意是否取到,否则做出来是无色的。
对照实验时注意菌种没有加生理盐水,而空白对照式生理盐水,触酶实验时注意及时拍照。
7药敏实验:纸片旁边出现抑菌环。
贴纸片时应注意力度不要把琼脂划破。
七.实验小结
1.革兰氏染色法除了可以观察细菌形态外还可以鉴别细菌:不被酒精洗脱色保留蓝紫色的为革兰氏阳(G+),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Gˉ)可知细菌为阴性菌。
本次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呈现为红色的棒状杆菌,细菌单个存在,染色效果非常好,实验很成功。
2.分离培养是培养单一菌种的有效方法,本次试验以小组形式呈现,每组2个平板,由于操作不熟练,细菌分布不够均匀,有部分区域细菌并未呈单个分布,培养后的·细菌形态不够漂亮,与老师相差甚远。
3.药敏试验是探究细菌在体外培养时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有效试验。
透明圈越大说明该药物对此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
4.生化实验常用来鉴定一些形态和其他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触酶实验有气泡则为阳性,无气泡·则为阴性。
氧化酶实验阳性变色,阴性不变色。
实验感悟
通过微生物实验的学习与操作,我认识到了微观世界的神奇与精彩,神秘而又充满危险的微生物世界让我充满了好奇感,我曾想我会为亲手将这种繁殖速度快,种类繁多,生命力顽强,无处不在的细菌,真菌培养出来而疯狂!而后我终于亲眼见证在工业微生物的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大肠杆菌!棒状的大肠杆菌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我为见到它而高兴!
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显微镜的用法,虽然在高中时我们便已学过显微镜的用法,但早已忘却,我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呈现红色的棒状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实验中我意识到了实验严谨性的重要性,取菌时需要无菌操作,只能用大拇指顶开皿盖一个小口,接种环需要用酒精灯不断高温灭菌,冷却,取菌时动作需小心,否则取到的只会是琼脂,实验宣告失败。
染色也应小心谨慎,时间必须控制在30〃~40〃,否则染色效果可能不明显。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制药工程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这对于我们以后药学实验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微生物学实验使我们的眼界开阔,让我意识到微生物制药这个前景很好的研究方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一直广受推崇,这也是一个新新的研究方向,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可以考虑。
微生物学老师很认真负责,这也让我们受益匪浅,王老师教会我们很多微生物学知识,同时也教会我们实验室安全知识,并且努力让我们有机会去医学院实验室学习体验这个实验。
我喜欢微生物学,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其他的微生物,美丽又变化莫测的微生物界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
图7:药敏培养前
图8:药敏培养后
图1:Gram ’s stain (1000×) 图2:染色试验
图3: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前) 图4: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后)
图5:触酶试验(前) 图6:触酶试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