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ppt课件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和内容。
心理健康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随着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支持。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家庭支持网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构建良好的家 庭支持网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构建策略
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 孩子的需求和困扰,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和 问题解决指导。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需要 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社会专业机构资源获取途径分享
专业机构资源
除了校内心理咨询中心,社会上也有许 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更为全面 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VS
获取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社交媒体推荐 、专业机构官网等途径获取社会专业机构 的资源信息。在选择机构时,需要注意机 构的资质和口碑等方面。
家庭支持网络构建策略探讨
积极的自我形象。
目标设定与实现
02
设定明确、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通过逐步达成目标来增
强自信心。
挑战自我与尝试新事物
03
鼓励自己尝试新领域、新挑战,勇敢面对困难,从而培养自信
心和应对能力。
抗压能力提高途径探讨
压力认知与调整
正确认识压力来源和影响,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方式应对压力 。
时间管理与放松技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XX-XX-XX
• 心理健康概述 • 常见心理问题与识别 •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提升 • 有效沟通技巧与人际关系建立 • 求助途径与资源利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浅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

浅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
在此,我想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即使我们不曾亲身经历过,也能从身边的同学、朋友故事中听到不少。
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平衡状态,能够正常地进行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状态。
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在大学生活中,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首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面临着期末考试、论文、项目等各种学习任务,对于一部分难以承担的学生而言,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严重会发生抑郁症、焦虑等心理问题。
2.个人心理素质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也会成为影响因素,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更好地调整心态。
3.社交困境在适应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可能会面临社交困难,这种情况可能会加重心理压力。
4.互联网影响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网络影响。
一些不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对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自我调节在面临压力和情绪波动时,及时做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增强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正面的作用。
2.适度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最基础的健康,保持适量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增强身体健康。
3.寻求帮助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时,寻求帮助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做法。
可以找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的咨询师来帮助自己,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
4.建立社交网络在大学校园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心理功能和适应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是他们在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交压力时能够保持平衡、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根据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来制定的。
以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1. 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学生应该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满足、自信和乐观等。
他们应该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能够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
2. 良好的心理功能: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功能,包括自我认知、情绪调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等。
他们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3. 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且能够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
4. 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应该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够处理好人际冲突和矛盾。
5. 适应能力强: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他们应该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6. 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意识: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意识,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的帮助和支持。
7. 适度的压力管理:大学生应该能够适度地管理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他们应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释放方式,如运动、休息、娱乐等,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指在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下,能够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心理功能和适应能力的状态。
以上所提到的标准是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应该努力达到这些标准,并且主动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 (1)全文

道德健康——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心理不健康的类型
类型分类
01
02
03
第一类型
第二类型
第三性心理问题
(1)存在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自责); (2) 不良情绪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交,但效率下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19-3-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目录
健康及心理健康定义
什么是健康
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健康“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疾病”
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否健全,智力、情感、意志行为活动是否正常,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强。
生理健康身体各器官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发育是否正常,功能是否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正常。
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
社会健康——包括家庭教育、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是否正常。
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何谓健康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是躯体健康,就是生理健康。
二是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完整,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三是社会适应健康,就是自己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在各种社会环境下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四是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
(二)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不一。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特征,一般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智力正常对于大学生而言,智力正常的关键是: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效能,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否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正常地发挥作用;是否乐于学习,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情绪稳定、乐观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表现为:(1)愉快的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乐观开朗、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和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能较好的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3)情绪的作用时间因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情绪反映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反映的情景相符合,情绪反映适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自尊自信、适应能力强等方面。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标准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和特点。
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情绪稳定。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波动较大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不被消极情绪所左右。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外貌而感到自卑,而是应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另外,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群体,他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他们需要适应学术上的挑战、社交上的变化、生活上的压力等各种变化。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
此外,积极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不会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情绪稳定、自尊自信、适应能力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大学生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
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有效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ppt课件

提高心理韧性
增强幸福感
积极心态能够让个人更加关注生活中 的积极因素,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和满足感。
积极心态有助于个人在面对挫折和困 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好地应 对挑战和压力。
有效情绪管理方法与实例分享
评估方法
自我报告法、心理测评法、生理指标 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压 力源,了解自身压力水平,为后续的 压力应对提供基础。
有效压力应对策略探讨
01
02
03
04
积极应对
直接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调整心态,保持乐观。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交流, 分享感受,获取建议和支持。
放松技巧
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 于缓解身心紧张,减轻压力感
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将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将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如何有 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将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也 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心理健康定义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 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
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01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心理发展具 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可 塑性的特点。
。
时间管理
合理规划时间,做到学习、休 息、娱乐相结合,避免过度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

如何消除负面情绪:
一、把握自己的性格
通过性格测试,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格、真实的“本我” 。
三 、心理治疗
有效的心理治疗,心理疗法的作用是改变抑郁患者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二 、平常心对待
要认识到许多人在一生中都会有抑郁情绪的时候,就像人们都会得 感冒一样,有的人一段时间后就自然康复。
对事物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热情,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不同程度的抑郁心境:轻度的患者会感到忧伤,悲观,绝望;严重的患者会感觉生活已经麻木,没有乐趣,整天闷
闷不乐。
自我评价低: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
02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 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04 .心理咨询的方式
心理咨询的方式:
来访者中心心理咨询
把来访者所直接面临的现实场面作为咨询的重点,重视来访者对自身 的感觉。咨询的目标是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来求得成长和完善,不 需要咨询者过多的干预和指导就可以产生变化,咨询者需要给出的是 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系和积极的评价。
心理咨询的方式: 认知行为的心理咨询
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接
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一 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抑郁型的心理问题:
消极悲观:感觉生活没意思,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这种患者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适用于心理咨询|教育教学|心理培训|课程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
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行动盲目、轻率鲁莽,或害怕困难、意志薄弱、优柔寡断。
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的“自我接受”。
6、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交往动机端正。
7、适应能力强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当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行为模式。
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活跃,与之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生龙活虎、反应敏捷、勇于探索、勤学好问。
如果出现那种所谓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总之,若经常严重的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压力的调节什么是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
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
分类:(1) 生物性压力源: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2) 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3)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的;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调节的方法:1.时间遗忘法有人说过,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当我们出现情感问题与心理压力时,随着时间的逝去,积极的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那么,痛苦的经历将不再会影响你的未来。
2.音乐放松法音乐心理治疗早就指出,音乐与声音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
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优美的轻音乐可以调整我们的情绪与心理压力,让我们的心灵放松下来,享受被音乐包围的美妙感觉。
3.自信激励法心理暗示的作用大到你自己都无法想象。
多鼓励自己,能让自己更好的自信与振作起来。
只要你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你就真的可以做到无所不能。
4.顺其自然法顺其自然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是,它的效果也是最显著的。
当你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还有什么心理压力不能放松呢?5.淡化功利法现在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一个功利价值观,很多人都是为了功利而在努力奋斗着。
适当的功利并没有坏处,但是过度的话,就会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
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好处努力。
6.更新环境法压力太大时,不防换一个环境,也许换一个环境,就能让你换一个心情,换一个状态!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
7.换位思考法认知心理学认为,并不是刺激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应,而是我们对刺激的看法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应。
也就是说,你的心理压力并不是现实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你对现实刺激的看法所引起。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认知去看待问题,也许在你眼中那些不公平的事情、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豁然开朗,一笑而过!情绪情绪是什么?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
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
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
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
容易和情绪混淆的概念有: 感觉: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
心情: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情绪的构成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
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
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
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
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
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
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
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一般表现:积极情绪表现为:和别人握手时,要表现出热情,诚恳,可信和自信。
谈话时,要轻松自如,不吞吞吐吐,慌慌张张,没有相互敌视和防范的心理和行为。
消极情绪表现为:初次见面时被动握手。
接触时距离保持过远。
不太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在对方说话时心不在焉地干一些别的事。
会话时,相互猜疑,防范多于理解和谅解。
产生过程从古希腊至今,历代思想家都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情绪的产生。
当代情绪理论多注重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很多独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大多数研究人员乐于采纳多种视角,融合各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