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耳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耳鼻咽喉科的应用解剖生理ppt课件

A
41
3.顶壁: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并有 多数细孔,外伤或手术时易骨折致脑脊液 鼻漏或颅内感染。
A
42
4.底壁:即硬腭,与口腔相隔。
A
43
三、鼻窦(nasal sinuses)
• 为鼻腔周围颅骨含气空腔。
• 按其所在颅骨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窦 及蝶窦,共四对。
• 由骨、软骨构成支架
A
34
危险三角区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外鼻静脉与海绵A窦的关系
35
二、鼻腔(nasal cavity)
(一)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 鼻阈: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粘膜交界处 。
A
36
(二)固有鼻腔
1.内壁: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软骨 (septal cartilage)、筛骨正中板组成。
A
52
第三节 咽的应用解剖生理
• 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 上起颅底,下达环状软骨平面下缘,相当
于第6颈椎食管入口平面 。
A
53
一、咽的划分
• 咽分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A
54
A
55
(一)鼻咽部(上咽部) (nasopharynx,epipharynx)
鼻咽侧壁 :咽隐窝(A 鼻咽癌好发部位) 56
A
12
A
13
(2)肌肉:即镫骨肌与鼓膜张肌。 (3)韧带:听小骨借韧带固定于鼓室内。 (4)鼓室神经:镫骨肌神经 、鼓索神经 。
A
14
(二)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亦称耳咽管(auditory tube),是沟通鼻咽腔和鼓 室的管道。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ppt课件

面神经的应用解剖
↗ 锥体束(双侧)↘ 面神经皮层中枢
核 ↘锥体束(对侧) ↗
面神经
↗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
↘ 同侧颜面下部肌肉
面神经的分段:共分8段
_ 运动神经核上段 _ 运动神经核段 _ 小脑脑桥角段 _ 内耳道段(10mm) _ 迷路段(2.25~3mm) _ 鼓室段(11mm水平段) _ 乳突段(16mm 垂直段) _ 颞骨外段
晕加重
伴发症状
伴耳胀满感、耳鸣 多无耳部症状、多伴中枢症
耳聋及恶习心呕吐
意识状态
无意识障碍
可有意识丧失
自发性眼震 水平旋转或旋转性 粗大、垂直或斜行、方向多变
与眩晕方向一致
发作持续时间 持续数小时到数天 持续时间长、数天一到数月
可自然缓解或恢复
前庭功能检查 可出现前庭重振现象 可出现前庭减振或反应分离
╰—(内耳)—╯ (迷路后) (大脑皮层)
骨传导
_ 正常听觉功能中,由骨导传入耳蜗的声能甚微,无实用意义,但在耳聋鉴别 诊断中非常重要。
_ 途径有两种传导方式: 移动式 压缩式
外耳生理
_ 收集声波
_ 辩别声源方向
中耳生理
_ 变压增益: (听骨链1.3∶1) (鼓膜—镫骨底板、 前庭 窗55∶3.2=17)=22.1倍,约 27dB.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刘翔
耳的应用解剖
F 耳分为外耳、中 耳及内耳三部分。 中耳、内耳位于 颞骨内。
F 颞骨由鼓部、岩 部、乳突部、鳞 部及茎突组成。
F 耳廓 F 外耳道
外耳
耳廓
F 由软骨、皮肤、韧带及肌肉 构成。
F 表面标志: F 皮肤:前紧后松,薄且血供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总论-解剖与生理

清除鼻腔异物
鼻腔内纤毛能够将异物排出鼻腔,防止进入喉部和气管。
咳嗽反射
喉部和气管受到刺激时,会引起咳嗽反射,以清除异物或 刺激物。
THANKS
感谢观看
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 半规管等,负责感受机体 姿势、运动状态及头部位 置。
耳蜗
负责将声音从听骨传导到 大脑,是听觉传导通路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CATALOGUE
鼻部解剖
外鼻解剖
鼻梁
外鼻的中央隆起部分, 由鼻骨和额骨的鼻突组
成。
鼻翼
外鼻两侧的软组织部分 ,可以扩张和收缩,帮
助调节气流。
鼻孔
鼻腔的开口,位于外鼻 的底部,是气流进入和
颅,下连胸椎。
椎间盘
02
位于相邻的两椎骨之间,起到缓冲和稳定的作用。
神经根
03
颈部有许多神经根,它们从脊髓发出,支配头颈部的各种运动
和感觉。
颈根部解剖
胸膜顶
位于颈根部,是胸膜的一部分,对肺和气管起到保护作用。
锁骨下动脉
是颈部的主要动脉之一,为头颈部提供血液供应。
胸导管
是淋巴管的一部分,收集头颈部的淋巴液,注入到左静脉角。
3
调节温度和湿度
鼻腔内的黏膜能够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以适应身体需求。
发声与共鸣功能
声带振动
喉部声带受到气流冲击 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共鸣扩音
喉腔、咽腔和鼻腔形成 共鸣腔,对声音进行扩 音和调制。
语言形成
通过调制声带振动和共 鸣腔的大小,形成不同 的语音音素,进而形成 语言。
吞咽保护功能
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和支持。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大纲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大纲课时安排1.耳鼻咽喉科学绪论及疾病总论3学时2. 鼻应用解剖及临床、病症学2学时3.鼻科先天性疾病及炎性疾病3学时4. 鼻出血、鼻息肉及鼻肿瘤2学时5.咽科学解剖及病症治疗学2学时6. 咽科炎性疾病及OSAHS 3学时7.喉科学解剖及病症治疗学2学时8. 喉科炎性疾病及喉肿瘤3学时9.气管食管科学3学时10. 耳科学解剖及生理2学时11.耳科炎性疾病及并发症4学时12. 梅尼埃病、面瘫及耳聋3学时3.头颈外科概论4学时第一章鼻科学教学目的一鼻腔与鼻窦的应用解剖:掌握鼻部重要解剖构造,鼻腔及鼻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了解鼻腔、鼻窦与眼眶、颅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二鼻与鼻窦检查法:掌握额镜、鼻镜的正确使用,了解外鼻检查及鼻腔检查时正确所见,了解鼻腔、鼻窦X线、CT等影像学检查。
三鼻腔炎症:掌握慢性单纯性鼻炎与肥厚性鼻炎的鉴别,了解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
四鼻窦炎症:掌握急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要点,了解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上颌窦穿刺冲洗法,药物置换疗法和手术等)。
五鼻科急症:掌握鼻出血的常见病因及处理,了解鼻骨骨折,鼻腔异物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六熟悉鼻中隔偏曲的诊断和治疗。
七熟悉鼻息肉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八鼻肿瘤:熟悉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那么,熟悉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处理原那么。
教学内容一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外鼻、鼻腔、鼻窦的解剖构造,鼻腔血管、神经及淋巴分布,鼻腔的生理功能。
二鼻出血及鼻外伤鼻出血的病因、诊断及处理原那么,鼻骨骨折的诊断及处理。
三鼻腔炎症性疾病急慢性鼻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
四鼻变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鼻息肉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治疗。
五鼻窦炎症性疾病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那么。
六鼻-前颅底肿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表现及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那么。
第六篇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授课教师: 尹晟编写时间:2008-7-1第六篇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一)耳廓:注:借韧带、肌肉、软骨、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一般与头颅约成300夹角,分为前(外)面和后(内)面,前面凹凸不平,后面较平而略凸。
1、耳轮、耳轮脚、对耳轮、三角窝、耳垂、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骨支架,外覆软骨膜和皮肤。
耳的解剖3、临床意义:(1)皮下组织少,血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
(2)皮肤与软骨膜连接较紧,耳廓软骨与外耳道软骨部相连,因而外耳道炎症时压迫或牵拉耳廓可产生剧痛。
(3)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连接,中耳手术循此作耳内切口可不伤及软骨。
(4)耳廓的长轴与鼻梁平行,可作为耳廓整形手术的依据。
(5)易致冻伤。
(6)血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耳郭表面标志(二)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1、外耳道稍呈S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耳道或鼓膜时应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便于检查;但在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下牵引。
2、因鼓膜位置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
在外耳道的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较窄称外耳道峡部,外耳道异物多停留于此。
3、外耳道的前方为颞颌关节,外耳道炎症时,张口及咀嚼可引起疼痛。
(三)外耳的神经:1、下颌神经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前半部,故牙疼时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
2、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3、其他:来自颈丛的耳大与枕小神经,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四)外耳的血管与淋巴:1、血供:外耳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上颌动脉供应外耳道。
2、淋巴: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的淋巴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各章重点

第二篇鼻科学第一章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1.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2.外鼻:①由皮肤,骨和软骨组成。
②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故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成为危险三角区。
③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3.鼻腔:鼻腔经鼻内孔和鼻前庭交通。
鼻前庭后界为鼻内孔,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易发生疖肿,皮肤和软骨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明显。
①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个壁。
内侧壁组成: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版,犁骨和上颌骨腭突。
②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病理状态下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
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③鼻内镜手术操作一般在中鼻甲(筛窦内侧壁标志,分前后两部分)外侧进行,以免损伤筛板出现脑脊液漏。
④中鼻甲最常见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
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嗅裂),鼻甲和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
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名钩突和筛泡。
两者之间有半月形空隙,名半月裂孔。
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名筛隐窝。
⑥由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
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4.鼻腔黏膜包括嗅区粘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泌浆液,辅助嗅觉)和呼吸区黏膜(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黏膜下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分泌形成粘液毯)。
5.鼻腔血管:①眼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
②上颌动脉:蝶腭动脉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动脉。
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耳应用解剖生理学
of the Ear
颞骨 (Temporal Bone)
Lateral view of the temporal bone
Medial view of the temporal bone
耳的分部
外周
中枢
外耳
Outer Ear
中耳 Middle
前壁
颈内动脉壁
( Carotid wall)
咽鼓管
( Eustachian tube)
后壁
☺乳突壁 ( Mastoid wall) ☺鼓窦入口 ( Tympanic aditus) ☺锥隆起 ( Pyramidal eminence) ☺鼓索神经 ( Chorda tympani nerve)
上壁
耳蜗的感音功能
Hair Cells
• Outer Hair Cells
• Inner Hair Cells
• OHC movie
平衡生理 Balance
• 直线运动(Linear motion) • 旋转运动(Rotary motion)
半规管功能
球囊、椭圆囊功能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波
颅骨
声波
锤骨 砧骨 外、内淋巴 螺旋器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镫骨 前庭窗
听神经 听觉中枢
鼓膜及听骨链的生理功能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膜面积:镫骨底板面积
– 17:1 • 锤骨柄:砧骨长脚
– 1.3:1 • 放大22倍 • 提高25dB
咽鼓管的功能
• 维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 引流作用 • 防声作用 • 防止逆行感染功能
• 声反射
咽鼓管 Eustachian Tube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和生理护理课件
耳部护理
01
耳部结构
02 耳部清洁
03 听力保护
鼻部护理
鼻腔结构
保持通畅
预防过敏
咽喉部护理
咽喉结构
饮食调整 呼吸道保护
CHAPTER
耳鼻咽喉常见疾病及护理
耳部常见疾病及护理
耳部常见疾病 护理措施
鼻部常见疾病及护理
鼻部常见疾病
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等。
护理措施
保持鼻腔通畅,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预防感冒和过敏,及时就医治疗鼻部炎症和出血。
咽喉部疾病预防与保健
咽喉部疾病预防
咽喉部保健
WATCHING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和 生理护理课件
•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学 • 耳鼻咽喉生理学 • 耳鼻咽喉护理学基础 • 耳鼻咽喉常见疾病及护理 • 耳鼻咽喉疾病预防与保健
CHAPTER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学
耳部解剖
耳部结构
外耳
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 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 要作用是收集声音。
咽喉部常见疾病及护理
咽喉部常见疾病
护理措施
CHAPTER
耳鼻咽喉疾病预防与保健
耳部疾病预防与保健
耳部疾病预防
耳部保健
鼻部疾病预防与保健
鼻部疾病预防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中,避免过度干燥; 定期清洗鼻腔,保持鼻腔通畅;避免接 触过敏原。
VS
鼻部保健
进行鼻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锻炼, 提高免疫力;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嗅觉生理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呼吸生理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吞咽生理
总结词
吞咽是人体将食物或液体送入胃内的生理过程。
耳鼻喉解剖
耳廓(auricle)
结构 外耳道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软骨部(外1/3)
骨部(内2/3)
皮肤 神经
血管 淋巴
皮下组织少、耵聍腺 下颌神经的耳颞支 迷走神经的耳支 其它(颈丛) 颞浅动脉 颈外动脉 耳后动脉 上颌动脉 引流至耳周淋巴结
耳廓(auricle)
• 创伤时可引起软骨膜 炎,导致软骨坏死, 耳廓变性。 • 血管表浅,皮肤薄, 易受冻。 • 前面的皮肤与软骨粘 连较紧,皮下组织较 少,炎症肿胀时神经 易受压而致剧痛。
喉的韧带
甲状舌骨膜:位于舌骨和甲 状软骨之间,喉上神经内支 与喉上动脉、静脉穿过 舌骨会厌韧带 甲状会厌韧带 环甲膜
喉的韧带
环甲关节韧带 环杓后韧带
环气管韧带
喉的韧带与筋膜 (一)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内下缘之间有甲状 舌骨膜连接,其中央及两侧后缘增厚部分,称甲 状舌骨中韧带 。及甲状舌骨侧韧带。两侧有喉上 神经内支及喉上动脉、静脉经此膜穿过入喉,为 喉上神经封闭注射部位。 (二)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弓上缘之间有环 甲膜连接,其前面中央增厚部分称环甲中韧带。 严重喉源性呼吸困难时,可经此膜穿刺或切开以 解除窒息。
甲状舌骨膜
环甲膜
喉弹性膜: 被喉室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构成杓状 会厌襞与室襞
下部构成弹性圆锥
方形膜
弹性圆锥
喉的肌肉
将喉与周 围相连; 使喉体上 升或下降; 同时使喉 体固定。
喉外肌
(一)喉外肌 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可使喉体上升 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二腹肌、茎突舌骨肌、 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咽中缩肌等,此组肌 肉均附丽于舌骨之上,可使喉随舌骨上升而上 提;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可使喉随舌骨下 降而将喉拉向下。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何ppt课件
中耳黏膜的炎症,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鸣、流脓等症状。
耳聋
听力丧失或下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噪声、药物、遗传等。
鼻部常见疾病
1 2
鼻炎
鼻腔黏膜的炎症,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症状。
鼻窦炎
鼻窦内的炎症,常表现为头痛、鼻塞、流脓涕等 症状。
3
鼻息肉
鼻腔内良性增生性病变,表现为鼻塞、流涕、嗅 觉减退等症状。
内耳解剖与生理
半规管
半规管是内耳的组成部分,能够 感受机体姿势和运动状态。
前庭
前庭是内耳的感觉器官,能够感 受机体平衡状态和位置变化。
耳蜗
耳蜗是内耳的主要组成部分,能 够将声音从听骨传导到大脑。
02
鼻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外鼻解剖与生理
01
02
03
04
鼻部骨性结构
包括鼻骨、上颌骨和额骨等, 构成外鼻的支架。
喉咽部结构
喉咽部主要由喉咽膜、会厌、舌骨、甲状软骨等结构组成。
喉咽部功能
喉咽部主要功能是保护呼吸道和消化道,同时还是发声和吞咽的通 道。
喉的解剖与生理
喉概述
01
喉是呼吸道和发声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气管的上方,上
起自会厌上缘,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喉结构
02
喉主要由喉头、声带、室带、假声带等结构组成。
外鼻软骨
包括侧鼻软骨、中隔软骨和鼻 翼软骨等,使外鼻具有一定的
活动度。
外鼻的皮肤和肌肉
具有感觉和表情功能。
外鼻的生理功能
主要起到嗅觉和呼吸的作用, 同时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鼻腔解剖与生理
鼻腔骨性结构
鼻腔的生理功能
包括上壁、下壁、内壁和外壁,构成 鼻腔的支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29
30
1、 前 庭
(1)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约6mm×5mm×3mm大小,容
纳椭圆囊和球囊。前下部较窄,借一椭圆孔与耳蜗的前庭
阶相通;后上部稍宽,有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上壁骨 质中有迷路段面神经通过。
(2)前庭的外壁即鼓室内壁的一部分,有前庭窗和圆窗。
内壁正对内耳道构成内耳到底。
5
6
耳廓特点
1、耳廓软骨无神经支配。 2、耳廓前面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皮下组织 少,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 迫而致剧痛;若有血肿或渗出物极难吸收;由 于外伤或耳部手术,可引起软骨膜炎,甚至发 生软骨坏死,导致耳廓变形。 3、耳廓血管位置浅表、皮肤菲薄,故易冻伤。
7
外耳道
1、起自耳甲腔底,向内止于鼓膜,长2.5~3.5cm,由 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2、 略呈S型弯曲,外段向内、向前而微向上,中段向 内、向后,内段向内、向前而微向下。 3、 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 骨部距鼓膜0.5cm处,后者称为外耳道狭。 4、 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当感 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 5、软骨部皮肤较厚,含有耵聍腺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骨性外耳道皮肤较薄,毛囊和耵聍腺较少,顶部有少 量皮脂腺。
(4)、后壁:
面神经管垂直段 鼓窦入口 砧骨窝 锥隆起 鼓索小管的鼓室口
17
(5)上壁: (鼓室盖) 由颞骨岩部前面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 前与鼓膜张肌管之顶相连接,向后延伸成鼓室顶壁,名 鼓室盖。 岩鳞裂 :约2岁时闭合,在婴幼儿时常未闭合
(6)下壁: 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其前、内方即为颈内动脉的后 壁。 颈静脉球突入下鼓室 蓝鼓膜
18
2、鼓室内容
(1)听骨:锤骨、砧 骨、镫骨 (2)听骨韧带:锤上 韧带、锤前韧带、锤 外侧韧带、砧骨上韧 带、砧骨后韧带、镫 骨环韧带 (3)鼓室肌肉:鼓膜 张肌、镫骨肌
193Βιβλιοθήκη 鼓室粘膜后部:立方上皮或低柱状纤毛上皮覆盖 前部和下部:柱状纤毛上皮或复层柱状 纤毛上皮覆盖
4、鼓室的神经
(1)鼓室丛:位于骨岬表面,司鼓室、 咽鼓管及乳突气房粘膜的感觉。 (2)鼓索神经:司味觉,与舌神经终于 舌前2/3处。
20
5、鼓室的血管
颈外动脉 上颌动脉 耳后动脉 脑膜中动脉
咽升动脉
鼓室前动脉 茎乳动脉 鼓室上动脉 岩浅动脉 鼓室下动脉
鼓室前部 鼓室后部及乳突 鼓室盖及内侧壁
鼓室下部及鼓室肌肉
颈内动脉 鼓室支 鼓室前壁
颈外动脉 鼓室静脉
上颌动脉 耳深支 鼓前支 茎乳动脉
翼静脉丛和岩上窦
鼓膜外层 鼓膜内层
21
咽鼓管
(3)重要结构:
前庭嵴 球囊隐窝 球囊 中筛斑
椭圆囊隐窝 椭圆囊 上筛斑 前庭导水管内口
蜗隐窝
下筛斑
31
32
2、骨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位于前庭后上方,为3个约成2/3环形的骨管,互 相垂直。
依其在空间位置分别称外(水平)、上(垂直)、后(垂直)半规 管。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为壶腹,内径均为 管腔的2倍。
各半规管互成直角,两侧外半规管在同一平面上,当头前倾30°时, 外半规管平面与地面平行;
12
(1)外壁: 骨部: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侧壁。 膜部:即鼓膜(分为3层:上皮层、 纤维组织层、粘膜层) 鼓膜重要结构:
脐、锤骨短突(锤凸) 、锤骨前襞、锤骨后襞、
光锥 4个象限
13
14
15
(2)、内壁:
鼓岬 前庭窗(卵圆窗) 蜗窗(圆窗) 面神经官凸 匙突
16
(3)、前壁:
下部与颈内动脉相隔 上部有两口: 上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下为咽鼓管的鼓室口
24
乳突
出生时乳突尚未发育,多自2岁后始有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 展,6岁左右气房已有广泛的延伸。 根据气房发育的程度,乳突可分为4种类型:
气化型 板障型 硬化型 混合型
二腹肌嵴:位于乳突腔内下方、近乳突尖一由后向前的镰状 骨嵴,系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
25
26
内耳
内耳(inner ear)又称迷路(labyrinth)埋藏于颞
8
外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1、神经来源主要有二:一为下颌神经的
耳颞支;二为迷走神经的耳支。 2、外耳的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 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给。外耳与动脉 同名的静脉汇流至颈外静脉,部分血液 可回流至颈内静脉。耳后静脉可经乳突 导血管与乙状窦相通。 3、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9
中耳
耳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 耳廓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耳道
鼓窦
乳突
内耳 骨迷路
前庭
(迷路) 膜迷路
半规管
耳蜗
(从组织学上分)(按解剖和功能分)
2
3
4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 耳廓(auricle)
耳轮 耳轮脚 耳廓结节(Darwin结节) 对耳轮 对耳轮脚 舟状窝 三角窝 耳甲艇 耳甲腔 耳屏 对耳屏 耳屏间切迹 耳前切迹 耳垂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10
鼓室
为颞骨内不规则的含 气空腔,位于鼓膜与内 耳外侧壁之间,其前方
经咽鼓管于鼻咽相通, 其后方经鼓窦入口与鼓
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
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 为3部:上鼓室(鼓室上 隐窝)、中鼓室、下鼓 室。
11
1、鼓室六壁:外、内、前、后、顶、底
系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在 颈内动脉管的外侧,上方有薄骨板与鼓膜张肌相隔。
骨部:外1/3,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 软骨部:内2/3,咽口位于鼻咽侧壁,下鼻甲后端后上方。
成人咽鼓管长35mm,鼓室口高于咽口2.5cm,小儿咽鼓管 接近水平。
22
23
鼓窦
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 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 向后下通过乳突气房,借乳突气房及颅后窝相隔。 向上通过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 内壁前部有外半规管凸,面神经凸。 外壁为乳突皮层,相当外耳道上三角。
骨岩部,结构复杂而精细。
依其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 从组织学上内耳又分为骨迷路(osseous labrinth) 与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膜迷路位于骨迷 路之内,含有位觉与听觉感受装置。
膜迷路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 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