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名师教学实录(两套)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边疆小镇,呈现出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分析《边城》的教学实录及其教学总结。
一、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
1)了解《边城》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形象象征;
4)阅读小说并且写出读书笔记;
5)通过讨论活动进行学生语文表达和交流。
2.教学步骤
1)导入环节
(1)开场:谈论《边城》的主题和背景。
(2)语言教学:教师演示《边城》的语言风格。
(3)阅读小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中注意力。
2)课中环节
(1)理解小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且互相交流。
3)课堂合作
(1)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交流活动:同学之间进行讲解和交流活动。
3.教学总结
本篇文章通过《边城》的教学实录分析,证明了小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小说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注重师生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5篇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5篇精心设计好一个课堂,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是整理的《边城》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边城》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多角度、多层面地品味小说的“美”,体会细腻浓郁的抒情色彩。
(3)鉴赏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翠翠的形象。
(4)继续培养学生读、思、记、评的学习习惯;适时进行相关写作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设计依据:(1)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需要及课标的要求。
学生对小说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已有了解,进一步提升鉴赏、审美、探究能力是学生新的求知需要。
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一是知识层次,二是理解层次,三是欣赏层次,四是探究层次,五是写作层次。
(2)教材本身的特点。
《边城》情节、人物等描写并不十分突出,但语言文字美、环境风情美、人情人性美却十分突出,可通过品读培养学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二、活动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读到品,由浅到深,由赏到写”。
第一步———由外到内目标: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强化多角度积累和认知。
时间:四课时。
活动一:了解沈从文利用双休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等有关资料。
在课堂上预习阅读小说《边城》,将自己的感受点评在书上。
并从中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字数800—1000。
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将一些重要资料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补充展示,学生完善自己的笔记。
活动二:了解电影《边城》学生观看电影《边城》。
观看前,要求学生要作简单的笔记,可以记与小说《边城》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动、感慨或疑惑。
目的是强化学生欣赏、思考、评价意识。
活动三:交流感受学生有的说“电影不如小说精彩,特别是翠翠这个人物,电影里只是外表很可爱,个性不是很明显”,有的学生意见相反。
《边城》讲课实录沈从文

《边城》讲课实录沈从文《边城》讲课实录沈从文小说《边城》作者沈从文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了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边城》讲课实录教与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 1、小说中的人性美的分析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教学设想要求同学课外阅读《边城》这部中篇小说,要求同学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课堂上让同学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美,(可以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语言美等多方面去思考、去感悟),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二:课堂讨论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风景秀美,山川明丽。
(板书:风景美)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板书:风俗美)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确实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边城》节选教学实录

《边城》节选教学实录《边城》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的创作目的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育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育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纳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讨论,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024!教学案$I《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黄瑛【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教学重点】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教学方法】鉴赏,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
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
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师:沈从文,原名沈,早年有从军经历,从文,到学,一边学一边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时的1《丿》、8》。
到,了20多个作品,有《石子船》8》《月下小景》8(等。
有8沈从文的一是的一生,是的一。
不不从,J 文,子人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不人性的人•。
我人的作一的说。
从小说的的人性格、古老的,作者的话吗?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1:下人,作论。
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这个人一不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艮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仁不的美品。
2:时间还,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看看青人的热闹,回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这里表了爷爷重情重义,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3:赛船过,城的戍军长官,为了与艮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尽善于泅的艮人,下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了边城人们和,艮同乐的和谐美好画。
4:地小子,莫不了,\雄黄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以吃鱼吃肉。
大约午十一点左,人就吃了午饭,把吃过,城里家的,不倒锁了,家城到河边看。
这里展了边城人们端午节日的风怡的。
5:这里也不成。
到我家里,到那边点了的,爷爷好不好?这里了的善良助人的。
四、鉴赏感悟师:同学们的文本都了作说的美,不人性的人我们看看文本一个较长的,看看大家还有的现。
《边城》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前言:《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来自故事的离奇和情节的紧张,而是来自于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
《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浓浓的诗意,体会出其中的美感来。
老师主要是充当导游,营造气氛。
过程:一、老师用诗化的语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到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来作一次心灵的旅行,在这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和一只黄狗。
翠翠是她母亲和一个兵士的爱情结晶。
但她父母都为这无望的婚姻双双殉情。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在一个端午节,崔崔邂逅了船总顺顺德二儿子傩送(板书:傩送)——名字听起来不好听(在方言中“傩送”为萎缩的意思)实际是“傩神送来的”意思(生会意的笑)——从此在心中种下情苗。
后来傩送的哥哥(板书:天保)——名字听起来也不好听(方言中的天宝儿为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但意思为天保佑的意思(生大笑,这样既增加印象,又增强了趣味性)——这天保看上了翠翠,请杨马兵向翠翠的爷爷套口气。
爷爷为天保指点迷津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各的走法。
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由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团总愿把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嫁给傩送,傩送却不要碾坊要渡船。
天保和傩送谈到翠翠时,傩送吐露了心声。
于是他们以唱歌的方式“决斗”后来怎样呢?请仔细评读课文,对照《创新设计》品味解疑。
二、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约摸25分钟)三、让生续结尾生1:结尾总是不遂人意的,翠翠和天保结了婚,傩送只是无望。
生2:我想设计“花好月圆”的结尾,翠翠与傩送“有情人终成眷属”,天保和团总也凑合成一段美好姻缘。
生3:我看完了《边城》,结尾是……(略)四、生质疑互答疑生:这部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边城》呢?师: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

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导语:《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备课时,老师应如何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下编为大家提供一份《边城》的教学实录,希望能给备课的老师提供帮助!教学目标:1、全面准确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同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诠释那“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教学难点:作品的时代意义教学过程设计:初识《边城》预习作业:1、阅读小说《边城》2、体会小说中的风土人情3、感受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设计上和以往的小说有何不同。
4、将自己的心得在小组内交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一导语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
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
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
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
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
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
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名师教学实录(两套)一导语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
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
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
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
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
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
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
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
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
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
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
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
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由此可见一斑。
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
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师:东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悠悠的大梦,是浪漫的文化。
服饰更是充满了民族的灵性。
他作为一个服饰研究家,所以他是传奇的,浪漫的。
好,请坐。
法国有一个文艺理论家布封,他说“文如其人”,我们关注沈从文的一生,也是在关注他的作品及他的《边城》。
师:下面同学们再想,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呢?思考一下。
师(启发引导):“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学生答:边)边是中心词,那么“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学生思考,答:城)城,好,边起到了修饰限制作用。
同学们语感非常强,知道“边”修饰限制的定语在表意上,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所以就冲口而出了,我理解。
那么,“边城”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哪位想好了?生:通过对《边城》的阅读,我就感觉到,他写《边城》的时候,是在革命战乱时期,而在他的作品当中,并没有战乱的那种氛(fèn)围,我感觉写得象世外桃源一样。
师:好,“世外桃源一样”,你真会用词,但是有个词要注意,氛(f ēn)围,好,请坐。
说的非常好,在这里,“非常象世外桃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
因为“边城”是在古老的湘西,是在几个省的交界处,很靠边的城镇。
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他属于一种过去。
师:属于永远的过去,因为有了一种过去,变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
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
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
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的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他希望这个小城能象这个边一样,能够构造出重建民族品格和重建民族灵魂的作用。
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的,所向往的一种境界。
师: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他的巧妙思维,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在座的听课老师,有数学老师,有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的确,这三者可以互动。
这里体现的一种几何的美上是我没有想到的。
生:“边城”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是远离尘嚣,有一种远离现实的宁静和淳朴。
我觉得这也正是作者极力所追求的,也正是他想讴歌的,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
师:“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很好。
我们人类在匆匆的步履当中,追随者科学的步履,但是我们也遗失着我们属于原始的追求。
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
还有更好的么?生:我觉得这个“边”有天边,有海边,都是一种非常美的地方。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幻城》就是幻想当中的一座城,我相信沈从文也是想把这座城变成一座幻想的城,一座他希望、理想的城,这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寄托和心愿。
师:我不仅欣赏你的这种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表达能力,我更喜欢你的手势,非常的感人。
很好,边城是一种幻想,而它又象一座幻城,联系现实,非常好。
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下名称,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样的一部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怎样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小说特别重情节,所以我们经常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那么请同学们读一下24页的小注释,这就是《边城》的情节。
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注释)。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关于《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节。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
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
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师:翠翠有哪些类型的美丽?前后桌讨论一下。
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发言。
生:我找的是课本24页最下面那一段。
主要写翠翠“娇痴”之美。
这里描写的是翠翠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傩送在出走之后俞会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娇痴之美。
师:体现了她的“娇痴之美”,好,请坐。
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痴”是情的最高境界,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
“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这是翠翠独有的。
关于“娇痴之美”刚才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
生:我找到的是25自然段,第2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回答”,我觉得这样的答话有种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而且翠翠表现得很清纯,有一种娇痴之美。
而且我觉得与祖父的描写放在一起,感情很真挚,很感人。
师:非常好的感受能力,一个“娇”字写出了小儿女所有的情态。
下面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回答,好吗?生:在25页,倒数第四段,有这样一段话,“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个小女孩非常天真,这应该是翠翠的天真之美。
师:翠翠的心象萤火虫一样在飞舞着,很好,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翠翠还有一点忧郁。
因为“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而且作者写到很多次翠翠哭了,因为翠翠正处于花样年华,她碰到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心事,生活又很单调,又无人可以倾诉,所以很忧郁。
师:钱钟书有一部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翠翠处在人生的一个临界点,十五岁是人生的一个边上,的确,她的青春刚刚苏醒,她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自然,看这个社会,苏醒的时候于是带着一种忧郁。
我们时常说我们的祖先在诗经时代就唱着无忧无虑的歌,到魏晋时期才觉醒,这个时候觉醒了才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受,这是成长的忧郁。
同学们说得特别深刻,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继续说吧。
生:我想说一点,就是当翠翠在月光下,听祖父将父亲母亲的浪漫故事,她联想到自己和傩送,然后就梦到自己到山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她的纯真和梦幻之美。
师:梦幻之美,我想问这位同学,“翠翠摘了一把虎耳草”,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扉页上写到“哪个男子不钟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
许多艺术大师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纯情少女的内心世界,写她的情窦初开的感受,比如说林黛玉,比如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生补充:黛玉葬花)对,黛玉葬花,因为黛玉是十八世纪的贵族小姐,作为乡村世界的女孩,她只能做什么,摘虎耳草。
这是翠翠独有的方式,她摘到虎耳草之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是“情”字,摘了虎耳草她知道送给谁么?文中怎么说的?“我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出她对爱的感受,就象是对杜丽娘的评价“情不知其所起,情又不知其所终”。
生:我在文中看到一句话“翠翠哭了,爷爷说,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从爷爷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翠翠是个非常天真的小女孩,从来没想到过以后是怎样的。
在自己天真快乐的环境中,非常无忧无虑。
师:十五岁的花样年华,还来不及想为什么,她和七十岁老人的心态绝对不一样,爷爷联想到的是死亡,想到祖孙二人分开,而翠翠只想到,“如果一天我走了,爷爷会怎么办?”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哪位同学还能说?生:我看过《边城》的全文,我看过一个情节,就是二佬邀请他们俩去看龙舟,爷爷问翠翠去不去,翠翠说“我不去,但爷爷要去,我陪爷爷去”。
显示出翠翠特有的灵动之美。
当她说完这句话,脸色又显粉红,表现出她特有的青涩之美。
师:这位同学的这段话充满了色彩之美。
既有粉红,又有青涩,太清晰,太明丽了。
这位同学读过整部小说《边城》,非常难得,我想问这位同学,在小说的结尾,傩送会回来吗?翠翠在痴情的等,痴痴的等,永远的守候一个无望的日期,我想问,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沈从文告诉你了吗?生: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他告诉我的同学了。
师(笑):告诉你的同学了,好,谁替他回答一下。
生:我替她回答一下,我感觉翠翠会离开这个小城。
她一直想看看小城以外的世界,因为我记得原文提到,每次有人家结婚的时候,翠翠总是跟了出去,为什么?或者有的人坐船眼睛盯着翠翠看,翠翠也用眼睛看着他,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人能把她带走,带到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二佬似乎给了翠翠一个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仅在这里,在庞龙的《宽容序言》中也有一个种族,生活在山的这边,但却总是想着山的那一边,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也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的世界,翠翠向往,唤起了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