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朱雨泽
接受美学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朱雨泽

接受美学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朱雨泽张卿媛当今,有很多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不懂抽象艺术、当代艺术,其实这主要是没有接触过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和接受研究。
它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五名文艺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的研究理论。
曾在80年代传到中国,但并未对中国文艺理论及美学产生影响,至今艺术界几乎知道这一概念的少之又少。
接受美学的贡献在于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以实证主义为主的作者自我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二十世纪30年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因加尔登在他的文学作品“解剖学”中已涉及到读者问题。
之后被称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舍克洛夫斯基也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
美学客体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与作品中的模式融合。
同时,哲学家加达默尔毕生追求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他认为解释学也包括美学,它沟通心灵间的距离,并揭示与其他心灵的疏异性。
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提出“接受美学”这一概念。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未完成品。
我们认为艺术品也是如此,特别是当代艺术的非具象的作品,展示在每个观众面前作品才算完成,作品的意义和想象空间必须由观者来完成。
所以作为接受美学与传统美学理论不同的有以下两点:第一,艺术作品在未与观众见面时,是种孤立状态;作品展示后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即融会了观者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
第二:作品独立存在时是以自然符号和人文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展示之后则存在于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从另一个角度论述,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
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它出现在20世纪的后半期。
现代主义在西方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出现,强调科技进步、个人解放和自由思想。
现代主义也带来了问题,如过度的理性和功利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现代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这些问题,构建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从现代后现代主义到别现代主义,我们首先要了解现代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现代后现代主义拒绝绝对真理和确定性,强调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它批判现代主义的大敘事和意识形态,并尝试恢复个体的纯真体验。
现代后现代主义追求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关注边缘化群体的诉求,强调社会的包容和公平。
现代后现代主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它过于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忽视了客观现实和共同价值观。
现代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主义,但也容易导致真理的相对化和道德沦丧。
现代后现代主义关注文化多样性,但也容易导致文化碎片化和价值混乱。
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思潮,这就是别现代主义。
别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后现代主义的一种修正和发展。
它试图在承认相对主义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稳定的价值基准和共同价值观。
别现代主义注重对话和沟通,强调多元共融和社会的凝聚力。
它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秩序。
别现代主义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观。
它强调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但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别现代主义试图超越文化碎片化的问题,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
它鼓励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开展跨文化的对话和合作。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80年代西方服装潮流变迁的启示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80年代
西方服装潮流变迁的启示
任利民
【期刊名称】《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0(017)004
【摘要】分析了西方文化思潮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对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服装潮流的变迁的影响,反思中国60年代以来服装潮流的演变,为中国服装的发展提供借鉴。
%Analyses the transition of western fashion trends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which influencedthe evolution of fashion trends of China since 1960's.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fashion.
【总页数】4页(P259-262)
【作者】任利民
【作者单位】浙江工程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浅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服装潮流的多元化 [J], 唐燕
2.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20世纪文学回眸(上) [J], 杨深
3.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20世纪文学回眸(下) [J], 杨深
4.理论的焦虑“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J], 王颖
5.设计美学与都市文化的连缀\r——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文化潮流的形成 [J], 张秀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
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
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
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
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
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
现代主义之后的之后——当代建筑现象的解析

现代主义之后的之后——当代建筑现象的解析
姚之瑜
【期刊名称】《浙江建筑》
【年(卷),期】2013(030)006
【摘要】现代建筑经过百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设计与思潮百花齐放的阶段、建筑思潮一枝独秀的阶段,以及建筑创新层出不穷,建筑思潮却集体沉默的阶段.今通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围要素的影响来梳理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根源以及当前建筑现象,来阐述目前建筑思潮整体缺失的内在原因.希望以此在当前缤纷繁荣的建筑发展环境中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姚之瑜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
【相关文献】
1.现代主义之后,千奇百怪的当代建筑 [J], 黄山
2.现代主义之后——当代艺术,后现代主义? [J], 徐琛
3.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概念简述 [J], 叶金梅
4.从“物理之后”到“伦理之后”(下)——“元亨利贞”诠释意涵解析 [J], 赵中伟;
5.从“物理之后”到“伦理之后”——“元亨利贞”诠释意涵解析(上) [J], 赵中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别现代主义,这是一段由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交织而成的故事。
这些思潮纷至沓来,席卷了整个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艺术、文化和现实的观念。
现代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欧洲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的兴起以及政治经济的动荡,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和个体生活的意义。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观念冲突的创新作品,试图寻求更纯粹、更真实的表达方式。
现代主义以自由创新、个体表达和对传统的批评为特征,通过拆解传统形式和颠覆常规观念,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和文化风貌。
随着现代主义逐渐变得普遍和常见,一些艺术家和思想家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对于现实的理解能力。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兴起,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框架,探索更为多元、流动和模糊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观念,拒绝传统的、一元化的解释和权威性观点。
它质疑普遍真理和固定的意义,认为现实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也反映了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在西方艺术知识分子的启发下,一些非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认同。
别现代主义的概念由此而来,它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流,揭示文化的变革和转化。
别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中心和边缘思维,呼吁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同。
在中文语境中,这些思潮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自20世纪初以来,许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在中文文化领域展开了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别现代主义的研究和探索。
他们通过翻译、评论和创作,将这些思潮引入了中国并与传统文化进行了对话。
一些作家如鲁迅、余华和莫言,在小说中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传统的批判;一些艺术家如徐冰和许魏洲,则通过绘画和雕塑创作,发出对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别现代主义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的风暴。
这些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文化视野。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由“内在引导”的社会,主要是由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定来引导行为,
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由“他人引导”的社会,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他人引导”的实质则是整一性,不能容忍个体与他人有任何差别。
二是价值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死亡”
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巴尔特(《作者之死》)反对把作者看成是作品意义的最终确定者,拒绝理性、知识、法则。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既然“人”已死亡,价值也就无依附之所,因为价值总是与主体的人相关的。
尼采“超人”
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
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以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权利、颠覆传统,反主流、反文化、反传统、否定一切终极价值为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以“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概述整体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涵盖很多方面的概念。
大致分这几个部分来理解它吧。
首先是哲学层面的后现代主义。
核心内容是对传统哲学观念里那些绝对真理呀、宏大叙事的怀疑和颠覆。
比如说过去的哲学可能会追求一个普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像康德认为有一些先天的道德律是纯粹不变的,但后现代主义就会想,真的有这种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文化、所有历史时期的绝对真理吗?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看待道德的标准就会大不一样呢,就像有的原始部落认为群体共享财产是正常的道德行为,而现代商业社会却强调私有制。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也是很有特点的。
主要包括对现代主义那种单纯功能主义和简约至上理念的挑战。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强调简洁的线条、单纯的功能划分,像国际风格的摩天大楼,以实用性和简洁为主要特点。
后现代主义建筑则开始加入各种装饰元素,把历史建筑风格中的一些元素融入进来,以一种戏谑和混合的手法体现。
比如迈克尔·格雷夫斯设计的迪士尼酒店,它没有现代主义建筑那么严肃,建筑外观有五颜六色的装饰,还有类似古典建筑的柱式这些元素。
文学方面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展示场。
它打破传统文学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
经典的线性叙事结构经常被打乱,不再是有头有尾按照顺序讲故事。
像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故事讲述是支离破碎的,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时间先后顺序也是混乱的,没有按照常规的开头- 发展- 高潮- 结局这么来。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经常会混淆高雅和低俗艺术之间的界限。
像安迪·沃霍尔,他把日常生活的物品,比如罐头,进行大量复制,变成艺术品,这就打破了一般观念里只有经典的绘画、雕塑那些才算得上艺术的理念。
对了还有个方面也能体现后现代主义,就是文化批评领域。
它质疑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和群体的压制。
比如说对待女性文学或者少数族裔文学,以前主流文化可能会忽视或边缘化它们,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会发掘这些小众文化的独特价值,给边缘群体发声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呈现自然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未来朱雨泽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追寻真理的实践过程,或说是试图接近真理的本质过程,真理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
艺术的性质和本源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和美学领域的课题。
人类所有伟大的艺术变革都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的。
艺术的核心本质就是在于创造,就是探索生命的内核、彰显人生的价值。
艺术家若不视创造为艺术最高追求,若不以创作为人生之终极价值,那么他的艺术人生就根本不存在任何意义。
今年9月24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博物馆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9)》展览,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
英国作家爱德华*多克斯在《展望》上发表文章说:“这等于是正式宣布后现代主义的死亡与终结”。
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之后将是“本真主义”,这个“本真”是哲学美学的概念。
我和李广明等人也多次探讨后现代艺术之后是什么,以及超越后现代主义的中国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它因该是:呈现自然,在这个前提下探索艺术的形式发展,通过艺术的方式传导尊重自然并批判工业的思想,这是对艺术反思的必然。
其实后现代主义在国内始终是被误读着,现在也好在是,它在国际上已成为过去时了。
在中国艺术领域里,许多西方现当代艺术探索的学术课题,国内现在还尚未涉猎,比如从哲学和宗教层面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探寻,对人类的心理空间与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相互规律的揭示等等。
在国内纯水墨艺术的探索以及材料自律性和呈现艺术本体精神等课题也是极少数艺术家开始涉猎。
人类的视觉艺术在20世纪从具象到抽象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之后成长、成熟的或在这时期进入创作高峰的艺术家,多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的创作反映出对艺术发展史的自觉意识和对艺术理论问题的重视和探索。
在当代西方艺术中,艺术家自身强烈的个人痕迹和后现代的符号印迹,正被慢慢淡化,逐渐将主观成分剥离的特性成了体现当代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与科学始终是密不可分并同步发展的。
今天,能够表现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数码艺术更是西方当代艺术新的潮流,传统的架上绘画在20世纪末一度被排挤为了一个保留品种,似乎丧失了它曾经拥有的至尊地位。
那么“架上”艺术和其它平面绘画还是否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成了困扰全球艺术家的最大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终结是谁要终结了后现代主义?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先天包含着一种悖论和必将自毁的种子,在它的内在逻辑里就有着自我毁灭的因素。
现代文化工业的兴起使得文化生产、精神生产全面地商业化了,在中国甚至教育都被产业化。
所以在今天,连高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艺术精英、思想精英等等都可以“批量生产”了,新的所谓思想家、艺术家一年又一年地被大批量地从学院制造出来。
另一方面,真正的艺术家们和思想家们的艺术创作,以及精神创作比以往更多地受制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艺术创作和精神创作活动被强行纳入到了一定的意识程式之中。
艺术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艺术还存在个性吗?随着艺术与非艺术,学术与非学术,艺术与生活、理论与生活,艺术品与艺术性商品界限的日益消失,艺术、学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正日益受到生活化、平庸化、程式化的处置。
所有的文化行为首先被要求并被当作是一种商业行为。
艺术的学术活动、精神创作活动首先被要求遵循的是商业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
科学活动、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和其他精神创造活动都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价值意蕴和固有的社会地位。
科学家、艺术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于某种特殊精神财富的探索者和创造者,而成了为填补人们的空虚而进行批量生产中的商品化的特殊生意人、工匠、奴性服务者。
他们成了迎合社会中各色人等之特殊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的可怜小丑。
特别是艺术评论家完全是奴性地为了钱而在胡说八道,中国当下的其他的文化活动也是在追随这一状态。
上世纪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后现代主义,并且使之成为一股颇具有吸引力的思潮。
由于“现代社会是可怕地复杂和复杂地可怕”,特别是早期的后现代主义便采用一种拒斥的逃避的虚幻化的态度来对待现代世界:“把现代世界变成一堆感觉或技巧问题,宣称这个世界的不可知性,甚或不存在;或者逃出这个世界而躲进青春期;或者把它保持为一部小说……或虚幻,或真实,像其他小说一样,或者对这个世界采取偏执狂的态度。
”如此等。
由此,后现代主义便在当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并且很快地向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渗透开去。
但是近几年的后现代理论家也在修正着他们的观念,在批判“超人”思想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的同时,使自身的理论逐渐形成与完善,试图引导人们在宗教之外寻找精神家园,这些为超越后现代主义打下了基础。
西方选择本真主义我们选择呈现自然,呈现本真传统绘画是“再现客观”,也就是人类“模仿的时代”的写实艺术,它的最高追求是忠实地再现客观。
虽然说摹仿是艺术的起源,摹仿是可以激起人的快感以及求知欲望的。
但摹仿有其局限性,它只是较低级的求知体现,而将其从低级转变成智慧的过程就是艺术逐渐走向现当代的过程。
现代艺术是“表现主观”,它是主客二分哲学的产物,它彰显主观的巨大性、优于其它物种的智慧性,但却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破坏性。
在主观表现至上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就是“现代艺术”时期,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表现”,即主观表现。
现代艺术通过畸形的人体、分裂的性格、变态的心理以及不和谐的意象、机械性的律动等,真正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及冲突,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创伤,现代艺术只是用形式上的丑来否认这个丑的世界表层的美。
在主观表现膨胀的时代也恰恰是工业时代鼎盛时期,人们认为人无所不能,人可以战胜自然,艺术家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扭曲着主题和主体,包括在色彩方面的使用。
当代艺术的主旨应是“呈现自然”,“呈现本真”。
在后工业时代人类的智者发现了工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破坏,提出了消解与遏制人类主观无限膨胀的问题,提出了颠覆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论,而应该是主客合一问题等,西方哲学家发现这些问题早在中国的道哲学里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呈现自然”,再造“第二自然”,这本身就是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和一般的现代艺术创作形式及理念。
“第二自然”是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第二自然”借用于西方美学的术语。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第二自然”是对奥德布李特“第二位的新的对象”、庄子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景融合”、禅宗富有精神性内涵的“境界说”等内容进行熔铸和提炼,而形成“第二自然”。
我们认为这个的“第二自然”也是超越主客二分、“主客合一”思想的结晶,是对今人具有特别的方法论意义。
在这里“第二自然”是画家对自然界之规律先存之心中,然后表之于“手”的艺术展示或呈现,这要求细致观察大自然、研究透视学、掌握光和影的技术、应用色彩原理,通过对这些科学手段的使用,并以自然的真实性规律的掌握来呈现大自然,力图获得如同自然本身的艺术效果。
西方后现代主义之后是“本真主义”,我们中国当代艺术将是呈现自然主义。
人类工业化社会在全球普遍实现,部分地区和国家进入到后工业时代,面对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严重的事实,20世纪后半叶起,后现代哲学和生态哲学美学相继出现。
后现代哲学与生态哲学美学彻底地颠覆了现代哲学观与价值观,认为现代哲学的主客二分论是错误的,必须要超越的,人类不能将自己独立于自然之外,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当代哲学(后现代哲学)认为人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存在之网和生命条链,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单独抽出又不改变其特征的。
今天的地球人应摒弃人类“自以为是”的、“高于一切”的愚昧性高贵,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不再是被人类改造、役使、敌对的对象,而代之以一种平等和被尊重的面貌出现。
后现代哲学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性的审美关系,把自然看作自由存在的生命主体,并蕴含着自然是有内在价值,包括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思想。
特别是生态哲学美学认为自然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
即使一粒花粉,微小得几乎不为人类所察觉,它依然有它自己高贵的存在理由。
它落到尘土中,顽强地、倔强地开出小小的花朵,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恰恰回到了道家的哲学和禅学境界里来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艺术必然走向哲学早在几百年前黑格尔就断言:艺术必将走向哲学。
我们认为今天的艺术探索也肯定是与今天的哲学研究是同步的。
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是当代哲学家们的共识。
在艺术界最前沿的学术就是呈现自然。
我们认为当代艺术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掉具体的形与色,甚至是“去掉绘画性”,将物质世界最本质的规律抽取出来加以呈现或使之呈现。
这就是禅家讲的“去执著”。
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不是无道理无意义的抽到绘画性语汇和元素,他首先来自哲学和美学的修为与修养,即抽掉了内容只注重形式。
西方艺术家最早认识到这一学术问题的是波德莱尔,他的审美性思想包括了审美的自律意识、和审美的创新意识。
审美的自律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观上,他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论断,认为艺术是自在自为的。
在写给他自己母亲的信中说:“我一贯认为文学和艺术追求一种与道德无涉的目的,构思和风格的美对于我已足矣。
”艺术去掉了原有的绘画性,就必然要走向哲学。
呈现自然----中国艺术的未来主攻方向有目共睹的是: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长,经济稳步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也从温饱型逐渐向小康迈进。
在今天的中国作为生活的另一层面,精神生活的空间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提高精神生活的环境仍被一些因素左右着,要化解这一问题还必须从哲学层面上来考虑。
文化与艺术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可以消解大众与管理者的矛盾。
在当代的中国的艺术家们千方百计地在找寻着艺术的新发展方向。
呈现自然的艺术作为学科交叉的产物,综合集中的体现了这种发展的人文意识。
知本时代的个性化追求、生活的艺术品位、思想的自由、对整个人类大环境的担忧都成了当代的绝对话题。
因此后现代之后的艺术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呈现自然的生态艺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忧虑和思考。
文化的碰撞更是普遍存在。
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定要纳入西方的逻辑和语境中吗?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重建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价值颠覆”的过程,即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意义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