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 %。
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在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区中有相对较富的省份,如东北区的黑龙江,华东区的安徽,华中区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大区中又有相对贫乏的省份,如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京、津两市。
从分省探明储量看,超过1000亿吨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200〜1000亿吨的有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和河南六省区,合占全国的25.3 %。
人均能源资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
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 吨标煤。
以大区论,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 吨,均有一种或数种能源特别丰富,具有全国意义。
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最富裕省区。
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
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 %)、山东(18.6 %)、辽宁(12.7 %)和京津冀(12.7 %),其次是新疆(8.1 %)、河南(4.4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与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我国地热能的资源储量与分布广泛,其中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在200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上。
全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 多处,打成的地热井2000多眼,其中具有高温地热发电潜力有255处,预计可获发电装机 5800MW ,现已利用的只有近目前开发利用量不到资源保有量的千分之一,总体资源保证 程度相当好。
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对策思考

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对策思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经济发展使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先对我国能源行业的现状加以介绍。
一、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现状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水电等。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按照世界能源进口量计算,若一国原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则石油即成为该国的政治生命线,必须积极开源节流,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已连续六年原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将近50%,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将出现衰减,供需缺口将达1.5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5%;2020年供需缺口将上升至3亿吨,占消费总量的60%。
另外,由于我国石油很大一部分从中亚和西亚地区进口,受战争因素、海上运输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海外石油供给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加之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对我国经济来说,石油已成为重要瓶颈之一。
因此,石油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仍很大。
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高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5%,比经合组织成员国高出46.5%。
另外,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运输能力对煤炭供应构成制约,近年来,煤炭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用煤企业煤炭库存也呈下降趋势。
煤炭价格不断上升,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企业产品价格上升或减少企业盈利,进而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加之我国煤炭利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利用效率低。
据统计,全国煤炭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小煤矿回收率仅15%左右。
照此计算,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炭资源被浪费。
因此,提高煤炭回收利用率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天然气具有热效率高、污染小等特点,因而被称为清洁能源。
2004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60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为10%左右,我国剩余天然气储量大约可用70年左右。
能源转型中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分析与思考

能源转型中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分析与思考摘要: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随着能源转型战略深入推进和新能源逐步进入平价时代,迫切需要结合新能源自身发展特点和外部形势变化,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关键问题。
该文总结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了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国外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适应我国能源转型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
关键词:能源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引言能源转型是全球大势,也是人类共同利益所在。
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才能保证中国能源供应安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更好地推动能源转型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已有丰富的实践和探索。
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一定会对全球特别是对中国的能源转型和能源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全球能源转型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能源供给结构的清洁低碳化。
2010年到2018年,全球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从39.5%提高到41.9%。
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从12.5%上升到14.1%。
不少机构都预测,未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还将有大幅提高。
例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实施已经承诺的政策”(statedpolicyscenario,简称SPS,即实现各国在《巴黎协定》下的减排承诺)情景下,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较2018年提高5.2个百分点,达到19.3%;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力度”情景下(sustainabledevelopmentscenario,简称SDS),到2035年将达到27.2%,约是2018年的2倍。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宣布了停止使用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对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的思考

233作者简介:张梦岚(1997— ),女,回族,四川阿坝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关乎着我国未来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发展趋向。
一、能源安全传统的能源安全是指以可支付得起的价格获得的充足的能源供应。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经济问题等问题的出现,能源安全的内涵逐步向多元化、多维度的方向发展。
(1)能源安全的内涵。
亚太能源研究中心所提出的能源安全定义是目前大部分人所接受的主流定义,即能源资源的可利用性、能源资源的可获得性、环境的可接受能力、能源投资成本的承受能力。
(2)能源安全的分类。
不同国家对于能源安全的界定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同。
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我国的能源安全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能源供应安全、能源可持续安全、能源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
(3)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
以石油为例,在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06亿吨,进口金额达到166266.6百万美元,进口依存度达到了72%。
供应安全涉及的是供应量、供应品种及供需格局的问题;运输安全则主要是运输方式受限;可持续发展问题,囊括了供应、创新、经济、环保等问题。
能源可持续安全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对能源可持续安全的理解(1)利用效率。
化石能源,除了保证其在我国本土的持续供应外,还应保证其开采方式的合理性、效率性。
替代能源,若在某方面无法替代,可以考虑开源节流的方式,通过节省其他方面的用量来保证不可替代方面的完全供给。
(2)科学技术。
在对以油气资源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勘探、开采、分离、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我国尚且不能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关键技术、关键阶段受制于人,掌握不了核心技术,这是遏制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点。
(3)环境问题。
从能源的勘探开采到投入利用,整个环节都会涉及环境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于中国能源形势与挑战

关于中国能源形势与挑战这次的形势与政策的讲课中令我最感兴趣和思考得多的是关于中国能源形势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拥有十六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其经济的浮动牵动着世界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一样,能源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旦国家的能源能够靠本国开发出来的话,不用向外买卖能源的话。
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就会很快。
因为有能源就有各种各样的生产力与生产品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起来,更不用说其他与生产力息息相关的生产命脉的发展,所以能源是十分重要的。
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
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
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
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
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
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
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快且增加基数大,以煤炭为主导致运输环境压力较大,石油资源匮乏、需求缺口大和进口依赖度高,使用效率低、消耗强度高、节能潜力大,出口增长拉动国内能源消耗增加。
我国能源安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能源安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
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政府对能源一直予以高度重视。
邓小平1982年曾经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
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
”邓小平将能源放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位,体现了他规划经济发展格局的远见卓识,也说明了能源对我国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性。
20XX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的能源建设方针。
这也是中国政府”十·五”期间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方略。
如何认识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问题,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这是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十·五”计划纲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从规避危及能源安全的风险出发,就我国能源安全中的若干突出问题作些探讨。
我国能源自给能力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实行对外开辟海外能源渠道和对内节能并举的方针我国已经实现了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即在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必将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激增。
能源安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碳中和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文章将先对碳中和及能源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
随后,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技术瓶颈、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能源转型的现状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显著增加,推动了一系列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则在持续上升。
在电力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市场。
截至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清洁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中国还在积极推进核电项目的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增加核电装机容量。
在交通领域,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政府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建设充电设施等措施,鼓励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
同时,中国还在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在建筑领域,中国正在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效。
政府通过制定节能标准、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工业领域,中国正在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比重。
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然而,尽管中国能源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能源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01
02
03
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 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 能源设施建设和维护缺乏 资金支持。
技术水平低
农村地区的技术水平相对 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 才和设备,导致能源利用 效率低下。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农村能源发展的政 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完 善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农村能源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推进农村绿色发展
农村能源发展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 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农村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优化能源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01
农村能源发展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
比重,降低传统能源的比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02
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电力、燃气、水利等设施
,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
加强政策支持
引入先进技术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农村能源 发展提供保障。
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引入先进的能 源利用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开发利用技术。
提升设施水平
培养专业人才
加大对农村能源设施的投入,提升设施水平 ,如更新电力设施、建设天然气管道等。
技创新投入,研发新型能源技术和设备,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一
批高素质的能源人才,为农村能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农村能源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农村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存在问题和挑战
农村能源发展仍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 等问题,同时面临着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江泽民文章编号:1006-2467(2008)03-0345-15摘要:本文阐明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文章阐述了节约优先的长期战略、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先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展望了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提出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关键词:能源;能源发展;能源安全;能源战略;能源政策中图分类号:TK O1文献标识码:AReflections on Energy Issues in ChinaJiang Ze-MinAbstract: Energy, which has a bearing on both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is of importance and a major constraining factor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world ener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in the context of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With a focus on the strategy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pproa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ose main elements are: energy-saving, high-efficiency,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guidanc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other words, China is striving to build a reliable energy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system that is efficien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low polluting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priority on energy conservation,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rimary energy and advanced electricity system is expounded in the paper.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the prospect of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tre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strategy by further improving energy policy and related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 macro-man-agement and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rough reliable energy supply.Key words; energy; energy development; energy security; energy strategy; energy policy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
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能源发展趋势,选择什么样的能源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思考。
1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见图1、2)。
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图1:过去100多年世界能源结构变化[1]Fig. 1 Changes of the world energy resource structur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看,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图2 过去100多年世界能源消费变化[2]Fig. 2 Changes of the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the past 100 years1.1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要实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就要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物流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能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维持生命的食物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生产、生活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2]一般大于1。
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进人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
历史还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居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将处于上升阶段,人均生活用能会显著增长。
可以说,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1.2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工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往往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速,煤电油运就会出现紧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能源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能源投人增加,煤炭、电力产能大幅度提高,油气进口增多,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很大缓解。
进人21世纪以来,能源供求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见图3),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开始加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达到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还要走相当长的路。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还会继续增长,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制约将长期存在。
图3 “十五”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情况[2]Fig. 3 Increase of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since the 10th Five-year Plan1.3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和全球经济波动。
本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见图4),2008年初原油期货价格超过100美元,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特别是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因石油涨价引发社会动荡。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除开发利用本国能源资源外,还利用了大量国际资源。
至今,许多发达国家依然高度依赖国际油气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能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
但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能源市场规则,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源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也有深刻的能源背景。
由于国内资源制约等因素,中国保障能源供应特别是油气资源供应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5000,今后可能还会更高一些。
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图4: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增长走势[3]Fig. 4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oil pr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1.4 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化石燃料的使用是CO2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
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 ppmv(见图5);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见图6),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
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
从中国情况看,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生产使用中产生的SO2、粉尘、CO2等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解决好能源问题,不仅要注重供求平衡,也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2 国内外能源形势2.1 全球能源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人们越来越担心世界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