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本的环境问题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日本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生态保护意识。
03
日本环境保护趋势
低碳经济
减少碳排放
日本致力于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能源发展,降低对化石燃料的 依赖。
低碳交通
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减少交通排放对环 境的影响。
低碳建筑
鼓励节能建筑设计和改造,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碳排放。
当前环保政策体系
日本目前的环保政策体系包括 法律法规、行政指导、经济手 段等多个方面。
法律法规是日本环保政策的基 础,包括环境影响评估、排污 标准、废弃物处理等。
行政指导是日本环保政策的特 色,政府通过制定环保计划、 指南等,指导企业和公众参与 环保。
经济手段是促进环保的重要手 段,如征收环境税、提供绿色 金融等。
04
日本环境保护经验与挑战
成功经验分享
01
环保意识的普及
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深入的社会 认知,这得益于长期的环保教育和宣 传。从小学开始,日本就注重培养孩 子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
02
严格的环保法规
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如 《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资源有效 利用法》,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 减少环境污染。
公众参与
日本公众在环境保护中有着较高的参与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这对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参与 度的提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测和信息公 开,提高环境数据的透明度,增 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参 与度。
03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重视 环境保护,并逐渐形成了全面 的环保政策体系。
日本环境保护方案

土壤污染
工业废弃物、化肥农药 使用和城市垃圾等导致 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
生态环境破坏
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 和资源开发等对生态环
境造成破坏。
影响与后果预测
01
02
03
0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 面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皮
肤疾病等。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制 约作用,影响产业结构和可持
评估政策法规实施效果
对现有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新的政 策法规提供参考。
新政策法规制定及实施路径
制定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针对现有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标 准和要求。
明确实施路径和时间表
为确保新政策法规的顺利实施,制定详细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 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
治理体系框架搭建与完善
构建多层级治理体系
建立国家、地方、企业和公众等多层 级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政府主 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
完善环境治理机制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 制,压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
监管机制强化举措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环保项目风险评估
对环保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 策风险等,确保项目可行性。
风险防范措施制定
针对评估出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 率和影响程度。
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
建立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事件,保障环保项 目顺利推进。
(环境管理)日本的环境问题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刘昌黎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
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
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
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
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
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
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
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
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
环保技术和实践
• 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日本在污水处理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通过 高效的处理设施,能够有效净化污水。
•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日本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通过各种手段鼓 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促进资源的有效回收。
•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在建筑领域,日本注重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的研 发与应用,通过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噪音和振动
城市中的交通噪音、建设施工噪音 等也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日本的环保政策
严格的环保法规
日本政府制定了《环境保护法》 等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对违 法排放、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
厉处罚。
鼓励绿色能源
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日 本政府对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
源的生产和使用给予鼓励。
倡导循环经济
• 完善环保法规:完善的法规体系是保障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未来,日本 应继续完善环保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保政策的有效 实施。
THANK YOU
• 以上是对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的部分描述。总的来说,日本在环境 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随着环保技术的 不断进步和环保政策的持续完善,日本有望在环境保护领域实现更大的 突破。
02
日本环保趋势分析
环保政策的未来方向
强化法律法规
日本政府将继续强化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 度,以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执行。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日本政府将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 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
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

国家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由四大岛(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众多小岛组成。
它坐落在太平洋火山带上,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同时也让日本成为了一个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国家。
地理环境日本地理环境特点鲜明,地势起伏,地形复杂。
岛国的地理特点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首先,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这是因为日本位于四个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北美板块),地壳活动频繁。
历史上,日本多次发生了严重的地震,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其次,由于大部分日本岛屿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日本是世界上活跃火山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最闻名的是富士山,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日本的象征之一。
此外,別府、箱根等地也是受欢迎的温泉和火山景点。
再者,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日本境内有诸多山脉和高地,如日本阿尔卑斯山脉、奥秩父山地和奥羽山脉等。
这些山脉地势陡峭,给日本的交通和城市规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为山区地区提供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对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地震是日本最为频繁和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日本的地震带活动频繁,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破坏。
然而,偶尔也会发生破坏性的强震,给日本的基础设施、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其次,台风是日本夏季的常见自然灾害。
每年夏季,由于台风的袭击,日本常常经历强降雨和强风的影响,造成洪水、滑坡和村庄的被淹等问题。
台风对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此外,日本还经常受到海啸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由于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啸和火山喷发成为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
例如,2011年的东北地区大地震引发了严重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海洋开发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启示和借鉴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海洋大国,其近海面积占全球的0.26%,但其海洋生产总值却占全球的7%以上。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挑战包括海洋污染、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日本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中,海洋塑料污染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问题。
据日本社会经济生态研究机构的研究,2018年,日本每周通过河流和其他渠道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重达数吨,构成了日本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漏油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也给日本的海洋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 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海洋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日本近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超过一半的海洋污染问题和造成的生态系统崩溃是由工业和城市排放,以及高强度的渔业和海洋旅游活动所造成的。
此外,海洋能源的开发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日本的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日本气象厅的数据显示,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这可能导致日本国内一些滨海城市或岛屿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海洋酸化、海水温度升高等也是日本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
二、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成就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海洋生态保护法”、“海域排污条例”等;加强了海洋科学研究和监测,从而有效识别和控制污染物;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如通过海滩清理活动、海洋教育等开展公益性质的活动。
日本环境变化

历史上的八大环境公害时间,日本就占了4个,可见日本曾是一个环境公害大国,而如今,日本却变成一个环境保护大国,国民环保意识强。
这种转变是如何做到的?从环境公害大国到环境保护大国,日本的转变,我觉得最主要原因的不是日本人的天生素质就好、政府很重视,而是因为日本本身是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当日本人过度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后,大自然深深给了他们一个教训,这个教训太大了,他们感到害怕和敬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
日本二战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来的诸多环境公害事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如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哮喘及痛痛病等等。
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模式迫使日本面临着资源、能源匮乏以及大量废弃物急待处理的困境。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日本汲取了以往经济发展中的教训,终于确立了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所以政府层面,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日本的马路上,很难看到垃圾桶、很难看到清扫公,但有一群监察队,他们专门把不法垃圾送回主人家。
按照法律,随意丢弃垃圾的人,会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1000万日元的罚款。
所以,世界杯比赛后,日本球迷冒雨收的不是垃圾,而是一张纸发单啊。
从教育层面,日本在环境教育方面做的相当出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我国学习和吸收。
20世纪70 年代,日本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体系,80年代后,文部省进一步把环境保护内容渗透到国语、理工、美术、音乐、保健、道德等课程当中,并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环境教育,这使环境教育成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日本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时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懂得资源的有限性。
了解身边的自然状况,进而创造良好环境。
正确对待身边的环境问题,自己不成为环境的破坏者。
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保全并改善环境。
以广阔的视角去考虑全球环境问题。
”所以在现实中日本学校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不光传授学生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环境意识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关于日本环境保护的认识

02
资源回收利用
通过回收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再利用,降低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03
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鼓励市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可重复使用的产品,降低垃
圾产生量。
森林覆盖与保护
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
日本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通过植树造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等措施,保持稳定的森林覆盖率。
垃圾回收利用
日本积极推动垃圾回收利用,对纸张、塑料、玻璃等可回 收物进行高效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垃圾焚烧发电
在日本,垃圾焚烧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回收方式。通过先 进的焚烧技术,垃圾被转化为热能用于发电和供暖,实现 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森林保护与生态恢复案例
森林资源保护
日本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限制森林砍伐和非法占用林地,积极推进 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工作。
环境保护的长远规划与持续投入
长远规划
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注重长远规划,不仅着眼于当前的环境问题,还考虑 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制定长期的环境保护战略和计划,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 持续推进。
持续投入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日本政府和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这种持续的投入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 树立了典范。
企业责任与担当
日本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许多企业将环保理念融入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 ,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还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个人参与与自觉
在日本,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公众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各类环保活 动,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90年代的环境保护刘昌黎一,公害问题出现和环保对策的回顾1950-19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追求生产第一主义,日本的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起来,相继发生了“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哮喘病”和“疼痛病”等公害病。
1960年代后期,四种公害病的受害者把排污企业状告法庭,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大公害诉讼”。
以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振动和恶臭等七大公害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时,一些人甚至非常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他们认为,只要不停止经济增长,就不能消除公害。
由于采取公害对策会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一般企业都不肯主动地进行环保投资。
为此,日本政府于1967年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这是日本解决公害问题的开始。
由于国民的强烈要求,1970年末至1971年5月召开的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了公害问题,成了有名的“公害国会”。
公害国会是日本政府公害政策的重要转折,由此,解决公害就一时成了日本经济社会最重要的政策课题。
在这次国会上,一连气修改和制订了14项环保法律,其中修改的有《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噪音规制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新制订的有《水质污浊防止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
1972和1973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订了《无过失赔偿责任法》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了企业的公害责任。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日本政府又分别就大气和水质保护制订了《环境标准》,对企业排水、排气实施了《浓度限制》。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据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止法,1974 和1981年又分别实施了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限制。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公害对策和环境标准,不仅制订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而且各市町村还纷纷与区域内的主要企业签订了《防止公害协议》。
根据防止公害协议,企业必须承担规定的义务,例如发电厂的燃料就必须使用不含硫磺的天然气和低硫石油。
这样,防止公害协议就体现了地方居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居民的欢迎,成了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由上述可见,日本政府的环境对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与当时环境迅速恶化,必须及时采取立竿见影的严厉对策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防止公害的协议,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仅受到了社会的监督,而且还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检查。
凡是排污达不到协议标准的企业,都不得不根据地方政府的劝告,缩短开工的时间。
这种严厉的社会监督系统,是欧美各国所没有的。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上述政策措施,日本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严厉的国家。
从而,公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控制,日趋恶化的环境也很快得到了改善。
根据附表1的统计,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颗粒悬浮物和光化学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了。
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大都下降到了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
1990年,日本每 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5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6、德国的1/11、美国的1/9;二氧化氮排放量为0.8公斤,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6、美国的1/5,英国的1/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57吨,虽略高于法国的0.49吨和意大利0.54吨,但与美国的1.12吨和加拿大的1.05吨相比,都只相当于其一半左右。
尽管日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日本也成了世界上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但其环境保护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环境改善的步伐不仅明显放慢,而且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
以大气污染为例:199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各为95.3%和61.3%,分别低于上年的96.4%和69.8%;汽车尾气中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1997年为32.9%,比上年的42.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再以水质污染为例:1997年,海域、河流和湖泊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4.9%、80.9%和41.0%;其中,河流水质达标率虽然比1980年的67.2%有所提高,但海域和湖泊水质达标率却低于1980年的79.8%和41.6%。
至于噪声,1992年,大城市噪声观测点的达标率只为7%。
另外,由于污水渗漏和化学农药使用等原因,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增加,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又成了新的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改善的放慢和某些新公害的出现,一度减少的公害纠纷就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从附表2可以看出,1972-1980年度,各地方公共团体受理公害纠纷的案件虽然由87764件减少为64690件,但1990年度又增加到74294件,1997年度仍为70975件。
其中,大气污染的纠纷案件1997年度为19688件,不仅相当于1980年度的2倍多,而且比1972年度也增加了30%以上。
另外,噪声、恶臭和其他公害(包括新出现的公害)的纠纷也依然很多,其中其他公害纠纷1990年度达到了高潮,1997年度纠纷案件仍相当于1980年度的1.76倍。
二,90年代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对策1.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①能源消耗的变化和环境问题。
自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一直到80年代中期前后,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日本石油的进口量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
其中,1987年为116200万桶,只相当于1979年176900万桶的2/3。
然而,1987年以后,由于原油价格由升转降,日本石油的进口量自1990年恢复到141700万桶后,就一直是增加的趋势,1994年达到了167900万桶,1997年仍为164500万桶。
由于原油价格和原油进口量的上述变化,企业环境保护的压力减小,80年代一度迅速增加的节能投资到90年代就转为了减少了。
1990年,日本企业环境保护的投资为3054亿日元,不仅大大低于1985年的水平,而且连1975年9645亿日元的1/3还不到。
1996年,环保投资虽回升为4449亿日元,但1998年又减少为2605亿日元,只相当于1975年的27.0%。
②产业高度化和环境问题。
为克服1985年以来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日元升值对策,到1990年前后基本上实现了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经营的多样化和信息化。
由此,企业的环保政策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虽然不会像重化学工业那样产生大气和水质污染等方面的环境问题,但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企业原材料的利用方式和废弃物的形态就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样,不仅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很可能被忽视。
其次,由于信息化的迅速进展特别是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不仅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而且还缩短了设备淘汰的周期,扩大了纸张的消费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大量报废的设备和日益增多的废纸,提高设备和造纸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就成了防止公害、保护环境的新课题。
③“东京一极集中”和环境问题。
高速增长以来所出现的“东京一极集中”问题,不仅因人口过密而带来了东京地价昂贵和市内交通压力大的问题,而且还导致了大气和水质污染等公害问题。
多年来,尽管日本政府在解决“东京一极集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痛问题。
由于地价暴涨,不仅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泡沫经济,而且还给下水道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特别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由于不良债权的压力和长期的经济停滞,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减少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④生活多样化、高级化和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特别是由于日元升值,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不仅在80年代后期迅速提高,而且在1995年还一度超过了美国。
以此为背景,国民生活就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向。
由此,不仅因生活的奢侈和浪费而导致了能源需求的增加,而且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也增大了新的环境破坏因素。
另一方面,国民生活多样化、高级化还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日本国民在物质生活感到富裕的同时,随着余暇和旅游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回归大自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环境舒适、充分体现人与大自然协调的社会。
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1950-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的。
然而,面临资源枯竭特别是能源危机的威胁,不仅日本经济的新增长已成泡影,而且社会的未来也笼罩了一层乌云。
特别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增加了下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这样,从80年代后期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尖锐地摆在了日本的面前,环境保护也就面临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⑥地球环境问题。
由于大量地消耗资源和能源,人类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建立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和生态平衡,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地球环境问题。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性雨、森林资源减少、土地沙漠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地球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而且其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地球环境问题既不是那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也不是靠那一个国家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和能源,是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肇事者。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必须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解决地球环境问题方面起带头作用,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2.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①环境基本法。
面临90年代环境问题的特点特别是日趋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必须把以前分别实施的公害对策、自然环境保护对策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加的环境保护体系,实施综合的环境行政。
为此,日本政府于1993年11月制订了《环境基本法》,这是一个在《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全法》基础上,全面体现政府环境政策的新法。
该法不仅详细规定了政府环境政策的基本理念、基本政策和经济措施,而且对制订实施环境基本计划和环境综合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②环境基本计划。
根据《环境基本法》,为全面而有计划地实施环保政策措施,日本政府于1994年12月制订了《环境基本计划》。
该计划根据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形势,以20世纪初为目标,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
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主要有以下4点:第一,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第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长期共存;第三,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第四,推进国际环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