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批准决定。特别是2011 年2 月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2001 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近10 多年来,掀起了一个新高潮。近年来,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是当前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颁布了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宁夏、江苏也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1997年5 月20日,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确定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国家制定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评定机构,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妥善保护已处于濒危失传状态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8 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了大量的立法调研工作,并于2003 年11 月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法律草案主要涉及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相关的精神权利、经济权利等方面问题,明确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从而为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为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04 年8 月全国人大把法律草案的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和文化部专门赴云南、福建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做专题调研,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论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核通过, 2010 年 8 月 23 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1 年 2 月2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 6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5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要求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5 年12 月 22 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确定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要求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形成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并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意见》和国务院颁发的《通知》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进程。

近年来,文化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200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 年)等一系列规章文件。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已有云南、贵州、福建、广西、江苏、浙江、宁夏等10 多个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标志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新阶段。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政策措施,不仅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进程。 (二)“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的编撰,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9 年,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先发起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1984 年5月 28 日,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并附有《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并统一规定了集成的编选范围、方法步骤、组织机构、经费、出版等问题。1986 年5 月,在第三次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巍峙宣布,经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接纳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其他七套艺术集成志书并列为“十套文艺集成”,并申报列入国家“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从此,十套“中国

审美视点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认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2005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工作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意见》提出,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国家将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意见》强调,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的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5 年12 月22 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 年起,每年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知》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并要求着力解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知》还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工作; (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的精神,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2005 年6 月10 —11 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设,加

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讲话中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为了系统、全面地总结和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2006年2 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是我国政府举办的第一次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展览从我国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中精选了2000 余件珍贵实物和2000余幅照片,内容分“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 两大部分。综合板块主要阐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回顾新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进行的重要调查、整理、研究工作及重要成果,着重介绍和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资源及分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蒙古族长调民

歌。地方版块宣传和展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介绍各地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35 万以上观众参观了这次展览。

展览是在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始阶段举办的,它对于促进社会公众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唤起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宣传和庆祝活动。例如: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的“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2006年以来,在“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先后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2009 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行动”、“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大型系列活动”、“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在四川成都主办了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这些大规模的学术研讨和展演活动,对广泛宣传我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方针政策,唤起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审美视点31 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及民族民间文艺的普查、研究、出版工作正

式启动,并成为20 世纪后期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伟工程而载入

史册。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5 个艺术门类的10 个领域,旨在对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整理、保存、研究,所搜集的资料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立卷(台湾省暂缺),编撰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10 部大型丛书。由文化部牵头成立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领“十套文艺集成”的编撰、审定、出版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周巍峙任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各套集成志书的总主编,由吕骥、周巍峙、李凌、孙慎、吴晓邦、张庚、钟敬文、贾芝、马学良、罗扬等10 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担任。“十套文艺集成”共计298 卷,450 册,总计约5 亿字,3 万多张图片,内容包括集成和志书两种体例。集成所普查、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艺术,涉及民间器乐、宗教音乐、民间祭祀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舞蹈、神话、传说、谚语、故事、歌谣等众多种类。志书从戏曲的剧种、剧目,曲艺的曲种、曲目,以及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人物传记等各个方面,全面准确地记录、反映中国各民族戏曲、曲艺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抢救和全面普查、整理的一次最为壮观的文化工程。作为一项旷世工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斥巨资,发动全国 5 万余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艺术家、民间艺人积极参与,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编辑、出版,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来说,据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84 —1990 年,全国约有200 余万人

次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普查和搜集工作,共搜集记录民间故事184 万篇,民间歌谣302 万首,民间谚语 478 万余条,总字数超过 40 亿字。

2009 年 10 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这部鸿篇巨制的298 部省卷本已全部出版,抢救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料。

(三)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0 年,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抓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少数民族老歌手、老艺人。2002 年,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开始实施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3 年1月20 日,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2020年,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

[1]

“保护工程”还确定了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与实施内容,提出从2004 年到2020 年分为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具体规定了2004 —2008 年第一阶段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并制定了各项保障措施。“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保护体系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与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保护制度;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的地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

区;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业务骨干。“保护工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且濒危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抢救性的保护。试点工作是“保护工程”初始阶段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首先确定国家级保护试点项目40 个,包括区域性的综合试点6 个(如云南省、江苏省苏州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专业性试点34 个(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北京京西古幡乐、安徽花鼓灯、青海热贡艺术、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各省(区、市)也确定了一批保护试点名录。“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实施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也随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称谓代之。2005年7 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501 个推荐项目并于同年12 月31 日进行了公示。根据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后确定为518 项,于2006 年5 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

为了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确定普查工作的标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开展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这本具有工作指南意义的工具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的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代码、15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提纲和普查方法,进

行了详尽的介绍,为普查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具操作的“利器”。 (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要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指导下,广泛宣传保护非物审美视点发展。由此可见,朱光潜后期的“人学”观本质上是对前期人生艺术化观念的一种辩护而不是摒弃,尽管他后期对“自由人” 的理念充满了审美乌托邦的色彩。

朱光潜异常重视马克思“巴黎手稿”里所谓“人是用全面的方式,因而是作为整体的人,来掌握他的全面本质” [11]

的人的

整体观,将其视为审美活动的一条金科玉律,并说:“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12]

朱光潜具体论

证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一致性问题,从而为其“人生艺术化”的观念做了辩护。在朱光潜看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创造一个对象世界。人类的实践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13]

,这说明人的实践产品与

“美”有必然联系。朱光潜还指出,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及美感都起源于劳动,而劳动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生命价值的确证,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对有限自我的超越,这当中有艺术与审美因素。因此,劳动实践与艺术活动有相关性。在此,朱光潜通过强调艺术生产和劳动实践的一致性等途径,肯定了人类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为主体之“人”赢得了全部的价值和尊严。

注释:

[1]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9 页 [2]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44 页 [3]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05) [4]钱念孙.朱光潜与马克思主义美学[J].学术界,2005(03) [5]岳介先.

朱光潜论克罗齐美学[J].学术界,1987(04) [6][7][8][9][10][11][12][13]朱光潜全集.第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249 页,263页,263 页,259页,341 页,262页,243页,

261页

实习编辑:郭艳红

作者简介:李觉辉,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

文 / 宋建林

以2001 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掀起了一个新高潮。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抢救与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许多积极有效

的保护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取得重要的成绩和宝贵的经

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建立和健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构建了有中国

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从而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是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密切相关的。为了有效保护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 年 11 月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并于2000 年 4 月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3 年10 月17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抢救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和加强国际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2001年5 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19 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名列榜首;2003 年11 月7 日,在第二批28 个代表作名单中,中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2005 年11 月25 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又入选第三批代表作名录。2004 年 8 月 28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祁门芦溪傩舞

33

推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走上全面、科学、有序的道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五)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政府和党委的领导下,经

过各级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已取得重要的阶

段性成果。我国是一个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基本类型、数量、规模、生存环境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基本前提。为了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文化部于2005 年6

月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8 年4 月25 日至5 月13 日,文化部组织 19 个督导组,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进展与存在问题是督导的一项重要内容。至2009 年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通过这次普查工作,各省(市、区)基本掌握了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与生存状况,抢救和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 各地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人,建立了一批国有或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后,各省(市、区)认真总结和推广普查工作的经验,建立普查档案或数据库,提交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为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图集(分省图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我国已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我国政府于2005 年开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工作。2006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 项),对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与管理,同年10 月,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管理措施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2008 年6 月7 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 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 项)。2011 年6 月9 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到现在为止,我国已公布1219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除国家级名录外,许多省、市、自治区已建立了自己的省、市、县级名录,我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有效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关键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要特征的,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

展的过程中,保护好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 年6 月、2008 年2 月、2009 年5 月和2012 年12 月,文化部相继公布了第一、二、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10 类,共计1986 名。2008 年,文化部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支持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各省(区、市)也陆续开展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目前,各省(区、市)评定和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6332 名。浙江、上海、宁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表演的彝族跳菜徽州目连戏

审美视点夏等省(区、市)制定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保护性政策,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经费补助,资助他们开展传习活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确定10 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7 年 6 月至 2012 年 5 月,我国已相继建立了 12 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2007 年6 月9 日,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之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三地,这里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保存着诸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木版年画等众多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大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物质文化遗产。同年7月,福建省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确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目标,制定具体任务、相关项目和政策措施,致力于“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文化遗产与

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08 年1月8 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安徽省黄山市揭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为保护范围,侧重于对最能体现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而濒临灭绝的徽州民歌、祁门傩舞、徽州目连戏、徽州三雕、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等重点项目的保护工作。目前,我国文化生态保

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地展开。 (六)有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培育全民的文化自觉,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和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和展示,进一步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使全民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从而引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教材活动,举办展览、演出、讲座、论坛、技艺培训,向普通民众大力推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自1988 年以来,全国已有412 个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特色艺术之乡”。在这些风筝之乡、剪纸之乡、秧歌之乡、竹编之乡、腰鼓之乡、木偶之乡,各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许多区域性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展普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建立传承人命名制度,资助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例如,福建省泉州市将南音列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贵州省锦屏县将传统侗歌引入中小学课堂,黎平县与贵州大学共同开办侗族大歌本科班,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已举办多届“刘三姐故乡”山歌艺术节,甘肃、青海、宁夏组织了一系列花儿进校园、建立培训基地等活动,都是传承、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保护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和概括。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等各方面力量,举办了多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内学术论坛,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保护与立法、保护与文

化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生产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交流和探讨,有力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设。为了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自2002 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连续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三次“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引

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社会上产生热烈的反响。新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著述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例如,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周和平主编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刘魁立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乌丙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刘锡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苑利、顾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向云驹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保成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等,都是有代表性的著作。注释:

[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89页

作者简介:宋建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豫民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部编版第十册第七单元读写训练题

积累和运用 1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起来。 2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操( )自如手( )脚乱 ( )肥体壮辽阔无( ) ( )然自得不可思( ) 不由( )主 ( )( )发光 ⑴一群野鸭在湖里游来游去,显得()。 ⑵太阳跃上了海面,霎时间,()的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 ⑶亭子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 ⑷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觉得( )。 3按要求写句子。 ⑴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照样子补充句子) ⑵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仿写拟人句) ⑶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 ..牧场之国。(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⑷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⑸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 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用同样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学校) ⑹我们的祖国像一个巨人耸立在世界东方。(修改病句) 4把下面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5读文段,写一段话。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提示:这个文段前两句是动态描写,后三句是静态描写。由于有“动”有“静”,我们读了文段如临其境,印象深刻。请学习文段的写法,看下面图,写一段话。 阅读和理解 美丽的颐和园 山东省青岛唐山路小学王熙瑶 颐和园本是一座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面积有290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有昆明湖、万寿山和苏州街。 昆明湖可大了,湖水清澈,湖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湖边长着翠绿的松柏和柳树。湖中心有一个小岛叫南湖岛,十七孔桥把南湖岛和昆明湖的东岸连接了起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大小不同的拱形桥洞,桥上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全及图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 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 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 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 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 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 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 录》的理由。) 长城 The Great Wall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 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 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多>> 故宫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 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 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 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 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 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 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 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 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 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 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 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 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 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 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 宋木构 建筑5 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 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 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 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 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 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 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 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 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 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 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 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

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政府统筹文化、财政、教育、民族宗教、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经信、旅游、卫生、体育、公安、环保、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市财政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资金的保障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市教育局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工作; (三)市民宗局负责协调与民族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市国土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土地规划使用工作; (五)市规划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规划工作; (六)市建设局负责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七)市经信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八)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推介与旅游项目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考虑到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注意到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尤其是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方面所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还注意到迄今尚无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考虑到国际上现有的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定、建议书和决议需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规定有效地予以充实和补充,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考虑到国际社会应当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与本公约缔约国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忆及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计划,尤其是“宣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本公约。 I. 总则 第1条: 本公约的宗旨 本公约的宗旨如下: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