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宋代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其变化和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举制的范围扩大,从原来的少数人变成了广大考生,从而拓宽了官僚体系的晋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普遍参加。
二是考试内容的变化,从原来的文字考试变成了综合性考试,考查考生的文学、哲学、历史、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三是考试形式的变化,从原来的纸笔考试变成了现场考试,考生可以在考场上直接回答问题,更加符合考试的客观性要求。
四是考试分数的变化,从原来的绝对分数变成了相对分数,以百分制来衡量考生的表现。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给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普遍参加,拓宽了官僚体系的晋升通道,提高了社会的普及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而改变了封建社会中继承式晋升的传统。
其次,科举制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考试内容的变化促使考生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推
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最后,科举制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考试的普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晋升,从而拓宽了政府的管理队伍,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果。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阶段(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朝,但其规模和范围较小。
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开始发展,并以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为主,进士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2. 完善阶段(宋元明时期):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加入了贡士科目,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元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了贡士科目,将科举考试的难度加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3.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明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考试内容包括诗、文、经、史等多个科目,选拔范围广泛。
然而,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贪污和弊端,加上科举教育的僵化,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的考察逐渐减弱,致使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废止和改革(清末和现代):清末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失衡,被认为不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探索改革科举制度,但未能成功。
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科举制度被废止,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完善、
衰落和废止与改革的过程。
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分子的选拔和教育发展,但随着制度的僵化和弊端的暴露,科举制度最终被淘汰,让位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完整版)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一、发展背景: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宋元朝又根据自身朝代的实际情况,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科举的种类宋朝的科举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
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
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
三、考试内容的分类常科和制科。
常科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诸科。
制科为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文科和武科。
武科的考试内容为先骑射后策问,,其中策问决定去留,弓马区分高低。
成人科和童子科。
童子科规定,凡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儿童,由州官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中试着赐进士出身或同学究出身。
四、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的变化和发展1、扩大科举名额(1)唐朝进士科,每榜入取人数很少。
但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张,每榜人数多达百人。
(2)宋朝科举除照例录取之外,还增设了特奏名(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身)。
(3)在扩张名额的同时,又提高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
及第后可直接做官,不需要像唐朝那样还必须通过吏部考试。
2、确定“三年一贡举”宋朝科举考试时间,最初没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宋英宗平治三年,确定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
3、殿试成为定制殿试始于唐朝,但是没有成为制度。
为了录取的公平,宋代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宋真宗时,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武等为同出身。
宋神宗时,第一、二等为赐进士及第,三等为赐进士出身,四等为赐同进士出身,五等为赐同学究出身。
南宋时变成,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南宋的殿试影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为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制度,内容如下:建立别头试。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唐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
这两个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演变和,下面将从政策背景、制度设置、考试形式、选拔标准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首先,唐朝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在大唐盛世之后,国力强盛的条件下,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以提高国家的人才储备而制定的。
它的制度设置主要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明经举人制度。
进士科是通过唐代的乡试、会试和殿试进行,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才能获得进士科的资格,成为官员的候选人。
明经科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僚的后备干部,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书,通过明经科考试的人员可以获得明经举人称号。
明经举人与进士不同,他们不具备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但在后来逐渐失去作用。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科举制度的背景是宋朝国力的衰落,需要选拔更多的人才来维持国家的发展。
为了解决官员的滥发问题,宋朝科举制度的设置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科举制度的设置从原先的三个考试阶段减少为两个,即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第一轮考试,主要通过孝廉制度选拔考生,乡试通过后即可获得举人称号。
殿试是最后一轮考试,主要选拔进士,通过殿试的考生有机会成为官员。
其次,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宋朝科举制度注重考试内容的,除了经书之外,注重考察候选人的实际才能和国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在选拔标准方面,唐宋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同。
唐朝科举制度对考生的选拔标准主要是看重其才干和知识水平,通过考察学问的广博程度来评判候选人的优劣。
而宋朝科举制度则注重考察候选人的品行和政治道德,例如考察他是否贪污、廉洁、体恤民情等方面。
这种倾向在宋代更加明显,科举制度开始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专利,类似平民百姓很难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总结起来,唐宋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唐朝科举制度注重选拔优秀人才、重视学问,设置了进士科和明经科。
宋朝科举制度在考试形式和选拔标准上进行了调整和,将科举制度逐渐革新为以政治道德和品行为重的选拔制度。
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措施

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措施一、科举制的背景和意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则是科举制度最为成熟和系统的时期。
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措施,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设立进士科宋朝建立了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核心。
进士科的选拔对象是士人,通过参加礼部的殿试和各地的乡试,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会试决定合格者。
进士科的设立,使得选官的标准更加明确和公正,避免了一些人脉、背景等因素的干扰。
三、推行乡试制度宋朝推行了乡试制度,将选拔对象从士人扩大到了普通百姓。
乡试是在地方举行的选拔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参加殿试。
乡试的推行,为士人以外的人才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使得科举制更加民主和开放。
四、设立府试宋朝设立了府试,对乡试合格者进行一次选拔,确保进士科的质量。
府试由地方官员负责组织,考察考生的政治能力和行政才能。
府试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排除不适合担任官职的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五、加强考试监察宋朝重视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加强了对考试的监察。
设立了监考官,负责监督考场秩序和考试流程,确保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同时,加大了对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发现的舞弊者进行严惩,维护了科举制度的权威和威信。
六、完善礼部的组织和管理宋朝完善了礼部的组织和管理,使其成为科举制度的核心机构。
礼部负责组织殿试、会试等考试,并参与选拔官员的过程。
礼部的完善,提高了科举制度的运行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合格人才能够得到选拔。
七、加强教育培训为了提高考生的素质和能力,宋朝加强了教育培训的力度。
设立了国子监和太学,培养人才,为考试提供优秀的人员。
同时,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八、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宋朝科举制度注重考察官员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才干。
在考试中增加了政策论述和实际案例分析等内容,考察官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举措使得科举制度更加贴近实际,选拔出的官员更具实践能力。
我国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关系演化进程及启示

我国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关系演化进程及启示一、科举制度的演变1、首先来看看宋代的科举制宋代科举制像是唐代的加强巩固版。
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代,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使科举规模和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第一,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科举成为取仕正途。
这个似乎更加公平公正了,也更加扩大了庶族参政的权利。
第二,考试规模扩大,录取人数增多。
第三,考试内容改革。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贴经、墨义、诗賦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
第四,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一试第五,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第六,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一锁院试:主考官一旦受命,立即住进宫殿,与外界隔离,防止主考官漏题,二,别头试,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时应该另立考场,别靠别派考官。
三,糊名试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起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也叫做弥封或封弥第四,誊录制。
考生试卷,心疼超后接受批改,誊抄后的试卷叫朱卷,园内的试卷叫墨卷。
这种对考试公平公正的维护,似乎和现代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考察的知识面是大大增加、内容也不同了。
2、元代的科举制。
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民族歧视日益明显,科举制度日趋严厉,最重要的特色是规定从朱熹的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严重的僵化了世人的思想。
3、明代的科举制明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确立了八股取士制,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程序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第二,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第三,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主张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从此学校教育与科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科举制度在汉代的最初形式是由朝廷设立的官方考试,用来选拔政府官员。
汉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选拔出一部分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范围考试,最终确定官员的选拔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
唐代时,科举考试已经转变为以文选文为主的制度,考生需要参加文科考试,通过后才能晋升为文官。
科举考试的题目涉及文学、史学、经学、法学等多个科目,要求考生广泛学习,全面发展。
宋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化。
宋代政府推行了制科考试制度,设立了更多的考试科目,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军事学等。
同时,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也扩大到了各个社会阶层,甚至农民和商人也有机会参加考试。
元代时,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些变革。
元代的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实践能力,考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特殊的科举考试,如军事考试和电仪考试,用于选拔与政府相关的专业人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晋升途径,对于官员的选拔影响巨大。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行,会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进入殿试,最终确定官员的资格和级别。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贵族特权、程式化的考试内容等,但它也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广泛公平的选拔机制,让许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为国家做贡献。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作用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作用宋朝对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那可真是意义非凡啊!在宋朝之前呢,科举制虽然已经存在,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宋朝就开始对它进行各种改革啦。
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以前啊,那些当官的基本都是世家大族的人,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
但是宋朝改革科举制之后呢,不管你是富贵人家还是穷得叮当响的家庭出身,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
就像范仲淹,他家里也不富裕,可是通过科举就能够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抱负。
宋朝科举制的改革和发展也让文化教育更加普及了。
大家都想着要去参加科举,那读书识字就变得超级重要啦。
于是呢,各地的私塾、书院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孩子们都在努力读书,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那叫一个浓厚啊。
而且啊,科举考试的内容不断丰富,这也促使人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像经义、诗赋、策论等方面的知识都得掌握。
这样一来,文化知识就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从政治方面来看,宋朝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素质相对更高。
因为考试的过程比较严格,能够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些官员进入官场后,对宋朝的政治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治理地方或者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这可比那些靠关系当官的要强多了。
再说说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吧。
因为科举成了一条光明大道,所以人们更加重视学问和品德的修养。
大家都觉得一个人要是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所以呢,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家庭里也是鼓励孩子读书,要是哪家孩子读书读得好,那在街坊邻居面前都特别有面子。
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创作要求,促使很多文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像苏轼、欧阳修这些大文豪,他们也是在这种科举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文学艺术能够那么繁荣,科举制的改革和发展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770.30单位代码:10452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系(院)指导教师2012年4月11日摘要宋代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承袭隋唐科举取士的基础上,规范考试程序,改革考试内容,完善考场制度,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为后世明清两朝所继承。
宋代科举制的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扩大了取士范围;进一步打破了门第限制;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发展;影响Abstract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on th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lays the role of the link, by the suit and tang dynasti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ake, bas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onditions need to development, gradually from content to form to reform and perfect, and for the later two inherit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ong dynasty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produced a series of influenc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take and; further broken family limitations; Centralized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Key words:The Song dynasty;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目录一、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得到加强和规范 (1)(一)殿试制的确立 (1)(二)铨选的废止 (2)(三)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 (2)二、宋代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举措 (3)(一)“锁院”制度 (3)(二)“弥封”制度 (3)(三)“誊录”制度 (4)(四)其它举措 (4)三、宋代科举考试内容以“经义”代“诗赋” (5)四、宋代科举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 (5)(一)录取名额增加.................................................. (5)(二)门第观念进一步松弛 (6)(三)中央集权制得到强化 (6)五、参考文献 (7)六、谢辞 (7)经历唐末五代十国五十余年的分裂割据再度一统的北宋王朝,面临的不仅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社会境况,同时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
内有武将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蛮族威胁边境,伺机进犯。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谋求长治久安,当局统治者以“尚文抑武”作为当时的基本国策。
宋代统治者大规模选用文人入仕,而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高级官吏的主要方式,这样宋朝统治者秉承隋唐时的选官用人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以适应当局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得到加强和规范宋代的科举取士程序在承袭隋唐的基础上,为了削弱世家大族对科考的影响,进一步笼络文人士子,进而废除铨选制,设立殿试制,并形成了为明清所沿用的三级考试制度。
(一)殿试制的确立殿试始于唐。
史载“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
殿前试人自此始”[1](P15)。
然而,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制度。
直至到了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才在省试之上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
关于设立殿试的原因,在《宋史·职官志》里记载得很明确。
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日方知贡举,太祖疑其取士失实,照顾同乡。
正好有人告发李日方用情取舍,太祖于是从下第考生中选出195人,连同李日方取中的那些人,一同在御殿复试,以诗赋考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
最后录取进士26人。
不久,李日方等人都受到惩处。
此后, 殿试遂为常制。
在殿试确立之前,所有的考试都由官员进行审核,考官被称为考生的“宗师”或“座主”,进士也自称考官的“门生”。
太祖实行殿试的目的, 是为了尽量削弱世家大族把握科举取士的权利,也是为了削弱考生和主考官之间的紧密关系。
殿试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科举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有利于防止官员营私舞弊,同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铨选的废止宋代科举制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自唐以来的铨选被废止了。
由于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吏部也就无权再进行考核。
按唐制,士子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做官。
要做官,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铨选”。
拿唐代的铨选来说,就需以“身”、“言”、“书”、“判”为选人标准。
“身”就是要求身体健康,相貌端庄。
“言”就是善于言辞辩证,“书”就是考察书法,“判”就是考察如何处理狱讼。
因此有不少的士子就被挡在这道门槛之外。
如唐代大名鼎鼎的韩愈,三次参加铨选均以失败告终,十年不得为官[2](P31-32)。
而到了宋代,为了优待士人,放松录取的门栏,规定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还可直接授高官。
(三)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由于殿试制度的确立,北宋遂形成了发解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
起初还沿用的唐代时的每年一岁举,已不符合当时宋朝的社会需求。
因而,在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定制为“三岁一贡举”[3](P114)。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在当年进行殿试。
到了南宋以后,还出现了“琼林宴”,即是皇帝为新科进士宣布名次并设宴款待的活动,为后世所仿效。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明清时期三级考试分别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二、宋代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举措宋代建国后,统治者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期科场考试中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科考的公平性,以求最大限度地选拔国之栋梁。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如下:(一)“锁院”制度宋以前,主考官在得到任命后,并不立即入院,而是在外大肆收取考生的贿赂和请托,以致取士时有所取舍。
面对这一现象,“锁院”制度孕育而生,并得到了后来统治者的强化。
在科举考试前把“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便立即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将他们直接从殿廷锁于贡院之中,直至科考结束。
这样有利于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泻露试题的现象。
(二)“弥封”制度弥封又叫糊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制科中,但当时并未形成定制。
到了宋代,糊名制越发完善。
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初考官所定的等第等部分用纸糊封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
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
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解决考官看到亲友子弟姓名时徇私判卷的问题。
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根据徐规、何忠礼二人合撰的《北宋的科举改革与弥封制》一书可以追查到,最早实行糊名的是殿试,始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其次是省试,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再次是州郡发解试,始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最后是开封府、国子监及别头试,始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
(三)“誊录”制度朝廷实行弥封制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考官想要徇私舞弊的情况,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另一种科场舞弊的手段,即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以此让考官来辨认与自己有联系者的试卷,以提高其成绩。
于是,“誊录”制度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写一遍,并设对读官负责校对工作,且派专人监场,最后再交给考官,其用意无非是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四)其它举措《新唐书·选举志》云:“开元二十四年,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别试”开始于唐,到宋代才成为科举定制,普遍推行于解试、省试。
“别试”,是针对特殊人群,即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主要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提拔无能子弟。
在考场中为了防止考生之间进行相互作弊,宋代实行“按榜就座”,即指在考试前一天由考官排定考生座位号,张榜公布,考试时,由监门官按姓名引考生入考场,按号就座。
同时要求,考生不得随意换座,此法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在省试中实行,后来推广到解试和殿试。
此举同时也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为后世所沿用。
代笔之禁始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宋代统治者加强重申力度,一旦发现考生找人代笔一概永不录用。
宋以后,历朝历代都把禁代笔作为科场的一项重要规定。
这有利于保证科举考试公正无私,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继烛之制初行于唐代的省试,即允许考生入夜燃烛继续考试。
宋代取消了这一制度,严禁继烛,规定省试考生“除书案外、不处茶厨、蜡烛等入,如酉后未就者,驳放之”[1](P60)。
解试和殿试亦如是。
这样,在光天化日下,考生就比较难作弊了。
除此之外宋代还严禁考生挟书,就是考生不得在考试期间私自挟带违禁书册进入考场,只要发现考场内有考生挟书,都给予严厉处罚。
同时宋代还严格禁止传义行为。
“传义”指考生之间以言语或文字传达题义。
如宋太祖乾德二年,就有下旨规定,如果在考试过程中与其他考生进行口头交谈,发现立即退考,不再录用。
三、宋代科举考试内容以“经义”代“诗赋”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诸科,其中进士科的地位最为重要显赫。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主要以诗赋取士。
但时间一长,这种科考取士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
为了迎合这种考试要求,当时的考生只注重追求文学创作,对现实政治漠不关心,缺乏实际的行政管理能力,没有经世之才。
面对这种情况,从北宋中期起,不断有人提出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的要求,如仁宗时,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发起的“庆历新政”,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
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中关于科举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罢黜明经诸科,只以一门进士科录取考生,并要求以经义取代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来为国选拔经世治国之材。
在其形势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取士。
虽然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他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废除,却把以经义取士的这项改革内容保留了下来。
这说明以“经义”代“诗赋”的改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宋代科举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一)录取名额增加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
唐文宗时更明文规定: “岁取登第者三十人”[4](P10),所以唐诗里有“桂树只生三十枝”、“三十仙才上翠微”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