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药在临床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调脂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调脂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标题:调脂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一、引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调脂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关注。

二、调脂药概述调脂药是一类用于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调脂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可轻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2. 胆酸结合剂:通过结合肠道内的胆酸,促使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胆酸,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常见的胆酸结合剂有考来烯胺等。

3. 纤维酸衍生物:通过抑制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合成,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常见的纤维酸衍生物有非诺贝特等。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如依泽替米等。

5. 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活性,降低LDL-C水平。

如阿里罗库单抗等。

三、调脂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1. 改善心脏重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脏重构。

调脂药可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细胞代谢,从而延缓心脏重构的进程。

2. 抗炎作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和血管炎症反应增强,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脏功能减退。

调脂药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心脏和血管的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细胞。

3. 抗氧化作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和血管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脏功能减退。

调脂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心脏和血管的氧化应激水平,保护心肌细胞。

调脂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

调脂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

调脂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目的观察调脂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共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

结果观察组痊愈42例(67.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58例(93.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降脂药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调脂药;脑血管病;疗效脑血管病主要是指由于高血脂症、血液粘稠以及高血压等因素而导致的缺血性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现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

观察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8±3.29)岁,脑出血患者共20例,脑梗死患者共42例;对照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0.24±2.85)岁,脑出血患者共25例,脑梗死患者共41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口服治疗。

通心络胶囊,3次/d,3粒/次;利脑心胶囊,3次/d,4粒/次;血脂平胶囊,3次/d,0.6 g/次。

持续治疗2年。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睡前服用,20 mg/次,若患者处于脑出血急性期应禁止服用该药物。

持续治疗2年。

1.3 评价指标治愈: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肢体活动功能恢复,生活能够自理,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好转:患者的语言功能明显好转,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部分生活能够自理,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未恢复,生活依赖于他人,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发布时间:2021-12-10T01:05:35.67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安毅[导读] 探究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价值安毅(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探究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收治的84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双盲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2例,A组(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式,B组(治疗组)加入调脂药物进行治疗。

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B组治疗效果较之于A组更好,两组差异较大,(P<0.05)。

结论:调脂药物的使用能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应用推广。

关键词:调脂药物;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价值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脑内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代谢出现问题所致,不能与身体内的其他细胞进行合作在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导致新的细胞再生困难,有缺陷的血管由此产生炎症,出现收缩和堵塞的现象[1]。

从局部逐渐影响整体的血管功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疾病恶化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全国各地医院每年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较大,且多以老年人为主。

临床研究中指出了对患者使用调脂药物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恶化情况,该药物能降低血液中不良的脂蛋白,保持动脉壁原有板块的稳定,防止血栓形成[2]。

本文就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使用双盲法将从我院选取的84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常规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28~84岁,均龄为(67.2±3.4)岁,其中患有心脏病10例,脑血栓18例,心肌梗死14例,B组(治疗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为25~82岁,均龄为(68.3±3.2)岁,其中患有心脏病14例,脑血栓16例,心肌梗死12例。

调脂药的临床应用

调脂药的临床应用

调脂药的临床应用调脂药的临床应用一、调脂药的定义调脂药是指能够调节血脂水平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它们通过改善脂质代谢,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血脂,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调脂药的分类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a: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b:非他汀类药物:如依折麦布、 Rosuvastatin 等。

2、胆酸螯合剂:a:巨幕类药物:如柠檬酸柠檬酸铝胆酸b:离子树脂类药物:如胆酸胺聚乙烯亚胺3、激酶抑制剂:如瑞格列奈、艾塞那肽等。

4、肝素样物质:如依诺肝素、惠氏肝素等。

5、快速作用降血脂药:如贝特类药物、痛风酸等。

三、调脂药的临床应用指南1、高胆固醇血症治疗指南:a:选择他汀类药物为一线治疗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

常见用药剂量为辛伐他汀20-40mg/日或洛伐他汀10-20mg/日。

b:如果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或患者有肝功能受损,可以选择非他汀类药物,如依折麦布40-80mg/天或Rosuvastatin 10-20mg/天。

2、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指南:a:对于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

常见用药剂量为辛伐他汀40-80mg/日或洛伐他汀20-40mg/日。

b:如果甘油三酯水平严重升高(>500mg/dL),可以使用快速作用降血脂药,如贝特类药物或痛风酸。

3、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例不协调治疗指南: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患者,应首先选择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如辛伐他汀40-80mg/日或洛伐他汀20-40mg/日。

四、注意事项及禁忌症1、调脂药的注意事项:a:临床应用调脂药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

b:调脂药一般每天服用一次,最好在晚上服用,以利用药物在夜间的降血脂作用。

c:在应用调脂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①宝塔娜1 包风兰2(1.巴彦淖尔市蒙医医院 巴彦淖尔 015000 2.巴彦淖尔市中医医院 巴彦淖尔 015000)摘要:目的:主要对调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给予调脂类药物进行治疗。

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9%。

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治疗来说,必须要重视对调脂药物的运用,这样将会有效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调脂药物 心脑血管 疾病治疗 探讨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10.03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10-0036-01 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逐渐上升,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较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他汀类的调脂药物能够有效消除心脑血管患者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于预防一级二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主要是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治疗资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为50例,女性为40例,年龄在29~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2.1)岁,其中主要心脑血管疾病为:心肌梗死、心脏病、脑血栓、脑梗死等。

所有患者都接受调脂类的药物治疗。

1.2 方法。

主要是结合患者的实际症状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其中有烟酸类、贝特类以及他汀类的药物,以此来观察患者的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多元、安全!吕晓希教授谈天然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

多元、安全!吕晓希教授谈天然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

多元、安全!吕晓希教授谈天然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血脂康是由籼米接种特殊红曲菌,经过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等13种天然复合他汀,同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甾醇和少量黄酮类物质等多种活性物质。

经过24年的临床应用,血脂康降脂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学专家吕晓希教授接受本报采访,他从分析药物活性成分的角度出发,解析了血脂康的临床应用特点及价值。

血脂康的多元性与安全性吕晓希教授在采访中指出,众所周知,血脂康是一种天然调脂药物,但事实上单药他汀本身也是一种天然产物,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因此血脂康与单药他汀都能发挥降脂作用,但两者也有明显差别。

与单药他汀相比,血脂康在有效降脂的同时,呈现出多元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与单药他汀相比,血脂康不仅含有13种天然复合他汀,还含有其他多种活性物质,如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异黄酮、植物甾醇等,也因此能实现单药他汀所实现不了的综合调脂作用及临床获益。

ASCVD二级预防中,通过药物进行血脂管理是重要的一环。

临床医生不能只追求患者血脂水平的达标,同时也要关注血脂的综合调控和长期管理。

血脂康降脂强度相当于中等强度他汀,是指南推荐的长期调脂药物之一,具有综合调控血脂的优势。

目前,除一代他汀和血脂康之外,尚没有其他降脂药物具有20年以上的临床使用经验来证明其安全性。

血脂康的CCSPS研究开展于1995年,长时间随访结果及24年临床应用经验表明,血脂康安全性十分可靠。

血脂康的药理学特点关于血脂康的药理学特点,吕晓希教授先从血脂康疗效作用的发挥谈起。

他表示部分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血脂康的降脂疗效全部基于其所含的他汀成分,其实不然。

血脂康所含的他汀不仅有洛伐他汀,还含有其他多种他汀同系物,这些他汀成分的联合使血脂康的降脂强度达到中等强度。

除他汀成分外,血脂康还含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促进他汀代谢、吸收、分布,发挥心脑血管保护作用,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与吸收方面有重要价值。

调脂药物临床研究新亮点与新成果

调脂药物临床研究新亮点与新成果

调脂药物临床研究新亮点、新成果一、高效调脂优势尽现冠心病是一种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 血脂异常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近十年来, 国际上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已证实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低, 是冠心病防治中最有效的一项措施。

因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首要目标。

目前, 多数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主张将冠心病患者的LDL-C降至 2.6 mmol/L(100 mg/dl)作为目标值或降低30%~ 40%。

然而100mg/dl是LDL-C治疗的最低目标,而不是获得最大临床获益的治疗水平。

2004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NCEP ATPⅢ) 2004年的补充建议主张对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症或合并糖尿病、脑卒中等),应将LDL-C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70 mg/dl)。

遗憾的是,即使按照以前的降脂目标, 美国和欧洲的血脂达标率也仅分别为38%和42%,我国的达标率则更低。

达标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他汀类药物降LDL-C作用不够强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为了提高血脂达标率, 需要更强的他汀或联合调脂。

(一)新型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新型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于2002年在荷兰首次上市。

2003年8月获FDA 批准,是进入市场的第七个他汀类药物。

与同类药物相比, 瑞舒伐他汀对肝脏HMG- CoA还原酶竞争性抑制作用最强, 其降脂作用也更强。

例如,共纳入2431例患者的STELLAR研究的结果表明,本品10~40mg使LDL降低55%~65%,而阿托伐他汀(10~80 mg/d)为40%~50%,辛伐他汀(10~80 mg/d)为30%~40%,普伐他汀(10~40 mg/d)为20%~30%。

该研究的结果还发现, 不论患者的基础血脂情况如何,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使82%~96%的患者达到NCEP ATPⅢ提出的LDL-C目标水平, 显著高于其它3种他汀。

冠心病防治中调脂治疗的意义和进展

冠心病防治中调脂治疗的意义和进展

冠心病防治中调脂治疗的意义和进展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变窄、堵塞而引发的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的心脏病[1],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除了高血压、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外,血脂水平的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

调脂治疗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九十年代以来,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也是颇有进展,对于降低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延缓冠脉综合征的发展,降低心肌缺血事件频率,都有长足进展。

最有代表性的调脂治疗是运用他汀类的药物。

标签:冠心病;防治;调脂治疗;意义;进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不断发生,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心肌梗塞,心绞痛也在困扰着患者。

近一百年,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在研究血脂异常(胆固醇升高等)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九十年代开始,我们逐步明确了: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积极降低血浆胆固醇可显著减少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3]。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科研人員对脂质及脂蛋白的研究提示,人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功能受损的前提下,血低密度脂蛋白可透过人体内皮下层,氧化后进入巨噬细胞,以致其成为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核心,也就是粥样斑块的主质。

脂质核心增大,提示斑块不稳定,可致急性发病。

临床上了解此发病机制后,相关医师和护理人员积极采取调脂治疗为主的措施,防治冠心病:健康教育(疾病相关知识,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何调节)、非药物治疗(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戒烟、限酒、心理平衡)[1]。

2 调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性94年以来,医学界5项临床的大规模实验相继进行和报道,均证实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如空军德克萨斯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FCAPS/Tex CAPS)表明,洛伐他汀(20mg/d)治疗无冠心病而血浆总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患者,其降低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上升6%,首次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下降37%,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下降4O%、32%,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下降2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脂药在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7-22T15:06:06.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胥广华
[导读] 低HDL-C常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吸烟、LDL-C与TG高水平、缺乏体力活动等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胥广华
(辽宁省北票市中医院内二科辽宁北票 122100)
【摘要】本文指出了临床血脂治疗的重要性,分析了调脂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临床调脂治疗新趋势,最后给出了结论。

【关键词】血脂治疗调脂药物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259-01
目前,血脂异常防治形势严峻,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据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结果估计,我国现有血脂至少一项异常者1.6亿人。

这样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现在和将来必然带来越来越多的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事件,我国开展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1、调脂药物的合理选择
调脂药物的选择要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与程度、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是否具有冠心病及其它危症等,参照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有效证据,遵循调脂治疗指南的建议,综合分析并合理应用。

足够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降低TC与LDL-C是预防冠心病和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重点,并表明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TC与LDL-C最有效的药物,虽然降低LDL-C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目标,但也要考虑TC与HDL-C的水平。

低HDL-C常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吸烟、LDL-C与TG高水平、缺乏体力活动等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对所有低HDL-C患者,应积极改进生活方式或应用他汀类药物是LDL-C达到目标,然后当TG达到合理值采取有效措施是TG和非HDL-C达到目标。

对于单纯性低HDL-C,坚持改善饮食、运动锻炼、减轻体重与戒烟等,对于是否需要药物干预以及升HDL-C至何种目标值尚存在争议。

2、临床调脂治疗趋势
2.1 强化降低LDI-C,强调提高HDL-C。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基本过程是血浆中的LDL-C进入血管内皮下层,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不断堆积形成动脉粥祥硬化斑块,因此降低LDL治疗目标仍需不断强化。

同时,强调提高HDlL-C。

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揭示,HDL及其载脂蛋白具有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镰护作用,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能提高HDL-C的药有:他汀类可提高5%-10%、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PPAr-a)的激活剂贝特类,可升高HDL-C水平S%~20%、烟酸是目前升高可升高幅度大约15%~35%,采用载脂蛋白AI(ApoA-I)进行治疗,以及HDL类似物,但该药还需大规模以患病率、死亡率为终点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目前开发中的供静脉使用制剂还有ECT588和o ECT642,另外小分子肽类口服制剂也正在研发中。


2.2 新型他汀类药物问世:罗苏伐他汀是进入市场的第7个他汀类药物问世同类药物相比,罗苏伐他汀对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降脂作用都更强。

STELLAR研究显示,同剂量的罗苏伐他汀治疗可使LDL-C降低幅度大大高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等。

该研究还发现,无论患者的基础血脂水平如何,罗苏伐他汀治疗可使82%-96%的患者达到LDL-c<100mg/d 的目标水平,其达标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他汀类药物。

但目前该药在东亚人群的药代动力学(主要是表观分布容积)与西方人群存在某些差异,强化降脂的合适剂量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2.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与他汀联合用药:胆固醇吸收抑制荆剂折麦布(ezetimibe),可与小肠壁上特异的转运蛋白NPCIL1结合,选择性她强效抑制小肠胆固醇和植物甾醇的吸收(可达54%),使得肝脏胆固醇贮量降低,从而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清除。

该药的半衰期大约为22小时,主要通过粪便排出,在老年、轻度肝功能不全或各种程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均不需要调整剂量。

由于依折麦布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故适合与他汀类、贝特类等调脂药合用而不易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ENHANCE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单用辛伐他汀相比,依折麦布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并无额外益处。

美国心脏学会(AHA)及美国脂质学会(NLA)声明:该研究效力不足,该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3、总结
从国内外多项调脂研究中,反映了临床血脂异常防治的现状及新观点、新趋势。

血脂异常患者中,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首要任务是进行准确的危险度评估,低危个体接受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高危个体在接受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前提下还要接受药物治疗,并要根据危险分层,选择不同的降低LDL-C标靶点。

研究显示强化降脂实际上就是要用尽可能大的剂量把LDL-C,HDL-C水平降到目标水平或更低同时升高.HDL-C水平,临床药物的开发在曲折中前进,新药的不断研发,让我们看到同时降低LDL-C、提高HDL-C的曙光。

参考文献
[1]Mosca L,Appel LJ, Benjamin EJ, et al. Lipid Level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Coil Cardi01,-2008, 51: 1440 -1445.
[2]Kulkami SP, Alexander KP, Lytle B, et al.Theresa Stem. Review: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s and statins therapy. Circulation,2008,2:10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