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的新趋势——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杜甫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学术总结

作者:胡可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310028。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七年第四期 总第134期杜甫研究的新趋势———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杜甫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学术总结胡可先 最近几年,杜甫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标志性著作。
在这样新的局面和新的起点上召开这次“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杜甫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收到论文七十余篇,确实是收获很大,开拓很多。
受大会的委托,让我做一个学术总结,因此我这两天抽出时间认真拜读了各位的论文,但总结仍然会遗漏很多,请各位海涵。
我觉得杜甫研究具有良好的传统,我们这次会议就是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杜甫研究新的趋势。
这次会议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杜甫研究的团队在日益壮大。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年过七旬的前辈,也有刚刚起步的青年,青年学者中基本上都具有博士的经历和训练,这样也体现出勃勃生机,也可以期待杜甫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成果。
下面我以本次会议的论文为主要关注点,结合近年来的杜甫研究成果,将杜甫研究的新趋势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杜甫传统研究的集成式推进最近几年,杜甫研究的首要标志是两种杜甫全集校注本的问世:一种是萧涤非先生主编,历经三十余年,最终由张忠纲先生主持完成的《杜甫全集校注》,201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种是谢思炜先生个人独立编撰的《杜甫集校注》,201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前者堪称“集大成”式的精品,后者亦可谓“里程碑”式的著作。
这两部新的杜诗注解,都达到了当代别集整理注释的最高水平,为杜甫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以此为标志,杜甫研究必定会在新的起点上攀登。
这样的局面,我觉得可以和清代前期集中出现的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等著名注家相媲美。
张忠纲先生(山东大学)为会议提交了《〈杜甫全集校注〉纵横谈》《杜甫行踪遗迹考察日记》一组四篇文章,对于《杜甫全集校注》数十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再现了颇多不为人知的甘苦和事实,使得《杜甫全集校注》这一集大成著作撰写过程中的艰辛和编写组对于创新的追求呈现出来。
2021年杜甫研究综述

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二年第一期总第151期2021年杜甫研究综述蒋文正〔摘要〕2021年的杜甫研究呈现如下特点:杜甫人格精神与诗歌艺术依旧是讨论重点,杜诗文献整理不断深入,杜诗英语译介策略与海外传播研究活跃。
综合运用新出碑刻、域外汉籍等文献资料及地理学、图像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理论已成为今后杜甫研究的一大趋势。
文章从杜甫及杜诗本体、杜诗文献、杜诗接受、域外杜诗学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杜甫2021年研究综述2021年杜甫研究产生了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相关论著约500余种①。
总的来说:编纂刊刻、篇目卷次、版本源流、异文校勘等依旧是杜集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点;综合运用诗史互证、以杜证杜、接受美学、文体学、文学地理学、图像学、传播学、译介学等研究方法,在立足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杜甫及杜诗研究的新面貌;研究视野不断扩大,近代学者、诗人的杜诗接受和英语世界杜诗译介与传播是2021年杜甫研究的热点议题;对域外杜诗研究的总结、回顾、反思、展望亦为研究者所重视。
本文从杜甫及杜诗研究、杜诗文献、杜诗接受、域外杜诗学四方面展开讨论。
一、杜甫及杜诗本体研究2021年的杜甫研究,首先涉及杜甫行迹、故居、交游、家世等方面的考证。
如考察作者简介:蒋文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610064。
①据统计,2021年杜甫研究有相关论文近400篇、学位论文100余篇、著述10余部。
统计结果来自中国知网(https:///)、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http://www.ucdrs.superlib.net/)、华艺学术文献数据库(http:///)、日本杜甫学会(http://japandufu.toho.u-tokai.ac.jp/index.html)等线上数据库及研究资讯,同时还参考了相关学术会议综述。
遗憾的是,因部分论文尚未公开发表,笔者未能见其全貌,因此文中的评述难免有所遗漏。
北美汉学界杜甫研究的当代取向与发展趋势——以《九家读杜》为中心

之作为契机,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术研讨
的《杜甫诗全译》
(The Poetry of Du Fu,Berlin:
会才会在宇文所安所在的哈佛大学召开;
而《九家
De Gruyter,2015),它代表着杜甫在西方世界学
读杜》论文集正是该会部分参会论文的结集,论文
Kroll)、李惠仪(Wai-yee Li)、王德威(David Der-
Fu’s Poetic Lines)、王德威《六位寻找杜甫的现
(Jack W. Chen)、田 安(Anna Shields)、倪 健
Du Fu)三篇。正文前还有田晓菲撰写的一篇导
(Christopher Nugent)、
丁香(Ding Xiang Warner),
其一,关注文本多于作者,偏向于杜诗学研究
(Charles Hartman)、罗吉伟(Paul Rouzer)、柏藤森
而略轻于杜甫学研究。尽管主题不一,但《九家读
Hao)、卢本德(Lucas R. Bender)等 ,其中后四位
杜甫的“诗”上。论集虽然题为 Reading Du Fu,
(Gregory Patterson)、陈 珏(Jue Chen)、郝 稷(Ji
and Re-creation)三个方面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观
展开,故而其关注的焦点并不落在作者的生平交
(Poetry and Buddhism)、接 受 再 创(Reception
文学研究的训练多围绕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
点和角度,为丰富杜甫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游、政治理念、世俗思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等层
Channels:Commem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杜甫研究一百年

杜甫研究一百年与此相应的是,这个时期的“忠君”说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诗史”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人们更加努力地发现“诗圣”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杜甫的“忠君”思想,经过历代的阐释与意义叠加,已经成为中国士人精神的体现和代表。
在社会动荡、万方多难时期,全部杜诗几乎就是“忠君”思想的体现和外化,而杜甫的其他思想,则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和掩盖。
九十年代,对杜诗的其他思想诸如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美学思想等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莫砺锋的《杜甫评传》是继陈贻焮《杜甫评传》之后杜甫生平研究中的又一力作,该书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种。
书中对杜甫的人生哲学、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等均作了述评,认为杜甫不仅是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
这个时期讨论杜甫思想的文章特别多,如邓小军《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何根海《杜甫题画诗绘画美学思想刍探》、王抗敌《试论杜甫的遁世思想和道教、佛教思想》、钟来因的《再论杜甫与道教》、徐希平的《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讨论——兼与钟来因先生商榷》等等。
以上可以看出,杜甫的思想是复杂的,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或这种思想多一点,或那种思想多一点,虽然贯穿其终身的是儒家思想。
这个时候对“诗史”的界说和阐释不再局限于反映论和写实论,而是从更广袤的文化背景、叙事的艺术形式、主体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对其进行重新界说和阐释,这种界说和解释是对传统“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超越和颠覆。
邓小军的《杜甫诗史精神》认为“诗史”精神是:“诗人国身通一精神,良史实录精神,孔子庶人议政贬天子精神,民本精神,平等精神的集大成”(14),认为杜甫“诗史”精神不是单一的所指,而是一个综合指向,它综合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各种优秀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
谢思炜的《杜诗叙事艺术探微》、祁和晖的《诗圣诗史论》、许德楠的《论“诗史”的定位》、韩经太的《传统“诗史”说的阐释意见》等文章对“诗史”说给予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阐释,颇值得关注。
草堂人日我归来——写于《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四十年之际

堂》编辑部的朋友。可以说,跟杜甫草堂的结缘,
过与杜诗相关的课程,先后有硕士生周瑾、李贵、
使我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学术之路。
温煦的论文曾在《杜甫研究学刊》发表。在指导过
1982 年初,我考取了成善楷先生的研究生,
的博士生当中,有三人以杜甫研究为博士学位论
跟随先生读《诗经》和杜诗。成先生的研究和讲义
文选题,即杨经华的《宋代杜诗阐释学研究》、刘欢
先生,一时盛况空前。还记得叶嘉莹教授当年声
注》。我并不只是把杜诗当作单纯的古典文献,而
情并茂地讲杜甫《秋兴八首》,讲到
“每依北斗望京
是将其视为能引起生命共振的良师益友,视为最
华”时,竟潸然泪下。这次年会上,我认识不少研
重要的灵魂导师之一。
究杜甫的学者,也结识了不少杜甫草堂以及《草
自从在川大留校任教以来,三十多年间,我开
期,
《新华文摘》2018 年第 3 期)。
尽管我在关于杜甫研究方面乏善可陈,但必
最难忘的是 1981 年 4 月,成都杜甫学会首届
须要说明的是,在我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杜诗占
年会在杜甫草堂召开。暮春天气,景色宜人,老中
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的学术和人生始终具
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作为初出茅庐的学生,我
奖掖后进,
以尽快振兴
中华文化学术。我非骏马,却遇伯乐,实在是幸运
之至,
从此对《草堂》以及前辈学者充满感恩之心。
情怀及其思想渊源》
(2017 年第 2 期)。其余两篇
分别是《试论杜甫诗中的时空观念》
(
《江汉论坛》
1983 年第 6 期)和《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
灵魂之间的对话》
(《四川大学学报》2017 年第 6
百年杜甫研究平议

百年杜甫研究平议大约自北宋起,“杜诗学”就逐渐成为一门历久不衰的“显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关心的命题或新兴的研究方法灌注到该研究领域中,使得杜诗学的内涵远远超越了杜甫当时所创制的文本,而为历代研究者各取所需,并反映了诠释者所处的时代风貌,进而造就了其丰富的生命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
杜甫研究随时代而变,是学术发展的必然。
如何推陈出新、不断结出新的硕果,焕发其持久的学术生命力,便成为杜甫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谨以近百年杜甫研究试议之,以期有所启发。
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在对近百年杜甫研究进行平议与反思之前,有必要回溯此前的概况。
怎样评价杜甫在唐五代的地位,古今论者动辄以唐人不选杜诗或少选杜诗来论事,其实有失片面。
与杜甫同时的任华曾高度评价“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
这绝非虚言,却往往为后世论者所忽视。
这一时期杜集的编纂实绩,开创之功不容抹杀。
宋代迎来了杜诗学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
“老杜似孟子”是宋人推崇杜甫的思想基础,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又为杜甫在宋代受尊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以现存宋代注杜本而言,特别是《宋本杜工部集》刊刻以后,杜诗补遗、增校、分类、系后、笺释、批点、集注、汇评等研究成果蓬勃兴起,蔚为大观。
而后的金元及明前期,杜甫研究进入相对低谷期。
明末清初,王朝更替,学风大变,迎来杜诗学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涌现出大批注杜、笺杜、解杜名作,如王嗣《杜臆》“以杜证杜”,钱谦益《钱注杜诗》“诗史互证”,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补钱注之漏与纠钱注之错,仇兆鳌《杜诗详注》“集大成”,浦起龙《读杜心解》“以心解杜”,杨伦《杜诗镜铨》注文简洁,等等,无不体现了广、专、深、细的特点,为杜诗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杜诗共趋不朽。
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杜甫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20世纪的百年,我们“递相祖述”的是从李详撰《杜诗证选》到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这百余年间杜甫研究的成果。
杜甫精神的启迪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五年第三期总第125期杜甫精神的启迪刘跃进〔摘要〕创刊于1981年的《杜甫研究学刊》,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杜甫研究的交流、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今的杜甫研究名家几乎都在《学刊》上发表过文章,可以这样说,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杜甫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
〔关键词〕《杜甫研究学刊》引领推进杜甫研究作者: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732。
我以前在清华大学给本科生上课时,给学生们开的一门选修课,就是杜诗导读。
我在清华连续讲了十年的杜诗,每次在课堂上,自己都会被杜甫感动。
也许,那个时候的人更容易被感动吧。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题目是《<箧中集>与杜甫》,应该说是我那时候给学生们讲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考。
现在,我正在做一个工作,就是将《资治通鉴》与《钱注杜诗》《杜诗详注》同时阅读。
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很有意思。
我们做古代文学研究的人,是不可能绕开杜甫的。
杜甫精神,已经内化为我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灵魂的一部分;杜甫诗歌,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标准和典范。
创刊于1981年的《杜甫研究学刊》(当初名为《草堂》),在改革开放以来,为杜甫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可以这样说,当今的杜甫研究名家几乎都在《杜甫研究学刊》上发表过文章,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杜甫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
一个刊物的成长,办刊人和作者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彼此合作,相互支持,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把它推到历史的前沿。
刊物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人的成长过程。
我作为办刊人,同时也是一名学人,时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与感受。
我想,诸位杜甫研究专家朋友们或许会有与我相同的感受吧。
一、杜甫研究中的是是非非今年值得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比较多,除了纪念我们《杜甫研究学刊》创刊三十五周年以外,今年也是纪念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同时也是《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
纪念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表面上似乎与杜甫无关,但是,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正是杜甫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滋兰树蕙薪火相传——纪念《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前往江油,参观考察李白故里。赴草堂会议时我
的中杜诗镜铨》
(全二册),这部书是
川》,
这是八十年代较早的杜甫研究成果。
1963 年 3 月我在西北大学读本科四年级时,同窗
草堂的女馆长杨铭庆,个头不高,穿一身朴素
好友周绍祖君买了赠我的。在江油,我记得是在
的蓝衣,忙前忙后为会议服务,极为尽心尽力。还
粉竹楼前,我拿出《杜诗镜铨》下册,请叶先生签名
有濮禾章等草堂同人,也是那次结识的。会议的
留念,叶先生用蓝色钢笔在扉页上写下了“葉加莹
食宿,记忆中都安排在草堂(或许是草堂隔壁的公
而出,这昭示着杜甫研究后继有人,必将薪火相
文化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杜甫研究,坚持与时
传、绵延不绝,而这与《学刊》的倾力组织、热情扶
俱进,促进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培育了大批杜甫研
植都是密不可分的。
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我与《杜甫研究学刊》结缘,至今已有二十多
响。至 2019 年,由四川省杜甫学会主办、
研究学刊》,一度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早期的刊
先生捧来一只“大邑碗”,杜甫有《又于韦处乞大邑
物我一直订阅珍藏,后来赠给了一所大学的中文
瓷碗》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
系资料室。
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现在看到的实
草堂会议结束后,我随叶嘉莹先生一行数人
物,应与唐代之物没有太大差别。颇为人们关注
研究再谱新篇,再立新功,将杜甫研究推向更高的
编纂,我曾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查阅珍稀杜
境地,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兹不揣谫陋,奉上小
集版本,期间受到编辑部王飞、李霞锋、彭燕、刘晓
诗一首,聊表诚挚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年第三期 总第105期杜甫研究三十年———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中心的讨论吴中胜 〔摘 要〕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1981年《草堂》(《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号出世了。
三十年来,和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杜甫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而作为杜甫研究的专业性期刊,《杜甫研究学刊》为此起到了推助器的重要作用,成为学者们从事研究工作的精神家园,是杜甫研究者交流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我们以本刊为中心,从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思想研究、艺术形式研究、文体研究、地域研究、批评史接受史研究、学术队伍培养、跟进学术信息等方面讨论三十年来杜甫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杜甫研究学刊》所起的推助作用。
〔关键词〕 杜甫研究 三十年 杜甫研究学刊作者:吴中胜,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后,341000。
《杜甫研究学刊》(原名《草堂》)1981年元月创刊,这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中国古老大地的时候,“风乍起,吹刍一池春水”,春风浩荡,万物更新。
可以说,《杜甫研究学刊》的办刊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领地,杜甫研究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草堂》一开始为半年刊,1988年起改为季刊,并由“草堂”更名为“杜甫研究学刊”,更加明确了刊物的专业性质和所具有的学术性,每期约十余万字,如今已出第100期,也就是说,三十年来,《杜甫研究学刊》发表了杜甫研究的文章1000多万字。
我们从《杜甫研究学刊》这一个窗口,就可以见出这三十年来的杜甫研究状况。
作为学术研究,新时期的杜甫研究始于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
《杜甫研究学刊》从一开始就呼吸到学术春天的气息,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列。
1980年12月3日冯至访问杜甫草堂,他说:“建国以来,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仅仅用现实主义46评价杜甫是不够的。
我们要破除迷信,大胆探索。
郭沫若同志那本《李白与杜甫》,是十年浩劫中唯一大量发行的书。
作为科学院的院长,写出这样不科学的作品,我很为他惋惜……”①成都杜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张秀熟说:“解放以来,很长时间都是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研究杜甫的,因而对杜诗中描绘自然的作品,尚未提到哲理的高度来研究。
郭老那本书,一般人都认为对杜甫的评价是不公正的,离科学的态度更远。
今后对这本书应作出恰当的批评。
”②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会长缪钺说:“在`四害'横行时,杜甫备受冤枉。
郭老那本书造成的对杜甫看法的思想混乱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学会今后要勉力为之。
”③所以,我们可以说,《杜甫研究学刊》从一开始就和整个社会“拨乱反正”的思潮是合拍的,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并及时纠正极左思潮对杜甫研究造成的危害,在拨乱反正中寻找杜甫研究的新突破,以杜甫研究为龙头,从而带动整个古代文学研究从“危机”走向繁荣。
冯至在《草堂》创刊号的祝辞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
战国时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
研究这样伟大的诗人,不可能是有止境的,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建国三十年来,研究杜甫,虽然经受了十年浩劫中的摧残与诋毀,成绩是很显著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杜甫忧国忧民、感慨身世,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些研究著作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是十分必要的。
可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自然界无广不及、无微不至的观察,对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态度,对于绘画、音乐、舞蹈的美学观点等方面,我们都注意得很不够,这不能不说是显著成绩中的一点缺陷。
现在专门研究杜甫的刊物《草堂》即将问世,我在衷心祝贺的同时,希望在这刊物里我们的视野能开扩得更宽广一些,探讨问题更深入一些。
发现一些前人不曾看到的事物。
”④冯至在三十年前,精辟地概括了建国三十年来杜甫研究的成绩、不足和成因,而他所说的不足,正是近三十年来,杜甫研究理应努力的方向。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后人在这些方面有所开拓有所进取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三十年来,杜甫研究在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思想内容研究、艺术美学研究、杜甫其他文体研究、综合研究、地域研究、接受史、批评史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对外交流与信息报道等方面都取得许多成绩。
我们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中心来扫描一下这些成绩。
一、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文献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这方面杜甫研究者比较注意收集整理。
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华文轩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唐宋之部),宋代后的资料没有下文。
这套书直到今天仍然是杜甫研究者的必备书目,20世纪80年代的杜甫研究论著基本上要从本书征引资料。
近三十年来的杜诗版本文献的收集整理突飞猛进。
1986年同时出版了两本杜甫研究的目录学著作。
一本是山东大学郑庆笃先生撰写的《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版),介绍清以前知见书215种,近代知见书140种,存目书221种,计576种。
另一本是杭州大学周采泉先生编撰的《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收知见书448种,存目书220种,计668种。
这两本为杜甫研究提供基本线索的著作,极47大地推动了新时期的杜甫研究。
除了杜诗书目,杜甫研究文献整理工作取得进一步进展。
有几部著作值得一提。
首先是张忠纲著《杜甫诗话六种校注》(齐鲁书社版)。
本书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资助出版,集有宋代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宋代蔡梦弼集录《杜工部草堂诗话》、清代刘凤诰撰《杜工部诗话》、清代潘德舆撰《养一斋李杜诗话》、蒋瑞藻辑《续杜工部诗话》和张忠纲自己编注《新编渔洋杜诗话》。
另附有清代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张忠纲撰《渔洋论杜》(原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一文。
每部诗话前有一段说明,理清本诗话的作者、出版年月、版本流传、主要内容。
第二本是张忠纲、綦维、孙微著《山东杜诗学文献研究》(齐鲁书社版)。
本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杜甫对前人主要是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杜甫在山东的行迹交游考辨,分泰山之游、兖州之游、任城之游、单父之游和齐南之游;(三)自唐以迄清末,杜甫其人其诗对山东的影响概述;(四)自唐以迄清末,历代山东学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研究概况,特别提出卢世氵寉《杜诗胥钞》和别具一格的杜诗评注本赵星海的《杜解传薪》,这是杜诗学史上鲜有人注意的。
至于王渔洋的杜诗学等放在特定的地域文献视角来考察,也别有创获。
(五)杜诗在山东流传、刊刻、整理情况的研究。
本书从地域角度来清理有关杜甫的研究资料,从方法角度上也是重要贡献。
第三本是宋开玉著《杜诗释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据本书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杜甫生前游历过的地区的地名和名胜古迹;杜甫没有游历但在诗歌中吟咏到的地名和名胜古迹;后人为杜甫而建的纪念性名胜。
著名学者张忠纲作序评此书云:“体例完备,考辨详实,吸收最新成果,纠谬辨误,颇多创获,较阎若璩《四书释地》,规模大矣,其功伟矣!”本书修正了近年杜诗地名研究中的错误之处。
对杜诗地名详释,不仅促进了对杜甫游历行踪的了解,也促进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
第四本是孙微著《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凤凰出版社版)。
清代是继宋代以后杜诗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有关文献盛况空前。
本书的主要内容即是对清代杜诗学文献的整理情况作全面梳理,包括清代杜诗学书目的重新厘定、杜诗学文献著者生平的详细考订等方面。
通过广泛的查阅、考订,初步理出清代杜诗文献的一个总体框架。
收录存佚清代杜诗学文献达410馀种,按时代顺序分为四卷,每卷又按存佚情况分别编排。
第五本是蔡锦芳著《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版)。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关于杜甫诗歌版本及注家方面的研究,澄清了杜诗版本流传过程中的诸多疑问。
如中华书局影印郭知达的《新刊校订集注杜诗》,与原宋本之间有多大的出入;神秘的杜修可、杜定功、杜立之等是何许人也;吴若本与《钱注杜诗》的关系;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研究;杨伦的《杜诗镜铨》是否存在以蒋金式的批朱本为底本的嫌疑。
下编是关于杜甫诗歌作品的专题研究。
《杜甫研究学刊》一直以来都特别关注杜甫研究文献资料的研究动态和收集整理。
上述专著的有关成果,如孙微、蔡锦芳的有关研究成果,有的在学刊发表,有的发了书评。
如郝润华、伍国权撰《杜甫诗话的集成性整理———评〈杜甫诗话六种校注〉》(2004年2期)⑤,认为张著从取材的详赡、校勘的精审、辑佚的完备、体制的严密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48水平。
《草堂》从1981年的创刊号到1984年的第1期连续刊发了杜甫纪念馆供稿《杜甫纪念馆馆藏杜集目录》,共有7期。
还刊发了赵维融撰《清人论杜资料辑录》(1985年第2期)、丁浩撰《杜甫草堂藏元刻杜集评介》(1989年第4期)、《杜甫草堂藏明刻杜集评介》(1990年第3期)、胡可先撰《唐人书中所见杜甫诗辑目》(1990年第4期)、《杜诗史料论纲》(1997年第2期)、赵海菱撰《杜诗在元代的研究与整理》(2008年第2期)这些文章重视杜甫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目、考释,为以后的杜甫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作家的生平交游也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一环。
关于杜甫生平交游研究,2008年第2、3期《杜甫研究学刊》发表了沈文凡、孟祥娟撰写的长篇综述文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杜甫生平研究述论———兼评〈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对近三十年的杜甫生平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性评述,同时对陈冠明、孙愫婷著《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进行评价,对相关研究的著作称引评议已详,此不赘述。
我们这里只想指出的是,《杜甫研究学刊》一直也很关注杜甫生平交游研究的动态,先后发表过不少关于杜甫生平交游方面的论文,如卞孝萱、黄志洪、乔长阜撰《杜甫与高适、岑参》(1981年第2期、1983年第1期)、郁贤皓撰《李杜交游新考》(1983年第1期)、陶敏撰《杜甫交游新考》(1987年第2期)、张忠纲撰《论严杜交谊与杜甫去蜀》(1987年第2期)、胡可先《杜甫交游补考二则》(1988年第1期)、丘良任撰《杜甫之死及生卒年考辨》(1988年第2期)、陶敏撰《杜甫交游续考》(1989年第2期)、王辉斌撰《任华与杜甫交游考索》(1989年第2期)、王辉斌撰《杜甫卒年新考》(1989年第4期)、沈元林撰《论杜甫与房琯》(1990年第2期)、尹占华撰《漫说杜甫与高适的关系》(1990年第3期)、张志烈撰《杜甫与刘允济》(1993年第4期)、张志烈、张晓蕾撰《杜甫与韦偃》(1994年第2期)、王辉斌撰《杜甫母系问题辨说》(1994年第2期)、日本铃木修次撰《岑参与杜甫》(1998年第2期)、邝健行撰《杜甫、高适、李白梁宋之游疑为开元二十五、二十六年说》(2001年第2期)、何焱林《杜甫享年考》(2003年第4期)、(日本)上田武撰《杜甫在东鲁时期与李白的交友与诗作》(2004年第1期)、周睿撰《杜甫舍弟行踪考略》(2004年第1期)等,这些文章所涉内容广泛,对杜甫的生卒时、地与享年、卒因、墓葬、父系、母系、妻室、兄弟、子女、交游、行踪等进行了考辨与分析,许多文章提出的问题尽管有待学界进一步考量,但实实在在地为研究杜甫打开了新的视野,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