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合集下载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
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喧哗与骚动中迷失自我的现象。

书中
提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压力和不安,这些都是喧哗与
骚动的产物。

人们在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
心的声音,迷失了自我。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的喧哗与骚动对人们
的影响。

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快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迷失了自我。

我们应该停下来,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
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应对喧哗与骚动的方法,比如冥想、
放松和寻找内心的平静。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喧嚣是
非常有帮助的。

只有在保持内心平静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社会的喧哗与骚动,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的来说,《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籍,它提醒我
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方式和幸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从中受益。

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

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

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9年。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一)“人生如痴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这是一本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很难抓住作者的思绪,着重的是心里活动描写。

它不是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管生活直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有人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现实性的时间感。

所以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尽管他写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难把他们之间故事情景联系起来。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家庭的女儿凯蒂。

虽然全书没有以她的视角来单独成章,可是她却息息相关渗透到每一个人物的行动中。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因为凯蒂的风流成性,爱恨交加,悲愤溺水自杀。

康普太太是自私冷酷的“病人”,她在意的一定只有她自己,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拖累了整个家庭,也加快了康普生一家的没落。

凯蒂生活在被压抑的黑暗中,摆脱“闺秀”束缚,却走过头,风流放荡,与男生幽会有了身孕,然后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不过她也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可怜的是那个也叫昆丁的私生女。

可笑的父母没有征求她的意见生下了她,痛苦悲哀注定伴随着她的一生。

幻灭后的明天,正如文章所说,“在痛苦中诞生,在疾病痛苦中长大,在腐朽中死去。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为您整理编辑喧哗与骚动读后感,欢迎阅读。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初读《喧哗与骚动》,感觉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这样组织的。

后来才知道这种写法叫做“意识流”。

总体感觉好混乱,好糊涂啊,完全没有章法,各种片断,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织在一起。

如果没有译者大量的注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说实话,即使看了下面的注解,还是不太清楚福克纳到底在这本书中要表达什么思想。

我想,也许正如这题目的来源莎士比亚里的《麦克白》里说的那句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这本说,也是“痴人”福克纳的梦靥呓语,没有什么意义吧。

我人生没意义,你还得活下去;读完一本书,即使没什么想法,也还得写读后感。

同一部小说,有人对作者的艺术技法条分缕析;有人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构故事诞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样猜测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还有人拿它与别的小说做一番可有可无的比较。

这几者,当属于职业评论家之流。

而我读小说,仅限于故事本身和语言文字。

如同欣赏美人,不宜用手持手术刀的医生的眼光;欣赏美景,不宜用科学家解释眼睛成像的方法。

那我就把自己从开始到结束,谈谈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描写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

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

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于1912年病逝。

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

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

她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和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要围绕着康普森家族的衰落展开。

通过对康普森家族三个子女班吉、昆丁和杰生的描绘,福克纳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父权制度、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所吸引。

班吉虽然智力低下,但他却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昆丁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而努力,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杰生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家族的诅咒。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喧哗和骚动。

小说中描绘的城市生活充满了喧哗和骚动,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喧嚣的都市中奔波劳碌。

这种喧哗和骚动不仅仅是指城市的嘈杂声音,更是指社会中种种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去迎合社会的规则和标准,这种迎合往往让人感到压抑和焦虑。

而在这种喧哗和骚动中,人们的人性也逐渐被扭曲和侵蚀。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往往会做出一些不道德和不理智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的灵魂。

读完《喧哗与骚动》,我深深地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喧哗和骚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的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我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我们应该学会在喧哗和骚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努力去
改变这种现状。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
和谐和美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不被世俗的喧哗所迷惑,不被社会的骚动所动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从昆丁,到康普生家,到美国南方社会,都沉浸在一种朦胧混乱的进行中。

所有人在人生喧闹中过完了这一生,但没能给世界留下任何色彩。

康普生是奇怪的不能称之为家的家,人与人间是支离的,缺失了家人之间的连接纽带。

这一大家子里,除了被唾弃的名字都不能提起的凯蒂(凯瑟琳),没有一个会“爱”。

他们之间,在依靠一种家族的名誉连接。

实际上就是极度个人自私的外化。

从父母辈开始,康普生夫妇,没有任何妻子与丈夫的意识,他们是对方的冰冷的陌生人,康普生先生表面整日对康普生太太的弟弟毛莱冷嘲热讽,实际上也是对其背后家族的不屑。

康普生太太的口头禅几乎就是:“感谢上帝,杰生你是唯一一个不像康普生家的人。

”俩个人,死守着自身早已落魄下去的家族荣光,形成相互的对立。

康普生太太在整个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在许多的作品里、人生里,温情就在母爱的角色里起始,是让人生故事显得鲜活流动的光。

但在康普生太太这里,这丛温暖的灯火熄灭了,她是一块巨大的寒冰。

除了杰生,她没给自己的孩子施舍过一点点的爱,她说班吉是“上帝对她的惩罚”言语行动里处处是对他的厌恶;昆丁像康普生先生,是为了她而去自杀;凯瑟琳从来没有她那种“咱们这种人家的女子”大家闺秀的样子,后来更是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名字的耻辱;杰生是她“花了两年”矫正“坏习惯”的孩子,因此深受她的信赖与喜爱,可也因为她从没有停止过的标签思想“不是康普生”与他的亲人割裂的彻彻底底。

母性角色的缺失,让这个家庭残破而尽显冰冷。

使每一个孩子都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康普生先生的存在镜头份量少的可怜,形象零星的存在于班吉的记忆里,思想则留存在昆丁混乱的思想中。

他对孩子,表面是温和的,没有康普生太太的尖刻,但实际上只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放纵,他昏昏醉醉的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人生虚无消极,毫无意义,就像沉醉在感叹吟诵人生的诗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能力担当去给孩子爱。

他不仅没有站稳自己父亲的角色,反而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三个孩子(昆丁、凯蒂、班吉)与母亲的矛盾。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喧
哗与骚动的世界中的成长和挣扎,让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
人际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他在喧哗的城市中,不断面对各种诱
惑和困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和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
人们深刻地思考了当下社会的喧哗和骚动,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如
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定。

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主人公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在现
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喧哗与骚动的世界中,人们
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忽略了与他人的真诚交流和理解。

这让人们反
思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如何在喧哗的环境中保
持真诚和善良。

通过阅读《喧哗与骚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喧哗
和骚动,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定。

同时,
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如何在喧哗的
环境中保持真诚和善良。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更加
深刻地理解了当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也让我对自己的生
活和人际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自己在喧哗与骚动的世界中保持独立和善良。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现代社会中的喧哗和骚动进行深刻的剖析,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现状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小说中描述了现代社会中的喧哗和骚动,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追逐着名利和物质,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需求。

在这种喧哗和骚动中,人们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生活的本质,迷失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独白的描写,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生活方式和社会现状的反思。

我们是否也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在喧哗和骚动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是否也在追逐名利和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需求?我们是否也在现代社会的喧哗中失去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读完《喧哗与骚动》,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喧哗和骚动固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平衡内心的声音和外部的喧哗,
如何去关爱和理解他人。

只有在这样的反思和选择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生活的本质,找到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喧哗与骚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喧哗和骚动只是现代社会的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选择。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自己的内心声音,平衡喧哗和骚动,关爱他人,珍惜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倾注了许多心血,也是他最钟情的作品。

小说书名取自于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场,在这一场中,主人公有一大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自在梦想破灭、家破人亡时所流露出的绝望、虚无的情绪,与处于没落、解体中的美国南方子弟的心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人生如演戏,世界是荒漠”的创作思想。

《喧哗与骚动》通过对康普生家庭成员的遭遇变故和日趋颓唐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反映了美国南方庄园主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和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覆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进行了批驳。

《喧哗与骚动》的创作以美国南方大地为根基,表现了南方新旧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作品最富有光彩的部分是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与描摹,揭示出身处困境的人的痛苦与不安、将对南方历史的追溯、反思与人物的失落、沉沦、挣扎一一融人作品之中,使作品多义朦胧、内涵深远。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福克纳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

有评论家指出:“他是人的内心活动的挖掘者和表现者,他虽然也描绘了一些社会状况和人物的外在行动,但是他最擅长并成为自己艺术特色的还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的。

”人的内心世界是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喧哗与骚动》在表现这方面内容时显示出了高超的技巧。

在前三章里,作者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真实,展示人的感受、情绪、联想等种种意识流动的痕迹,尤其是对人物的异化人性、病态心理、扭曲性格予以了充分的展示。

班吉的基于精神疾患产生的混沌、错乱的痴呆型意识流,精神濒临崩溃的昆丁自杀前产生的理性色彩与绝望情绪交织的情意型意识流,满怀功利心的杰生冷静又偏执的理性意识流以立体交叉的复合方式呈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的意识彼此映衬、相互交融,形成了从直觉虚幻到理性明晰的全方位意识形态,使作品具备了无穷的张力。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运用神话原型的作家,他总是“试图在集希腊一罗马,希伯来一基督教因素之大成的人类神话和现代历史之间建立一种普性的关系”。

《喧哗与骚动》是他运用神话的一个范例。

他以基督受难周的事件为原型,为小说安排了一个对应的神话结构,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

小说中1928年的三个日期,正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和复活节,昆丁自杀的1910年6月2日则是圣体节的第八天。

因此,康普生家的历史便与基督受难的历史产生了关联,增添了作品寓意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每一章里都有与基督经历大致平行的内容,基督的圣洁、庄严正好反衬出了康普生们的卑微、萎靡,他们违背了基督临终时对门徒的告诫:“你们要彼此相爱。

”爱的匮乏使家庭分崩离析,使他们陷入困境,耶稣基督的受难、复活拯救了人类,康普生们却走向了毁灭,反讽意味不言而喻。

此外,夏娃的堕落引发了人类的灾难,凯蒂的堕落则导致了康普生家的覆亡;小昆丁私奔出逃的情景与耶稣复活的场面是相似的……这些神话原型的运用更有利于表现南方社会的历历史命运和人类的精神危机,并将作品主题升华到探讨人类命运的高度,使作品从平凡、浅近走向了超越与永恒。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2初读《喧哗与骚动》,感觉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这样组织的。

后来才知道这种写法叫做“意识流”。

总体感觉好混乱,好糊涂啊,完全没有章法,各种片断,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织在一起。

如果没有译者大量的注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说实话,即使看了下面的注解,还是不太清楚福克纳到底在这本书中要表达什么思想。

我想,也许正如这题目的来源莎士比亚里的《麦克白》里说的那句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这本说,也是“痴人”福克纳的梦靥呓语,没有什么意义吧。

我人生没意义,你还得活下去;读完一本书,即使没什么想法,也还得写读后感。

同一部小说,有人对作者的艺术技法条分缕析;有人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构故事诞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样猜测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还有人拿它与别的小说做一番可有可无的比较。

这几者,当属于职业评论家之流。

而我读小说,仅限于故事本身和语言文字。

如同欣赏美人,不宜用手持手术刀的医生的眼光;欣赏美景,不宜用科学家解释眼睛成像的方法。

那我就把自己从开始到结束,谈谈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描写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

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

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于1912年病逝。

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

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

她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和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

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颓败、冷漠气氛,使她从一个“南方淑女”变成了轻佻放荡的女人。

凯蒂的沦落给他家庭,给她的三兄弟造成里毁灭性的影响。

第一部分是从班吉的角度来写的,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个先天性白痴。

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岁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

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海里。

所以,在他的叙事当中,常常是混乱的,叙事到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因为当中的一些事物,联想起另一件事。

如果没有译者的注解,我还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事。

但我还好奇,译者又是怎么知道班吉讲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联系上下文也看不出。

看来,我的智力水平真的是很低啊。

但通过班吉的讲叙,我还是可以了解到,班吉对姐姐凯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部分是从康普生家族的长子昆丁的角度来叙事的。

他是一个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为家里买了一块很大的地的缘故,也就是说,他能进哈佛,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而是金钱。

刚开始看这部分的时候,还有点纳闷,昆丁虽没有高智商,但他的脑子应该比班吉好很多吧。

为什么他的讲叙也这么不正常吗?后来,看了一些评论,知道昆丁在讲这段的时候,精神也处于极度的亢奋之中,因为他在考虑自杀的事情。

想想也对,一个要自杀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里去。

从他的讲叙中,我发现昆丁其实很善良,他给一个吉普赛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

后来虽然被她家人误以为是昆丁要拐卖这个小女孩,但他也没有为他的这些善行辩解几句。

他也非常的爱他的妹妹,凯蒂失身后,他也要决定跟她的男人决斗。

虽然他跟那个男人最终没有决斗,但他因为由于对那个男人因对凯蒂的侮辱的愤恨而产生的勇气,还是很容易看出他对凯蒂非常的在乎。

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凯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还是她的贞洁?如果真的爱凯蒂,应该在凯蒂失身后,更加的关心、安慰她。

而不是选择自杀,在地狱里与她相遇。

也许,这就是一个要选择自杀的人的逻辑吧,看完这本书后,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还是有点庆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人的逻辑要明白晓得一个非正常人的思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但写到这里,我又有点疑问,那些“疯子”的思维,有谁能真正懂的呢?难道是他们的同类人吗,但“疯子”本身都已经丧失或混淆了思辨的能力了,又怎么晓得别人的想法呢?所以我很好奇。

福克纳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到底是想写给谁看的?第三部分是从杰生的角度来叙述的。

杰生应该可以说是康普生家族里面比较正常的一个人,因为他既不是白痴,又没有自杀的念头,更没有一些放荡的行为。

但他既生为康普家的人,无论康普生太太怎么说杰生好,他还是继承了家普生家我认为一些共性的思维特点:疯颠的,非正常的,疯狂的。

杰生的“疯”我觉得是因为他的自私自利、贪婪无情所造成的。

这点在现实中也还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地位,确实会导致精神失常。

通过杰生的讲叙,我发现杰生绝对是恶的代表。

他阻扰姐姐凯蒂对她女儿急切的想念之情,并且还利用这点来给自己生利。

别说他跟凯蒂是亲兄妹了,即使他跟凯蒂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一个常人也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的。

但就杰生的这样一个人,作为康普生家族的权威康普生太太还不对地夸杰生好。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没落的必然性。

福克纳有一个信念,或者更恰当地说有一个希望:每个人迟早都会接受应得的惩罚。

而自我牺牲不仅随之带来个人的幸福,而且也增加了全人类的善行。

这样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这部经典意识流之作的理解,也更进一步理解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

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

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

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

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

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

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资产者们的价值标准,在作者笔下,又何尝有什么新兴、向上的色彩呢?联系福克纳别的更明确谴责“斯诺普斯主义”的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暄哗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解体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虽然这部经典的意识流作品读起来较为晦涩,结构复杂,寓意较深,是对我们读者耐心的较大考验,但其繁复的小说结构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让人惊叹,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小说的语言。

有一些诗一样跳动的语句,片面夸大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当时的气氛,表达了复杂了心情,或者突出了某种细腻的感官感受。

有些语句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班吉明是个痴儿,但是嗅觉十分灵敏;昆丁想自杀,所以十分亢奋。

小说的这两个部分,这种让我眼睛一亮的语句尤其多。

长久以来,我痴迷于这种美辞妙句,就像一般的女性喜欢外形别致色彩艳丽的衣服和摆设,也像书法家痴迷于文字自身的形体。

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个人缺少遣词造句的才情。

这种缺乏,就像一个只知道穿配发的制服的人,不懂得各式各样的其它衣服中的流行元素和搭配技巧。

好的小说,经常随手翻几页,总不会让人失望,总能发现一些妙极了的描写和陌生化的诗一样的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