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野外工作方法
各类化探找矿方法

第一章地球化学异常基本概念地球化学异常:某些地区的地质体或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空气),一些元素含量明显偏离正常含量或某些化学性质明显发生变化的现象;地球化学背景:元素含量属于正常的现象;异常含量:高于背景上限值的含量;原生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在基岩中形成的异常;次生异常:由于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在现代疏松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水系、冰川和湖泊沉积物)及生物中形成的异常;同生异常:与介质同时形成的异常;后生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以某种方式进入已形成的介质而形成的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划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地球化学省: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常与构造成矿带相重合,预测矿产的区域分布;区域原生异常:几至几百平方公里,表现为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和含矿层中某些元素含量偏高,无论对化学找矿及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局部原生异常:与矿体有关的主要是矿床的原生晕。
地球化学晕:包裹矿体的、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的异常地段,由矿体(高含量中心)向外元素含量逐步降低,直至趋于正常含量;原生晕:在成岩、成矿有关作用的影响下,在矿体附近的围岩中所形成的局部地球化学原生异常地段,岩浆矿床和沉积矿床的原生晕属于同生晕,与围岩同时形成、热液矿床的原生晕属于后生的,是围岩形成后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形成、变质矿床原生晕则较复杂;次生晕:在表生作用下,矿床或其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元素迁移,在矿体及其原生晕的附近松散覆盖物中形成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段,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映矿床及原生晕的存在;分散晕:虽然矿床的原生晕并非成矿物质由矿体向外分散所形成,但习惯上常将矿床的原生晕和次生晕,统称为分散晕;分散流: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体及其分散晕的破坏,在其附近地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次生异常地带,沿水系呈线状延伸;地球化学找矿:岩石地球化学找矿(原生晕,以矿区工作为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次生晕,矿区或区域调查系统运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分散流);水地球化学找矿;气体地球化学找矿;生物地球化学找矿;第二章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第一节采样布置①规则测网(按一定的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均匀的分布在测区范围)测线的方向:一般要求垂直于矿体或控矿构造的方向;测线和测点的间距:普查找矿时应使1-2条测线和2-3个测点落于异常内;普查评价时应使3-5条测线和3-5个测点落于异常内;对于在矿体规模或矿石成分比较特殊的矿床,应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试验,以确定适宜的测线、测点间距,特别是测点间距;②不规则测网(样品并不严格按照一定点线均匀布置在测区,具条件和需要随机采取,以满足研究问题的需要为原则)③系统剖面(采样点布置在一系列的剖面上,剖面线间距并无一定的要求,但以追索异常的分布为原则,不要求相互平行,以能基本垂直异常分布为原则)测点间距参考前表;第二节样品采集①样品类型包括:岩石、矿石、断层泥(评价断裂含矿性)、围岩裂隙物(强化热液矿床原生晕,加大找盲矿的有效深度)②样品组成元素分布不均匀,要求采样点附近(一般直径一米范围)采集若干小块岩石(5-7块以上)合为一个样;钻探岩心样以每个采样点上下一米采集5-7个样,合为一个样;③样品间距视原生晕的规模而定,一般2-5米;原生晕规模很大时,采样间距可达10米或更大;蚀变接触带、断裂附近,间距适当缩小;除了薄层岩层或不同岩石交替出现时可做一种地质体处理外,一个样不采集2种岩石物质;④样品重量样重一般为100-200克,对于断层泥、裂隙充填物样品,要求20克以上;⑤样品记录为了便于评价所发现的原生异常,记录每个样点的岩石、构造(主要指断裂、片理等)、矿化、蚀变等特征和组成样品的物质、风化程度;第三节样品加工第三章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第一节采样布置不规则测网:区域性工作中,如同布设地质路线、布设观测点一样,往往重合;规则测网: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测线要求基本垂直矿体或控矿构造延长方向,点距取决于异常规模和工作比例尺;矿体延长方向不明、成矿方向不清或近等轴状,测网可采用方格状;系统剖面:形成异常的物质迁移距离很大,或异常沿一定方向延展甚远时采用,除在冰碛土中进行土壤找矿外,评价区域性断裂带、岩体接触带的含矿性时也往往采用这种形式;第二节样品采集与加工土壤层位及性质:采样多在残坡积层中,要正确识别残坡积、冲积、风成或冰碛;A层属于冲积、风积,元素淋失大,有机质含量高,B层属残坡积;样重及记录:原始样50-100克,记录测线、测点号、采样层位、深度、颜色、湿度及其附近岩石、构造、蚀变、矿化情况等;最佳粒度:不同粒度取决于元素富集情况,需要采样试验;野外初步加工中过20网目(0.85mm)筛后即装袋作为样品,送交实验室后具不同分析方法要求,进一步研磨加工;第四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第一节采样布置1)沿一定水系、按一定间距布置,大致形成不严格测网2)按汇水盆地布置,在水系中采取样品不同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线距(采样水系间距)、点距(沿水系分布的样品间距)及采样密度(每平方公里取样点数)。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勘查地球化学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方法,它是通过在地质地球化学上的探测和分析,确定地壳中矿产资源的位置、性质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找矿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勘查地球化学中,地球化学勘查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勘查技术、分类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地壳中的矿产资源进行分析,来确定矿产资源的位置、性质、分布规律和成因。
矿物在岩石中的分布、形态及其化学组成与岩石的成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地壳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及其分布规律,可以从中推断出矿床所处的区域、类型、规模、性质、成因等信息。
1. 确定找矿区域首先需要确定有矿藏或有找矿前景的区域,通过对潜在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多方位信息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具有找矿价值的区域。
2. 发现找矿指标发现找矿指标是勘查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找矿指标的探测过程中,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通过分析和测定潜在找矿区矿物、岩石及水中的元素和同位素含量,寻找与某种矿化作用、地质体或矿床有关联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找矿勘查。
3. 建立模型和圈定目标区域在发现找矿指标后,需要利用整合的资料建立找矿模型,从而在寻找到矿床时为后续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圈定出具有最大潜力的找矿目标区域,作为后续的勘查和开采的重要依据。
二、勘查地球化学的分类和方法勘查地球化学可以分为浅层地球化学勘查和深层地球化学勘查两种类型。
浅层勘查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水和植被等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深层勘查常用的方法则包括矿物、岩石和地质体等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 土壤和植被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土壤和植被样品是勘查地球化学中常使用的标本类型。
在这类样品中,主要测定元素的含量、形态和分布规律,如Au、Ag、Cu、Pb、Zn、Mo等。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ray荧光光谱法等。
2024年浅谈地球化学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

2024年浅谈地球化学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及其各个圈层中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循环和演化规律。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元素的分带性、元素的共生组合以及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
这些原理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素的分带性指的是不同元素在地球内部的不同圈层中的分布特征,通过研究元素的分带性,我们可以确定矿体可能存在的区域。
元素的共生组合则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则是指元素在特定区域内的含量异常,这通常是矿体存在的直接标志。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主要包括原生晕法、次生晕法和分散流法等。
原生晕法是在矿体周围形成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区域进行找矿的方法,通过研究原生晕的规模、形态和元素组合特征,可以推断矿体的空间位置、产状和规模。
次生晕法则是在原生晕外围的次生富集带中寻找矿体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地表露头矿体或浅部矿体的找矿。
分散流法则是利用地表水、土壤、植物等介质中元素的分散迁移规律进行找矿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覆盖区找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地球化学在找矿实践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在找矿实践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首先,地球化学可以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球化学背景进行分析,确定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异常区域,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线索。
其次,地球化学方法可以通过对原生晕、次生晕和分散流等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推断矿体的存在和分布规律,为矿体定位提供依据。
此外,地球化学还可以通过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迁移规律,揭示矿体的成因和成矿机制,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际找矿工作中,地球化学方法与其他地质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找矿模式。
例如,通过地球化学勘探与地质填图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矿体的空间位置和产状;地球化学勘探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找矿的精度和效率;地球化学勘探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快速筛查和矿体定位。
地质工作者野外找矿方法总结

地质工作者野外找矿方法总结作者:张乾峰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9期摘要:野外找矿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通过多年的找矿经验结合正确的科学方法来完成,作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和实践逐渐产生了许多野外找矿的经验;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对于找矿准备工作的看法,介绍了野外找矿常用的四种方法:化探找矿法,物探找矿法,地质法和遥感法。
本文是作者对于野外找矿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对野外找矿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野外找矿;地质背景;找矿方法一、区域地质背景及矿产分布分析找矿工作是地球化学勘察工作的一种,我国的野外勘察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野外勘察一直是我们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最原始途径,野外勘察工作对于人类了解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野外找矿工作能帮助人类发现并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野外找矿工作的展开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分析矿产分布两个方面。
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具有很大的开采空间,矿产资源是指深埋于地下或流于地表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质,其中所含的各种有用元素对于人类的工业发展十分重要,了解矿产资源分布对于野外开矿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某个地区的矿产分布首先要从该地区的地质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出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这些矿产资源是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野外找矿工作是为了探知某一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这项工作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但却十分丰富,野外地区的地质情况通常较为复杂,因此极易形成复合型矿产,比如有机矿和无机矿的复合产物,了解野外矿产的分布及复合情况可以使野外找矿工作少走弯路。
二、主要找矿方法(一)化探找矿方法化探找矿方法具有不受覆盖区域限制、经济、快速、直接等优点,一般用于勘探浅部,其主要原理是根据化探异常进行野外找矿,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确定工作点;通常根据区域地形图来划分工作点,按照地质填图上标出的位置准确定位实地,然后进行定点采样工作,在保证工作点充足的前提下,根据实地的地形因素可以适当变动工作点的位置,但变动的范围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采样工作的准确性。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分析,来揭示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沉积物的起源、演化和地球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在矿产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概述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利用各种分析手段,对地球样品中的矿物、岩石、土壤、水、气体等进行成分和结构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常用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
光谱分析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透射等特性来确定其成分。
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近红外光谱等。
质谱分析是通过测量粒子离子加速运动引起的圆周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质谱分析可以检测地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同位素。
色谱分析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色谱分析广泛应用于地样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成分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是利用物质中原子排列引起的衍射现象来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
X射线衍射分析广泛应用于矿物和岩石中的晶体结构研究。
二、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矿产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对地球样品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来揭示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分布和富集规律。
首先,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找矿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通过对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矿产勘查区域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确定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进而构建合理的找矿模型,为后续的矿产勘探提供指导。
其次,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矿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矿石矿物的组成及其含量,进一步研究矿石的赋存状况和可能的成矿机制。
此外,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地下水和地下气体的分析。
地下水和地下气体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对于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和地下气体中的某些元素的异常含量可能与矿床的存在和富集有关,因此通过对地下水和地下气体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为矿产勘探提供宝贵的线索。
地球化学异常及地球化学找矿jiang

资料的整理
• 1原始资料的整理:包括采样记录本、地质 观测记录本、各种送样单、分析及鉴定报 告、现场测定记录、测量成果、有关照片、 各种统计资料等。 • 2图件的编制: 实际材料图:采样位置图、原始数据图、 地球化学平面剖面图及剖面图和塔状图 综合图件:等浓度图、等衬度图、晕的分 带图、异常分布图。
地化异常评价依据
• 地质依据: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地貌和第 四纪特点、水文地质 • 矿产的形成与分布,受岩性、时代、构造的控制, 特定的矿床,总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产出,如 斑岩型铜矿总与浅成中酸性岩浆有关,钨锡矿总 与酸性岩浆岩有关,蚀变岩型金矿,大都产在构 造破碎带内 • 化探依据:异常区的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异常 强度、异常点的集中程度、异常面积的大小、变 化梯度、分带特点、异常形态和规模大小等特征 是化探对比分类的依据。
采样布局
• 格子采样法(预查、普查) • 规则测网:如方形网、矩形网、菱形网 • 以一定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布置采样点: 原则上普查应使1-2条测线和2-3个测点落于 异常内;详查应使3-5条测线及3-5个测点落 于异常内。 • 不规则测线:岩体、构造
采样
• 水系沉积物:采样点上下游5-10米或垂直于流向采2-3个 样组合,最新的表层物质。取样物质:抵抗风化力弱的矿 如 Cu、Pb、Zn、Ni、Co、U等热液矿,一般取淤泥、粉 砂,对于抗风化力强的矿如Nb、Ta、W、Sn、Au、Pt、 稀土取细砂,样品重量100-150g 。 • 土壤测量:层位:一般在B层;粒度:Cu、Pb、Zn、Co、 Ni及热液铀矿取细粒物质,如细砂、粉砂、粘土;Nb、 Ta、W、Sn、Au、Pt、稀土取样粒度较粗,如粗砂土; 风成物分布广泛地区,一般取粗粒物(0.3-0.1mm) ;重 量:细粒物质50-100g,粗粒物质100-200g,过筛后不小 于20g。 • 岩石测量:采样物质:基岩、断层泥、裂隙充填物,地表 和坑道采样是在采样点附近(1m内)采5-7块,岩芯是在 采样点上下1m内采5-7块。重量:150-200g,断层泥、裂 隙充填物20g以上。
常用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常用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地球化学找矿是矿床形成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测定地质体内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探索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规律。
在地球化学找矿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岩石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岩石样品中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从而识别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岩石薄片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
2. 土壤地球化学方法:土壤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土壤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推测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土壤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粒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分析等。
3. 水体地球化学方法:水体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探索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水体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水质分析、水体溶解氧测定、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等。
4. 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植物体内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推测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植物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植物体内元素含量测定、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等。
5. 黄土地球化学方法:黄土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黄土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探索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黄土地球化学方法包括黄土元素含量测定、黄土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等。
6. 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地质体中同位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同位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推测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包括稳定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等。
7. 矿物地球化学方法:矿物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矿物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识别矿产资源的存在。
浅谈野外找矿方法及其实施要点

浅谈野外找矿方法及其实施要点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产分布分析找矿工作是地球化学勘察工作的一种,我国野外勘察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野外勘察一直是我们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最原始途径。
野外勘察工作对于人类了解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野外找矿工作能帮助人类发现并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野外找矿工作的展开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分析矿产分布两个方面,下面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是对选定的野外找矿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调查,通过地质学、物理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以及数字填图的手段进行野外实地勘察,查明该区域的地层和岩体的年代、成分、分布以及产状等,根据以上所获得的信息建立区域地质数据库,为野外找矿工作的进行做好铺垫;地质的岩层和构造反映了该区域地壳运动的特点,这些信息对于野外找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区域地质调查的范围通常根据所要勘探的范围来划定,力求将所选区域面积内的地质情况调查清楚,通过绘制的地质填图来反映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不同比例尺的填图所需的工作精度不同,一般比例尺越小,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越低,进行野外实地勘察工作的时间就越少,但是为了保证实地勘察基本地质情况的准确性,一般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具有最低限度的要求,目前,我国已按照1∶20万的比例尺完成了对中国大陆地质情况的调查。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是野外找矿工作开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地质背景调查的充分准备工作,那么野外找矿的工作将会举步维艰。
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具有很大的开采空间,矿产资源是指深埋于地下或流于地表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质,其中所含的各种有用元素对于人类的工业发展十分重要,了解矿产资源分布对于野外开矿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某个地区的矿产分布要从该地区的地质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出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的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这些矿产资源是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野外找矿工作是为了探知某一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这项工作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示元素的含量特征
1、含量低,大都在边界品位和背景上限之间 2、同一原生晕内不同指示元素的含量一般是有很大差别的;
同一元素在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矿床原生晕中含量也有 很大差别。 3、原生晕中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高低受矿化强度、构造裂 隙、岩石性质、空间位置等因素控制。 4、变化大。成矿成晕中带入的元素,矿化中心含量高甚至 富集成矿,由矿化中心(矿体或含矿断裂)向外含量逐 渐降低,直至背景含量。矿化过程中带出的元素则相反, 矿化中心处的含量最低,向外含量逐渐增高,直至背景 含量。
原生晕的分带性
▪ 在原生晕中,由于各种成晕元素的含量变化、 空间分布和成晕的规模等特征各不相同,自 矿体向外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原 生晕的分带性。
▪ 浓度分带(含量分带)按元素含量自高至低 的分带。
▪ 组分分带(元素分带)由不同成晕元素的空 间分布和成晕的规模不同而显示的分带。
二、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对象
▪ 尾部晕:是矿液在尚未达到沉积成矿地点之前,在 通道中及其附近形成的异常。一般规模小,以活动 性小的元素组合为特征。如W、Sn、Mo、Bi
▪ 上、下盘晕:是在与矿体相毗连的上、下盘围岩中 形成的异常。一般上盘晕的规模大于下盘晕。
▪ 侧向晕是沿矿体走向延伸的异常。
组分特征
热液矿床的原生晕组分是同一成矿过程的产 物,因此,矿体及其相应的岩石原生晕组分 基本是一致的,二者之间只是在组分的含量 和空间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成矿元素、 伴生元素、运矿元素、控矿元素都可以成为 原生晕的组分,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围岩中被 活化的某些元素也可成为原生晕的组分。
(二)原生晕的特点
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特征可分为形态特征和 组分特征。
形态特征
原生晕的形态 是指以指示元 素的异常界限 值界限,在三 度空间上所圈 出的范围。
根椐原生晕空间延伸及其与矿体的相对 位置,可将原生晕划分为前缘晕、尾部晕、 侧向晕、上盘晕、下盘晕。
形态特征
▪ 前缘晕:是矿液在离开主要沉积成矿地点后,残余 矿液继续沿通道系统前进时形成的异常。一般规模 大、延伸远,以活动性大的元素组合为特征。如Hg、 As、Ag等。
(一)原生晕的形成
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 成矿热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热水溶液,最主要的 成 分 是 H2O , 富 含 成 矿 元 素 ( 如 W 、 Sn 、 Mo 、 Cu、Pb、Zn、Ag、Au、Sb、Bi、Hg、Fe、Co、 Ni、V、Th等) 、伴生元素(如K、Na、Ca、 Mg、Si、Al、Sr、Ba、Cd、Ga、In、Ge、Te、 Tl、Re等)和少量挥发元素(如S、As、C、F、 Cl、B、I等)。
组分特征
根据组合中指示元素在成矿成晕过程中作用 不同,可分为: ▪ 成矿元素:如Cu、Pb、Zn、W、Sn、Mo等 ▪ 伴生元素:如Ag、As、Hg、In、Cd、Ga、 Ce、Go、Bi等 二者的划分是相对而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 是成矿元素,而在另一条件下是则可能是伴 生元素。
组分特征
▪ 运矿元素:如F、Cl、S、B等,这些元素往 往和主要成矿元素形成易溶的络合物,对成 矿元素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原生晕
“晕”一般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一浓集中 心向外,某种物质逐渐分散或某种特征逐渐减弱, 直至趋于周围环境。因此,原生晕可以理解为基岩 中与矿体有关的元素含量增高地段。在这种地段范 围内,由矿体向外,有关元素含量逐渐降低(或由 低含量逐渐升高),直至趋于背景含量。而在实际 应用中,对矿床原生晕仅理解为在成矿作用下,在 矿体附近基岩中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 “晕”是三维空间上的概念。
(一)原生晕的形成
▪ 成矿作用中,成矿热液的迁移、运动主要由 渗滤作用和扩散作用而实现的。
扩散作用+ + + ++ + ++ + ++ + ++ + ++ +
++ +
(一)原生晕的形成
渗滤作用 :指元素随溶液运动而迁移。 是成晕过程中的主要迁移方式。由压力差造 成,一般渗滤晕规模较大,晕的形态较不规 则,晕中元素含量变化较不均匀,主要发育 在构造裂隙较发育的地段(断裂带、片理化 带、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地层的不整合面 及多孔隙的岩石等)。
第四、五讲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野 外工作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水化学测量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第一节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一、概念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是在查明岩石中元素
分布的基础上,总结元素分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岩石地球 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岩石中的原生异常。
▪ 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最基本的条件是基岩出 露。在有覆盖层地段,有工程揭露基岩(如: 探槽、浅井、钻孔、坑道等工程)的情况下, 也可以开展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一)原生晕的形成
▪ 扩散作用 :浓度梯度所致。如果某种元素的 浓度不同,则该种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 度处向低浓度处迁移,直到各处浓度相等为 止。只要体系内存在浓度差,无论溶液和气 体是处于流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都将发生 元素的迁移,质点扩散的方向与溶液流动的 方向无关。
(一)原生晕的形成
在矿床原生晕的形成过程中,很少是渗 滤作用或扩散作用单独起作用的,往往是两 种作用相互结合,同时发生的,只是由于地 质条件不同,而在成晕中的作用大小不等。 一般沿裂隙流动的热液,在热液流动方向上 或成矿成晕方向上,往往以渗滤作用为主, 而在垂直裂隙的方向上或矿体及含矿溶液通 道两侧的方向上,往往以扩散作用为主。
(一)原生晕的形成
这些热水溶液在内应力的作用下,沿一 定的构造裂隙迁移、运动。其中的成矿元素 及伴生元素呈离子、络离子及气体分子形式 存在。当外界条件在较短距离内发生比较强 烈的变化,或者说含矿热液遇到各种地球化 学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迁移的平衡条件遭受 破坏,各元素便在一定的空间部位沉淀、析 出。在沉淀条件最充分的局部地区,成为沉 淀中心,并由此向外,依次形成矿体、蚀变 带和范围更广的原生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