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学业评价的策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学业评价的策略

摘要:学业评价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历史与社会课学生学业评价的优化应遵循客观性、全面性、过程性、主体性、多样性、差异性、反馈性及可行性八大评价原则,采取综合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评价及学生阶段学业情况评价的评价行动策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评价。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业评价;策略

学业评价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的作用。然,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却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对学生学业的“评”。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以单一的分数对学生的学业情况作出评价,这就偏离了评价的诊断功能,也背离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如何有效地实施学生学业评价,优化现行的学业评价模式,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业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学生学业评价中实现优化谈些个人的思考。

历史与社会课学生学业评价是达到度评价,是非横向

对比的通过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用于甄别和选拔。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操作实践中,应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达成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历史与社会课学生学业评价优化模式,应是一个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有机结合的整体性评价模式。

一、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评价

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涉及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学习行为的表现。就其评价的操作层面来讲,可采取以下三种行动策略。

(1)采取学生学习行为自我评价的策略。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自我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更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开展经常性的学习行为自评,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反思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提高学生自评的导向性和有效性,我们设计了“历史与社会学生学习行为自评价卡”,以周为单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评。

(2)采取教师反馈学生作业评价的策略。学生课后作业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学习问题,重新构建知识

的过程,较集中反映了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方法、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因而,有效的学生作业评价能帮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提高。

(3)采取家长参与评价的策略。家长参与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是新课改评价改革的一种尝试,由于家长与学生接触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家长对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价具有相对的优势。我们通过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向家长发放“历史与社会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情况家长反馈表”的方式实施评价。

当然,家长评价的有效性也受到家长自身素质的制约,尤其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任课教师可采取主动联系获取家长对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情况反馈信息的方式加以弥补。

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学习是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组成,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有效地评价,能较清晰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1)即时课堂观察评价策略。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回答问题的参与程度、对学习感兴趣的程度、与小组同学讨论合作情况、与教师交流、合作情况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现及知识掌握

等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现,并即时地给予评价反馈,以帮助学生调整学生行为。

(2)情景评价策略。即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在八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的教学时,作了如下的评价尝试。

这是一堂综合活动课,课上创设了六个学习环节。[另类声音]呈现“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及“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温.孟席斯的观点:郑和率先完成了环球航行,早于哥伦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的资料引入新课。[历史再现]请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印象。[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完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两大事件的比较,并向其他同学展示学习成果。[虚拟时分]让学生上台表演课前已创作的自编历史短剧“郑和与哥伦布在大洋上相遇”。[唇枪舌战]讨论: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以史为鉴]让学生谈从中得到的历史借鉴和启示及对中国当前发展的借鉴。

(3)学生互评策略。事实上,学生比较关注同龄伙伴的评价,他们需要获得同龄人的认同。因而,在每堂课学习结束前教师应专门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同学间的互评互判,从互评中获得他人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表现情

况的信息反馈。开展诸如“课堂上综合表现最好的”,“问题提得最好的”,“发言最精彩的”,“我应该向他们学些什么”等方面的互评。

最后,教师要将通过以上各种评价方式所取得的评价信息,加以不同权重化处理(如日常学习行为评价占20%,课堂学习表现评价占20%,阶段学习成果评价占20%,纸笔测试占40%),将各种评价材料装入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成长记录袋”,最终以综合评定(100―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9―60为合格、59分以下为待合格)的等第形式,给出学生学业评定意见。当然,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优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教育部组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