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微生物学习计划

微生物学习计划

微生物学习计划第一周:引言和微生物的历史在第一周,我将开始学习微生物学的引言和微生物的历史。

我将阅读有关微生物学的概述,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我还将研究微生物的历史,包括微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将帮助我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第二周: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在第二周,我将学习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我将研究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

我还将了解微生物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包括它们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将帮助我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三周:微生物的生长和遗传在第三周,我将学习微生物的生长和遗传。

我将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长规律,包括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我还将研究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包括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这将帮助我了解微生物在生物演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周: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在第四周,我将学习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

我将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方法,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的分类。

我还将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和分类系统,包括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这将帮助我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多样性和分类方法。

第五周:微生物与环境在第五周,我将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将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包括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分布和活动。

我还将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微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和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这将帮助我了解微生物在生态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六周:微生物与人类在第六周,我将学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将了解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包括微生物在肠道、呼吸道和皮肤中的分布和活动。

我还将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微生物致病的机制。

这将帮助我了解微生物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周:微生物的应用在第七周,我将学习微生物的应用。

我将研究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农业和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土壤改良和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

本实验主要运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水、食物等自然样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各种培养基、试剂和染色剂。

2. 仪器: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灭菌锅、天平、滴定管、移液器、试管、平板、接种针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食物等,对其进行处理,提取微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观察,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的纯化: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得到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4.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的分离:通过分离,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2. 微生物的纯化:通过纯化,得到单一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菌株。

3.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七、实验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一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实验八、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K-B法】菌种(均为幼龄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埃希菌1.5×108/ml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方法:1.涂菌(棋盘划线法),室温放10min;2.贴药敏纸片,注意间距(大于24mm)和边距(大于15mm);3.置35℃ 24h判读结果。

结果如图所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实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

【试管稀释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b1.5×108/ml抗生素:庆大霉素32u/ml方法:1.对倍稀释抗生素2.加菌液0.1ml/管,摇均35℃ 16—18h3.判读MIC试验操作如下图所示:注意 :设立对照管(肉汤对照管,待测菌生长对照管和质控菌生长对照管) 结果判断: 不出现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该细菌的MIC. 如图:实验结论:MIC=原药物浓度(32u/ml) ×稀释倍数(1:24)=2u/ml【联合药敏试验】(示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b结果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①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②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③青+万=青单+万单→相加作用④青+林>青单+林单→协同作用大肠b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①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②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③青+林=青单或林单→无关作用④青+南>青单+南单→协同作用【实验讨论】1.K-B法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所含有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标题: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方式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实验原理: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进行繁殖和生长,而环境条件的变化则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以及营养物质的供给等。

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观察微生物生长的情况。

实验材料:1. 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2. 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3. 含有不同营养物质浓度的培养基4. 无菌培养皿5. 微生物菌落样本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

分别将培养基装入无菌培养皿中。

2. 用不同pH值的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分别装满无菌培养皿。

3. 杆菌样本接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中,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4. 酵母菌样本接种在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中,同样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5. 将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用无菌棉签进行划线后接种微生物菌落样本。

6. 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较低温度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慢,菌落数量较少。

- 在适宜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在较高温度下,微生物生长受限,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2. 酸碱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酸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落数量较少。

- 在中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适中,菌落数量较多。

- 在碱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菌落数量减少。

3.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营养物质浓度较低时,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菌落数量较少。

- 适宜的营养物质浓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不利,菌落数量减少。

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微生物实训课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训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 学会观察和识别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4.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氧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使混合微生物中的某一类微生物获得纯化。

平板划线法是将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逐渐稀释,最终获得单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微生物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3. 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 工具:无菌镊子、无菌滴管、酒精灯、培养皿、平板划线器、显微镜等仪器:1. 培养箱2. 显微镜3. 灭菌器四、实验步骤1. 平板划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b. 用无菌镊子取一端菌液,在平板表面划线,依次划三横三纵,使菌液逐渐稀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2. 稀释涂布平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b. 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滴管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3. 显微镜观察: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分别挑取少量,制成悬液。

b. 将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

c.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a.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微生物学实验八 硫酸二乙酯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α-淀粉酶的诱变效应

微生物学实验八  硫酸二乙酯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α-淀粉酶的诱变效应

实验八硫酸二乙酯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α-淀粉酶的诱变效应(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硫酸二乙酯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

初步掌握化学诱变育种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许多化学因素如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等,对微生物都有诱变作用。

硫酸二乙酯是一种烷化剂,能与DNA中碱基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引起DNA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或颠换。

一般化学诱变剂都有毒性,很多还具有致癌作用,故操作时切忌用口吸取,并防止与皮肤直接接触。

中止反应时,可以用大量稀释法或加入硫代硫酸钠。

本实验以产生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实验菌种,以硫酸二乙酯为诱变剂,根据枯草芽孢杆菌诱变后在培养基上出现的透明圈直径大小,来指示诱变效应。

(三)实验材料1. 菌种酶泥(菌悬液)2. 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0.5%可溶性淀粉(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 0.5%,可溶性淀粉0.5%,琼脂2%,pH7.0-7.2)。

3. 主要药品硫酸二乙酯(简写DES,(C2H5)2SO4)、25%硫代硫酸钠。

4. 器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培养皿、离心管、玻璃涂棒、量筒、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1. 诱变前的准备工作1)菌种斜面的活化从冰箱取一支纯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1.398斜面接种到新鲜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上,置于30℃温箱培养24h进行活化。

2)枯草芽孢杆菌对数期培养液的制备取一环已活化的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到装有30 ml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内(每组同学2瓶),在30℃振荡培养16h,此时为该菌的对数期。

3)准备平板将装在锥形瓶内已灭菌的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融化,待冷至45℃左右倾注10个平板待用。

4)菌悬液的制备取上述对数期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液10 m1,3000 r/min 离心15 min ,沉淀下的菌体用10 ml 0.1mo/LpH 7.0的磷酸缓冲液洗涤两次,最后用原体积的磷酸缓冲液制成菌悬液。

2. 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 1)诱变吸取1 ml 菌悬液至盛有8ml 无菌水的试管内,再加硫酸二乙酯0.5 ml ,振荡处理5 mi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一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
实验八、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K-B法】
菌种(均为幼龄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埃希菌1.5×108/ml
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
方法:
1.涂菌(棋盘划线法),室温放10min;
2.贴药敏纸片,注意间距(大于24mm)和边距(大于15mm);
3.置35℃24h判读结果。

结果如图所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
实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

【试管稀释法】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b1.5×108/ml
抗生素:庆大霉素32u/ml
方法:
1.对倍稀释抗生素
2.加菌液0.1ml/管,摇均35℃16—18h
3.判读MIC
试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注意:设立对照管(肉汤对照管,待测菌生长对照管和质控菌生长对照管) 结果判断: 不出现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该细菌的MIC. 如图:
实验结论:MIC=原药物浓度(32u/ml) ×稀释倍数(1:24)=2u/ml
【联合药敏试验】(示教)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b
结果判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②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③青+万=青单+万单→相加作用
④青+林>青单+林单→协同作用
大肠b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②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③青+林=青单或林单→无关作用
④青+南>青单+南单→协同作用
【实验讨论】
1.K-B法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所含有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

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 愈小。

2. K-B法影响因素
①培养基的质量,如PH、深度、硬度和表面湿度等;
②药敏纸片的质量,含药量和保存方式;
③接种菌量正确与否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决于比浊标准的配制,正确使用和保存;
④试验操作质量:接种细菌后贴片时5~15分钟;
⑤孵育条件,温度和时间:培养时间16~18h,不要超过24h。

3.稀释法原理:
以水解酪蛋白(MH)液体培养基将抗生素作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种入待测细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被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4. 稀释法影响因素:培养基、接种菌量、蛋白质结合率、抗菌药物的配制、结果观察的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本试验的结果。

5.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的意义
①可预测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既AST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试验结果为“耐药”时,使用该药物治疗肯定失败;
②指导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抗生素,AST的结果往往在给予病人经验性治疗24~48h之后,若AST结果为“敏感”,该治疗为有效,若结果为“耐药”,即应更换药物;
③提供所选择药物的依据;
④监测耐药性,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掌握耐药菌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6.通过此次实验掌握纸片扩散法(K-B法)、试管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及其临床意义,并掌握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的观察、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