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新儒学小结
“宋明新儒家”概念的流变及其反思

4、思想意义和价值
4、思想意义和价值
“宋明新儒家”概念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推动了儒家 思想的复兴和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此外,“宋明新儒家”概 念还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提供了有 益的思考路径。
4、思想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4、思想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其意义和价值仍然 不可低估。首先,“宋明新儒家”的概念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 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其次,“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此外,“宋明新儒家” 的概念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反思文明概念的本质和意义。尽管我们生活在一 个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中,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和分歧。因此,我们需 要更加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地区,努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平等与繁荣。
对文明概念的反思
此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平衡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尽管文明 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引发新的冲突和分歧。因此, 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来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2、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它所强 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此外,“宋明新儒家”概念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 平衡的维护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宋明新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处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五讲 儒家思想小结

第五讲儒家思想小结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五、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四大发明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代新儒学(四)‖?朱熹理学

宋代新儒学(四)‖朱熹理学【原创:中国通史栏目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空灵蕴藉,一经问世,众口传诵,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这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理学发展到朱熹那里,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侨寓福建建阳,一生著述繁富,朱熹的讲学地主要在建阳考亭,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者考亭学派。
朱熹也是理学道统的确立者,他的《伊洛渊源录》以二程为中心,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排成理学谱系,说明理学的渊源和传承,宣扬二程接孟子之传,又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从而确立了理学的传承。
从此书开始,北宋五子成了宋代新儒学的正统,程朱理学也发展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朱熹关于理气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八个字,理在气先,理气合一,所谓的理,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概念性。
所谓的气,就是物质。
按朱熹的理解,思维意识在物质的前面,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属于唯心的范畴。
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用天理战胜人欲,朱熹还用理在气先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和自然界的四季一样,是天理使之如此。
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五常,千万年磨灭不得。
经过朱熹的发挥,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支柱。
公元1241年,宋理宗淳佑元年开始,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得以配享孔子庙庭。
到了元代,科举考试明文规定,要使用朱熹的注释,这样程朱理学便上升到了官方学术的地位,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
分嵌在岳麓书院讲堂左右两壁的忠、孝、廉、节四块碑石,成为历代士子铭记的格言,这是朱熹留下的不多的手迹之一。
乾道三年,朱熹前往潭州,以即今天的长沙,访问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拭,二人在岳麓书院开创会讲先河,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被奉为校训,岳麓书院也成为名闻天下的学府之一。
宋代新儒学(三)‖宋代理学的开端及关学、洛学

宋代新儒学(三)‖宋代理学的开端及关学、洛学【原创:中国通史栏目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为人们所历代传诵,他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是宋代理学的开山始祖,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他是湖南道县人,5岁丧父,随母亲投靠舅舅郑向。
因他自幼喜爱莲花,郑向就在自己宅前,构亭植莲,让周敦颐负笈期间,读书悟道。
可以说,周敦颐对于君子人格的界定,关于莲花与儒家品质的联想,就是从一池莲花开始的。
从神宗时期开始,新儒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儒学,由博通转向精微,由主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转而更重视纯理论的探讨和心性体悟。
由庞杂丰富而转向规范定型,学术体系趋于完备和成熟,哲学思辨的水平明显提高,由此收获了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即理学体系的基本确立。
《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的基本理论构架,首先谈天地万物的本元,本体——无极是宇宙的本元,然后从无极开始谈到天地万物的形成,深化,再谈到人,再谈到人的道德和修养。
周敦颐将宇宙生成论与人性论联系起来,同时,他又提出了圣人主静的说法。
主张通过主静的修养工夫来祛恶扬善,以臻于圣人的最高境界,从而将儒家学说大大推进了一步。
周敦颐所提出的许多命题和范畴,都被后来的理学家们反复探讨和发挥,为理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正是新儒学完成了由义理之学向心性之学、性理之学的转变,宋代的学术思想才有了卓然有别于汉唐之学的全新气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震古烁今的名言,又称横渠四句,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
张载,字子厚,祖籍开封,后迁到陕西宝鸡眉县的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少年丧父,性格早熟,因为当时西夏经常入境侵扰,他一度醉心兵事,想在疆场建功立业,21岁时曾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
庆历二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安阳府城西北修筑的大顺城竣工,特请二十三岁的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兹纪念。
宋代新儒学(二)‖王安石变法与荆公新学

宋代新儒学(二)‖王安石变法与荆公新学【原创:中国通史栏目组】宋神宗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江西抚州临川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两年后,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法令要求废除用诗赋词章和帖经墨义取士的旧制,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科举改革体现了王安石“法先王”的政治思想。
王安石认为,圣人之学湮没千年,先王之政废歇不举,其根源在于人才凋敝,风俗败坏,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尊师儒,兴学校,明经术,变科举”,培养选拔精通圣人之学和先王之道的人才,从而革除时弊,移风易俗。
为了同风俗,一道德,以经术选士,培养支持变法的人才,熙宁六年,由王安石负责编撰,训释《诗》、《书》、《周礼》的《三经新义》颁行天下,这既是新儒学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配合变法的政治产物,王安石创立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荆公新学”,在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讨论新儒学,总离不开心性、性理之类的名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儒学重伦理而轻本体,重文献而轻架构,重经验而轻思辨,宋人在疑传注、辩义理之余,转而浸淫于心性、性理和天道的讲求与探究,既反映了宋儒们形而上的思辨冲动,更体现了他们重构天人之际,捍卫儒家道统的强烈使命感,而这种风尚的形成,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融合与激荡的必然结果。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志向高远,他认为研究经术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主张用先王之道来打破当时迷信祖宗家法的风气,推行广泛的社会政治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北宋后期,除了哲宗元祐年间以外,《三经新义》一直是官方法定的学校和科举教材,荆公新学也长期居于官方显学的地位,但也因为如此,新学便带上了某种文化专制主义的色彩。
天下士人虽然都必须唯新经是读,但真正能够深究其旨并发扬光大者微乎其微,再加上政治斗争等复杂因素,荆公新学也与熙宁变法也一样,成为历史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焦点。
到南宋后,在理学家们不遗余力的挞伐下,王氏新学成了异端邪说,其影响力归于歇绝。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
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学,被称为泰山先生。
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生”。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乌台诗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二)周敦颐的“濂学”为理学奠基周敦颐,字茅叔,今湖南人,因家乡有濂溪,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被称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说称为“濂学”。
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开创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一)张载的生平著述张载,字子厚,凤翔横渠镇人(今陕西人),学者称为横渠先生。
宋代新儒学小结

3. 将哲学看作一个类,就应有西方哲学和 中国哲学以及别的什么哲学。(这种观点 很多,如张岱年) 4.从哲学的内容看,中国应该有哲学。哲 学是关于宇宙、社会、人生及其它们关系 的反思,哲学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否定 性,哲学是哲学家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 也是社会理想。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内 容上具有共同性。(众学者)
[18]商戈令:《回到源头:发展中国哲学的一条有效途 径》,《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19]彭永捷:《试论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创新的几个问 题》,《中国哲学年鉴》(2004~2005。 [20]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21]张立文:《中国哲学“讲自己”的中国方式》, 《文史哲》2005年第3期,第10页。 [22]王中江:《中国哲学的“原创叙事”如何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45页。 [23]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安徽 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郑家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哲 学年鉴》2002年。 [10]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 动态》2004年第5期。 [11]方克立:《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 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12]俞吾金:《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14]郑家栋:《“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 代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5]赵敦华:《哲学史的现代建构及其解释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6]李承贵:《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17]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中国社会 科学》2004年第5期。
宋代新儒学特点范文

宋代新儒学特点范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此时期,儒学重新发展起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儒学流派,即宋代新儒学。
宋代新儒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宋代新儒学对道统的重视和追求。
道统是指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延续,宋代新儒学非常注重继承先秦儒学的传统,追求道统的完整性和纯正性。
他们对《周礼》和《礼记》的研究相对较多,并且强调儒家经典的解释和注释应该依据于先秦儒家的真经,否定了后来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改变。
这种追求道统的态度在宋代新儒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宋代新儒学在哲学思想上的突出。
宋代新儒学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之上推陈出新,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思想。
比如朱熹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将儒家学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儒家的道德理想应用到政治和社会实践中。
朱熹还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内心的追求,认为通过内心的正化和升华,才能达到人的完善和圆满。
这些新的哲学思想丰富了儒家学说,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宋代新儒学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承扬。
宋代新儒学家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尊重并承认先秦儒家学者的贡献,并以他们为榜样。
他们研究先秦儒家的思想和经典,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的优良传统。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宋代的文化传统的研究和发展,关注社会实践和时代变迁对儒家学说的影响,将儒家学说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强调儒家学说的时代性和可塑性。
最后,宋代新儒学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宋代新儒学家们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他们认为儒家学说应该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他们强调政治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和基础,认为政治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们同时也关注社会伦理和道德,提倡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责任。
宋代新儒学家们在思想上关注社会现实,努力寻找可以改变社会命运的路径。
综上所述,宋代新儒学在道统的追求、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史研究的深入、文化传统的承扬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应该有哲学的代表性说法(或根 据) 1.在奥古斯丁的时代,异邦的圣人或者哲学家仍 然是被认可的。尽管奥古斯丁坚信基督教教义才 是真理,柏拉图主义是最接近真理的哲学体系, 他承认非基督教徒也曾接近真理,或者独立地发 现了柏拉图主义。在《上帝之城》中,他写道: “别的国度尊称为圣人或哲学家的人认识和教导 这个真理:阿特拉斯的利比亚人,埃及人,印度 人,波斯人,迦勒底人,塞西亚人, 高卢人, 西班牙人。不管他们是谁,我们认为这些思想家 高于他人,并承认他们的学说代表着最为接近我 们基督教立场的思想。”可见,在奥古斯丁的时 代,人们没有把东西方文明截然分开。他们十分 自然地认可哲学多种形态、多种分支的情况,并 对非主流的思想传统表示敬重。
Hale Waihona Puke (二)、范畴概念: 无极而太极、北宋五子、濂洛关闽、理、 气、格物致知、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天 地之性、气质之性、民胞物与、理一分殊、 心统性情(朱熹)、鹅湖之会、性、仁、 本心、心即理、发明本心、剥落物欲、减 担、龙场悟道、四句教。
二、学习中国哲学的步骤与方法 1、知识(基本知识与扩展知识)(中国哲学发展演 变历程、中国哲学经籍、中国哲学家、中国哲学 基本概念范畴、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主要问题、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争论、中国哲学中的掌故:其 人其书、涉及人物介绍等) 2、方法(阅读原著、考据校勘、字源性分析、科 学文化;通盘性呈现、相关性比较、历史和逻辑 统一;史料和观点照应、事实与价值、诠释的应 用等:本体与方法;多向解释,如“心即理”) 3、智慧(领悟中国哲学智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 事,但经过认真学习、重复性阅读、“本我性” 体悟,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中国哲学智慧。中国 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哲 学在解决问题中所提出的丰富多彩的智慧:人与 自然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协调、人生态度、 为人处事、生存智慧、修行与修养等,如“仁者 与万物为一体”)
3. 将哲学看作一个类,就应有西方哲学和 中国哲学以及别的什么哲学。(这种观点 很多,如张岱年) 4.从哲学的内容看,中国应该有哲学。哲 学是关于宇宙、社会、人生及其它们关系 的反思,哲学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否定 性,哲学是哲学家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 也是社会理想。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内 容上具有共同性。(众学者)
三: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1]何中华:《中国有没有哲学?》,《山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 [2]张兆民:《中国没有“哲学”吗?》,《山东社会科 学》2002年第4期。 [3]李承贵:《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天津 社会科学》2004年5期。 [4] 郭齐勇:《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和本土化的必要张 力》,《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1辑。 [5]景海峰:《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和身份重建》,《深 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叙事及其超越》, 《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7]彭永捷:《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思考》,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1辑。 [8]方克立:《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 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三)、“中国无哲学”是个假问题 虽然说“中国无哲学”是个假问题,但这个问题 的提出还是很有价值的。 1.中国有哲学是无容置疑的。 2.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存在差异的。(心性论、 天人关系、人事的) 3.“中国无哲学”问题让我们对中国哲学进行反 思: 第一,中国哲学缺点和不足(形式和内容) 第二,中国哲学的特点(融通、合一、现实) 第三,加强中国哲学的建设(立足哲学特性展开 哲学研究与思考)
[9]郑家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哲 学年鉴》2002年。 [10]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 动态》2004年第5期。 [11]方克立:《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 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12]俞吾金:《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14]郑家栋:《“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 代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5]赵敦华:《哲学史的现代建构及其解释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6]李承贵:《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17]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中国社会 科学》2004年第5期。
14、朱熹“理一分殊”论。 15、陆九渊“本心” 说内涵。 16、陆九渊“发明本心”之修养方法。 17、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比较。 18、张载“气本”论思想。 19、张载辩证法思想。 20、王阳明的“致良知”论述评。 2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述评。 22、王阳明的“心即理即良知”本体论及特点。 23、王阳明的“天人一体”说内容及评价。 24、“意”范畴在阳明哲学思想中的作用
宋明哲学(新儒学)史 小结
一、学习回顾 (一)、思考题: 1、分析宋明新儒学兴起的思想史逻辑。 2、试论宋明新儒(理)学的主要课题。 3、宋明新儒学的学派划分。 4、思想文本的阅读与主体思想创造之关系。 5、论周敦颐在宋明理学(新儒学)中的地位。 6、二程“理本”论内容及特点。 7、二程“格物致知”论述评。 8、张载“民胞物与”说述评。 9、朱熹“理本”论内容。 10、朱熹“心统性情”说述评。 11.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12.朱熹对“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西方把“易”叫成“Philosophy”远远早于西 周(日本学者)将Philosophy译成汉语“哲学” 的年代。西方把中国文化的“易”叫成 “Philosophy”最晚见于四百年以前,利玛窦于 1582年进入中国,利玛窦来华传教不仅仅是 西学东传,也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在传教士 的辛勤努力下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入西方, 其中就包括“易”,而“易”被西方人称为 “Philosophy”。 卫匡国(1614-1661)于1658年在德国慕尼黑出版 的拉丁文《中国上古史》 (SINICAEHISTORIAEDECASPRIMA)一书中就 把“易”称为“Philosophy”,如文中的 “Philosophantur”,“Sinarumphilosoph-iam”。 同时,卫匡国把“易”与西方哲学做了比较,并 且认为伏羲与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相似。
(一)、中国没有哲学的代表性观点 1.黑格尔:中国只有思想,没有哲学。(《哲学 史讲演录· 导言》) 2.海德格尔:在1943年《关于赫拉克利特的演 讲前言》中,海德格尔直言:(我)没有使用 “西方哲学”这一表述;这是因为这一表述严格 地说是同义重复。除了西方哲学之外,没有其他 哲学。“哲学”在其本质上具有原发的西方性。 “哲学”这个词语承载了西方世界的历史。 3.德里达: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中国图 书商报》2001年12月13日 概括来讲,所谓中国哲学的不合法或中国没有哲 学,主要是指:中国思想缺乏哲学系统、哲学产 生于古希腊;中国缺乏哲学学说或理论、中国思 想模糊混乱多义。
[18]商戈令:《回到源头:发展中国哲学的一条有效途 径》,《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19]彭永捷:《试论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创新的几个问 题》,《中国哲学年鉴》(2004~2005。 [20]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21]张立文:《中国哲学“讲自己”的中国方式》, 《文史哲》2005年第3期,第10页。 [22]王中江:《中国哲学的“原创叙事”如何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45页。 [23]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安徽 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