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时练习

第5课杜甫诗三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②没有昭君出塞,就没有汉朝和匈奴那五六十年的短暂和平,就不会有双方互不侵犯的城下..之盟..。

③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

④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晨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

⑤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这种穿凿附会....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担心,随意拿名人消遣娱乐,久而久之,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⑥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A.①④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史诗。

C.杜甫的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窘迫,写了很多忧时伤怀的作品。

D.杜甫晚年不仅顽强地与贫困、疾病作斗争,而且忧国忧民,写下了《登高》《登岳阳楼》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A.⑥④②③⑤①B.④③⑤②①⑥C.⑥③⑤④②①D.④②①⑥③⑤4.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填上恰当内容,使语段成为一个中心完整的排比句。

大跨度群文阅读“无眠——杜甫夜题材诗研究性学习”教学实录与反思

大跨度群文阅读“无眠——杜甫夜题材诗研究性学习”教学实录与反思

背景分析: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概念,即以任务作为阅读教学的牵引力或驱动力,并重整教材模块形成任务集群,达到重建学生思维结构的目的。

学习任务群的“群”和群文阅读的“群”,在内容建构上有各自的要求,但在本质属性上高度一致,二者可以在新的探索中共生共行,获得新的价值认同与实践突破。

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

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个相关联的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一定的意义。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有杜诗《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蜀相》等四首,三首诗歌都涉及“夜”,通过大数据查询可以发现杜甫1400余首诗作中,有近200首都是夜题材。

杜甫夜晚为何无眠?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确定了本课的选题“大跨度群文阅读———杜甫夜题材诗研究性学习”,并依据“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文本”“覆盖杜甫人生阶段的全面性”“夜晚情境的丰富性”“诗歌体裁的多元性”四个原则确定了《梦李白二首·其二》《今夕行》《彭衙行》《月夜》《悲陈陶》《羌村三首》《北征》《春宿左省》《石壕吏》《赠卫八处士》《月夜忆舍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客夜》《倦夜》《阁夜》《见萤火》《日暮》《旅夜书怀》《夜归》《十七夜对月》《夜》共22篇杜诗。

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学生语文素养较高,对杜诗有一定的篇目储备,具备较强的文本分析解读能力,并有小组合作、构建思维导图和使用大数据分析的学习经验。

学生手中有学校统一发放的平板,便于教师借助“美师优课”的教学平台推送群文阅读文本和参考书目。

杜诗练习解析

杜诗练习解析

• 【语言表达层】
• 11.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 内容,对出下联。
•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 显诗圣品格
• (下联)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 才是谪仙本色
•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 谪仙风骨
12.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 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 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 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 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 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 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 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 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 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 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 D [解析] D项,“陇”通“垄”。
• 5.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 不同的一项是( )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B [解析] 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 6.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 组是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 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 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 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 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杜甫是唐朝文学家,被誉为“诗史之神”,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主题思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曾经上过几个月的学,但因家境贫困而中途辍学,开始了他艰苦的求学之路。

杜甫广泛涉猎古今文献,熟读典籍,以及师从多位文化名人,使他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多次辗转于各地,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辛酸,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具有深沉而富有情感。

二、杜甫的主题思想杜甫的诗歌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他的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主题:忧国忧民、感叹时光荏苒、抒发自己的感慨、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个别事件和人物的感叹。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苦难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渴望。

他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从而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三、杜甫的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激情为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写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有时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

他的诗歌笔调昂扬而悲壮,语言朴实而充满力量,字句之间透露出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注重语言的质朴和形象的生动,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四、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诗歌思想深刻,语言生动,既能映照社会现实,又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歌被誉为“人生之诗”,与白居易齐名,被后世文人推崇为“诗史之神”。

他的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宋代和明清时期,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他的诗作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后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思想深刻,风格鲜明,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21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

2021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

58.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59.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60、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要求:①从本诗的体制、层次结构特点,诗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杜甫“诗圣”的关系,杜甫诗歌“诗史”特征,诗在杜甫诗作中的地位几点展开论述①自拟题目写作为一篇小论文。

结合诗作内容展开具体论述。

①写作要求:观点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论述要需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符合论文格式规范。

①字数1500字左右。

答案要点:①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秋天,杜甫从肃宗所在的凤翔县奉命回?州探亲,到家以后写的。

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

在诗中诗人把国家大事与个人遭遇紧密结合,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忧民感情,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②全诗共分五大段:第一段写奉诏探亲,动身之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第二段写归家途中的见闻及感受。

第三段写到家以后的情况。

第四段纵论时政,分析形势,对向回纥借兵表示忧虑。

第五段,是全诗总结,激励肃家重振王朝。

全诗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

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课文导读《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

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决眦(zì) 未了(liǒo)搔(sōo) 簪(zōn)逾墙(yú) 邺城(yè) 戍(shù)老妪(yǜ) 幽咽(yè)二、词语释义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逾墙走:走,跑。

吏呼一何怒:呼,大声吆喝。

怒:凶狠。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

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备晨炊:备,准备。

炊,烧火做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

三、语句解读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杜甫研究2——精选推荐

杜甫研究2——精选推荐

自考杜甫研究(全)(2010-01-26 17:13:11)分类:默认分类第一章历代评杜第一节唐五代一、杜甫在世时:1、推销自己的作品,如天宝七载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另一篇自我推销的作品《进雕赋表》,提到自己的家庭传统是“奉儒守官”,风格“沉郁顿挫”。

3、与杜甫交往并对杜甫的诗有较高评价的人有:成都府尹:严武,衡阳判官:郭寿,邵州刺史:韦迢,名士:任华。

4、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与杜甫都有交往,杜甫对他们的诗称赞过,但没有留下他们对杜甫的称赞之辞。

5、当时的诗歌选本: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完成于天宝十载)选李白诗13首,王维诗15首,王昌龄诗16首,但没有选杜甫诗。

6、杜甫对自己不平遭遇的不满体现在其作品中,如《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南征》:“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二、中唐:1、樊晃:他是杜甫去世后首先认识到杜诗价值的人,著有《杜工部小集》收杜诗290首,在序中樊晃称:“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

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句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

”2、韩愈:评价杜甫的诗有《调张籍》《题杜工部坟》《荐士》《醉留东野》,另一篇文《送孟东野序》(孟东野:孟郊)(1)、《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题杜工部坟》:“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

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五四人。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

”(3)、《送孟东野序》中提出杜甫的诗是“不平则鸣”的主张。

3、白居易:评价杜甫的诗有:《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读邓鲂诗》,文章有:《与元九书》《序洛书序》。

(1)、《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杜甫的专题进行研究,探讨他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杜甫的专题可以从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中找到一些线索。

杜甫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当时社会政治不稳定,国家遭受战乱和灾难的侵袭。

而杜甫的诗作中不乏抨击当政者的内容,他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宣扬社会正义的理念,表达了他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以嘲讽的口吻描述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呼吁改革政府体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繁荣。

其次,杜甫的专题还可以从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中窥见一二。

杜甫的诗歌通常以对个人命运的痛苦和对世事的悲凉为主题,他对生活的痛苦体验和对世界的悲观情绪经常溢于言表。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璧合从来通往辽,当时肺石泪沾袍。

”这种对生活苦难的真实反映,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细腻。

最后,在杜甫的专题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思考。

杜甫的诗作中经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现象的抒发,表达了他对自然纯洁和美好的向往。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纷纷暗雪里,冥冥孤星曜。

”通过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杜甫的专题研究涉及政治、人生命运和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悲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题》)3、束带发狂大叫,簿书何来急相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4、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5、在《进雕赋表》中,杜甫借机抒情,把自己的光荣的家世,眼前的落魄一一道出,希望皇帝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6、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7、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杜甫极为诚恳地表白:“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

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单项选择1、《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_____。

A 凄凉为折腰B 寂寞身后事C 率府且逍遥D 狂歌托圣朝答案:A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出自《_____》。

A 秋兴八首B 贫交行C 哀王孙D 羌村三首答案:A3、《南征》:百年歌自苦,______。

A 寂寞身后事B 得失寸心知C 未见有知音D 明我长相忆答案:C4、《哀江头》: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

A 束带发狂欲大叫B 黄昏胡骑尘满城C 少陵野老吞声哭D 明眸皓齿今何在答案:D5、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___,一是____。

A 讥刺说、词悲而恸B 讽鉴说、词婉而雅C 怨诽说、词婉而深D 沉痛说、风雅说答案:B6、“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是出自《______》里的句子。

A 贫交行B 洗兵马C 哀王孙D 羌村三首答案:B7、______,______。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A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B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C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答案:C8、表现杜甫任怨的典型材料是《____》,在诗中诗人描写了安史叛乱所引起的马嵬事变。

A 凤凰B 春望C 述怀D 北征答案:D9、“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出自《____》。

A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B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C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D 遣愤答案:A10、《____》是杜甫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古人谓其表现了“杜老平生血性,奇情横溢,兴会淋漓”。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 春望C 凤凰台D 秋兴八首答案:C判断题1、杜甫重建的“风俗淳”的政治蓝图是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底本的。

答案 A 正确2、杜甫出生贫寒,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因而入世态度积极。

答案 B 错误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最早的行卷之作。

答案 A 正确4、孔子的德政思想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教化引导人民,不要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如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的目的。

这种德治理想十全十美,杜甫相信这种社会形态曾经存在,因而努力使之实现。

答案 A 正确5、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有个开明的统治者。

答案B 错误6、《洗兵马》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

“洗兵马”即是,胡乱即平,将洗净兵甲不用。

王安石选杜诗,以此篇为“压卷”。

答案A 正确7、杜甫的《壮游》是一首比较完整的自传性回忆诗。

题目中的“壮”不光有“壮年”之意,而且兼有“豪壮”“壮阔”乃至“悲壮”之意。

答案 A 正确8、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的仁政思想。

答案A 正确9、朝纲紊乱是杜甫忧虑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杜甫写了诸如《草堂》、《壮游》、《秋兴八首》、《洗兵马》等篇章。

答案 B 错误10、杜甫《白丝行》的正面意思就是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淳朴风尚。

答案 A 正确默写题1、《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可不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2、《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清粳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连线题杜甫——诗圣、《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心学”、“恻隐之心”语出——《孟子。

告子》、杜甫的“社会良知”源自——“仁学”解释1、盛唐之音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

三是追求自然的美2、杜甫的“社会良知”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仁学,实分为内、外二路。

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其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问答题1、“良知”和“良心”的概念是什么?“良知”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如《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良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是指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良心”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二是指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是:“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2、“社会良知”的概念是什么?“社会良知”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表现在对社会国家民众的关怀方面,体现出一种博大深沉的感情和高度的理性,是在儒学熏陶下所产生的事事关心的使命意识。

3、如何理解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就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并使之成为最高的奋斗目标。

但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有时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甚至背道而驰。

这种现象就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忧心,产生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4、杜甫的哪些诗作表现了他的政治敏感与责任感?《望岳》、《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忆昔》、。

《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北征》、前后《出塞》、《留花门》、《遣愤》、《遣兴三首》、《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5、杜甫的生命忧患意识有什么样的特点?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

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

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心理。

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处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起的情感波澜。

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

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

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6、杜甫写“贫病”,最常用哪两个典故?原宪贫、长卿(司马相如)病。

7、杜甫的政治预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要点:杜甫善于纪录下情感的历程,以及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1、对安史之乱的忧患。

如《忆昔》杜甫正是在回忆中的盛时,却从那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景象中窥见了即将爆发的危机。

2、对花门之乱的预感。

写有诗《留花门》(花门指居住于居延海北花门堡以外的回纥人)。

3、安史乱后,朝廷还留用“降虏”讨贼平乱,或拓境守边,杜甫有(《遣兴三首》)对此表示忧患。

事后也证明了诗人的预见性。

4、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