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子们的精美妆容
中国女性百年妆容演变史

中国女性百年妆容演变史37图风尚【《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中国女性百年妆容演变史国外一个名为Wa tchC ut 的视频团队创作了一系列的“百年美女”作品,其中有一集讲述的是中国女性。
这一百年来,中国女性对妆容之美的标准在不断改变,看看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年代?20世纪初:中产阶级女性青睐分开式的刘海,端庄的发髻梳得很低,呈现出一种自然美感。
20世纪20年代:姑娘们嘴唇上涂着鲜红的口红,烫着大波浪短发,反映出西方好莱坞默片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姑娘们盘着大发髻配上小搓的纤细刘海,这种发型属于“上海姑娘”妆容的流行趋势。
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期中国受西方风气的影响,姑娘们的装扮也偏西化,她们偏爱全面而精致的妆容。
20世纪50年代:共产主义在中国崛起,人们开始排斥西方的审美标准,劳动姑娘的风格成为广大女性的理想型。
20世纪60年代:姑娘们转变为知青女性,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一步接触市场经济。
受西方潮流的影响,姑娘们戴着透明边框的眼镜,烫着大卷发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姑娘开始喜欢走柔和美的妆容路线。
20世纪90年代:受中国香港电影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波波头开始席卷全国。
21世纪:电影明星章子怡爆红,一时间白皮肤、淡妆和经典的黑发盘头成为女性妆容的首选。
1910s 1940s1960s1990s2000s 2010s1920s1930s1950s1970s1980s。
清代妆容特点

清代妆容特点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妆容特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清代妆容以素雅为主,注重自然美和淡雅的气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代妆容的特点,并结合标题中心扩展进行描述。
清代妆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面部素净:清代妇女注重自然美,追求素雅的妆容。
因此,清代妆容偏向素净,妆容浅淡,不喜欢过多的装饰和浓重的妆容。
妆容中的粉底较为浅白,让肌肤显得清爽透明,展现出女性的纯美和清秀。
2. 脸部轮廓突出:清代妇女注重凸显面部的轮廓,使脸部看起来更加立体和精致。
为了突出眼部轮廓,妇女们通常会用淡淡的眼线勾勒出眼形,眼影则以素雅的浅色系为主。
此外,清代妇女还会运用淡淡的粉底和修容技巧,突出脸颊的骨骼线条,使脸部轮廓更加精致。
3. 眉形清秀:清代妇女的眉形以清秀为主,追求自然而不失浓重的效果。
眉毛通常呈现细长而稍微上扬的形状,眉峰不高不低,整体呈现出一种柔和而有神的感觉。
眉毛的颜色通常与头发的颜色相协调,呈现出自然的效果。
4. 口红色彩浅淡:清代妇女的嘴唇通常涂抹浅淡的口红,偏向粉色或桃红色系。
清代妇女追求自然美,对于嘴唇的装饰也相对保守,
不喜欢过于浓重的口红颜色。
浅淡的口红色彩既能修饰嘴唇的颜色,又不失清新自然的效果。
清代妇女的妆容特点在于注重素雅和自然美。
妆容浅淡,面部素净,突出脸部轮廓,眉形清秀,口红色彩浅淡。
这种妆容风格体现了清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强调女性的柔美、清秀和自然之美。
清代妆容的特点与当代妆容风格有所不同,但其追求自然美和注重面部轮廓的理念仍然对现代妆容有一定的影响。
那些被人遗忘的中国传统唇妆色彩名,美到爆!

那些被人遗忘的中国传统唇妆色彩名,美到爆!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聊聊与女性美有关的事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尤甚。
唇彩(俗称口红)几乎是女性的专利。
很多人以为唇彩来源于国外时尚,其实不然,中国也是唇彩的发源国。
在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染唇妆品有两种:绵胭脂与蜡胭脂。
绵胭脂点唇之法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是比较晚期的风气,这里且放下不表。
蜡胭脂涂唇的历史更为悠久,且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尤其不应被轻易忘记。
传统的口脂与唇妆在民国随着西方时尚的冲击,日渐萎缩。
其实回头看中国人对唇妆的热爱并不逊于西方。
蜡胭脂在晋唐时称为“唇脂”或“口脂”。
《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具体的制唇脂法,是在牛髓或牛脂中加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上火煎成,然后掺加熟朱砂并拌匀。
不过,大致在南北朝末期,口脂制作完成了一次质的改变,即用蜂蜡代替了动物脂肪。
到了唐代,这种唇妆用品的生产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用料之复杂精美、工艺之繁复细致、配方之丰富多变令人瞠目。
大体来说,是将蜂蜡在铜锅中煎化,同时加入紫草,让蜡染上紫色,便成为“紫色口脂”。
在此基础上兑入朱砂搅匀,便是“朱色口脂”,即红色唇膏。
一旦在朱色口脂中加入紫蜡与黄蜡,成品接近肉色,则为“肉色口脂”(这就是裸色了对吧),供男士们冬天润唇之用。
是的,唐宋时代,男子也讲究在冬天时涂口脂以避免皴裂!兑好色的口脂接下来还要添入特配的香油。
这类香油统称为“甲煎”,凭借多种香料连同芝麻香油、蜂蜜,通过浸、小火熬、密封在瓶中以微火烘烤等数个环节完成。
随着配料的相异,所成甲煎的香气也各不相同,于是,调和了不同甲煎的口脂成品在香气上争奇斗艳,芬芳多变。
因此,传统口脂与今日唇膏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散发鲜明的香气,尤其是唐宋时代刻意追求口脂拥有独特的香调,这一点在当时成了评判口脂质量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
古代中国把唇膏类的化妆品称为口脂或唇脂。
汉代《急就篇》“脂”条中,即解释“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说:脂分指面霜和润唇膏。
清朝女子的化妆特色的独特性体现

清朝女子的化妆特色的独特性体现
清朝女子的化妆特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个性和独特之处:
1. 独特的色彩搭配:清朝女子的化妆注重色彩搭配,她们会根据自己的肤色、喜好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颜色。
比如,一些女子会选择明亮的颜色来突出自己的活力和个性,而另一些女子则更喜欢柔和的色彩,以突显自己的温婉和柔美。
2. 精致的妆容细节:在妆容的细节方面,清朝女子非常注重眉毛、眼睛和嘴唇的修饰。
她们会根据自己的眉形和脸型来修整眉毛,使眉毛更加自然有型;在眼睛方面,她们会使用眼线和眼影来突出眼睛的神采;嘴唇则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以突显自己的独特品味。
3. 展现个人气质:化妆也可以突出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比如,喜欢浓妆的女子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热情和活力,而喜欢淡妆的女子则可以突显自己的清新和自然。
这种个性化的妆容选择,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4. 丰富的配件搭配:清朝女子的妆容并不只是局限于面部的修饰,她们还会通过各种配件来增添妆容的独特感。
比如,一些女子会使用精美的耳环、头饰或者胸针等配饰来增添自己的魅力,让整个妆容更加出彩。
综上所述,清朝女子的化妆特色通过独特的色彩搭配、精致的妆容细节、展现个人气质以及丰富的配件搭配等方面来突出个性和独特之处。
这些个性化的化妆选择使得每个女子都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中国女性历代服饰妆发演变中感受美+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陆
清朝
清朝
清代女子妆容愈发简化,模特眉 尾低于眉头,属“八字眉”,唇间一 点“花瓣唇”,与唐代女子一般偏爱 “红妆”,头挽“三绺头”,是清汉 女中的流行发式,因形似乌云,薄如 蝉翼,亦称之为“云鬓”、“蝉鬓”。
从中国女性历代服饰妆发 演变中感受美
壹
汉代
汉代
妆容上彰显汉朝推崇的本真之美, “粉白、黛黑”,长眉连娟,樱桃小口, 中分垂髻,在髻中分出一缕头发朝一侧垂 下,仿的是西安任家坡出土陶俑“堕马髻 ”。
贰
魏晋
魏晋
魏晋时期思想解 放,妆容无所禁忌又 轻盈飘逸。图中妆造 仿的是咸阳平陵女乐 妓俑,眉做远山,唇 妆小巧朱红如玉,脸 上点了四点面靥做装 饰,发髻为“十字 髻”,由名可得,这 种发型看着就像一个 “十”字。
叁
唐朝
唐朝
唐代和传统汉文化所推崇的 “清水出芙蓉’的淡妆审美有 很大不同,妆容浓艳而琐碎, 造型多彩而另类。造型仿礼泉 昭陵女立俑,眉毛为“拂云 眉”,额画八宝花钿,唇妆宛 若蝴蝶双翼,胭脂腮红的面积 从眉下一直扩大到脸侧,头顶 翻刀髻,华贵夸张。
肆
宋朝
宋朝
两宋时期,中国女性的妆容回归 淡雅,但却更加精益求精。仿《梅花 仕女图》,脸着三白妆,额贴珍珠花 钿,口涂椭圆,眉毛是忧愁的“啼眉” 状,都是宋朝流行的妆面样式。发型 在头顶盘髻,用轻绢包裹,称为包髻, 也是宋代的一种流行发型。
柒
民国
民国
民国妆容有一种上承古 代妆容,下启现代妆容的 中间作用,眉毛纤细而修 长,眼影以深色为主,唇 妆比较饱满且颜色鲜艳, 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再盘 头,视波浪卷发为时尚。
秀禾妆

无论是影视、摄影还是当天新 娘,秀禾造型已深入到我们生 活当中,你还能不会忙吗?
不会你就OUT了!
秀禾妆
秀禾是什么?
• 秀禾服,实为清末民初女子所穿之袄裙。 因为2001年电视剧《橘子红了》的走红, 剧中女主角秀禾(周迅饰演)所穿服装被 一些人称为“秀禾服”。其特征是上衣为 立领或圆领、对襟或右衽大襟袄褂,下服 马面裙。
妆容要点分析
• 一、粉底:粉底均匀,皮肤白皙 • 二、眼影:根据服装搭配,现多以红色喜 服为主,眼影色大地色,红色 • 三、眼线:线条流畅,眼尾拉长翘起 • 四、眉毛:颜色较实,眉型微上挑,柳叶 眉 • 五、唇:大红唇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化妆造型的演变趋势

化妆造型的演变趋势化妆造型的演变趋势源于人们对美的不同追求和时代背景的变迁。
下面是对化妆造型演变趋势的详细解析:古代中国的化妆造型注重自然美与典雅。
诸如古代女性的妆容以白皙肌肤为主,强调红唇和红颊的唇腮妆。
唇腮妆不仅能够让女性看起来更健康活力,还象征着祥瑞和吉祥。
此外,使用松石粉、水银粉等珍贵材料作为妆容中的亮点也属常见。
明清时期,女性的化妆造型变得更为细致和精致。
咿咿呀呀的女律师、倩女幽魂、才女等妆容都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代表。
这些妆容注重垂挂眉眼,眼头甚至稍缝处都强调突起,使整个妆容更加立体。
此外,此时的流行妆容也从红唇化为淡唇,强调皮肤白净和双唇的粉嫩。
到了20世纪的早期,女性追求不同的妆容风格。
起初,淡妆风格非常流行,使用淡雅的粉底和眼影,强调健康肤色和自然美。
随着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兴起,复杂的川字眉和希腊式眉成为时尚潮流。
而浓妆艳抹的明星形象像贝蒂·戴维斯和玛丽莲·梦露等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
60年代的美妆风格受到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
于是,丰满的黑眼线、粉红色的眼影以及金色和银色的唇彩变得流行起来。
同时,摩登造型、刘海、蓬松发型与日间烟熏妆也开始受到关注。
当时的流行人物如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梅丽尔·斯特里普都成为当红偶像。
80年代是创新的一代,以明艳的颜色和强烈的形状为标志。
当时流行的脸部妆容包括浓妆眼影、厚厚的蜜粉和粗重的口红。
夸张的眉毛也变得时尚,并且使用亮丽的颜色,并且阳光温暖色调的阳光温暖色调的阳光温暖色调也成为一种潮流。
此外,当时的流行星象包括麦当娜和黛安娜玛丽,她们都是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进入了21世纪,化妆造型注重自然美和个性化。
健康肤色和清透妆容成为主流。
自然眉、淡雅的眼影和唇彩是当今化妆品的关键词。
此外,各种种族的特征妆容和非主流高亮度妆容也在流行。
总而言之,化妆造型的演变趋势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追随美的潮流,从追求自然美到强调个性化,不断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女子们的精美妆容千百年来,清宫女子的生活被一堵高高的宫墙所隔离着,深严而神秘。
当然,这些幽居深宫大内的后宫女子,尤其是“一朝入选帝王宫,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嫔们,也无须为生活而打拼,她们只需要养尊处优则罢。
于是“美”成为了清朝后宫女子生活中的一项重之又重的内容。
她们不仅注重容颜之美,更重视服饰之美等。
汉名“王敏彤”,爱新觉罗? 毓朗外的孙女。
爱新觉罗?毓朗(1864 年8 月27 日-1922 年12 月14 日),即多罗敏达贝勒,爱新觉罗? 溥煦第二子。
又一张。
坐着的是她的表姐,也长的不错,但比不上她。
坐着的那位后来成了新中国早期一位颇有名的电影演员。
她脾气倔强。
民国、新中国相继建立后,她失去了皇族地位,终身没嫁人,又无法适应工作。
一直一个人生活,贫困潦倒,靠政府救济金度日。
后来一位晚辈亲戚可怜她,请她吃了一顿饺子。
结果她因突然大吃了一顿好东西,消化不良,竟就此死去了。
也算红颜薄命吧。
这个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三妹,亲上加亲,嫁给皇后婉容的弟弟润琪。
这张是溥仪和弟弟妹妹。
女孩子们长的都不错,尤其是他的亲妹妹三妹(照片上排右边第一位)和异母小妹妹(照片下边左一位),是个美人。
照片上排左边第一位是亲妹子二妹,面相显得有的尖酸,远不上三妹雍容。
溥仪的异母妹妹、大格格蕴英,也是亲上加亲,嫁给皇后婉容的哥哥润良。
可惜二人性格不而后,后离婚,她自己也20 多岁就病死了。
也许因为这些原因,蕴英很少出现在溥仪与弟妹的合照中。
川岛芳子,肃亲王的四格格,她不喜穿女装,留下的照片几乎全是男装。
长的挺漂亮,人也聪明有志向,可惜沦为日本间谍。
光绪皇帝的珍妃。
有人认为她是大肥婆,丑的很,细看五官,她算漂亮,尤其一双大眼睛水灵的。
只是清朝发型把头发要全盘上去,她脸型饱满,显得“胖”而已。
何况古代不流行尖尖的锥子脸,认为显穷样。
韫慧( 1906-1969 ),载涛贝勒之女,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妹,汉名金允诚。
1925 年嫁给蒙古阿拉善王爷达理扎雅。
她在教育、卫生、妇女、儿童等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32 年创办了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小学,1937 年又创办了阿拉善和硕特旗立定远营女子小学,自任校长,为阿拉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留下了不少的诗歌、绘画作品,受到文学艺术界高度评价。
慈僖太后的亲弟弟桂祥有3 个女儿。
大女儿静荣,在3 姐妹中长的最漂亮,嫁给了绵愉的长孙辅国公载泽。
这是她和儿子与公使夫人合影。
末代皇后婉容,美女。
她的面相显得有点“单薄”。
婉容与溥仪婉容亲母早死,这是继母,爱新觉罗•恒馨,朗贝勒府二格格。
她精明能干又宽厚,婉容与她感情挺好。
看她中年的照片,确实显得精明利索。
容龄公主可谓是中国的现代舞第一人。
她在法国留学时曾经跟随现代舞之母邓肯学过舞蹈。
这是她在外国演歌剧时的剧照。
容龄公主和她的姐姐德龄公主在国外颇有名气。
两姐妹在外国留过学,很是活泼。
下面这张是德龄登在外国报纸上的照片,不怎么好看,衣服也怪怪的。
溥仪的“贵人”谭玉龄,满姓他他拉氏(跟珍妃一个姓),她是溥仪前几位妻子中唯一得到过他真心喜欢的人,后被日本人害死了。
照片不觉得漂亮,气质还行。
溥仪的3 妹韫颖,气质很好,典型的贵族气质。
她的气质比婉容皇后好,婉容面像总显得单薄了些。
溥仪亲弟弟溥杰的妻子、日本候爵之女嵯峨浩。
照片有点显老,五官不丑。
虽是正只婚姻,她与溥杰也算患难夫妻,两人携手度过了几十年的流浪岁月。
光绪皇后,慈禧太后亲弟弟桂详的三女儿,名叫静芬,后封隆裕太后。
光绪皇后(隆裕太后)是桂详的二女儿。
下面这个才是桂详的三女儿,名叫静芳,嫁端王载漪为大福晋。
长的没有大姐静荣漂亮,但至少富态端庄。
而当皇室后妃们出现在画师的笔下时,又是怎样的容颜呢?在清朝,由于这些欧洲传教士进入了宫廷内供职,所以油画首先是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出现。
在供奉宫廷的数名欧洲传教士画家中,以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画艺上佳。
《纯惠皇贵妃半身朝服像》2014 年12 月11 日,一幅罕见的、出自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之手的油画作品《纯惠皇贵妃半身朝服像》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品会上亮相。
这幅《纯惠皇贵妃半身朝服像》绘于乾隆初年,距今已经有300 多年历史,是中国存世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被称为中国版的“蒙娜丽莎”。
《婉嫔像》挂屏,纸本油画,纵54 • 2厘米、横41 厘米。
画底也是加厚的高丽纸,图的背后贴有一黄签条,上写“婉嫔”二字,与史料对照,可以知道她是乾隆皇帝的嫔妃之一。
婉嫔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为陈廷章之女,雍正时赐弘历藩邸。
弘历即位后,初赐号为贵人,乾隆十四年册封为婉嫔,至乾隆五十九年晋封为婉妃,嘉庆十二年去世,终年九十二岁。
《孝和皇后像》油画在清代的宫廷内大都用以作人物肖像和装饰宫殿,极少用以主题性绘画创作,即便是油画人物肖像也是作为绘制大幅的帝后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为肖像画创作来对待的。
《慧贤皇贵妃像》《慧贤皇贵妃像》画幅背后原先贴有签条,现已失落,目前是根据与慧贤皇贵妃其他的画像对比之后确定其身份的,慧贤皇贵妃,生年不详,满族人,姓高佳氏,为大学士高斌之女,雍正年间选入弘历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二年被册封为贵妃,乾隆十年去世,追封为皇贵妃,谥号“慧贤”。
古典气质的美女、闪亮的丝质旗袍、民族乐器和团扇,构成了远逝岁月的泛黄记忆,有点伤感,有点颓废,也有点刺痛感。
民国美女们,又是另一种风韵,时代的变迁,服装的演变,内外兼修的气质…… 上官云珠,民国绝代美女,江苏江阴长泾镇人,女,名均荦,字超群,小名亚弟,与鲁迅爱徒姚克也是一段才子佳人.... 夏梦,无疑是那个时代美的象征,金大侠笔下的娓娓女子多少来源于她,美不可言。
金庸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金庸迷恋她,她也许是小龙女、王语嫣的原型或灵感来源,她还是2 届金像奖得主。
作为一个演员,她无疑是成功的。
胡蝶——享誉一个时代的民国电影皇后蓝妮——民国不为人知的名门四女之一,一张不同于汉人的美丽脸庞与湛蓝的眼睛,使其被称为“苗王公主”。
宋子文夫人张乐贻(1907-1988) 摄于1935 年4 月,江西人,父亲是房地产商,从小就是美人胚子,知书达理。
1927 年宋子文一见钟情,1928 年喜结连理,自此一生相伴。
周璇(1918-1957) 一代歌后、影星,号称“金嗓子”。
事业一路凯歌,人生一路坎坷,让人不禁感叹红颜薄命。
杨耐梅,中国早期影星,以表演妖冶开放闻名,是中国第一位有自用汽车的女人,也是第一位在公众场合暴露玉腿提袜子的女人。
孟小冬,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
人称“冬皇”的孟小冬。
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
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
孟小冬一生经历坎坷,于1977 年卒,终于香港。
马珏,鲁迅喜欢过的北大校花。
美女博导,父亲马裕藻(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长达十四年,其间被戏称作“好好先生”。
有弟马衡、马鉴、马准、马廉皆为著名学者,世称鄞县“五马”。
其子马巽也是著名学者),一九一O年马珏出生于东京。
阮玲玉,中国早期影星。
当年阮玲玉自杀引起了社会上很大震动,有不少喜爱她的观众依然追随其香魂而逝。
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的项福珍女士,听闻噩耗,随即吞服了鸦片自杀;绍兴影迷夏陈氏当天吞服毒药自杀;杭州联华影院女招待员张美英也因痛悼阮玲玉服毒自尽。
杭州第一美人/江南第一美人王映霞(1908-2000 )。
“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
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这是她老年的回忆。
陆小曼(1903-1965 ),民国名媛。
这个人不太熟悉,知道她是徐志摩的老婆。
还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算是名流;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算是高干。
她18 岁时,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是一位出色的沙龙女主人。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成为一时佳话。
其实仔细看看,四姐妹也并不是很美,但是看起来很舒服。
林徽因( 1904-1955 ),1924 年学生证上的照片,那年她20 岁。
她与梁思成一生厮守、与金岳霖的柏拉图之爱,至今传为佳话,算是三角恋最完美的结局了。
对她的评价最经典的莫过于金岳霖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蒋英,钱学森夫人,音乐家,蒋百里将军的女儿。
这才是我们印象中的宋美龄,神秘、高贵、智慧,还略带一些“邪恶”。
蒋介石的情书是这样写的,“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
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
” 黄蕙兰是外交家顾维钧第三任夫人,父亲是号称“糖王”的印尼富商,自幼家庭富裕,不到3 岁,妈妈就给她一颗有80 克拉的钻石项链,少女时代在欧洲度过,结识各国皇室与名流。
在巴黎,她认识了顾维钧,后离婚。
“远东最美丽的珍珠” 黄蕙兰。
Vogue 杂志评选“最佳着装”中国女性,她压过宋美龄一头,得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