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最新)

合集下载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和发展实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全面深化改革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指出: “ ‘ 文化大革命 ’ 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止这十年,这以前,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 ‘ 左 ’ 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 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 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 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 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 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 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 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1.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1.1.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 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1.2.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 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
5.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 遥远。
6. 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同时道德建设任务任重 而道远。
7. 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同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8个方面;每个方面“同时”前后说的意思不同(成绩;问题或困难)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 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2.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 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 性扭转。
8. 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 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0.71
9.85
2009年
65.19
29.25
24.53
39.27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发 达国家人均GDP达为38417,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为4810.56。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否顺利发展 ——中国共产 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近代中国、当代中国最基 本的国情。
2.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简要概括 “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新)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新)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 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是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 处的位置。) •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 战略机遇期
•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 •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 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 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个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 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 当代中国的基国还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 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 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 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 罕见。 (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 战略机遇期
•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
• • • •
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 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21世纪头20年作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依据是: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 展。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个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社会形态的分析奴隶社会,是一部分人以武力强迫,压榨奴隶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封建社会,是一部分人以土地属权,压榨农民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资本社会,是一部分人以资本为根本,榨取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

共产社会,是一种生产力高度发展,利益已经变的没有意义,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这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

它统一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社会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生产关系的形式。

具体包括社会组织、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脚与鞋的关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选择取决于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条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演示文稿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演示文稿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 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 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 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 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 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 方面的总和。

2Hale Waihona Puke 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 认清革命总问题的基本依据”。 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关系到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个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 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 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 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 水平。

第六,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 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2010年03 月01日 05:33深圳商报(记者 陈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28 日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整体上已 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大国之间协调与 对话增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更长时间发展的和 平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交流 日益密切,彼此的共同利益增多扩大,中国可在 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第四、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带来的产业革命和 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新整合,为中国实现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机遇。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国家 时间 1978年 2000年 中国人均 占发达 GDP($) 国家均 GDP($) 155 1.68 949 4.12 占发展中 国家人均 GDP($) 9.61 23.4 占世界 人均 GDP($) 4.44 12.11
文盲和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10%以上,达 到1.8亿。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高等教育比较 国家 发达国家 平均水平 % 20.19 65.19 中等收入国 世界平 家平均水平 中国% 均水平 % % 6.34 29.25 0.71 24.53 9.85 39.27
时间
1978年 2009年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国内形势:
第一、2001年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到世界第六位, 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社会矛 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进入全面 开放时期,与国际经济的正式接轨。 第四、20多年的改革,中国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 质基础,更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验,具备了经济起飞的条件。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区别: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 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前途)
•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 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 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基本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 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任务。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1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主要对象
(2)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小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反对 帝国 主义 反对 封建 主义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时代特征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农民阶级两次登上历史舞台: 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马 恩 对发 共展 产阶 主段 义的 划 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2.从经济体制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初步建立,同 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 制障碍依然存在,改 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 盾和问题
垄断企业改革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3.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 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 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 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从相对差距来看,改革开 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 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 但后来有逐步拉大,2010 年扩大到3.23:1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 平均增长。2010年上半年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居世 界第二。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处在世界后 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超过6000美 元,但仍排在世界第84位,即使与中等以上 收入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0-12日在天津举办。清华大学 教授李稻葵在“全球经济最新动态”分论坛上表示,中国的人均 GDP现在只有美国人均GDP的19%,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潜力 进一步增长。 李稻葵称,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的富有挑战性的转型当中, 这样的转型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引擎, 要让新的引擎去替代过去的引擎,而另一方面,也必须要进行机 构改革,根本意义的机构改革。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 的人)为54656573人,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 为34.5%。世界平均高等教育 入学率为39.27%,发达国家平 均水平为65.19%,中等收入国 家平均水平为29.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 的十六大报告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3.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1)2002年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从国际形势看: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世界多 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经济全球化带 来良好机遇;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 “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从国内看: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二, 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其三,中国进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其四,中国进入从全 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其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 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战略机遇期的 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 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 重要讲话中指出:“纵 观全局,21世纪头一、 二十年,对我国来说, 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 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 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4.正确认识机遇期的内涵 (1)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 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 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 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 和决定性的意义。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 中国发展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 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 点上。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 体系 ,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 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又是世界上文盲数量最 多的国家,抽样显示,2013 年末,中国文盲人口占15岁 及以上人口比例的4.08%, 约5608万人。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 长。2014年中国GDP首次历史性 地突破10万亿美元,与美国并 成全球仅有的两个超越10万亿 美元规模级别的经济体。 2014年在世界排名第76位, 仍居50位以后。
立 立 足 足 当 当 前 前 , , 着 着 眼 眼 长 长 远 远
全 面 推 进 , 重 点 突 破
兼 顾 各 方 , 综 合 平 衡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 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 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的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 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 2、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 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 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 3、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还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讲话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历史方位的含义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 位置。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2. 辨明历史方位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 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 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 晰。因此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 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安排和处理 好消费与投资、 供给与需求,发 展的速度与结构、 质量、效益,科 技进步与人力资 源优势的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与 宏观调控等经济 发展的重大问题。
整体推进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和 生态文明建设
(三)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3.统筹兼顾
总 总 揽 揽 全 全 局 局 , 规 , 划 统 筹 规 划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 达到小康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人均纯收入2300元) 计算,2015年底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为5575万 人,但参照世界银行标准,直到现在,我国 仍有2亿多贫困人口。(世界银行按照购买 力平价计算,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一 人一天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 2015年10月4日)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7.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
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
课题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8.从对外开放看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3.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怎样判断一个国 家的基本国情? 我国还处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 段吗?
怎样判断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否结束?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 并非人才强国
2014年末,我国总人口为 1374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 率4.97‰,即以每年约700万 左右的速度增长。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三)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 人民共享
(三)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2.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经 济与社会发展, 城市与农村发展, 东中西部发展, 人与自然发展, 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关系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4.从发展的协调性看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
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5.从民主政治建设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
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最鲜明的特点 是改革开放 与世界的关系发 生了历史性变化
历史 方位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 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3.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风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当代中国正处于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三)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 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 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 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 若I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3)“我国发展仍 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这是一个总 判断。
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 的历史机遇,也面对 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 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 意识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 (二)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地 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二)仅仅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1.从经济发展看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 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 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一)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
1.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 仍然十分繁重
2.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 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承载能力较低 3.从发展理念看,发展不同于增长,绝 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 失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
第一要务 发展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 可持续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平均第三产占比 为58.17%
发展中国家第三产占比 为56.25%
发达国家第三产占比为 70.32%
中国第三产占比为 50.5%(2015年)
结论:“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 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要求更高。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