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大有名秘书

合集下载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二、秦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
(一)秦代的政体:三公九卿制 三公衙门: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太尉府 (二)秦代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 御史府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御史府的主要职掌: 1.受理公卿、百官和吏民对皇帝和中央政府 的上书。 2.负责对大小官员的监督和考察。 3.掌管版籍、地图等重要档案和律法档案。 4.受命代皇帝巡视各郡县,并监理郡务。 5.受命处理皇帝交办的特殊事宜。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第二类:参谋性质的秘书官
1.博士——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备皇帝咨询, 是皇帝的专职谋士。 2.给事中——立于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 事。 3.侍中——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近 臣。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四)中央各府衙、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官职 1.中央政府府衙秘书: 长史——协助主官处理公务,府衙秘书长 主簿——具体掌管府中的秘书业务。 2.地方政府秘书: 郡丞——兼管秘书工作 主簿——典领文书和处理日常事务。 记室令史——负责文书起草、保管、收发。 县丞——兼管秘书工作 书史——专掌文书起草、缮写和档案收藏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2.各类史官的作用比较 贞卜史官和作册史官偏重于在政务方 面为商王服务。祭祀史官和记事史官则 偏重于处理事务,而作册史官和记事史 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人员最为相近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3.商代史官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很高,商代文化以神为本,因 此神职史官的地位高于人事史官;商代 史官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 其活动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历史上的名秘书梳理

浅谈历史上的名秘书梳理

资料整理不易,仅供学习参考浅谈历史上的名秘书给我们的经验——屈原、荀彧的秘书生涯专业: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班级:12文秘Z学号:108306001姓名:卜思源[摘要]:秘书职业是从古到今,传承延续下来的。

从中国最早的秘书官、史官,再到汉代,为了削弱相权,设立尚书台等等。

使得古代秘书职业越来越规范,也证明秘书随着时代推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中屈原、荀彧、诸葛亮,等等都是当时对辅佐君王成就事业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是优秀秘书的典范。

[关键词]:秘书官职能力屈原荀彧纵观中国秘书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秘书”一词在古代曾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比如宫禁藏书、谶纬图篆[1]、官署称谓、官职名称等。

“秘书”一开始指的是书后来才演变成官职。

我国古代的官制复杂而多变, 而且常常名实淆乱, 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具体分析, 很难明确指出谁是秘书。

如果按照今天学术界的认识, 秘书大体上应具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近身(在领导身旁),二是综合,三是辅助,四是服务。

由此几点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古代的名人中有哪些人是典型的优秀秘书。

一、终身爱国的秘书长屈原屈原,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从初高中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他是一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我国还设立端午节专门纪念屈原。

他是不但一位伟大的历史名人,而且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政治家、秘书。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是《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屈原对吐故纳新,推行美政的政治理想的强烈追求,也是屈原一正所坚持走的道路,践行的原则。

㈠屈原的秘书官职:屈原生活于公元前339 年~公元前278 年。

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曾“为楚怀王左徒”,“左徒”就是楚国中央政府的秘书长。

兼管内部政治与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之才,明修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据说,从黄帝时代一直到西周,史官一直是当时主要的秘书职位,但由于到了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史官的秘书职能被裁减,工作重心渐渐转变为大事记录、档案管理和天文历法。

历史上才德兼备的秘书

历史上才德兼备的秘书

历史上才德兼备的秘书历史上才德兼备的秘书摘要:古代秘书人员是上位者的左右助手,是统治者不可缺少的助力之一,所以选择最为优秀的秘书自然就显的尤为重要。

由此古代秘书的才能显的犹为重要,只才秘书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才会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当然,秘书人员在具有专业知识水平时也需要品德的高尚,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秘书人员才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一个优秀的秘书必须同时获得统治者的信任与重用才能发挥他的能力。

在古代德才兼备的秘书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

秘书人员就像是帝王的智囊团一般的存在,他们为帝王出谋划策并且在帝王德行有亏之时极力劝阻,这类秘书人员的存在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德才兼备秘书人员古代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育孕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且也有许多完善的机制,如古代人才的选用在当时分为三种情况:世袭、举荐以及科举等制度的出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其中德才兼备是古代中国考核奖惩官吏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是十分重视官吏的品行问题,一旦官吏中出现了德行有亏之人便会被罢官或是流放,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便已经开始重视官吏的德行问题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五善五失”制度的提出。

而在之后的朝代汉朝时期更是汉承秦制,唐代之时还专门设立了考核机构,根据品德和才学两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评定官员等,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统治者对官吏的要求是极为严苟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秘书人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这也是古代中国涌现出大量优秀秘书人员的重要原因。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德才兼备的秘书人员吧!一、壮志未酬的秘书屈原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政治家且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

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很少有人知道屈原在秘书生涯所取得的成就,屈原曾经是楚怀王之左徒,而左徒一职则是中央政府的秘书长一职,屈原在任职左徒之时曾向楚怀王提出“美政”,他提出了一个极为美好的蓝图。

并且在楚国不敌秦国的兵力之时,屈原也曾提出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抵制秦国的兵马,这对于日薄夕山的楚国而言确实是一个有利的保国之道。

秉笔直书的秘书官——史佚和董狐

秉笔直书的秘书官——史佚和董狐

秉笔直书的秘书官——史佚和董狐秉笔直书的秘书官——史佚和董狐梅军编者按: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既是⼈们总结昨天的记录,⼜是⼈们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以史为鉴”,就是要联系我们的实践,⽆论是⼯作⽅法,还是为⼈修养,都要汲取前⼈的智慧,摒弃前⼈的陋习。

新开设的“⽂史天地”栏⽬将为您学习、了解历史知识和⽂秘知识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专栏将分两个系列全⾯、系统地介绍古代秘书知识和古代著名秘书⼈物,敬请读者留意。

如果要历数古代著名秘书,有⼈⾸先会想到仓颉。

据《史记》记载,仓颉是黄帝的主要秘书官——“史官”,因此,相传为汉字发明者的仓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秘书官。

但是,仓颉的事迹虽然见诸史书,但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并⾮实有其⼈,“仓颉”⼤约是古⼈对创造汉字作出重⼤贡献的⼀些⼈的统称;⽽仓颉的服务对象黄帝,也仅仅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其⼈其事并不能坐实。

国家政权出现后的夏、商两代,出现了国家编制内的秘书官职,商代后期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太史寮”,但是古籍中实有其名的秘书官仅有夏代末年的太史令终古。

据《吕⽒春秋》和《淮南⼦》等书记载,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荒淫残暴,就拿出保管的图法档案哭着进谏,⽽桀不但不改,反⽽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就带着图法档案投奔了商汤。

史书记载的终古的事迹仅限于此。

史书上记载⽐较详细的较早的古代著名秘书官,当推西周初年的史佚和春秋时期的董狐。

他们都以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精神为后⼈所称道。

“君⾔必录,君举必书”的史佚根据近代学者杨伯峻先⽣考证:“史佚即《尚书·洛诰》之‘作册逸’,逸、佚古通。

”史佚,就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作册史官”,即记录国王⾔⾏和朝廷重⼤事件的⽂字秘书(当时称“内史”)。

综合《国语·晋语》《逸周书·世浮解》《淮南⼦·道应训》等典籍的记载,史佚先后为周⽂王、周武王和周成王这三代国君当过史官,由于资格⽼、影响⼤、威望⾼,被当时的⾂民称为“四圣”之⼀(其他三圣是周公、召公、姜太公)。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秘书职位是与领导岗位相伴生的,有了领导才有秘书的存在,你知道秘书的发展历史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秘书职位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1、起源:炎黄殷商前提:A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B 文字书面信息的使用2、各朝具体情况原始社会后期:皇帝设“六相”,以仓颉为史官;尧舜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特点: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夏商周:我国秘书工作正式确立夏朝建立,制度完善,秘书产生,太史令、左右史、秩宗殷商: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西周:史巫分家,史官任秘书工作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特点: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秦汉:秦:御史大夫相当于眼下的秘书长汉: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特点: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汉魏:曹操改秘书为秘书令两晋:设秘书寺,下设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主簿官,形成完整秘书机构特点:汉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激烈,低级秘书提拔为高级秘书隋唐:隋:避讳“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改为内史监,门下省改为纳言唐: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唐玄宗:翰林学士,内相,学士型秘书军队:秘书官,参军地方:参事,主簿,书吏特点:要求高,科举,书法,文理判事,口才,外貌宋元:宋: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只有中书省参与机密,设枢密院元:曾设行中书省,行枢密院特点:a机构更繁杂,分工细密b军政分立,秘书工作分为枢密院,中书省c严格考选制度明清:明:内阁,六科,通政司,六书房,后期有司礼监清: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地方:师爷特点:已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的秘书工作体制,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1、清末:纯粹以“秘书”二字命名秘书工作2、辛亥:承政厅、秘书长、政府文秘3、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秘书工作,明文规定职责,加强文书工作4、新中国:适合社会主义的工作组织组织制度,秘书长、办公厅主任5、当代:公务秘书,私人秘书外国古代英:处理国王通信,处理机密的高官日:秘书是官职,中央政府一级的部长助理俄、法:秘密的文字材料近现代美:1、政府秘书、行政、法律、公司、经理、专业、技术、医学、教育、财经、通信、首席文字处理员、文字处理员2、秘书机构:白宫办公厅、国务院、对外秘书服务处、联合国秘书处3、秘书教育与考试,特许职业秘书考试4、社会、专业、智能化英:1秘书机构:内阁办公厅,内阁秘书处,内阁常务秘书,下院事物处、下议院长办事处2、职级种类:(政府、私人、公司)行政-执行-文书、办事员-助理3考试日:日本型秘书、欧美型秘书;公务-事务-外事-企业-私人级别:见习-初-中-高宫内厅-内阁官方-本府-大臣官房交谈机构官职化1.中国秘书官职化时代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古今中外秘书的故事

古今中外秘书的故事

古今中外秘书的故事(一)管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二)张良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是刘邦的军师。

其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并让张良选择3万房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说:“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

”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高祖已经封赏了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

高祖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就问道:“这是在说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祖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何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帮人夺取了天下。

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你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

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做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时诛杀,所以就相聚到时一起图谋造反了。

”高祖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祖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

我国古代秘书制度演变秘书素质与典型榜样组图

我国古代秘书制度演变秘书素质与典型榜样组图

我国古代秘书制度演变秘书素质与典型榜样组图在我国古代,秘书被称为史官、御史大夫、尚书、长史、主簿等,具有掌管图书典籍,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

私人秘书始于清朝,称幕客,也称西席、馆师、宾师等,俗语称为师爷。

是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

A.古代秘书漫谈古代中国皇帝的身边也有秘书,为朝廷撰写公文。

公文的形式五花八门,诏书,圣旨,甚至墓志铭,所不同的是,古代秘书撰写的是有偿公文。

开皇年间,隋朝开国元勋郑译复爵沛国公、位上柱国。

郑译在几年前被贬为隆州刺史,这次回京治病,隋文帝设宴招待他,宰相高颍等人都来作陪。

在喝酒言笑中,隋文帝忆起旧情,便当众宣布恢复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并当即指示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

高颍见郑译喜事降临,便开玩笑说:“笔干了。

”言外之意是要花钱买笔墨了。

郑译回答说:“我出外做地方官,这次因病请求回京,承蒙皇上批准便打马回朝,无一文钱在身,拿什么给你们…润笔‟呢?”隋文帝听罢大笑。

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润笔这个词儿便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作文受酬俗称稿费,古代则通常叫做润笔。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

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

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偿公文。

古代秘书撰写公文,和作家撰写寿序碑文一样,有时是可以得到赏赐、获得酬劳的,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中说,在宋初,秘书写公文“皆有润笔物”。

宋太宗赵光义时,还“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秘书办公的地方),每除官(任命官员)则移文督之”。

秘书领了俸禄,写公文却还要另外获酬,而且在宋朝还订立制度要大家共同遵守,这种做法确实让人费解。

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秘书的俸禄普遍很低,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杨亿是公文大手笔,长期在朝廷从事秘书工作,因为家贫,他曾经请求去地方上做官。

立功、立德又立言的一代名人秘书

立功、立德又立言的一代名人秘书

立功、立德又立言的一代名人秘书作者:华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0期摘要:刘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后人评价他为一位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伟人。

关键词:刘基;秘书;立功;立德;立言从我国古代开始,秘书就一直存在着。

所谓秘书,即辅助领导处理政务,具体从事文字的工作者。

如主簿、军中文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府幕宾都可称为古代秘书。

他们为皇帝或官员起草文书、整理文件,并有提出意见的机会。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后人将他与汉初张良、蜀汉诸葛亮并称为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下面我将从立功、立德和立言三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刘伯温的生平及其功绩。

一、立功——辅佐朱元璋统一中国完成帝业刘基23岁考中进士,在元代先后担任高安县丞、江西行省椽史、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官职。

当时反元起义此起彼应,刘基看到腐朽的元政权无可救药,加上自己在官场受到压制,便于1348年毅然弃官回到了家乡青田。

不久,朱元璋攻下金华、括苍(今丽水),多次盛情邀请刘基出山辅佐自己。

刘基看准朱元璋是各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于1360年来到应天府(南京)。

他见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便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全面论述天下大势和朱元璋宜采取的战略、策略。

他对时局精辟的分析,使朱元璋看清了战略方向,从此刘基就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朱元璋成就帝业,走的正是刘基给他设计的道路。

刘基的主要功绩有四点:1在政治上力劝朱元璋废小明王(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而自立。

刘基看出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就力劝朱元璋取而代之。

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树立起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雄心壮志。

2在战略上协助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的正确路线。

朱元璋占领应天后,势力范围局限于江浙一带,东西分别有张士诚、陈友谅的割据政权,均为劲敌。

许多人认为应该先收伏东边的张士诚以占据富饶的苏州、湖州地区,只有刘基持相反意见,坚持先灭陈氏,则张氏不足为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五大有名秘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准备写一篇题为“秘书为什么能成功”的博文。

在此之前我想跟各位网友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名秘书。

他们的成功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史上最牛秘书——NO1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

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

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

《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

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

为齐国始祖。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

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史上最牛秘书——NO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

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

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

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

张良力陈其弊。

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

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

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

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惠帝六年病卒。

谥号文成侯。

史上最牛秘书——NO3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史上最牛秘书——NO4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

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

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史上最牛秘书——NO5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异母兄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权臣。

霍去病死后他升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汉武帝赏识在公元前87年病危时立八岁弗陵为太子时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辅佐少主。

霍光职业生涯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于公元前85年封博陆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