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疗法.

合集下载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的定义:
应用频率为100KHz--300 000MHz,波长为3000m--1mm的高频电流或其所形成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高频电作用人体时具有下列特征:
(一)不产生电解
(二)作用神经肌肉时不产生兴奋作用
(三)高频电通过人体时能在组织内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四)高频电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
高频电疗的分类:
按波长分类:医疗上所用的波长划分为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微波。

按波形分类:1、减幅正弦电流,2、等幅正弦电流,3、脉冲正弦电流。

按功率分类:1、小功率输出, 2、中等功率输出, 3、大功率输出。

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基础
在高频电作用下人体各种组织可以形成导体、电介质、电容体和导磁体的性质、这对了解高频电疗作用人体时产生的效应有重要意义。

高频电场作用人体时的生物物理学效应
由于人体组织有以上多种电磁学特性,所以,当高频电流作用人体时,就产生许多生物物理学效应。

大体可归纳为二类:
1.热效应:由于高频电流引起人体组织内微粒的运动,在组织内就可产生热效应
2.非热效应:当变化的强度小到不足以产生体温升高的情况,高频电流仍可使离子,带电胶体,偶极子发生振动和转动,亦有可能改变组织内的生长、生物物理学特性,即电磁场振荡效应
高频电疗的适应症:包括炎症、疼痛、急性损伤等。

如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肌肉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

高频电疗的禁忌症:恶性肿瘤患者、孕妇的腰腹部、心脏起搏器携带者、体内局部金属异物、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

高 频 电 疗 法讲解

高 频 电 疗 法讲解
较近的产热多
2.电容场法:电容场法即利用电容电极间 的高频交变电场作用于局部产生生物学 效应。人体内脂肪、肌腱、韧带、骨骼 等不能导电的组织属于电介质。
• 偶极子内电荷位置移动产生位移电流,偶极子高 速旋转发生相互间的摩擦以及与周围媒质之间的 摩擦,克服介质的阻力,引起能量的损耗,这种 能量损耗发生于电介质之内称为介质损耗。
2.操作程序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不必裸露治疗部位。 使用不同电极时,操作方法不同
(1)电缆电极操作方法
• 按治疗需要将电缆电极盘绕成—定的大小形状。 • 应向同一方向盘绕电缆.以免磁场对消。 • 电缆—般绕2-3圈,不超过3-4圈。 • 各圈之间的间隔应大于电缆直径,一般为2-3cm,
以固定夹固定或垫以衬垫物(如:毡垫、棉垫等), 以免电缆过近时形成圈间电容,电流通过圈间电容 而减弱磁场强度和作用深度
脊髓炎。
禁忌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结核,妊娠,
心肺功能不全,植入心脏起搏器
目录
第三节 超短波疗法
目录
概念与物理特性
1.定义:用λ =10-1m,f=30-300MHZ的超高频交流电治疗 疾病称超短波疗法。
2.物理特性:λ =7.37m f=40.08MHZ λ =6m, f=50MHZ
输出功率:200-300W(大型超短波治疗机) 40W(五官科用超短波治疗机)
挛。
(四)主要作用机制 导体——传导电流
离子高速振荡产生传导电流
绝缘体(电介质)—位移电流
无极分子
电介质 极 化
偶极子高速旋转产生位移电流。
偶极子
(五)生理与治疗作用
(一)温热效应
1.机制:任何形式的电能都能转变为热能 (1)欧姆耗损产热 (2)介质耗损产热 (3)共振吸收产热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将频率高于100kHz(100.000Hz)的电流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应用双相交流电。

高频电疗法的发展有近100年的历史。

现代物理疗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用于许多急性、慢性疾病的治疗,还应用于残疾的康复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目前还应用于亚健康的调节。

高频电的治疗作用电磁学特性及其效应人体对高频电的电阻低于直流电、低频电和中频电。

高频电比较容易通过人体。

各种离子高速往返移动时发生离子间的摩控以及与周围媒质间的摩擦,引起能量的损耗和产热,这种能量的损耗产生于摩擦、克服阻力,故称为欧姆损耗。

电介质特性及其效应在高频交流电作用下,电介质偶极子随着电流正、负半周的高速变化也不断反复取向而发生180゜的旋转。

偶极子内束缚电荷的位置移动发生位移电流,偶极子在高频交变电场中高速旋转时发生相互间摩擦以及与周围媒质之间的摩擦,引起能量的损耗,这种损耗发生于电介质之内,称为介质损耗。

总的来说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主要产生传导电流与欧姆损耗,位移电流与介质损耗以及谐振三类效应。

当两种电流的强度小到不足以产生明显的熱效效应时,离子,带电胶体、偶极子仍发生振动和转动,这种变化,亦有可能改变组织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产生非热效应。

医学上把频率超过100000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

应用高频电流防治疾病的方法称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流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5个波段,近40年来长波、中波疗法的应用逐渐减少,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高频电疗法有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一)作用特点1.无电解作用高频电属于正弦交流电,用于治疗时基本波形都是正弦波,因此无电解作用。

2.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电生理学研究表明,用脉冲方波作用于正常神经肌肉运动点脉冲持续时间>0.01ms才能引起膜电位下降,以激活钠载体从而引起神经、肌肉兴奋,否则无论刺激强度多大都不行。

3.产生热效应及非热效应。

4.治疗时电极(辐射器)可以离开皮肤因为高频电疗机输出的电压足够高,电流很容易通过电极与皮肤间由于空气产生的电阻。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定义:医学上把频率>十万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

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一、有关物理学基础:1、电场:电力线所能波及的范围叫电场。

电荷静止的称为静电场,运动的电场称为动电场。

2、电磁波:空间某一处产生了变化了的电场,在它的周围就要产生变化速度与之相同的磁场,该磁场周围又产生了电场,后者又产生磁场,如此循环往复,电磁场所占空间迅速扩大,这种迅速向周围空间传播扩大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

3、高频电流:振荡频率>100000Hz以上的电流比较容易向周围发射,频率越高,发射越容易。

向空间发射的高频交流电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其速度与光速相同,约三十万公里/S,所以高频交流电按其物理性质来说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

二、高频电流的分类:1、按波长分:2、按波形分类:(1)减幅振荡电流:振幅逐渐变小至消失的电流,如共呜火花。

(2)等幅振荡电流:幅度恒定不变,中波、短波、超短波。

微波等。

(3)脉冲等幅振荡电流:有规律性间断的振荡电流。

通电时间小于断电时间。

有脉冲超短波,脉冲短波等。

三、高频电对人体作用的基础:在高频电场中人体可以表现出导体、电容、电介质、线圈等性质。

但人体各组织成分是不均匀和多种多样的,同一组织往往兼有多种性质。

1、导体: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及其他组织液均含有大量的水分,故为良好的导电体。

此外在人体的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如K、N、C、M、C等,因此能传导电流,,在高频电作用下,离子沿电力线的方向移动。

词频电正半周时,正离子被推向负极,负离子则相反;负半周时,正离子吸向正极,负离子则相反。

由于离子移动而产生的电流称为传导电流。

由于高频频率很高,极性变换很快,离子急剧地沿电力线的方向来回移动或振动;而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和移动速度不同,在振动过程中互相摩擦以及与周围的媒质相摩擦,引起能量的损耗称为欧姆损耗。

高频电作用于导体时的过程可归纳为:高频振荡→离子振动→传导电流→欧姆损耗→热。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1.热效应 ⑴ 止痛 ⑵ 消炎 ⑶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非热效应
三、电磁波的生物物理学特性
(五)高频电流与低、中频电流对人体作用 的比较
1.电流频率 2.作用特点 3.作用深度 4.温热效应 5.人体电阻 6.电解作用 7.治疗方式
低频 电流频率 对神经肌肉的作用 作用深度 <1kHz 每个周期可引起一次兴奋 表浅 ,达到皮下
中频 1~100kHz 综合多个周期才能引起一次兴奋 较深,可达到皮下及浅层肌肉
高频 >100kHz 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共鸣火花、毫米波只达表皮,短波、 分米波、厘米波可达肌肉,超短波可 达深部肌肉与骨
温热效应


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中等 剂量时产生温热效应,小剂量及脉冲 波治疗产生非热效应
三、治疗技术
⑶ 治疗疗程 • ① 一般治疗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20次为一 疗程。 • ② 急性炎症每日1~2次,5~10次为一疗程。 • ③ 急性肾功能不全每日1~2次,5~10次为一疗 程。
三、治疗技术
5.操作程序 ⑴ 治疗前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取舒适体位 ⑵ 选择电极并按医嘱放置,调节电极与治疗部分体 表的距离 ⑶ 检查旋钮处于零位。 ⑷ 接通电源,预热3~5分钟,调节调谐旋钮使机器 处于谐振状态。 ⑸ 选择剂量大小,治疗中经常询问病人反应,如有 不适及时处理。 ⑹ 治疗结束,切断电源,取下电极。
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二)治疗作用
• • • • • • 1.消炎作用 2.止痛作用 3.解痉作用 4.治癌作用 5.加速组织生长修复 7.非热效应可以影响神经兴奋性、提高免疫系统 功能
三、治疗技术
(一)设备:连续超短波治疗机
脉冲超短波治疗机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温热效应的作用:
1.改善血液循环 中小剂量高频电可使局 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
2.镇痛作用 中等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 通过以下途径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对各种神经痛,肌肉痉挛性疼痛,因肿胀 引起的张力性疼痛,缺血性疼痛,炎症疼 痛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 消炎作用 中小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 可促进炎症消散,对各种急性、亚急性、慢 性炎症,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均有很好的 效果。
小剂量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组织温度 不高、没有温热感觉的前提下,却有较明显 的生物学效应,非热效应。 如白细胞吞噬活动加强,急性化脓性炎症发展 受阻,以控制早期急性炎症; 神经纤维、肉芽组织再生加速;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发生变化,神经系统兴的奋性增高; 条件反射活动受到限制等。
高频电疗法分类
医用高频电疗法
3.注意事项
1.治疗时两电缆不能交叉或打圈,以免引 起短路 2.有无皮肤破损或感觉功能障碍 3.治疗部位有汗液、尿液时应及时擦干 4.慢性炎症、 慢性伤口及粘连患者不宜 进行过长疗程治疗,以免引起结缔增生
微波疗法
波长范围为lm~lmm,频率范围为 300~300000MHz的电磁波为微波。微波 分为分米波(波长lm~l0cm,频率300~ 3 000MHz);厘米波(波长l0~lcm,频 率3000~30000MHz);毫米波(波长 l0~lmm,频率30 000~300 000MHz) 三个波段。
涡电流高频电磁场作用下,电磁感应在线 圈中产生沿圈流动感应电流
涡电流可以释放大量电热
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主要产生两种效 应。即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外效 应)。主要是温热效应,由于高频电流 通过机体时,体内的各种组织可产生不 同程度的热效应。为此,又称为透热疗

0929-高频电疗法

0929-高频电疗法

(3)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①止痛:
Ⅰ 神经痛:热效应可以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 性,干扰疼痛冲 动的传导
Ⅱ 肌肉痉挛性痛:热效应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促进血液循 环,增加致痛物 质的排出
Ⅲ 肿胀的张力性痛: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静脉和淋巴的回 流及渗出物的吸收,使肿胀消退,组织张力下降
Ⅳ 缺血性痛:热效应改善血液循环,氧供增强,疼痛缓解 Ⅴ 炎症性痛:适量的热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肿胀的
2.电介质特性:人体的肌腱、韧带、骨骼、干燥的皮肤等具有电 介质特性。其电学结构为无极分子,在高频电场中,无极分子极 化成有极分子,即偶极子。而水、氨基酸等身就是偶极子。 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中取向运动,产生位移电流。由于介质损耗可 以产热,频率愈高、电介常数愈大和电场强度越强时产热愈多。
3.电容特性:人体组织中既有导体又有电介质,在高频电 场中的同一组织中可以同时存在电阻和电容成分,例如: 肌肉组织,其肌细胞膜内外为导体产生电阻,而肌细胞膜 为电介质,与肌细胞内外构成电容体,具有电容特性。且 容抗小,高频电疗可以通过细胞膜,使电力线分布均匀。
4.磁性:人体组织中的氮、二氧化碳是顺磁性物质,在磁 场中被磁化后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大;而氢、水等是 逆磁物质,在磁场中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小;铁、钴、 锰等为铁磁物质,被磁化后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大很多。 所以组织的总的导磁系数近于1。
5.线圈特性: 人体可以被视为由多个大小不同的线圈同心的 套在一起形成的导体,由于电磁感应,在这些线圈中产生感 应电流,即涡电流。
量愈大。 · 高频电磁波
波长的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微 米(m)、纳米(nm) 频率单位为吉赫(千兆赫)GHz、兆赫(MHz ) 、千赫 (KHz ) 、赫(Hz)

第五章高频电疗法

第五章高频电疗法

(2)操作方法: ①体位 ②选择电极——使电极面积稍大于病变面 积,包括周围的健康组织 。
③电极放置法: 1)对置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或脏器病变 注意事项: A.两电极之间距离不应小于一个电极的直径。 B.电极与治疗部位保持一定距离,电极间电力
线分散均匀,作用深。 a)小功率:浅作用时间隙0.5-1cm,深作用时间
λ=6m,f=50MHZ 一般治疗多用连续波 3.原理
4.生物物理学特征 (1)热效应
①电子、离子振荡形成,传导电流与其它原 子、分子发生碰撞时产热
②体内极性分子在外加电磁场下旋转,形成 位移电流与周围分子发生摩擦而构成介质 损耗热
产热公式:Q=0.96J2gt/4g2+f2ε2 Q-产热量 J-电流强度 g-组织导电率 ε-组织介电常数 f-电流强度 t-作用时间 (肝脏,肌肉ε大,而脂肪小,故产热多)
(1)设备电极有三种 电缆电极—柔软粗电缆,长度与输出电流波 长相匹配,相当于波长的1/4, 1/2,短波电流通过电缆时电缆周 围所产生的磁场作用于人体。 电容电极—为圆形橡胶板电极或玻璃电极及 长方形橡胶板电极,电极内有铜 片。
涡流电极—用λ=11.06m短波治疗机,电极 内有3-4圈不在同一平面的金属 线,线圈两端连两个电容器,两者 构成谐振电路。
电极能否离 不能 开皮肤
不能
不能
生物物理学 离子移动,电 作用于神 热及非热
作用
解作用于神经, 经、血管、效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管,肌肉 肌肉
四.高频电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1.直接接触法:电极与人体或黏膜或皮肤直接
接触 2.电容场法:超短波、人体放在两电极之间 3.线圈法:用一根电缆把人体圈起来,通过电
磁感应,感受涡流。短波 4.辐射场法:微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电的生物物理效应
•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可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但基本上可分 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这两种基本效应引发一系列的生理 治疗作用。
• 热效应
– 任何形式的电能都可以转变为热能。由电能转变为热能,这种热 称内源热,它有别于外源热,它不是由外界直接辐射或传导,而 是通过电能作用被组织吸收后产生的。
– 当正弦交流电的频率高于100kHz时,每个脉冲周期的时间就 <0.01ms,只占一个脉冲周期的1/4,即0.0025ms,因此高频电流 作用不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
• 电极(辐射器) 治疗时可以不接触皮肤
– 在低、中频电疗时,治疗电极必须紧贴皮肤,否则不能导电,因 为当电极不紧贴皮肤时,电极与皮肤之间形成空气间隙,皮肤、 空气间隙、电极就构成一个电容,皮肤相当于电容的一极,治疗 电极相当于电容的另一极,空气间隙相当于介质。
• 人体的许多组织成分具有电介质的性质,例如干 燥的皮肤、肌腱、韧带、脂肪、骨膜、骨质等。 电介质对直流电和低、中频电流而言是绝缘体, 不导电。
• 电介质没有自由电子,也不是离子,而是带有正 负电荷数量相等的分子,电介质中的正负电荷是 重合的,对周围不显电性,故又称无极分子。
• 无极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电 子向电场正电荷的一侧偏移;分子中带正电荷的 质子向电场负电荷一侧偏移。这时电介质分子的 正负电荷各偏一侧,这种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使无极分子变成有极分子(又称偶极子)。
• 随着高频电疗频率的升高,其热外效应更突出, 也产生了各自的作用特点。
• 高频电疗法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等疾患有 良好的治疗作用,对软组织损伤、退行性骨关节 病、支气管肺部炎症等也有良好的疗效。
• 但高频电疗法目前尚无客观、准确的治疗剂量指 标。
高频电的物理学基础
• 高频电磁场的产生
– 任何电场的变化都会在它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而任何磁场的变 化都会在它周围的空间产生电场。
– 在电容量相同的条件下,频率越高则容抗越小,电流容易通过。 – 低中频电疗机输出电压一般都在50V以下(负载电压),电流很难通
过几十万至几千万欧姆的电阻;高频电疗机输出电压一般都在 150v以上,电流很容易通过几十欧姆的电阻,因此高频电疗时电 极可以不接触皮肤(中波电疗法由于频率较低,治疗时电极须紧贴 皮肤)。 – 另外,高频电疗还有以电磁感应方式和电磁波辐射的方式作用于 人体,其电极(辐射器)也可以不接触皮肤进行治疗。
– 在低、中频电疗时,也存在电能转变为热能的问题,由于通过组 织的电压不高、电流强度不大,因而产生的热量很低,不足以引 起机体明显的生理变化,故对低、中频电疗不提它的热效应。
电磁波特性
– 电磁波具有波速和能量,波速近似光速,为 300×106m/s。
– 频率愈高,波长愈短,能量愈大。 – 高频电磁波波长的单位为米 (m)、厘米(cm)、毫米
(mm)、微米 (um)、纳米(nm)。 – 频率单位为吉赫(千兆赫,GHz)、兆赫(MHz)、千赫
(kHz)、赫(Hz)。
• 高频震荡电流的类型
• 在高频电的作用下,离子沿电力线方向移动,由于高频电 流的频率很高,极性变换很快,离子一瞬间被吸引,下一 瞬间被排斥,使离子在电极之间产生一种沿电子线方向急 剧的来回移动或振动,这种沿高频电场电力线方向来回移 动的离子产生的电流属传导电流。
• 在同一组织中可以同时存在电阻成分和电容成分。
– 例如,在肌肉组织,肌细胞间隙组织和细胞外液含有 水和电解质,能导电属电阻成分,直流电、低频电、 中频电、高频电皆容易通过。
在高频电流作用下人体组织的电磁学性质
• 人体各种组织对高频电流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导体、绝缘体 (电介质)、导磁体、电容、线圈等,但人体组织的结构成 分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同组织往往兼有多种电磁学 性能,因此在高频电作用下表现较复杂。
组织呈现导体或电容特性
• 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和其他各种体液含有大量水分 子、电解质离子(K+、Na + 、Ca 2+ 、Mg 2+ 、Cl + 、 HCO-等)以及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等,这些离子在溶液中 可以导电,称第二导体。
– 高频电磁场由高频振荡电路产生,后者由感应线圈和电 容器组成,给电容器充电,就会在电路中产生高频振荡 电流,其振荡的形式有四种
• 等幅振荡电流即振幅不变的振荡电流,如:短波、超短波、微 波。
• 减幅振荡电流即振幅逐渐变小致消失振荡的电流,现已不被采 用。
• 脉冲等幅振荡电流即有规律性间断时间的等幅振荡电流。其间 歇时间长于脉冲时间,峰值功率大干连续振荡。如:脉冲短波、 脉冲超短波、脉冲微波等。
• 脉冲减幅振荡电流:即有规律性间歇时间的城幅振荡电流,其 间歇时间长于脉冲时间。如:共鸣火花。
高频电的生物物理学特征
• 无电解作用
– 高频电流属正弦交流电,用于治疗时不论是连续波、 脉冲波、还是等幅震荡波、减幅震荡波,它们的基本 波形都是正弦波,正弦交流电无电解作用。
– 它不会像中频电疗那样可以用全波也可以用半波(经半 波整流)进行治疗,因此可以肯定高频电疗没有电解作 用。
高频电疗法
• 应用频率高于100kHz的高频电流作用于人 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高频电疗法。
• 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高频电疗有:达松伐 尔疗法、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 波电疗法、分米波电疗法、厘米波电疗法、 毫米波电疗法。
• 除达松伐尔疗法外,这些疗法都有共同的生物物 理作用:热效应和热外效应。
• 在高频电场作用下,不论硬性偶极子还是在高频 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弹性偶极子,都随着高频电场
极性的交替变化,偶极子的极性也随之发生交替 性变化,电场极性每变换1次,偶极子也随之取向 1次。
• 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作用下发生取向,实质上是偶极 子内束缚电荷在高频电场作用下产生相对位置的移 动。根据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偶极子内 的束缚电荷在高频电场作用下产生的定向移动就形 成电流,这种电流是在偶极子内的电荷位置相对移 动产生的,故称位移电流。
– 但肌细胞膜的电阻很高,属电介质很难导电,直流电、 低频电、中频电流不能通过。肌细胞膜内外是电阻成 分(导体),这样肌细胞膜着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高频电流可以通过细 胞膜,其电力线分布比低、中频电流作用均匀得 多。
组织呈现电介质或导磁体特性
– 只要每次产生的电场或磁场是变化的,那么电场和磁场就共同存 在,交替地互相变化,因此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是永远不可分割的 整体,称为电磁场。
– 电场(磁场)的变化越快,它所产生的磁场(电场)越强,所具有的能 量也越大,随着电场(磁场)变化速度加快(频率升高),它向空间传 播的能力增强。
– 频率超过100kHz的交变电磁场向空间传播的性能比较好,由于电 磁场的传播具有波的特性,因此高频电磁场又称高频电磁波,无 线电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射的电波属高频电磁波。
• 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
– 当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神经、肌肉时,不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 奋。
– 电生理学研究表明,用脉冲方波作用于正常神经肌肉运动点,脉 冲持续时间>0.01ms,才能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电刺激脉冲持 续时间<0.01ms,无论多大的刺激强度也不能引起神经、肌肉兴 奋,因为它达不到引起膜电位下降足以激活钠载体的时间。
• 位移电流在通过介质过程中所耗损的电能,称介质 耗损。
• 人体内某些组织成分具有磁性。
– 例如N、CO2、Fe等是顺磁性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后, 其磁感应强度比在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大,但人体也 有逆磁性物质,两者错综复杂地混杂存在,人体的导 磁系数接近1。
– 人的肢体可以被看作是套叠起来的导线环组成的,也 可以把肢体视为特殊结构的线圈,在高频电磁场的作 用下,由于电磁感应在肢体中产生感生电流,这种电 流的流动呈旋涡状,故称涡流。
• 无极分子在高频电场作用下变成有极分子是短暂 的,当电场作用消失后,它们又变成无极分子, 故这种偶极子又称弹性偶极子。
• 人体的某些组织成分:水、氨基酸,其分子的电 性结构就是偶极子,但它们之间的排列是无规则 的,对周围不显电性。这种有极分子本身的极性 不受电场的影响,故称硬性偶极子。
• 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使原先排列不规则的硬性 偶极子沿电场电荷方向有规则的排列起来,这种 现象称偶极子的取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