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夹点技术基础

合集下载

32夹点技术基础

32夹点技术基础
(2)夹点处过程系统的热流量为零,从热流量的角度上(或从温位的角 度上),它把过程系统分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为保证过程系统具有最大 的能量回收,应该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夹点处不能有热流量穿过;夹点上 方不能引入冷却公用工程;夹点下方不能引入加热公用工程。
4.换热网络夹点位置的确定
从夹点的特征及其意义可知,夹点位置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
3.2 夹点技术基础
许多过程工业中,一些物流需要加热,而另一些物流
则需要冷却,合理地把这些换热物流匹配在一起组成换热器
网络,充分利用热物流去加热冷物流,提高系统的热回收程
度,尽可能地减少公用工程(如蒸汽、冷却水等)辅助加热和
冷却负荷,对提高整个过程系统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企业能
耗有重要意义。
1. T-H图(温-焓图)
温差是各不相同。
5.总组合曲线
在组合曲线的基础上,通过水平移
动冷热物流热负荷线在某点处接触,该
接触点为夹点。将冷热组合曲线的端点
和折点作水平线,划分温度间隔,计算
出(或在图上读出)各温度间隔界面处
的热流量,亦即各温度界面上冷热两组
合曲线水平线段差,将这些水平线段的
左端点都水平移至与纵坐标轴相交,将
物流在T-H图上可以 用一线段(直线或曲线) 来表示,当给出该物流的 质量流量W、状态、初始 温度Ts、目标(或终了) 温度Tt,就可以标绘在TH图上。
一无相变的冷物流在T-H图上的标绘
2.组合曲线与T-H图上的夹点
在T-H图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为了确定过 程系统的夹点,需要给出下列数据:所有过程物流的质量流量、组成、压 力、初始温度、目标温度,以及选用的热、冷物流间匹配换热的最小允许
传热温差ΔTmin。用作图的方法在T-H图上确定夹点位置的步骤如下。

夹点技术(下)换热网络设计详细教程(附Aspen源程序文件)

夹点技术(下)换热网络设计详细教程(附Aspen源程序文件)

夹点技术(下)换热网络设计详细教程(附Aspen源程序文件)本教程以丙烯环氧化工段为例对换热网络的夹点设计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模拟的源文件来源于某一届化工设计大赛国赛特等奖作品。

本教程重在过程,夹点的原理已在本人的夹点技术原理与应用一文进行了详细介绍,因此本文不再进行解释说明。

另本教程参考了熊杰明老师及包宗宏老师的相关书籍,大家有什么不懂可以买来参考。

有兴趣学习的同学可以在本文文末获取Aspen源程序文件。

下面正式开始介绍使用Aspen Energy Analyzer进行换热网络设计的过程。

1、修改单位在进行设计之前,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对单位进行修改,修改的方法具体为T ools/Preference/Variables/Variables/Units/Available Unit Sets页面下选用或者修改单位集。

本例采用默认的单位集。

2、数据导入本例采用直接从Aspen plus的模拟文件导入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1)首先新建一个热集成文件,即点击Creat New HI Case创建新文件,出现如图的界面图1 新建文件其中上面的图标表示的含义从左往右依次是:从Hysys流程中导入数据、从Aspen流程中导入数据、从Excel中导入数据、打开目标查看窗口、打开复合曲线窗口、打开总复合曲线窗口、打开公用工程复合曲线窗口、打开换热网络网格图窗口。

(2)从Aspen流程中导入数据图2 从Aspen流程中导入数据图3 数据导入在左侧的Steps栏中,是导入的具体步骤,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提示,从上往下步骤依次为选择文件类型,公用工程文件,模拟文件,经济文件、设定详细的选项、选择流程、改变公用工程或添加公用工程、选择加热器的公用工程、选择冷却器的公用工程、选择换热器的经济数据。

在右下角中的Tips中会提示你提供的模拟文件必须收敛,没有错误等等,有兴趣的可以将此提示看看,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点击“Next”,选择文件的路径。

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工093 林媛10091707摘要:能源危机的到来,节能降耗已是大势所趋。

夹点技术是换热网络、水网络优化最实用的节能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近几年在工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和良好前景。

关键词:夹点技术;换热网络;过程工程;节能系统1 前言能源与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当今的世界上,能源问题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加深,过程集成方法成为热点话题,而夹点技术以其独有的实用、简单、直观和灵活?的优点正在被广泛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夹点技术已从热回收的特殊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过程设计方法,它是过程系统综合的强有力方法,其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竞争能力等都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的工业和企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夹点技术(Princh T echnology,pinch又译作窄点、狭点、挟点)是英国Bodo Linnhoff 教授等人于70年代末提出的换热网络优化设计方法,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化工过程综合的方法论。

夹点技术是能量回收系统分析的重大突破,80年代以来夹点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工业生产的连续和间歇工艺过程,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夹点技术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存在多股冷、热物流,过程综合就是要设计出能使冷热物流充分换热以尽可能回收热量,并同时满足投资费用、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的过程系统。

夹点技术是以化工热力学为基础,以经济费用为目标函数,对换热网络的整体进行优化设计。

优化过程包括冷热物流之间的匹配,冷热公用工程的类型和能级选择;加热器、冷却器及系统中一些分离器、蒸发器等设备在网络中的合适放置位置;节能、投资和可操作性的i维权衡。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是一种应用于传热系统中的先进技术,用于改善传热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它可以提高传热效率,减少发动机失速,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有效的换热器夹点技术可以使系统效率提高20%以上。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具有多种优点,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可以提高系统效率。

在汽车发动机或空调系统中,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加速和降温能力,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此外,换热网络夹点技术还可以降低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提高系统可靠性,这将有助于降低故障概率。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的安装和维护也相对简单,因为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工具,也不需要大量的电力和特殊的材料。

在安装过程中,只需根据设备的指示和规定,将整个换热网络以及换热网络夹点的部件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其中最大的缺点是成本较高。

换热网络夹点技术设备需要专门设计与深入研究,而且施工也相对复杂,价格成本高,考虑到这些因素,使用这种技术可能会带来投资回报期较长的问题。

总而言之,换热网络夹点技术是一种先进而有效的技术,可以提高传热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但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

在决定是否使用这种技术时,应该考虑到设备价格、系统成本和可靠性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决策。

夹点技术

夹点技术

夹点技术夹点技术(Pinch Technology,pinch又译作夹点、狭点、挟点)是英国Bodo Linnhoff教授等人于70年代末提出的换热网络优化设计方法,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化工过程综合的方法论。

夹点技术是能量回收系统分析的重大突破,80年代以来夹点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工业生产的连续和间歇工艺过程,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夹点技术基本原理简介工艺过程存在多股冷、热物流,过程综合就是要设计出能使冷热物流充分换热以尽可能回收热量,并同时满足投资费用、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的过程系统。

冷、热物流间的换热量与公用工程耗量的关系可用温-焓(T-H)图表示,见图1多股冷、热物流在T-H图上可分别合并为冷、热物流复合曲线,两条曲线在H轴上投影的重叠部分即为冷、热物流间的换热量,不重叠部分即为冷热公用工程耗量。

当两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相互移近时,热回收量QX增大,而公用工程耗量QC和QH减小,各部位的传热温差也减小。

当曲线互相接近至某一点达到最小允许传热功当量温差△Tmin时,热回收量达到最大(QX,max),冷、热公用工程髦量达到最小(QC,min,QH,min),两曲线运动纵坐标最接近的位臵叫作夹点。

为了使公用工程消耗最小,设计时需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尽量避免热量穿过夹点;2)在夹点上方(或称热端),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冷却物流;3)在夹点下方(或称冷端),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加热物流。

2夹点分析法应用步骤夹点分析法是一种分析过程系统中换热器间换热效果及取得最大能量回收的综合分析方法。

采用该方法解决问题时,不管是新工程还是旧工程,其改造项目一般都应遵循以下步骤:(1)列出工程中的冷、热流股及公用工程流股冷流股是指在公用工程中需要加热升温的物流;热流股则是指需要冷却降温的物流,例如储存前需要冷却的化工产品;公用工程流股是指当冷热流股间的热交换不经济或不能实现时,用来加热、冷却冷热流股的物流。

夹点技术的发展及基本原理

夹点技术的发展及基本原理

第二章 夹点技术的发展及基本原理2.1 夹点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典型的化工过程系统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反应分离部分、换热部分和公用工程部分,其设计过程可用图2-1所示的“洋葱模型”来表示。

在以往的设计中,各个部分间的设计是相对独立的,如分离部分给公用工程部分提出了所需的热量以及温度,而公用工程部分则把分离部分提出的需求当作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各部分之间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各部分的用能状况的考虑只局限于各自的子系统,而没有放入整个系统中对照,这样必然会造成许多不合理的能量使用状况。

虽然当时也有人意识到了这种情况,但由于过程系统过于复杂,能源价格并不算昂贵,没有条件,也没有压力来完成这项任务。

随着资源的相对匮乏特别是能源危机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化工过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资源高效利用,能量消耗最少以及实现污染排放物最小。

这使得设计的过程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系统的信息含量越来越多,反映在装置上即为其集成度越来越高。

过程集成即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因此,过程集成最终目标是使得设计的过程效率最高—即实现多目标最优设计。

从广义上讲,过程集成技术产生的内在因素是过程系统工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过程模拟、过程综合、过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及过程改造等分支研究内容基础上的一种“集成技术”。

外在因素是资源匮乏、能源紧张以及环境保护对化工过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狭义上看,过程集成技术最初是从能量密集型的过程设计中,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

具体地其理论和方法产生于换热网络综合问题的研究。

最初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为基础,用有效能的概念来探讨能量的合 反应器 分离序列 换热器网络 公用工程 图2-1 洋葱模型理利用。

Umeda和Linnhoff相继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它们先后发现了过程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存在着夹点(Pinch Point),后来,Linnhoff将这一发现应用于全过程系统的能量分析及有效利用,逐渐形成了称之为“夹点技术”(Pinch Technology)的过程设计方法。

换热网络.ppt

换热网络.ppt
第四章 换热网络
• 第一节 换热网络合成的基本问题 • 第二节 夹点技术基础 • 第三节 夹点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换热网络合成的基本问题
一、换热网络的合成
• 换热器网络的最优合成,就是要合成出一定意义上最优的, 并满足把过程的每个物流由初始温度加热或冷却到目标温 度的换热器网络。
给定的条件
1. 一些需要加热的物流和一些需要冷 却的物流
H1 240 960 1200
Heat into 480 960
H1
H2
C1
100
C2
60
C3
60
200
C4
C5
300
CU1
175
H3
H4
H5
HU1
300
200
50
125
150
400
100
100
200
方案3的改进
FCp=3 H1
600
FCp=1 C1
100
Q=480 580
FCp=2
C2
100
220
Q=240
580 Q=720
122000
220400
200
检验可行性:是否满足最小温差20度
第四章
第二节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
换热网络的设计步骤
(1)选择过程物流以及所要采用的公用工程加热、 冷却物流的等级;
(2)确定适宜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最小允许传热 温差以及公用工程加热与冷却负荷;
(3)综合出一组候选的换热网络; (4)对上述网络进行调优,得出适宜的方案; (5)对换热设备进行详细设计,得出工程网络; (6)对工程网络作模拟计算,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和系统操作性分析。如对结果不满意,返回第 (2)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满意;

换热夹点技术基础

换热夹点技术基础

Ui ai
Ti
i— 第i台换热器。
多个热源与多个热阱匹配换热: j— 第j个物流
hj aj
T j
找到一参照物流r,则:
Tj
hr a j hj ar
Tr
每一物流的传热温差贡献值都确定以后,按节介绍的操作型夹 点计算步骤进行夹点计算,确定改进后的夹点位置,进行热回 收系统的设计。
5.3 过程系统的总组合曲线
方法二:采用现场过程中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实际传热温差进行
计算。物流间传热温差值ΔT min ,即平均传热温差:
T T Tm
H
C
C C
T
H C
T
C C
—热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冷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采用“虚拟温度法”法,具体步骤:
(1)按现场数据推算各热、冷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T T 、 H
T1
O1 Tk T k+1 Ok
Ok+1
I1 D1
Ik
Dk
I k+1 D k+1
IK DK
Ok
例 5-2 一过程系统含有的工艺物流为2个热物流及2个冷物流,给 定的数据列于表 5-2 中,并选热、冷物流间最小允许传热 温差△Tmin = 20 ℃ , 试确定该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
表5-2
例5-2的物流数据
结果比较:
表 5-7
选用不同 △Tmin 值计算结果的比较
△Tmin /℃ QH,min / kW QC,min / kW
20
107.5
40
15
80
12.5
夹点位置 / ℃
热物流 冷物流
90
70
9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表格2 表 5-4
子网络 序 号 赤
问题表格(2)

热量/kW 无外界输入热量
△Tmin = 20 ℃
热量/kW 外界输入最小热量
Dk / kW
Ik
Ok
Ik
Ok
SN1 SN2
SN3 SN4 SN5 SN6
-10.0 12.5
105.0 -135.0 82.5 12.5
0 10.0
-2.5 -107.5 27.5 -55.0
SN6
对子网络进行热衡算:
Ok=I k-D k
D k=(∑CPC- ∑CPH )(T k-T k+1)
k=1,(温度间隔为 150~145 ℃)
D 1=(0-2) ×(150-145) = -10
(负赤字表示有剩余热量10kW) I 1 = 0 (无外界输入热量) O1= I 1 - D 1= 0 -(-10) = 10 O1为正值,说明子网络 1(SN1) 有剩余热量供给子网络2(SN2)
物流标号 H1 H2 C1 C2
热容流率CP / ( kW/℃ ) 2.0 8.0 2.5 3.0
初始温度Ts /℃ 150 90 20 25
终了温度Tt /℃ 60 60 125 100
热负荷Q / kW 180.0 240.0 262.5 225.0
子网络的分割,问题表格(1):
做法:
表 5-3 子网络序号 k SN1 SN2 SN3 SN4 SN5 问题表格(1) 冷物流及其温度 C1 C2 125 100 70 40 25 20 /℃ H1 150 145 120 90 60 △Tmin = 20 ℃ 热物流及其温度 H2 /℃
若改变最小传热温差ΔT min = 15℃,则结果如下: 表 5-5 子网络序号 k 1 2 3 4 5 问题表格(1) 冷物流及其温度 C1 C2 125 100 75 45 25 20 ℃ 150 140 115 90 60 △Tmin = 15 ℃ 热物流及其温度 H1 H2
6
问题表格(2) 表 5-6
负的剩余热量(即需要子网络3向子网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供给热量,但这是不可
能的)。
k=6,(温度间隔为25~20 ℃)
D 6= 2.5 ×( 25-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
I 6 = O5 = -55
子网络5 (SN5)无剩余热量供给了子网络6 (SN6) 。 O6 = I 6 - D6 =-55 - 12.5 = -67.5 O6为负值,说明子网络6(SN6) 热量不够,无法达到规 定的传热要求。
适宜的ΔT min 是总费用最低的优化值。
5.1.4 用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
热级联: 每个单元都是相似的传热过程组 成的串级结构。每一级相当于一个子网络 热级联- 虚拟的结构,同一温位的物流 集中于同一级。 第 k 级的热平衡 (k =1、2、3、4、…..K) 输出 = 输入- 赤字 Ok=I k-D k D k=(∑CPC- ∑CPH )(T k-T k+1)
总组合曲线— 在T—H图上描述过程系统中的热流量沿温度的分 布,热流量为零处就是夹点。
5.3.1 总组合曲线的绘制
(1)根据问题表格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标绘
物流标号 H1 H2 C1 热容流率 / ( kW/℃ ) 2.0 8.0 2.5 初始温度Ts /℃ 150 90 20 目标温度Tt /℃ 传热温差贡献值 60 60 125 10 5 10
QH min 和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以及系统
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4)夹点处温度差的影响 Δ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 QR,max减小。 适宜的ΔT min 是一个课题,一般以经验选取。
系统具有最低公用工程消耗以及最大热回收的原则: (1)热量不能穿透夹点 (2)夹点上 方不能设置公 用工程冷却
k =2,(温度间隔为 145~120 ℃)
D 2=(2.5-2) ×(145-1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
I 2 = O1 = 10
子网络1 (SN1)的剩余热量供给了子网络2 (SN2) 。
O2 = I 2 - D 2= 10 - 12.5 = -2.5
O2为负值,说明子网络 2(SN2) 只能向子网络3(SN3)提供
(1)夹点处,系统的传热温差最小(等于ΔT min ),系统用能
瓶颈位置;
(2)夹点处热流量为 0 ,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两个子系 统,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 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3)在一定的ΔT min下,确定了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
第四章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
夹点技术:以热力学为基础,分析过程系统中能
量流沿温度的分布,从而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 (Bottleneck)所在,并给以“解瓶颈”
(Debottleneck)的一种方法。
1978年,Linnhoff 首次提出换热网络的温度夹点 问题。
4.1 过程系统的夹点及其意义 4.1.1 T-H 图 ( 温-焓图 )
T C ,i、T C , j
H C
,i、j分别表示热、冷物流的序号;
(2)确定各物流的虚拟温度 热物流虚拟初始温度=实际初始温度 热物流虚拟目标温度=实际目标温度 冷物流虚拟初始温度=实际初始温度 + 冷物流虚拟目标温度=实际目标温度 +
T T T T
H C ,i H C ,i C C, j C C, j
(3)按5.1.4节介绍的问题表格法进行夹点计算,但不同之处是 全过程系统取ΔT min值为零,这是因为当所有物流转换成
虚拟温度后,都已经考虑了各物流间的传热温差值;
(4)打印输出计算结果。
P123 [例5-3] 作出过程系统中热流量沿温度的分配,即总组
合曲线如图所示:
夹点温度1050C
5.2.2 合理地设计夹点位置—设计型夹点计算
T1 O1 Tk T k+1 Ok I1 D1
Ik
I k+1
Dk D k+1
Ok+1
IK
DK Ok
例 5-2 一过程系统含有的工艺物流为2个热物流及2个冷物流,给
定的数据列于表 5-2 中,并选热、冷物流间最小允许传热 温差△Tmin = 20 ℃ , 试确定该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 表5-2 例5-2的物流数据
QH,min+y
夹点上方 热阱
(3)夹点下方不能 设置公用工程加热
QH,min+x
夹点上方 热阱
QH,min 夹点上方 热阱
夹点
x
y 夹点下方 热源
z
夹点下方 热源
夹点下方 热源
QC,min+x
QC,min
QC,min+z
5.2 准确地确定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
5.2.1 准确地确定夹点位置—操作型夹点计算
夹点描述所得信息: (1)过程系统的最小传热温差,夹点部位的传热温差最小; (2)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QH ,min ;
(3)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
(4)系统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5)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 需 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 冷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夹点温度差的影响: Δ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QR,max减小
I1=QH,min
=107.5 kW ( 最小公用工程加热负荷)
( 最小公用工程冷却负荷 )
O6 =Qc,min =40kW 夹点特征:
夹点处系统传热温差最小,等于ΔT min; 夹点处热流量等于0. 夹点介于子网络3(SN3)和子网络4(SN4)之间,夹点处热流体温 度90 ℃,冷流体温度70 ℃,夹点温度(界面虚拟温度)80 ℃。
子网络 序 号 赤
问题表格(2)

热量/kW 无外界输入热量
△Tmin = 15 ℃
热量/kW 外界输入最小热量
Dk / kW
Ik
Ok
Ik
Ok
1 2
3 4 5 6
-20 12.5
87.5 -135 110 12.5
0 20
7.5 -80 55 -55
20 7.5
-80 55 -55 -67.5
80 100
将系统的物流组合起来,以便于进行过程的冷、热物流的合 理匹配。 组合方法:
组合曲线的构造过程
例题:三个冷物流,构造组合曲线。
4.1.3 在T-H图上描述夹点
两曲线的垂直距离=ΔTmin
凡是等于P点温度的热流体部位和等于Q点温度的冷流体部位
都是夹点。热流体的夹点温度与冷流体的夹点温度相差ΔTmin
多个热源与多个热阱匹配换热:
hj aj
j— 第j个物流 找到一参照物流r,则:
T j
T j
hr a j h j ar
Tr
每一物流的传热温差贡献值都确定以后,按5.2.1节介绍的操作 型夹点计算步骤进行夹点计算,确定改进后的夹点位置,进行 热回收系统的设计。
5.3 过程系统的总组合曲线
10.0 -2.5
-107.5 27.5 -55.0 -67.5
107.5 117.5
105.0 0 135.0 52.5
117.5 105.0
0 135.0 52.5 40.0
过程分析: 消除 I 或 O 的负值,方法:引入公用工程加热负荷使 I1 = 各子网络中最小负数的绝对值(107.5)得:结果: O3=0, 在夹点处
方法二:采用现场过程中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实际传热温差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