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合集下载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恶性疟原--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体小结实,圆形,不
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内脏毛细血管
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排列不规 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
2/3至3/4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灰尘和染色液的色素沉着误认为疟色素:可依据颗粒性状、大小、色泽、有无核与胞浆的结构 来鉴别。也可转动微调,看是否在一个平面,不在一个平面一般不是疟原虫。
细菌:很相疟原虫的核,但球菌形体较大,边缘光滑,与红细胞不在一个平面。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水中原虫:可看到核、胞浆和空泡,似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但无疟色素,而空泡多如网眼即 可区别。
恶性疟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大配子体为新月形,小配子体为腊肠形。核居中,疟色素围在核周,外为一圈胞浆。 此外,还可见配子体的胞浆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疟色素,或核和胞浆均消失,只留下 一些疟色素
疟色素
间日疟色素为黄褐色,细小,杆状或结成粗大颗粒,分布不均。 恶性疟的色素为金黄色,颗粒细小,结成块后呈黑褐色,配子体色素粗大,分别核周。 疟色素与原虫在一水平面上;有立体感;色泽特殊,只有单色;
谢谢大家!
谢谢!
雌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致密,探红色, 新月形,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
偏于一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在
中央;胞浆深蓝色;疟色素块围于核周
雄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虹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 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疟色素散在 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疟色素围于核周
大滋养体: T
三日疟:P.m
裂殖体:S
蛋形疟:P.o
配子体:G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白细胞残核和幼稚红细胞残核:白细胞破裂散出的颗粒,易误诊为环状体的核,但看不到胞浆。 白细胞残核和幼稚红细胞残核为兰色,与疟原虫胞浆相似,与其它红的或血小板巧合在一起,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谢谢各位!
有18~36个裂殖子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与三日疟相似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虫体呈边缘锯齿状 的圆形
有6~12个裂殖子, 有6~16个裂殖子 排列呈菊花状
配子体
雌性核偏于一侧,致密, 雌性呈新月形,雄性呈 与间日疟相似 雄性位于中央,疏松 腊肠形
与间日疟相似
疟色素 黄绿色,短杆状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色 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色 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 一边。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 细 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可见茂氏小点。
大 小: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
均18~24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蓝色。 色 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 细;核1~2个;
•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 ,分布均匀,数目较多, 鲜红色薛氏小点。
大 小:较大。 胞 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
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 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

疟原虫

疟原虫

1 . 潜伏期(incubation): 自疟原虫子孢子侵入到疟疾首次发作。
其长短与虫种、虫株、 子孢子数量、感染途径及机 体免疫力有关。
2 . 疟疾发作(paroxysm) : 疟疾的典型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
寒战 高 热 出汗、热退三个连续阶段。
裂 殖 子 RBC碎片 代谢产物
发作机理:红内期裂殖体成熟胀破RBC
2 . 免疫学诊断:IFA 、IHA 、ELISA
3. 分子生物学 : DNA探针、PCR
五 . 流 行:
1 . 分布 :呈全球性;
高疟区:北纬25°以南; 中疟区 :北纬25~33°; 低疟区:北纬33°以北;
西北地区:无疟区。
2 . 流 行 环节: ⑴ . 传染源 :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 、带虫者;
清除 ,这种免疫力随之消失 ;
⑷ . 免疫逃避 : 部分疟原虫可与宿主的保护性抗体共存,
而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现象 。 机理: 寄生部位、 抗原改变、 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性
四 . 实验诊断:
1 . 病原学诊断:厚血膜法:注意采血时间:pf于
发作开始即采血,pv、pm于发 作数小时至10小时后采血最好
发热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内源性热原质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吞 噬 产 生
疟疾发作是有周期性的,其周期与其疟原虫红内期裂 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间日疟周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 小时,恶性疟为36~48小时。 3. 疟疾的再燃与复发: ⑴ 再燃:与残存在红内期的疟原虫再次大量繁殖有关。
⑵ 复发:由红外期原虫(迟发型子孢子发育产生的裂殖子)
烈头痛、肾衰,死亡率高。
7 . 疟性肾病 (Ⅲ型变态反应 ): 8 . 其他: ⑴ . 先天性疟疾 ⑵ . 婴幼儿疟疾 ⑶ . 输血性疟疾

疟原虫形态图片

疟原虫形态图片

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
生命周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括在红 细胞内的裂殖生殖阶段和在肝细胞内 的孢子生殖阶段。
传播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蚊 吸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后,疟原虫在 按蚊体内发育成熟,当按蚊再次叮咬 人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从而感染 人体。
地理分布与流行区域
地理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和部分中 东地区。
针对疟疾高发人群,可选用预防性药物,如氯喹、甲 氟喹等。
治疗药物
一旦出现疟疾症状,应立即使用治疗药物,如青蒿素 类药物等。
药物选择
根据疟原虫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和当地流行病学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
控制传播媒介
01
02
03
防蚊措施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 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 使用蚊帐等。
环境治理
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环境 ,减少蚊虫数量。
媒介监测与控制
定期监测媒介密度,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蚊虫传播。
THANKS
流行区域
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在某 些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
• 由于我无法直接绘制图片,我将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示疟 原虫的形态特征。
03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 由于无法直接展示图片,我将描 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疟原虫是 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具有细胞质 和细胞核。在显微镜下,疟原虫 呈现出多种形态,包括环状、双 环状、伸展和配子等。这些形态 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有助 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
通过将血液接种到适合疟原虫生长的培养基中,观察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确诊疟 疾,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

疟原虫形态

疟原虫形态
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 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 紫红色。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恶性 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 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 观察全血膜有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 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 典型,则最好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 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恶性疟。 23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24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环状体
pvR 大小:约占RBC的1/3 部位:RBC里少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核:大、较松、两核少见 胞浆:较粗、不规则
pFR
约占RBC的1/5
RBC的边缘 、常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小、致密、两核多见
纤细、规则
42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形态区别
pvR
pFR
PFR
43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色素的比较
•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8
薄血膜中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 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 2.1 未成熟裂殖体 ( i核m开m始a分tu裂re又称sc裂h殖iz体o前nt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 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进行鉴别。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体小结实,圆形, 体小结实,圆形,不 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内脏毛细血管
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 36个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 18~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 2/3至 2/3至3/4
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RBC直径的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鸟飞状”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恶性疟原虫 大滋养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Hale Waihona Puke 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